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河北承德黑山铁矿床热液成矿特征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黑山大型钒钛磁铁矿矿床产于大庙斜长岩杂岩体中,是承德地区最重要的"大庙式"岩浆型铁矿床。笔者在矿区野外地质观察过程中发现,穿插于斜长岩中的铁磷矿脉、磁铁矿硫化物矿脉有热液成矿作用的显示,表明黑山铁矿床成因除传统认为的岩浆期结晶、熔离、矿浆贯入成矿作用外,还有热液期的成矿作用发生。本文对热液成矿期铁磷矿石中磷灰石和矿化蚀变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磷灰石中原生包裹体可以分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含子矿物包裹体、含液态CO2三相包裹体、单液相、单气相包裹体5类,均一温度主要集中于180~420℃,盐度主要集中于6.2%~38.9%NaCleq,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CO2、N2和CH4,液相成分主要为H2O,固相成分主要为方解石、石盐、白云石及铁氧化物子矿物。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类型和成分与磷灰石中的类似,但固相成分未发现石盐和不透明金属子矿物,均一温度变化于149~422℃,盐度变化于5.7%~22.9%NaCleq。成矿流体为CaCl2-NaCl-H2O-CO2体系,均一温度和盐度呈现正相关连续渐变的特征。铁磷矿石的磷灰石中原生包裹体为流体包裹体,盐度高,子矿物种类复杂,组成中富含CO2和CH4等,这些特征显示成矿流体以岩浆热液为主;成矿机理可能与大气降水对岩浆热液的稀释有关。  相似文献   

2.
紫金山地区斑岩-浅成热液成矿系统的成矿流体演化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本文从流体包裹体和热液矿物的年代学方面追踪了紫金山地区的斑岩-浅成热液成矿系统中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和演化轨迹。研究表明,汇聚到岩体顶部的岩浆流体在104.5Ma左右、650~550℃温度区间减压沸腾,形成的不混溶流体导致了钾硅酸盐化蚀变及初始Cu(Mo)矿化。其后流体继续向花岗闪长斑岩的外接触带上升运移和降温,在102.5Ma左右、420~380℃区间,再次减压沸腾,分离出的富液相H2O-NaCl流体进一步与对流循环中的大气降水混合,导致体系的温度和盐度逐步降低,演化出绢英岩化蚀变及含铜-硫化物矿化的流体。流体进一步向花岗闪长斑岩外接触带汇聚,在不同构造部位、不同时期分别氧化形成两种不同的流体:其一是在100Ma左右,流体到达花岗闪长斑岩顶面之上800~2000m的火山岩穹部位,温度降至280~250℃时又一次减压沸腾和不混溶,不混溶流体进一步与对流循环中的大气降水混合,使之冷却、稀释和酸化.演化成酸性硫酸盐型浅成热液蚀变和Cu—Au矿化的流体;其二是在94.7Ma左右,形成绢英岩化后的流体侧向扩散到远离花岗闪长斑岩的大型低平火山洼地中,由于大气降水的大量注入,使其演化成为低盐度、较低的温度的H2o-NaCl体系,其沿不整合面附件的断裂-裂隙系统充填,形成冰长石-石英细-网脉及Ag-Au矿化。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略阳县杨家坝多金属矿田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示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省略阳县杨家坝多金属矿床为例,通过对矿石中矿物流体包裹体特征的系统研究,流体包裹体分布表现以纯液相包裹体(A区)和大体积、大气相比原生气液两相包裹体(B区)为主的分区现象.A区原生气液两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84℃,成分为H2O;B区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45~348℃,主要集中在260℃、330℃,成分为H2O和C6H6.所测B区包裹体均一温度明显大于前人对该矿床所测得的最高温度293℃,说明有温度更高的还原流体参与成矿.结合秦岭造山带的构造背景和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初步认为该H2O-C6H6成分体系流体可能是伴随该区强烈构造运动沿深大断裂快速脉动上涌到地壳中的地幔流体;该流体作用导致壳幔叠加成矿,是秦岭造山带大规模改造成矿的序曲.  相似文献   

