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地下水》2017,(5)
安徽蚌埠市位于淮河中游下段。对蚌埠市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进行分析可知,蚌埠市淮河以北地区浅层地下水含水层发育,补给条件较好,开发潜力较大,适宜分散开采,但总体水质较差。而淮河以北地区中深层孔隙水单井涌水量较大,水质良好。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应对蚌埠市浅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科学规划,严格控制中深层地下水开采量,逐步恢复地下水位,加强地下水管理保护工作,为区域水资源均衡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应用GC/MS等多种分析技术,对淮河盱眙段浅层地下水45个监测点三大类(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和有机磷农药)共82项有机物指标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中酞酸二辛酯、萘和菲普遍检出,挥发性有机物(VOC)和有机磷农药指标局部检出;PAHs个别指标浓度较高。所有检出的有机污染物无论是检出率还是检出浓度水平均表现出上游高于下游的特点。该地区的浅层地下水有机物污染与淮河污染、化肥农药施用、局部点源污染及地质环境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3.
广东湛江冯村垃圾场对浅层地下水污染评价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湛江冯村垃圾场建于地下水循环系统的补给区,其对浅层地下水污染评价采用了单要素污染指数和多要素综合的内梅罗污染指数法两种方法。评价结果表明,冯村垃圾场及周边的浅层地下水均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且均为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其防治包括设立防治分区、建立动态监测网络系统及地下水管理模型,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再生水在北京被广泛用于补给河道,2007年底至2017年共有2.3×108 m3再生水补给至潮白河顺义段。其污染物本底值较高(Cl?浓度约62~122 mg/L),通过河床入渗补给到周边的含水层中,对周边地下水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浅层地下水。为了定量评价再生水补给河道对周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基于10年(2007—2017)的地下水监测数据,建立了再生水补给河道周边的地下水水流和溶质运移模型,模拟了受水区浅层地下水的水位和Cl?浓度的变化,分析了浅层地下水水量、Cl?负荷和NO3-N负荷的变化。结果表明,再生水补给河道后的前2年(2007—2009),河道周边浅层地下水水位迅速抬升了3~4 m,之后在再生水的持续补给下保持稳定。但受深层地下水开采影响,2007—2014年研究区整体浅层地下水的水量仍在下降。2014年底实施地下水压采措施后,浅层地下水水量从2014年底的3.76×108 m3恢复到了2017年底的3.85×108 m3。周边浅层地下水中的Cl?浓度从再生水补给前的5~75 mg/L变化到了补给后的50~130 mg/L,之后保持稳定。浅层地下水水质受再生水影响的范围从2008年底的11.7 km2扩大到2017年的26.7 km2,影响区内的Cl?负荷从2008年底的1.8×103 t增加到2017年底的3.8×103 t,NO3-N负荷从2008年的29.8 t下降到2017年的11.9 t。尽管研究显示影响范围外的浅层地下水质受再生水影响不明显,但潜在的咸化和污染的隐患不容忽视,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浅层地下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评价模型考虑了浅层地下水补给,含水层导水性和储水性,地下水水质,土地利用以及地下水开采对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因素,模型评价结果为地下水开发适宜性等级分区图。模型评价成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陶芸  陈锁忠  都娥娥 《水文》2011,31(3):76-81
在分析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同位素与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苏锡常浅层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利用氢氧同位素的分析结果,建立潜水与微承压水的δD-δ18O关系曲线,分析潜水含水层与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关系以及微承水的蒸发程度;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氚与14C研究微承水与现代水的补给关系;利用常规的水化学分析方法研究浅层地下水补给源的变化问题。结合研究区地下水水位、地层岩性、地形、地貌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了浅层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从而指导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典型红层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补径排的关系如何?浅表层分化裂隙水补给来源和途径如何?是我们在实施红层找水工作中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以重庆荣昌县为研究区,结合地下水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采用氢氧同位素测年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循环关系和地下水储存规律,得出红层浅层地下水主要补给为大气降水,其次是地表水体。具有就地补给、就近排泄的循环特点。地下水总的富集规律是低山、岭、丘贫水,沟、谷、洼地富水。地貌是浅层地下水富集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8.
