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对81个样品中的24种重矿物含量数据进行了Q型统计分析。聚类法给出的枝状图可分为A、B、C和D四组主要点群,反映了不同的物源影响和沉积环境特点。多端元相关法试取了前20个端元,但端元问的Q值表明,真正有明显差异的仅有6个端元,并相应地作出6幅Q值分区图。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雷州半岛红树林短吻鲾(Leiognathusbrevirostris)各个形态特征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对随机选取的153尾短吻鲾的全长(X1)、体长(X2)、头长(X3)、体高(X4)、眼径(X5)、眼间距(X6)、吻长(X7)、尾柄长(X8)、尾柄高(X9)、吻端至第一背鳍起点(X10)、吻端至胸鳍起点(X11)、吻端至腹鳍起点(X12)、吻端至臀鳍起点(X13)等13个指标和体质量(Y)进行逐一测量,根据所得数据整理出各个性状的表型参数,计算各个指标与体质量以及不同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并分别求出以体质量(Y)为因变量、其他性状(Xi)为自变量的通径系数以及决定系数。结果表明,短吻鲾的13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皆达极显著水平(P<0.01);在通径分析中,短吻鲾仅体长(X2)、吻长(X7)、全长(X1)3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数据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可将其确定为影响体质量的主要性状,其中体长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P2=0.570);通过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确定回归方程为:Y=–8.366+0.570X2+0.148X7+0.266X1。决定系数显示,体长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最大,达到32.5%。各共同决定系数的总和∑d为0.908,大于0.85,表明本研究中已经将影响短吻鲾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全部纳入。此研究有助于确定并量化短吻鲾不同性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下介绍海水、孔隙水,悬浮物,沉积物和生物群中Ce、Y和Th 的测定方法。该法包括用Mg(OH)_2和 CaC_2O_4双共沉淀法以便预富集海水和孔隙水中的Ce,Y和Th,同时在敞开容器进行酸溶以使沉积物、悬浮物和生物群溶解。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进行测定。在不同步骤用放射示踪剂(~(144)Ce、~(88)Y和~(228)Tn)检验方法的化学效率。获得了生物群和沉积物(水)中的检测极限为 Ce,44ngg~(-1)(0.005ngml~(-1)),Y,0.62ngg~(-1)(0.0003ngml~(-1))和 Th。15ngg~(-1)(0.003ngml~(-1))。给出了从第勒尼安(Tyrrhenian)海收集到的海水、孔隙水、悬浮物、沉积物和生物群样品中 Ce、Y 和 Th 的测定结果。获得了各种海洋环境样品中的 Ce、Y 和Th 的高富集因子和回收率。采用较大数量的样品,以增大富集因子并改善检测极限。  相似文献   

4.
系统介绍“分离沉积物端元的最优斜交成分因子算法”,此算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因子得分成分化和最优斜交变换三部分.此算法可获得成分化的非负的斜交因子得分,弥补了Q型因子分析仅能用于样品间的相互关系及样品的分类研究,而不能胜任海底沉积物端元物质分离工作之不足.方法适合于沉积物物源端元定量分离工作.将此方法应用于冲绳海槽海底表层样,成功地分离出长江陆源物质.此方法同样适合于诸如岩石、水体、土壤污染等混合过程的端元定量分离工作.  相似文献   

5.
确定端元数目是混合像元分解中端元提取的前提,目前端元数目主要还是通过图像处理人员目视判读来获取。 在研究顶点成分分析算法的原理和端元光谱之间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互独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顶点成分分析算法的端元数目估计方法。 通过在不同端元数目、对噪声的稳健性、图像大小不同时的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比较正确、有效地估计图像中的端元数目,文中方法与其他端元数目估计算法及相关系数阈值的自动化确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应用矿物资料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海洋沉积物的来源、矿物组合区和沉积环境特点在国内外已有一些报导。在石臼所深水港选址期间,我们曾对鲁南近岸带的重矿物来源、扩散型式和分布特征作过初步研究。本文对该区的81个样品(站位)中的24种重矿物资料进行了Q型统计分析。此分析以Q因子为基础,兼用聚类法和多端元相关法。文中并根据统计分析结果给出的分区图示,对重矿物来源和海岸动态作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长石/石英(F/Q)比值是评估碎屑沉积物化学风化强度的传统指标.在长江大通站和黄河利津站及相应河口区各取9个沉积物样品,将其<125 μm的部分按1间隔分离成7组不同的粒级,用X-ray衍射法半定量分析测定了全样和不同粒级沉积物中石英和长石的相对含量,计算了长石/石英(F/Q)、钾长石/石英(Fk/Q)、斜长石/石英(Fp/Q)比值,据此评估了长江和黄河入海沉积物化学风化强度随粒级的变化.结果显示取自黄河样品的F/Q,Fk/Q和Fp/Q比值在总体上显著高于长江样品,与长江流域的化学风化强度高于黄河的结论一致,可以作为流域沉积物化学风化强度替代指标.长江样品的F/Q,Fk/Q和Fp/Q比值随粒级变细持续变低,黄河样品则呈波动式下降.黄河样品的F/Q高出长江样品的部分主要发生在<32 μm的细粒级,在粗粒级区间差别很小,当沉积物粒级下降到一定区间后F/Q差异出现快速增加,显示长江流域沉积物的风化程度高于黄河主要发生在较细粒级.上述比值在黄河样品的2~4 μm粒级中高出长江样品3~5倍,是凸显两河化学风化强度差别的敏感粒级,也可以作为两河物源示踪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对取自海南岛东南部的X2站柱状样品进行了粒度、全岩稀土元素和重矿物分析,探讨了7.8 kaBP以来海南岛东南陆架陆源碎屑来源及其环境响应。粒度端元模拟识别出了两个端元,EM1端元对应的是海洋流系搬运的近源与远源细粒物质的混合沉积,EM2对应的主要是近源海南岛河流输入的粗粒物质,两个端元代表着两个不同的输运机制。物源分析结果表明,7.8 kaBP以来X2站陆源碎屑来源较为稳定,主要来源于海南岛。4 kaBP以来,X2站粒度、稀土元素和重矿物特征参数发生了显著改变,与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事件开始增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推测频繁的ENSO事件导致降雨量增加是研究区风化程度增强的主要原因。与全岩稀土元素特征指标相比,X2站重矿物组合受源区风化剥蚀的影响更为显著,后期在环境演化研究中,应适当关注重矿物这一指标。  相似文献   