4.
甘肃阳山超大型热液金矿床的成矿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从阳山超大型金矿床的区域构造演化发展背景、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等特征进行的研究与分析表明,它是形成、产出在中新生代活化造山带、地壳高位浅成的中低温热液型超大型金矿床。从大地构造成矿学的研究途径,对其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的源区类型、形成与演化的构造环境、成矿作用的地质成因类型、成矿流体传输与聚集的构造系统等方面的初步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是变质与非变质的复杂混合体系,主要由基底、盖层中的构造热动力区域变质流体+重熔花岗岩浆热变质流体+岩浆热液等,组成多成因类型混合成矿流体,并受到同生水、大气降水的混染。因此,阳山金矿主要是由混合型变质成矿流体与岩浆热液成矿流体叠加形成,具有多因复成成矿特征的超大型中低温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5.
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成分和流体包裹体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卢焕章  单强 《岩石学报》2015,31(4):1108-1116
自然界中的成矿流体按其主要成分,可分为:(1)岩浆,即形成岩浆矿床的岩浆;(2)以H2O为主的流体(含Na Cl);(3)以CO2为主的流体。地壳中的流体类型很多,只有含一定金属元素含量的,并且达到一定浓度时才称为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基于对矿床中流体包裹体和天然成矿流体中金属种类和含量的测定,这些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按金属元素含量可以分为五组,成矿流体可以来自岩浆、岩浆热液、大气降水、盆地卤水和变质流体等地质环境。  相似文献   

6.
成矿环境中的高密度碳质流体:以阿尔泰南缘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碳质流体(CO2-CH4-N2体系流体)常见于地幔橄榄岩和下地壳麻粒岩中。近期研究表明,阿尔泰南缘晚古生代成矿环境中的碳质流体极为丰富,不仅在造山型金矿中赋存大量与成矿有关的碳质流体,而且在VMS型矿床中也存在同造山期的变质碳质流体。由共生的富CO2包裹体(LCO2-LH2O型)和H2O-CO2包裹体(LH2O-LCO2型)的均一温度推测,造山型金矿的碳质流体捕获温度大于254~394.5℃,压力大于150~320MPa;VMS矿床的变质碳质流体捕获温度大于209~430℃,压力大于180~300MPa,两者具相似的捕获温度压力条件。碳质流体的捕获温度压力条件与变质相带相平衡计算的变质温度、压力范围相当。碳质流体源于区域变质作用,并参与了与造山型金矿有关的构造-变质-流体-成矿作用和对VMS型矿床的变质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7.
成矿流体演化与成矿物理化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成矿流体是富含挥发分 (CO2 、CH4等 )是具有较高含盐度的特殊地质流体。本文讨论了在流体演化过程中挥发分的来源 ,指出主要来自水岩作用、有机质分解及地幔去气和岩浆 ;碱金属及卤素同样具有多来源的性质 ,以海水、含盐系淋滤、建造水为主要来源 ,含盐系重熔可以形成富含碱金属的成矿流体。流体演化过程中氢氧同位素、硫同位素的分馏主要与温度、水岩比值或硫源丰度有关。一个重要的结论是 ,成矿流体的形成主要与地质作用有关 ,而流体来源是次要的。海底热水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以高δ3 4 S值、中稀土富集及正铕异常为特征。本文总结了热水流体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指出水热流体物相点 :1) 10 80℃ ,7.5× 10 8Pa水溶液与硅酸岩熔浆分熔点 ;2 )水溶液的第二个临界点是气水溶液的超临界点 (374.15℃ ,2 .2 1× 10 7Pa) ;3)水溶液的沸点 (≥ 10 0℃ ,≥ 1× 10 5Pa) ;4)水溶液的冰点 (≤ 0℃ ,1× 10 5Pa) ;5 )H2 O CO2 体系的不混溶温度点 (2 6 6℃ ,2 .15×10 8Pa[1 3 ] 等是重要的成矿相变点。  相似文献   