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识别内蒙古佘太盆地地下水补给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君  王莹  卫文  张琳  刘福亮 《水文》2017,37(1):51-55
为研究近几十年来佘太盆地地下水补给变化情况,通过现场调查分析,对佘太盆地浅层地下水开展同位素样品采集工作,并测定了其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值。在分析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识别了地下水补给来源和补给区并构建了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模式图,探讨了区域上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流动状况。通过分析研究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发现:当地大气降水并不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其补给源区为周边山区,补给来源主要是周边山区的大气降水,且地下水所经历的蒸发作用较明显;盆地的东、西部地下水的补给源区不尽相同,西部的补给区高程要高于东部的补给区高程,但两部分地下水所经历的蒸发强度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9.
河南平原浅层地下水年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3H法和CFCs法对河南平原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年龄进行计算,为河南平原浅层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和水循环的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种方法计算出的年龄拟合误差较小(2 a),均可代表河南平原浅层地下水年龄。总体上,河南平原浅层地下水主要为近50 a以来补给的现代水。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山前地区以及开封西部的黄河两岸等地区浅层地下水年龄均小于30 a,并且顺着地下水流向年龄逐渐增大。从山前地区和黄河两岸至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潜力逐渐减小。总体上:平原北部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年龄较小,地下水循环交替较快;平原南部地下水系统次之;平原中部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年龄最大,地下水循环交替最慢。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河南省贾鲁河中牟段为研究区,探究贾鲁河与河岸带浅层地下水的补排关系以及河水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通 过野外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试验、水位监测及水质检测,分析河岸带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及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受 中牟县抽取地下水的影响,该河段周围浅层地下水位低于河水位,河流补给地下水,平均单宽补给量为2.04 m2·d-1;河水中 NH3和COD污染较为严重,地下水中“三氮”均超标,其中NO2和NH3污染严重;河水NH3-N浓度远高于地下水,接受河 流补给的地下水NH3污染严重;因硝化作用,远离河流地下水NH3-N浓度逐渐降低,而NO3-N浓度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70年治淮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淮河中下游干流与洪泽湖已成为淮河进一步治理的重点区域。从流域战略地位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演变、水问题变化等多视角系统梳理了新时期治淮主要矛盾;从水沙基本规律辨析、靶向问题揭示、河湖格局重构、综合治理措施等多方面提出淮河中下游综合治理的战略思考和建议;从降雨和干支流洪水演变规律、淮河干流和洪泽湖泥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现状和规划工程防洪效果与协调性、工程措施组合方案建议等4个方面介绍了淮河干流河道与洪泽湖演变及治理需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内容和技术方法以及初步研究成果,以期为新时期淮河治理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淮河中下游洪涝综合治理的思考与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中国70年治淮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淮河中下游干流与洪泽湖已成为淮河进一步治理的重点区域。从流域战略地位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演变、水问题变化等多视角系统梳理了新时期治淮主要矛盾;从水沙基本规律辨析、靶向问题揭示、河湖格局重构、综合治理措施等多方面提出淮河中下游综合治理的战略思考和建议;从降雨和干支流洪水演变规律、淮河干流和洪泽湖泥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现状和规划工程防洪效果与协调性、工程措施组合方案建议等4个方面介绍了淮河干流河道与洪泽湖演变及治理需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内容和技术方法以及初步研究成果,以期为新时期淮河治理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龙江  朱维斌  陶然  朱伟 《地下水》2006,28(5):44-46
本文通过对濉河符离集段地表水与傍河浅层地下水的水位、水质进行同步观测,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对濉河符离集段地表水与傍河浅层地下水的水位、水质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水与地下水水位高度相关,傍河地下水水位与离河距离、河水水位关系表达式为:z=-5.9254-0.0003x 1.2110y,地表水与地下水水质的Cl-离子、NH3-N相关性良好.可见濉河地表水污染对傍河浅层地下水污染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广西南宁朝阳溪对浅层地下水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文章利用5个钻孔和3个水井监测资料,分析了广西南宁朝阳溪排污沟对周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朝阳溪排污沟对周边浅层地下水产生了明显的污染,特征污染物为氨氮,浓度超过地下水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准1~65.75倍,氨氮浓度随距朝阳溪的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小,且具有季节变化特征,丰水期污染程度明显低于枯水期。分析认为,浅层地下水的三氮主要来源于排入朝阳溪的人畜粪便;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草、木、煤燃烧;DDT来源于历史残留,BHCs则来源于上游林丹的使用和远距离大气沉降。   相似文献   

15.
