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杭州湾海域春、秋季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底层拖网法,用渔获率作为鱼类资源数量分布的指标,进行了杭州湾调查海域2012年5月(春季)、10月(秋季)2个季节的鱼类种类组成、区系特点、数量分布等研究。结果表明:(1)杭州湾海域春、秋两季共获得并鉴定出的鱼类有31种,隶属于9目15科,其中以石首鱼科和■虎鱼科的种类为最多,各有5种,分别占总种数的16.7%;鳀科鱼类次之,有4种,占总种数的13.3%,优势种有睛尾蝌蚪■虎鱼、龙头鱼、刀鲚、棘头梅童鱼;(2)根据鱼类适温性可将该海域的鱼类分为暖水性、暖温性和冷温性3种适温类型,以暖温性种类为主,暖水性种类次之,而冷温性种类极少,仅有1种;(3)根据其生态习性,可分为河口性、沿岸性和近海性3种生态类群;(4)渔获数量分布规律是春季在调查海域的内侧或者说中西部较高,而湾口较低,秋季则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2.
大亚湾春秋季鱼类种类组成及年龄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4月和9月对大亚湾海域通过拖网和流刺网捕获的鱼类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渔获物中出现18目76科135属200种鱼类,其中软骨鱼纲4目5科5属6种,占调查鱼类总种数的3.0%;硬骨鱼纲14目71科130属194种,占调查鱼类总种数的97.0%.根据其适温类型可分为暖水性种、暖温性种和冷温性种,其中暖水性鱼类有183种,占总种数的91.5%;暖温性鱼类有16种,占总种数的8.0%;冷温性鱼类仅有1种,占总种数的0.5%.渔获物中底层和近底层鱼类占多数,其中,底层鱼类共有74种,占总种数的37.0%;近底层鱼类共有68种,占总种数的34.0%;中上层鱼类共有45种,占总种数的22.5%;岩礁鱼类有13种,占总种数的6.5%.大亚湾鱼类的年龄普遍偏低,以1 a龄鱼为主.与相邻海区鱼类区系特征比较,大亚湾海域具有我国热带和亚热带性海湾的鱼类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3.
嵊泗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海藻种类组成及区系特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分析了嵊泗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海藻的种类组成及区系特点,共采得底栖海藻85种,隶属于54属,其中绿藻门7属14种,褐藻门14属22种,红藻门32属48种,蓝藻门1属1种,所有种类中,暖温性种类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暖水性种类,冷温性和冷水性种类最少。  相似文献   

4.
乐清湾口海域春、秋季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2年4月(春季)、10月(秋季)在乐清湾口的大小门岛海域开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所获得的鱼类数据, 用渔获率作为鱼类资源数量分布的指标, 对乐清湾口调查海域的鱼类种类组成、区系特点、数量分布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乐清湾口海域春、秋两季共获得并鉴定出的鱼类有49种, 隶属于10目26科,其中以鲈形目最多, 有20种, 占鱼类总种数的40.8%; 鲱形目次之, 有9种, 占鱼类总种数的18.4%; 优势种有龙头鱼和刀鲚; 数量是秋季较多且分布较均匀; 根据鱼类适温性可将该海域的鱼类分为暖水性和暖温性2种适温类型, 其中暖水性种类占55.1%; 同时, 根据其生态习性, 可分为河口性、沿岸性和近海性3种生态类群。  相似文献   

5.
1975年5月,在浙江温州和福建福鼎外海,采得鱼类标本若干,经鉴定其中有2新种,分别隶属于后颔臆科和(鱼叚)虎鱼科,并定名为无斑叉棘腾Stalix immaculatus Xu et Zhan sP.nov,和斑头栉(鱼叚)虎鱼Ctenogobius puncticeps Deng et Xiong sp.nov.,所有模式标本均存于国家水产总局东海水产研究所。现就两新种的特征分别记述如下。 无斑叉棘鰧(新种)Stalix immaculatus Xu et Zhan sp.nov.(图1)  相似文献   