8.
大陆超深科学钻探揭示了地壳深部流体性质及运动特征。如最近完成的德国科学深钻的先导孔,在3400m之下发现了开裂岩石系统,其中充满了高盐度流体。科拉超深钻6000m之下,出现了压碎带和破裂带及流体的活动等。这表明,地壳中的水热系统是广泛存在的,其物化性质、成份、运动特征显示出某种超常现象。 Etheridge(1983)强调地壳中的流体系统对于地壳的构造活动的重要性,认为地壳深层次的流体可能主要依靠有效压力自身开辟通道,运动的边界条件是流体压力(渗透压)大于主应力。有效压力形成了张裂系统,在流体通过后,压力减小,张裂系统重新封闭。这种作用可以发生在40kin的深度。目前人们已发现了十几种现代的和近代的热液成矿作用,它们主要在现代及古地热区,如环太平洋地热带及大洋中脊。 1.水热系统、成矿热液与热液矿床的内在联系和区别:Skinner(1979)曾指出,地壳中热水溶液在地壳中常见又广泛分布而热液矿床却不多,究其原因是金属搬运和沉淀方式所致。实际上,地壳中常见和广泛存在的并不是成矿热液,而是水热系统及其流体。水热系统是地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流动的动力包括地热梯度、压力梯度、密度梯度以及流体的  相似文献   

9.
岩浆热液出溶和演化对斑岩成矿系统金属成矿的制约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对于与岩浆热液有关矿床的形成非常重要。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岩浆结晶阶段和低于固相线的热液阶段过程和演化 ,但对于流体从熔体出溶到熔体最后固结过程的理解却很有限。基于流体包裹体冷热台研究、单个流体和熔体包裹体原位无损成分分析技术 ,并结合挥发份和成矿元素在共存相间分配的实验和质量平衡计算模拟 ,岩浆热液出溶和演化对金属成矿制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文中从岩浆中挥发份的出溶和演化、成矿元素在岩浆热液过渡体系各相之间的分配、斑岩矿床成矿流体及与金属成矿的关系、浅成热液矿床成矿流体及与金属成矿的关系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研究表明 :( 1)岩浆熔体不仅含有足够的挥发性组分 ,而且出溶的挥发份能够被圈闭在流体包裹体中而成为岩浆出溶热液的实物证据。 ( 2 )挥发份和成矿元素不仅在岩浆熔体和出溶的溶液间分配 ,还将在熔体与盐水溶液、熔体与气相以及盐水溶液与气相间进行分配。Cu在岩浆蒸气中比在共存的熔体中要富集数百倍 ,而Cu ,As,Au(可能作为HS配合物 )则偏向于分配进入与液体相共存的蒸气相中。 ( 3 )成矿元素在熔体 /溶液间的分配系数受控于熔体中初始水含量与饱和水含量之比值和岩浆熔体与共存出溶水溶液的w(Cl) /w(H2 O)和w(F) /w(Cl)比值。 ( 4 )斑岩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东坪碲化物金矿床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一个比较典型的碲化物金矿床,矿化为含金石英大脉和含金钾长石脉,两者之间在空间上为过渡关系。为探讨成矿流体的来源,尤其是地幔流体参与成矿的程度,笔者从研究成矿流体入手,应用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对矿区主矿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成分的测试,并测定了He-Ar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东坪碲化物金矿床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为CO2-NaCl-H2O型和H2O-NaCl型,整体以CO2广泛发育为特征;矿区的成矿温度为250-400℃,集中于300-340℃,成矿压力为40-180MPa,主要为60-100MPa;流体成分主要为CO2和H2O,含少量H2S、N2、CH4、CO和C2H2;流体盐度w(NaCleq)为5%-7%;流体总密度为0.48-0.79g/cm^3;矿脉中石英的R/Ra比值高达0.3-5.2,明显高于地壳流体(0.001)。基于碲富集、高、R/Ra比值、成矿流体富CO2,笔者认为矿床成矿作用与地幔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关于岩浆热液矿床形成的几个问题——以斑岩型矿床为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岩浆在其放气作用过程中能向地表释放出大量的金属元素,如Cu、Mo、Au,如果存在适当的富集机制,从而浆熔体中释入出来的成矿元素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聚集并沉淀就能够形成工业矿体。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是导致分散于岩浆熔体中的成矿元素有效富集并最终形成工业矿体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new isotopic (H, O) data of fluids in tourmalines from the large Sn deposit at Solnechnoye (Far East Russia).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the deposit formed by fluid‐rock interactions in a hydrothermal system where the mineralizing fluid was mainly magmatic and to a lesser extent meteoric. This is in agreement with a magmatic fluid model. Our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isotopic data is consistent with earlier findings of the studies on fluid‐rock interactions that magmatic fluids form larger Sn deposits than exogenic fluids. We propose that isotopic (H, O) data of fluids in tourmaline, rather than those in quartz, muscovite, or chlorite, support robust interpretation on the nature of mineralizing fluids associated with Sn deposits.  相似文献   

