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断裂中的倾斜标志层的拖曳褶皱(1)是滑劈理区别于其它类型劈理的标志。随里德尔剪切(R)发育的劈理,它与面理化岩石的各向异性面斜交并且与剪切带的各种角度(与α有关)相交。褶皱(2)在应变椭球体的XZ面上发育,褶轴平行于高角度与R剪切相交的瞬态λ_1。在递进剪切变形过程中,褶皱和劈理间的夹角发生了变化。在递进扭张带(α<1)中,出现了最大的反向(反时针)R剪切旋转和祸皱间初始夹角的最大程度打开,达170°。从几何学上讲,这在简单剪切和压扭带中是不可能的,但是过长的R剪切的向前旋转受到了剪切带稳定的或逐渐变小的厚度的限制。细褶皱(3)增大了断裂的倾斜标志层的拖曳褶皱并在较高的应变下其轴面平行于劈理。在较高级褶皱(4)中,由于最初增量变形椭球体YZ面上纯剪切和沿层间界线弯滑运动诱导的剪切作用影响,使得R剪切重新定位于轴平面位置。在它们垂直于谓轴的滑动中,褶皱翼部的拉伸和微劈石的非共轴变形使得以前的拖曳和细褶皱变形而呈一种特殊的型式。保存在劈理面上的条痕和/或微弱线理与剪切方向一致。劈理—褶皱截面、垂直劈理且平行于条痕线理的平面中的不对称构造都指示了剪切方向。  相似文献   

2.
贵州雷公山地区过渡性剪切带及其与锑金多金属矿关系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雷公山地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与华南褶皱带之过渡地带,发育加里东期由西向东运动的逆冲推覆型过渡性剪切带。该剪切带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劈理密集带、剪切褶皱、剪切透镜体、S—C构造、拉伸线理等构造形迹,并发育糜棱岩化岩石。其构造模式为受向面倾斜的主滑脱面控制,由一系列西倾东倒、上陡下缓、右旋逆冲的叠瓦状断裂、褶皱及过渡性剪切带构成逆冲推覆体;其形成时代为志留纪末的加里东运动时期;运动方式由西向东,形成深度在14km以上,其主滑脱面在三江─龙胜断裂带(在本区尚处地下深处)。由于燕山期由东向酉的逆冲推覆运动,将中深层次的构造形迹推到形成侏罗山式褶皱的地层之上,造成不同深度的陡、缓倾过渡性剪切带并列的格局。本区的锑、金、多金属矿的分布严格受过渡性剪切带的控制,矿体往往产于沿陡劈理裂隙充填的石英脉中,形成时代为加里东期。  相似文献   

3.
中国中、新生代板内变形速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中国中、新生代11803件岩浆岩常量元素化学全分析资料,采用Sugisaki的由岩石化学成分推算板块运动速度的方法,求得中国各构造时期板内缩短速度与扩张速度。印支、燕山与四川期板内平均缩短速度均在54~56cm/a,华北期稍小,为45cm/a,喜马拉雅期在中国西部平均缩短速度又达52cm/a,新构造期仅为25~28cm/a。在印支期—华北期,中国西南地区一直存在着扩张速度较低(02~16cm/a)的特提斯洋。喜马拉雅期以来中国西南部进一步碰撞,青藏高原隆升,地壳缩短;而东部地区则普遍表现为微弱的扩张(01~06cm/a)。  相似文献   

4.
根据(1)脆性断裂的主构造面产状与擦痕,阶步要素或韧性断裂的主面理与a线理要素:(2)韧性断裂的Sc面理与Ss面理或主构面与片理面产状要素,定量推算其上盘运动的空间方向,并附Casio fx-4000P计算器用程序。  相似文献   