洪泽湖流域洪涝灾害的成灾机理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正伟 《水文》2006,26(4):85-87,42
本文从洪泽湖历史洪涝灾情入手,分析了洪涝灾害的孕灾机理,认为自然因素叠加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共同导致了洪泽湖洪涝发生。典型洪涝孕灾区的过渡性地理位置是导致洪涝发生的大环境背景原因;流域暴雨降水高度集中的特征是洪涝的触发器;黄河夺淮历史和泥沙淤积而成的“悬湖”和“倒比降”的脆弱性地形地貌是洪涝发生的历史根本原因;下游排洪通道标准低、行洪能力不足以及人类过度围垦造成库容和湖面减小的影响都加重加大了洪涝灾害的程度和频次。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焦作地区浅层地下水中铬(Ⅵ)污染物分布特征进行调查,分析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铬(Ⅵ)的污染机理,并运用Visual MODFLOW建立地下水流模型及溶质运移模型,模拟预测了浅层地下水中铬(Ⅵ)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铬(Ⅵ)污染严重,污染源是位于老君庙西南方向的焦作某电厂堆灰场,主要原因是露天堆放的粉煤灰中的铬(Ⅵ)污染物在长期淋滤作用下下渗污染含水层。气候条件、包气带岩性、地下水化学环境以及人为因素等也间接使浅层地下水铬(Ⅵ)浓度升高;模拟结果显示在未来的五年时间内,受地形和地下水动力场的影响,浅层地下水中铬(Ⅵ)的迁移方向与地下径流方向一致,沿大沙河水流方向上扩散速度更快,污染区域面积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7.
敦煌月牙泉湖水位持续下降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月牙泉湖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依据实际调查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定量分析了月牙泉湖水位持续下降的原因,认为地表水开采量的不断增加和水资源利用率的不断提高所引起的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是月牙泉湖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超采地下水所引起的储存资源的减少是导致月牙泉湖地下水位下降的次要原因。遏止月牙泉湖水位继续下降并逐步回升的关键是增加湖区上游地下水的补给量和减少党河灌区开采量,为此提出了农业节水和引哈济党二种治理方案,但就月牙泉湖水位恢复速度和时间及取得的社会、生态及经济效益而言,引哈济党方案优先。  相似文献   

18.
张和军  孟庆伟 《地下水》2006,28(1):29-32
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以开采浅层地下水为主,其质量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本文在对大量水样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从污染评价、饮用水评价、农业灌溉用水评价、工业锅炉用水评价及综合评价等五个方面对黄河下游(河南段)地下水质量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乔冈  徐友宁  陈华清  张江华  刘瑞平 《地质通报》2015,34(11):2031-2036
以某金矿区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112件浅层地下水样的Hg、Pb、Cd、Cr~(6+)、As、Cu、Zn、CN~-等重金属元素及氰化物的含量特征,初步查明了这8种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赋存规律。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单项、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对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了重金属及氰化物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中除背景元素Cr~(6+)局部区域超标外,受矿业选冶活动影响,双桥河流域中下游段局部区域Hg、Pb、CN~-等元素超标,该结论对浅层地下水资源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对汶泗河冲洪积平原水文地质条件和污染源现状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不同含水岩组无机组分指标进行了分析,表明浅层孔隙水和部分地区岩溶裂隙水无机组分含量大幅增高,深层孔隙水无机物含量则变化不大。在有机污染方面,浅层孔隙水有机物检出率26.8%,但含量很低,远未达到饮用水标准限值;岩溶裂隙水有机物检出率46.7%,检出率相对较高,局部地段有机物超标;深层孔隙水有机物基本未检出。该区地下水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浅层孔隙水和岩溶裂隙水无机污染呈面状污染特征,且污染程度较重,而有机污染则呈现点状污染特征,且污染程度总体较轻。对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现状,提出了地下水安全供水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