13.
对金沙江–红河富碱侵入岩带内的玉龙、北衙、铜厂–长安冲三个斑岩型铜、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研究。三个矿床成矿阶段的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有H_2O-NaCl气液两相包裹体,含钠盐、钾盐/方解石、金属子晶多相包裹体以及H_2O-CO_2包裹体。成矿期流体均一温度多在250~500℃之间,高者可达650℃及以上,盐度多在10%~50%NaCleq之间,成矿流体都具有高温、高盐度、富K、富CO_2的特点,显示典型的岩浆热液特征。并且,单个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分析也显示流体中除含有较高的成矿元素Cu、Mo、Pb、Zn等外,还含较高的K、Rb、Sr等元素,进一步证明成矿流体源自岩浆分异流体,且经历过从高温高盐度到高温中低盐度的演化。结合该区流体包裹体中广泛存在沸腾包裹体群的事实,进一步证实沸腾作用在斑岩型矿床中的普遍存在,并且说明其很可能是这些矿床金属元素沉淀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新疆中天山地区热水沉积形成的马鞍桥铅锌矿床在成矿后期形成了穿插早期层状、似层状矿体的脉状紫色萤石-闪锌矿矿石。紫色萤石和闪锌矿中气液相L-V型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呈双峰式分布, 主要分布在140℃~260℃和260℃~442℃两个区间内, 且有少量高于470℃的流体包裹体存在, 指示其成矿流体由中高温和低温两个端员组成。同时, 测得脉状矿石的成矿流体盐度为1.91 ~6.30 Wt% (NaCl) 和11.93~21.82 Wt% (NaCl) 。激光Raman光谱分析显示紫色萤石中气液相L-V型流体包裹体的气相组分主要为CH4、C2H6和C3H8等低分子烷烃及少量的H2S和N2 , 指示形成这种脉状矿石的热液由中高温的岩浆气液与低温、高盐度的油田热卤水混合而成。  相似文献   

15.
岩浆 热液过渡型矿床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林新多 《现代地质》1998,12(4):485-492
摘  要  在内生成矿作用中成矿流体有 3 种:岩浆、 热液和岩浆 热液过渡性流体。 从地质研 究、 矿物包裹体、 成矿实验 3 个方面简介了岩浆 热液过渡型矿床研究的进展。 指出岩浆 热 液过渡性流体有 2种形成方式:一是在岩浆结晶过程中挥发分不断集中而形成, 另一是由熔 离作用所形成。 并从矿体与岩浆岩的关系、 矿体与围岩的关系、 矿石的结构构造、 围岩蚀变、 分带现象、 矿物包裹体 6 个方面总结了岩浆 热液过渡型矿床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初论浅成作用和热液矿床成因分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衍景 《地学前缘》2010,17(2):27-34
通过简单列举现有金矿床类型的名称,发现热液矿床分类命名混乱、繁杂、缺乏科学逻辑,严重制约着教学、科研和找矿勘探事业的发展,原因是对于深度<10 km、温度为50~300 ℃条件下的地质作用研究薄弱,缺乏概念描述,构成认识盲区,因此提出了浅成作用(epizonogenism)的概念,用于概括深度<10 km、温度为50~300 ℃条件下的地质作用。藉此将热液矿床划分为浅成热液、变质热液和岩浆热液等3个成因端员;确定浅成、变质和岩浆流体的特征分别是低盐度 贫CO2、低盐度 富CO2和高盐度 CO2含量变化大;岩浆热液矿床发育含多种子晶包裹体和高盐度富CO2的包裹体,变质热液矿床发育低盐度富CO2包裹体,浅成热液矿床只发育水溶液包裹体,缺乏含子晶包裹体和富/含CO2包裹体。  相似文献   