5.
西藏东部嘉玉桥变质杂岩中片理化岩组剪切运动方向为SE140°—NW320°,应变测量求得富林参数K平均值为213,表明主期面理变形为单剪与收缩机制的复合产物。由石英位错密度估算其差应力值平均为1495MPa,白云母形成温度383℃。经40Ar39Ar法年龄测定,获得主期变形时间为(1647±133)Ma(白云母)~(16627±099)Ma(角闪石)。因此,嘉玉桥片理化岩组主期变形与区域上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形成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李晨光 《湖南地质》2001,20(2):85-88
研究区冷家溪群浅变质岩系沉积后至少经历了加里东期、燕山期和喜山期3期构造运动,劈理、面理、线理、小褶皱等发育,构造置换强烈、构造变形复杂,大多数情况下很难通过产状测量来确定原始层序及其划分。查明矿区以紧闭褶皱为主,处于一叠加倾伏向斜核部,并发现了长约790m的F2韧性剪切带。指出《湖南省岩石地层》(1997.6)将冷家溪群划分为5个组可能有误,各个组也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地层厚度。  相似文献   

7.
早前寒武纪多期变质变形区的韧性剪切带,根据其与变形变质的关系可分为(1)早期主变形变质作用形成的韧性剪切带,简称主期韧性剪切带;(2)晚期叠加变形变质作用形成的韧性剪切带,简称叠加韧性剪切带。主期韧性剪切带不发育糜棱岩、退变质和新生面理等标志,其高应变特征主要通过岩石中片理和线理发育程度、矿物定向程度、矿物粒度及应变大小表现出来。由于主期韧性剪切带内的片理和线理及矿物组合与围岩中的相同,因此相同岩石的应变强度比较是识别它的有效途径。比较拟引入反映岩石变形强度的物理参数n(XZ面上平行X和垂直X两个方向上单位长度矿物颗粒数之比)、S(单位体积内矿物颗粒表面积)和R_s(矿物形态应变)作为比较参数。  相似文献   

8.
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中劈理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中发育一组非透入性板劈理构造,主要发育有两种劈理,分布在中部构造岩片和外缘构造带中。第一种劈理分布在主干逆冲断层下盘,受断层控制,为一组压扭性构造面,其产状、变形特征和滑动方向与主干逆冲断层相一致;第二种劈理为层间劈理,受岩性控制。沿着劈理面同构造新生矿物组合和碎屑颗粒变形特征表明,劈理形成于地壳中浅部构造层次上的低绿片岩相条件下,以韧脆性变形机制为主。劈理切割了大青山褶皱构造,形成时代为(121.6±1.6) Ma。应力场的分析表明,劈理构造由近南北向的地壳水平挤压应力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9.
对易门狮子山铜矿床成因的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志斌  曹德斌 《云南地质》1997,16(4):350-358
狮子山铜矿床是罗茨-易门-元江铜矿带上具有代表性的矿床。通过应用构造解析法,对区内的地质构造、控矿因素等研究后,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1)本区昆阳群应底层状无序变质岩系.在狮子山“花状”构造中,以发育三期(S1、S2、S3)面理为特征.(2)岩层除经历了一期与大区域上一致的区域低温变质作用外,在狮子山走滑剪切带中尚孟加了一期动力变质作用。(3)确定了4个世代的构造变形,首次确立了主潮构造为狮子山”花状”构造。(4)狮子山铜矿的成因类到底脆一韧性剪切带到铜矿。  相似文献   