6.
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鱼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9年4个季度研究了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的林缘和潮沟潮水中鱼类的种类多样性。共发现有鱼类76种,隶属于36科59属。其中林缘有42种,潮沟有54种,4个季度出现的鱼类种数潮沟多于林缘。两生境种类相似性指数较低,表现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各季节均出现的鱼类在林缘有6种,占全年总种数的14.3%;潮沟有8种,占全年总种数的14.8%;两个季节间共有种最多的:在林缘是夏季与冬季,在潮沟是夏季与秋季,它们的相似性指数也最大。全年在林缘和潮沟均出现的鱼类仅有1种。本区鱼类以暖水性种占绝对优势;但潮沟暖温性种多于林缘。在生态类型上,林缘以中上层种类较多,潮沟则以底层种类较多。  相似文献   

7.
胶州湾浅水区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2009年3月~2010年2月在胶州湾潮下带浅水区进行的逐月鱼类定置网调查,分析了胶州湾浅水区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本调查共鉴定出鱼类44种,隶属于9目24科39属.渔获鱼类皆为硬骨鱼类,以鲈形目(Perciformes)的种类最多,有11科23属25种.在各科中,以虾虎鱼科(Gobiidae)鱼类种类最多,共9属10种.按适温类型分,暖温性鱼类共23种(占52.27%),暖水种14种(占31.82%),冷温种7种(占15.91%);按栖息水层组成分,底层鱼类36种(占81.82%),中上层鱼类8种(占18.18%);按产卵类别分,产浮性卵鱼类21种(占47.73%),黏着沉性卵鱼类11种(占25%),附着性卵鱼类9种(占20.45%),卵胎生鱼类3种(占6.82%).各生态类型鱼类种类组成季节变化明显,种类组成的平均季节更替率达63.3%.本调查在胶州湾浅水区发现40余种幼鱼,尤其仍存在鮻、许氏平鲉、钝吻黄盖鲽和短吻红舌鳎等经济种类,表明胶州湾仍是重要的鱼类产卵和育幼场,应加强对其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保护,以期保护渔业生物多样性和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海头楯目(后鳃类)的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学者已报道我国近海的后鳃类有456种,其中在我国全部沿海都有分布的种类只有13种。迄今分布于我国的只有少数种类。 在456种后鳃类中,分布于渤海的共有48种,无壳目只发现一个标本;黄海共有78种;东海共有206种(台湾分布47种,台湾海峡35种);南海共有324种(香港66种,海南岛6种,西沙群岛26种,南沙群岛6种)。具体分布见表1。 我国近海分布的头楯目已报道有145种,分隶于15科、45属,其中有11种区系性质不详。 总的来看,我国近海头楯目的区系可归纳为热带、亚热带种为主要成分,温带种所占的比例也相当大,没有发现冷水性种和环热带分布种。  相似文献   

9.
黄海西部渔业资源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纪明 《海洋科学》1988,12(4):70-71
黄海是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之间的陆架浅海,北起鸭绿江口,南迄长江口北,西北部与渤海相通,南部和东海相连。这个海域位于暖温带,既有暖流的进入,又有沿岸流和冷水团终年存在。这样的环境条件,决定了海洋动物区系和渔业资源中以暖温性鱼类(小黄鱼、真鲷、蓝点鲅、青鳞鱼、皱唇鲨、孔鳐等)为主、同时兼有暖水性(鲐鱼、鳓鱼等)和冷温性(太平洋鲱、鳕鱼  相似文献   