9.
采用均匀设计从海带中热水提取岩藻聚糖硫酸酯,以粗多糖提取率(Yw)、岩藻糖提取率(Yf)和硫酸根提取率(Ys)为评价指标,并采用综合加权评分法综合考虑各试验因素对以上三个指标的影响.利用Minitab软件分析加权值Y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再通过回归方程优化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工艺参数.建立了加权值Y与提取温度(X1)、提取时间(X2)和液料比(X3)之间的二次回归模型,即Y=65.2+0.555x1+1.73x2+0.587x3+0.0236x12+0.0939x32-0.110x1x2.优化后获得最佳提取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锚泊状态下未来0.5 h的船面风速和风向进行估算,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估算方法。首先对原始风速数据进行正交分解,得到X轴和Y轴风速;然后分别对X轴和Y轴风速进行小波分解,提取出低频和高频数据序列;其次利用最小二乘向量机方法,分别对低频、高频序列进行估算,分别将X轴和Y轴各序列估算结果进行叠加得到X轴和Y轴估算风速;最后利用矢量法则,同时实现了风速和风向未来0.5 h的估算。以试验船在东海海域锚泊状态下船舶气象仪所测的风速风向数据进行建模与实例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估算精度。  相似文献   

11.
砗磲科(Tridacnidae)的种类全部生活在热带浅水珊瑚礁。它们只分布在印度太平洋动物区系区。1956-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西沙群岛获得许多砗磲科的标本;1975年作者参加西沙群岛的考察,又特别注意观察、采集这类动物,得到较多的标本和资料。 砗磲科是双売类中一群高度特化的种类,它的外套膜大、很发达,有大量的单细胞藻虫黄藻(Zooxanthellae)与之共生;外套膜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叫玻璃体(hyaline organ),它们能聚合光线使虫黄藻大量繁殖作为自身养料的一部分,这一过程 Yonge(1936)取名叫“耕殖”(farm),这种蛤一藻的特殊关系叫互惠共生(Symbiotic mutualism)。 砗磲科贝壳方位的辨识与正常双壳类相反,这是由于它与虫黄藻共生的特殊关系导致外套膜面积增加,以致使这类动物生活时原来在背面的壳顶、铰合部和韧带朝下成为腹面;原来的腹面由于植物耕殖组织(plant farming tissue)的发达而移到背面,也即贝壳的自由端朝上。动物体的软体部也有少量“逆转”,前闭売肌消失,前收足肌移到后面;后闭壳肌和后收足肌相邻移到贝壳中央;足和足丝从贝壳铰合部的对应端——腹斜面的足丝孔伸出,直接在底面固着。 为了叙述方便,确定砗磲科贝壳方位时按以下方法:把壳顶朝下,铰合部与手持者相对,这样铰合部的末端是前端、相反的一方是后端;贝売的游离端朝上为背部,壳顶和足丝孔朝下为腹部,在手持者左面为左売,右面为右売。 根据 Rosewater(1965)的意见砗磲科全世界只有6种,这6种在我国西沙群岛都有分布。  相似文献   