10.
程万强  杨坤光 《地学前缘》2009,16(3):197-206
运用α石英热活化ESR定年法对大巴山构造带58件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北大巴山经历了三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分别为2437~2015 Ma (晚印支期)、1656~912 Ma (中晚燕山期)、686 Ma至今(喜山期)。南大巴构造带则经历了170~160 Ma (早燕山期)、1473~941 Ma (中晚燕山期)、667 Ma至今(燕山末期-喜山期)三个构造演化阶段。南北大巴在变形时间上相关,显示南北大巴在构造变形上的耦合性。代表南大巴强烈变形的轴面劈理和破劈理主要发育于1472~941 Ma,显示主变形期在中晚燕山期,并具有明显的前展式变形特征。破劈理中石英脉ESR年龄还显示出南大巴构造带两端变形早(早燕山期即已卷入强烈变形),中间变形稍晚(中燕山期开始强烈变形)。喜山期(667 Ma至今)南大巴以构造隆升和右行走滑拉张为特点,构造活动渐趋稳定。ESR测年结果与区域构造响应及同位素年代学和沉积年代学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侯泉林  刘宏伟  郭谦谦 《岩石学报》2021,37(12):3645-3655
伸展褶劈理(extensional crenulation cleavage,简称C’面理)作为韧性剪切带内常见的构造面理之一,在递进变形过程中是否旋转以及其如何影响剪切带面理(S面理)是尚未解决的构造地质前沿问题。本文统计了不同剪切带中C’面理、S面理和C面理(糜棱岩面理)的夹角。结果发现,从剪切带边缘向中心随着应变逐渐增大,C’面理与剪切平面(C面理)的夹角(α)呈近正态单峰式分布,表明C’面理在递进变形过程中不旋转。在C’面理发育的情况下,S面理与C面理的夹角(β)随着应变的增加逐渐增大,即S面理在C’面理形成后发生反向旋转,因此原用于计算剪应变的公式:tan 2β=2/γ失效。强弱互层材料的应变分配结果显示,一般剪切条件下,粘性分层与剪切平面的夹角(β)减小到20°时,强硬层的运动学涡度接近于0,即表现为纯剪切,而软弱层表现为近简单剪切;β小于10°时,强硬层发生反向旋转。由此可见,伸展褶劈理是不均匀岩层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应变分配(strain partitioning)的结果。随着递进变形的进行,S面理与C面理的夹角逐渐减小,强硬层被分配以更多的纯剪切而布丁化,随后内部产生微型剪切条带并扩展形成C’面理,承担应变分配的简单剪切。至此,随着应变分配的完成,C面理上的剪切作用自行停止,因此C’面理不发生旋转,而S面理在C’面理的制约下开始反向旋转。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宗务隆构造带位于柴达木地块与南祁连地块之间,位置极为重要,其中发育的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和形成时代对于理解该构造带的构造属性具有重要的制约意义。详细的野外构造解析,显微构造解析与年代学研究表明,宗务隆剪切带发育走向NWW-SEE向糜棱面理,其上发育NWW-SEE向缓倾的拉伸线理,指示该剪切带逆冲-走滑剪切的特征。宏观尺度上可见由于剪切作用形成的不对称褶皱、旋转碎斑、构造透镜体及褶劈理等变形形迹;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云母鱼、S-C组构、σ型残斑及石英动态重结晶、拔丝构造等变形现象,指示该韧性剪切变形的温度在300~400℃。对剪切带同构造变形的白云母和黑云母进行了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分析,2个样品的坪年龄分别为(245.8±1.7)Ma、(238.5±2.6)Ma,指示了该剪切变形发生在早—中三叠世期间。结合对区域地质、岩石学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该期韧性剪切变形年龄代表了宗务隆构造带印支期造山作用的时间,这期造山活动可能与宗务隆有限洋盆闭合后,南祁连地块与欧龙布鲁克地块的斜向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13.
刘治博 《地质与勘探》2014,50(2):360-368
新疆于田塔木其铜锌矿是西昆仑造山带内众多与火山作用有关的热水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之一,但该矿的空间位态与典型层控矿床不一致。研究区经历的主要构造运动期次可分为3期,S2期构造运动对现今岩石及矿体的空间分布状态起决定性作用。野外及镜下详细观察表明,S2期构造变形为强压应力兼具一定剪切性质的脆韧性变形,对研究区内原始层理及矿体进行了构造置换。S2期构造透镜体长轴及劈理产状统计表明,构造透镜体空间展布状态小受S2期劈理控制,透镜体最大压扁面平行于S2期劈理面分布,研究区在S2期遭受了强烈的南北挤压应力。通过对小型褶皱、透镜体的观测及劈理的统计,结合构造剖面的测制,推测矿体上一级构造样式为大型无根褶皱,矿体本身为加厚的Z型次级褶皱形成的透镜体,矿体所处部位可能为无根褶皱的背形南翼或向形北翼。S3期节理产状要素统计表明,在S3期研究区发生了南北挤压应力作用下的脆性破裂,这些破裂对矿体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东秦岭二郎坪群和石界河群之间发现了一条强应变带(称之为回龙湾强应变带)呈NNW-SSE向延伸,面理置换强烈,韧性剪切变形特征明显,糜棱岩发育。该强应变带的发现表明,二郎坪群和石界河群之间既非不整合接触,也不是整合接触,而是断层接触关系,结合原岩建造,沉积环境和变质作用特征,作者认为二郎坪群和石界河群之间并非简单的地层学上下关系,而是两上近乎同时异地的变质地质体。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乌达地区早二叠世早期植物群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孙克勤  张周良 《现代地质》1998,12(4):586-590
通过对内蒙古乌达地区早二叠世早期山西组植物化石进行研究,共鉴定出植物化石7属11种,即Tingiacarbonica(Schenk)Hale,TpartitaHale,PlagiozamitescfoblongifoliusHale,SphenopterisnoriniHale,SnystroemiSze,StenuisSchenk,PecopterisandersoniHale,PlativenosaHale,Taeniopterissp,Caulopterissp,PterophylumdaihoenseKawasaki。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植物化石均为华夏型分子,可以和华夏植物区的一些同期植物群进行对比。根据植物群的总体组成,该区山西组植物群的地质时代属于早二叠世早期,大致相当于阿谢尔期(Aselian)至萨克马尔期(Sakmarian)。  相似文献   