10.
鱼类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组成是了解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本研究基于2018年4月、6—11月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了天津近海鱼类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组成。调查共捕获鱼类23种,隶属于6目14科20属,主要以暖温性底层鱼类和中上层鱼类为主。优势种以矛尾鰕虎鱼(Chaetueichthysstigmatias)、六丝矛尾鰕虎鱼(Chaetueichthyshexanema)、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joyneri)等小型鱼类为主,其中矛尾鰕虎鱼为各月共有优势种。根据月间CLUSTER聚类分析结果,可将天津近海鱼类群落分为3个组,其中,4月为一组,6—9月为一组,10—11月为一组。根据各鱼种饵料组成进行聚类分析,天津近海鱼类群落由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广食性功能群、杂食性功能群、虾/鱼食性功能群、鱼食性功能群和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其中杂食性功能群、虾/鱼食性功能群和广食性功能群为主要功能群。  相似文献   

11.
起源于台湾东南和非律宾东北海域的黑潮,在沿台湾东岸北上的过程中,其表层流轴的位置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异。本文根据所搜集到的资料(主要是GEK资料),粗略分析了台湾以东及东海南部海域黑潮表层流轴的季节变异,并对引起变异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季风和海底地形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该海域中黑潮特有的路径特征,而季风是引起黑潮表层流轴季节变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全球中期预报模式T63L9,选取2004年6月4日至13日10d作为试验个例进行了集合预报试验,分析了不同集合成员个数对于预报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集合预报的技巧都明显高于单个控制预报。在集合成员较少时,随集合成员教的增加,集合预报的技巧提高明显,当集合成员数多于11个时,集合预报的效果提高缓慢。在中期预报时段内。集合成员数11为集合预报效果随集合成员教趋于饱和的临界值,如果继续增加成员数.预报效果提高较少,但计算量却大大的增加。本文只是单个试验个例的分析结果。为验证结论的普适性,还需要进行更多的试验。  相似文献   

13.
黃海冷水团的水温变化以及环流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管秉贤 《海洋与湖沼》1963,5(4):255-284
夏季潜居于黄海深底层的冷水团(“黄海冷水团”),是我国近海水文特征中一个突出而重要的现象。有关这一冷水团的调查工作,日本学者早在1921年春就开始了;在北黄海的个别断面上,迄今已累积了一定数量而比较系统的资料。但就整个黄海而论,特别是南黄海,系统性的资料还很缺乏。  相似文献   

14.
海州湾岸线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州湾位于黄海南部,除北端岚山头,南端连云港一带为基岩海岸外,其余为淤泥质平原海岸。 因区域构造差异,南北岸线变化表现不一,湾顶临洪口是过渡地段。本文着重探讨海州湾全新世特别是近一千年来海面变化特征及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下荆江系统裁弯前后入湖和出湖水、沙量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东、南洞庭湖淤积量的变化和淤积部位的变化,以及东、南洞庭湖的淤积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桶形基础负压沉贯的室内试验,中间现场试验,应用有限元法对负压沉贯的渗流场分析,负压对桶形基础沉贯阻力的影响,对土壤特性的影响,负压大小对桶形基础沉深,沉速的影响,研究了桶形基础在海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崔金英  罗平 《海岸工程》2000,19(2):65-68
桥梁钻孔灌柱桩偏位后,使原系梁受力趋于复杂;通过M法求最大弯矩,按偏心受压柱计算出配筋量,将系梁加强,做成承台连接其下三根桩共同工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中太平洋北部海盆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析鉴定,讨论了该调查区处在溶跃面以下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种数与水深变化的关系,推测出本调查区中Ⅰ区的碳酸盐补偿深度约5300米。根据地层中出现的标准化石,对柱状岩芯M_(14)进行了地层年代划分。最上部地层年代约为27万年前,向下1米处年代约为44万年前,3.66米处年代约为122万年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加速南四湖大水域开发利用的必要性、紧迫性和现状做了分析,并提出今后发展应以大湖增、养殖为主,增、养、捕相结合的对策。利用湖区自然优势,充分发挥湖泊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在我校与美国俄勒岗大学等单位联合黄河口调查期间,作者用简易方法对该区潮流铅直分布进行了专门观测。将获得的资料与一种浅海理论公式计算值进行了比较。首次计算了该区粗糙度参量Z_0值的分布。提出了最大潮流速铅直分布与相对粗糙度参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