12.
有关水母类、浮游贝类及被囊类的垂直分布,迄今国内的报道还不多,只有陈清潮等(1978)在南海西沙、中沙群岛周围海域进行过一些调査工作。但国外早已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研究资料很多, Bigelow and Sear(1937), Leloup and Hentschel(1938),Totton(1954), Alvarino(1967),Pugh(1974)等对水母类都有较详细的报道;对浮游贝类和被囊类,Stubbing(1938), Tesch(1946), Thompson(1948), Swell(1953), Wormelle(1962)等也作了一些工作。 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生态学问题,所涉及的因素很多(Bense,1964; Leloup and Hentschel,1938; Moore,Owre, Jones and Dow,1953)。本文仅就我们现有的材料进行初步分析。 本文系根据1978年5月27日-7月3日“金星”号在东经123°-129°,北纬26°30′一32°30′,水深大于80m的测站,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垂直分层采集(层次为0-50m,50-100m,100-250m,250-500m,500-1000m,1000-2000m)所获得的78份浮游生物样品,分析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和1975年在我国西沙群岛采集的标本写成。共有标本70个,经鉴定为9种,分隶于5属。其中有四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4.
西沙群岛刚毛藻科海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我国西沙群岛刚毛藻科海藻11种,其中10种属于刚毛藻属Cladophora,1种属于硬毛藻属Chactomorpha。它们在本地区均为新记录。其中有6种在我国是首次报道。 本文所用标本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分类组赴西沙群岛调查队的郑树栋等同志于1957,1958,1975和1976年采集的。全部标本共14号。  相似文献   

15.
黄河口海区沉积物柱样中碳酸盐组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于1989年5月在黄河口海区采集4个沉积物柱状样,以原子吸收法测定其碳酸盐组分中Ca,Mg,Fe,Na,Mn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含量分布基本遵循“元素粒度控制律”,即沉积物粒度细时,元素含量超于富集。结果还证明,受黄河水影响越大,沉积物碳酸盐Mn/Fe比值越高,可以以此判断沉积物受黄河水影响的程度;CaCO3含量亦存在类似现象。相关分析表明,碳酸盐组分中Mn含量与CaCO3含量相关较好,而Fe与  相似文献   

16.
马蹄螺总科(Trochacea)是西沙群岛海产软体动物中产量最大、产值最高的一个总科;同时,它的种类也很多,在海贝区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西沙群岛的马蹄螺总科以往共已记录24种,分求于12属3科。 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和1975年在西沙群岛采到的马蹄螺总科135号标本,进行了分类研究,共増补8种,其中3种为中国海域首次记录。除研究整理了主要异名,对前人工作做了一些修订外,并对前人所报道的仅有名录的12种增补了描述和地理分布,同时对前人描述的种类进行了再描述。 前人已在西沙群岛报道,我所尚未采到的种类有: Turbo marmoratus Linné,T.cornutus Solander,T.coronatus Gmelin, Astraea haematrage( Menke)。前3种系熊大仁(1949)报道,有图有描述,但T. coronatus描述欠细,无法确定其种名;前2种特别是经济价值较高的T. marmoratus,虽然我所一直未曾采到,因图、文均明,故予列入。第4种系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等(1974)报道,因无图无描述而无法确定,故未列入。 总计,本文共描记30种,分隶于14属4科。  相似文献   

17.
白鱀豚的皮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鲸类的皮肤是适应完全水生而发生显著改变的器官之一。 在现代生存的四类淡水豚中,只有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的皮肤尚未研究。(1974)报道了拉河豚Pontoporia blainvillei、亚河豚Inia geoffrensis及恒河豚Platanista gangetica的皮肤构造。但他观察的只是眼周围的皮肤,对身体其他部分的皮肤尚缺了解。为此,我们研究了白鱀豚各部分皮肤及皮下层的组织学构造。  相似文献   

18.
从藻类化石的垂直分布探讨杭州西湖的演变历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1994年春在杭州西湖东北面,西面及湖中心小瀛洲3个钻孔共取了70号岩芯样,经浮选,筛选,以显微镜检鉴定化石藻种,并分析其垂直分布,从而探讨西湖的形成历史,西湖自晚更新世以来的6个化石藻带由下而上依次为:轮藻带,微藻带,微红金颗藻-近缘针杆藻-条纹小环藻带,圆筛藻带,圆筛藻-近缘针杆藻-微红金颗藻桥穹藻-异极藻-短缝藻带和水花束丝藻带,从而反映了西湖的6个发育时期,淡水古湖沼期,淡咸水过渡期,海  相似文献   

19.
图们江口水中Zn,Cd,Pb,Cu的形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防吸附物理涂汞电极反问极谱对图们江口、东海及日本海水中Zn,Cd,Pb,Cu进行了形式分析,其不稳定态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9,0.071,0.039,0.69ug/L(占总量的15~27%),分布较为均匀,证实了痕量金属离子(自由离子及不稳定络离子的均匀分布规律。有机结合态Zn,Cd及Pb(10~30%)和颗粒态Zn,Cu和Cu(15~40%)的较高含量位于长江口、东海及图们江口。  相似文献   

20.
由于采挖贝壳、城市建设和修建养殖池,位于河北省黄骅古贝壳堤自然保护区内沿海岸的岐口—狼驼子贝壳堤已经不复存在,挽救已经不可能。山东省境内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内,在贝壳堤几十米后修建了养殖池。养殖池防护堤阻挡潮水向后漫溢,波浪作用在此增强。在波浪作用下贝壳堤已经遭到破坏(贝壳堤变低,贝壳堤前向海一侧受到侵蚀,将贝壳堤下伏层暴露出来)。如果要挽救这里的贝壳堤必须拆除贝壳堤后面的养殖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