16.
陆内造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质过程。南秦岭造山带安康石泉—汉阴—旬阳一带研究区处于南秦岭陆内复合造山带与扬子板块北部衔接部位,早古生代志留系变形变质岩片发育,以逆冲推覆构造和多层次韧性滑脱逆冲推覆岩片为主。印支期以来广泛发育多期新生面理,可分出3期,面理置换清晰,盖层区以S2面理置换S1最为显著。从该区多期构造变形、晚期盖层花岗岩脉侵入、基底岩浆底劈-伸展热穹隆上升、与晚期花岗岩脉相伴的热变质及次生加大黑云母变斑晶和石榴子石斑晶高温矿物对、多类型热液蚀变的发育、不同期次面理产出的石英脉流体包裹体温压特征差异、石泉一带韧性剪切变形面理中黑云母Ar-Ar测年161~169 Ma、凤凰山穹隆北缘韧性剪切变形面理中云母Ar-Ar测年178~163 Ma等分析,表明该区至少经历过印支期和燕山期两期构造变形,尤其是S2期面理大致对应燕山期,为明显的陆内造山期构造变形,固态塑性流变和脆-韧性剪切变形特点显著。野外构造-岩相填图确定S2期面理最发育,优势走向为北西向,大部分新生矿物岩石沿S2面理分布,表明燕山期与陆内造山作用密切相关。构造变形强烈部位可形成脆-韧性剪切带。晚印支期—燕山期为褶皱-S2+3面理-逆冲推覆断裂组合样式,新生代为不同程度走滑-隆升差异的断块构造组合。陆内造山演化期分为三个亚阶段:(1)晚印支—早燕山期(T3-J1+2)陆内造山垮塌阶段;(2)中晚燕山期(J3-K2)陆内造山挤压推覆阶段;(3)喜马拉雅期断块隆升改造阶段(K2-Mz)。受陆内构造汇聚和走滑作用促使该区上地壳构造热动力聚集,形成凤凰山—牛山岩浆-热穹隆,造成地壳局部重熔,形成花岗岩脉侵位。燕山期调研区南部安康断裂带和北部宁陕断裂带在J1-2分别发生的右行走滑和左行走滑剪切变形造成该区较显著地向东挤出滑脱变形,显示陆内造山晚期走滑分量较重要。  相似文献   

17.
劈理构造是一定应力场中形成的具有透入性的面状构造, 一般代表变形过程中的最大压扁面.通过了解某一区域的劈理特征和发育序次, 能对该区域的构造变形序次和大地构造演化研究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扎伊尔山石炭纪地层中发育多组透入性的劈理构造, 通过实地对研究区内劈理系统性地观察, 理出了3类劈理: (1)早期与蛇绿混杂岩构造就位相关的劈理; (2)晚期顺达尔布特断裂和哈图断裂发育的断裂劈理以及(3)方位十分稳定, 与层理发生不同程度置换, 构成不同大小的夹角, 代表近南北向区域性挤压运动的近EW向劈理.早期劈理产生于晚石炭世早晚之交, 与研究区内蛇绿混杂岩系在晚石炭世陆块斜向汇拢洋盆汇聚闭合、蛇绿混杂岩陆续构造就位于上覆相对较新的地层系统有关; 大型断裂劈理与区域内二叠-三叠纪大规模的北东-南西向断裂左旋走滑有关; 东西向劈理切过305±15 Ma的花岗斑岩脉, 而未影响到不整合于石炭系地层之上的中生代地层(最老为晚三叠世), 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确定其形成时限为二叠纪末-早中三叠世, 与第2类劈理近于准同时, 可能与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推挤导致的近南北向陆内挤压有关.   相似文献   

18.
北京西山中新生代多期次变形强烈,是探讨华北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构造解析及EBSD组构分析表明,黄院奥陶系发育4个期次变形,第2期NE-SW向挤压变形为主体构造样式.第1期为顶面指向SEE的简单剪切,透入性面理S1已基本置换层理S0,伴生110°~120°缓倾拉伸线理;自北向南,第2期变形可划分为纵弯褶皱亚带和逆冲剪切亚带,褶皱倒伏趋势和剪切条带显示上盘向SW逆冲;第3期为沿面理S2发生的NNW向正断层式滑脱,第4期为近N-S向陡倾正断层系.依据卷入变形的闪长岩脉最年轻锆石U-Pb年龄峰值(~116 Ma),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1)黄院奥陶系第1期SEE向剪切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2)第2期晚白垩世NE-SW向挤压变形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关闭之后的陆陆汇聚相关.   相似文献   

19.
王贵方  周艳梅 《岩矿测试》1998,17(2):134-137
研究了显色剂2(5溴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5BrPADMA)与Pt(Ⅱ)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在乙醇存在下,10~32mol/LH3PO4介质中,试剂与Pt(Ⅱ)15min即形成稳定的紫蓝色配合物,并至少稳定24h。该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位于628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873×104L·mol-1·cm-1,其组成为nPt(Ⅱ)∶n5BrPADMA=1∶1,Pt(Ⅱ)的质量浓度在0~10mg/L符合比尔定律。所拟方法用于二次合金管理样及催化剂中铂的直接测定,结果与推荐值相符,精密度好,RSD<0.5%(n=6)。  相似文献   

20.
早前寒武纪多期变质变形区的韧性剪切带,根据其与变形变质的关系可分为(1)早期主变形变质作用形成的韧性剪切带,简称主期韧性剪切带;(2)晚期叠加变形变质作用形成的韧性剪切带,简称叠加韧性剪切带。主期韧性剪切带糜棱岩,退变质和新生面理等标志,其高应变特征主要通过岩石中片理和线理发育程度,矿物定向程度,矿的粒度及应变大小表现出来。由于主期声望生剪切带内的片理和线理及矿物组合与围岩中的相同,因此相同岩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