17.
德合龙洼铜(金)矿床为青藏高原北东端的一个岩浆热液型矿床。研究发现矿石中石英发育富液相水溶液(Ⅰ型)、富气相水溶液(Ⅱ型)和含子矿物水溶液(Ⅲ型)3种类型的流体包裹体。Ⅰ型包裹体呈均一至液相,均一温度为187~413℃,盐度值(NaClequiv.,质量分数)则为2.0%~19.0%。Ⅱ型包裹体呈均一至气相,均一温度为...  相似文献   

18.
杜荒岭金矿床是产于石英闪长岩、受压性、压扭性断裂和爆破角砾岩筒联合控制的浅成中温岩浆热液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 ①流体包裹体的类型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其次为纯液相包裹体、气相包裹体及少量含NaCl 子矿物三相原生流体包裹体,成矿流体属NaCl--H2O 体系; ②主成矿阶段均一温度为200℃ ~ 375℃,集中在230℃ ~ 320℃; 流体具有低密度( 0. 68 ~ 0. 94 g /cm3 ) ,低盐度 ( 3. 39 ~ 13. 07 ( wt%,NaCl) ) 的特征,成矿压力为7. 5 ~ 14. 3 MPa,估算成矿深度1. 2 ~ 1. 6 km; ③ 结合新近同位素、微量元素及年代学研究成果,认为杜荒岭金矿主要与晚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成矿流体源于岩浆热液,流体上升过程中发生隐爆和沸腾作用,同时伴有部分大气降水加入,导致成矿物质快速沉淀富集。  相似文献   

19.
乌拉根铅锌矿床和萨热克铜矿床是西南天山中新生代盆地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层控砂砾岩型矿床,乌拉根铅锌矿床产于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第五岩性段(K1kz5)的粗砂质细砾岩中,后期经历了弱的构造改造作用;萨热克铜矿床产于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上段(J3k2)杂砾岩中,其北矿段后期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改造作用,南矿段可见岩浆热液蚀变作用后的褪色化及叠加成矿作用。为了研究成矿流体和岩浆热液在岩石中的运移规律,分别对上述两个矿区以沉积作用、构造改造作用和岩浆作用为主的代表性岩石测定了孔隙度和渗透率。测试结果表明乌拉根矿区岩(矿)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总体比萨热克矿区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要小;乌拉根铅锌矿区和萨热克铜矿区北矿段矿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均小于下盘围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萨热克铜矿区南矿段经历了岩浆热液蚀变,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明显小于未受岩浆作用的岩石孔隙度和渗透率,且辉绿岩脉下盘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明显小于上盘。同时通过岩(矿)石组构分析,上述岩(矿)石在成岩和成矿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均与成矿流体或岩浆热液的作用密切相关。在西南天山中新生代层控型矿床中,当成矿流体沿切层断裂上升后会优先选择孔隙度和渗透率高的岩层进行渗滤、扩散、充填和交代作用。岩石中的砾石砾径越大,砾石间隙越大;岩石的硬度越大,其在后期构造变形中越容易形成构造裂隙,对成矿越有利,这也是造成萨热克铜矿北矿带中的金属硫化物颗粒明显大于乌拉根铅锌矿中金属硫化物的重要原因。上述结果表明沉积盆地中成矿流体或岩浆热液的成矿作用越强,岩石受其影响在成岩成矿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越会变小,从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可间接反映成矿过程中成矿作用的强弱,为寻找富矿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德兴斑岩铜矿成矿过程的氧、锶、钕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探讨德兴铜厂斑岩铜矿床成矿热液流体的来源、作用范围、时空演化及Cu在热液流体中的行为和迁移方向等重要问题,对采集于该矿床南部不同蚀变程度的岩石进行了氧、锶、钕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虽然与铜三斑岩铜矿成矿过程有关的热液流体至少有3种,包括高温岩浆流体、来自深部围岩的非岩浆流体和大气降水,但是起主导作用的是岩浆流体,钕、锶同位素在空间上的变化表明,在成矿流体形成及演化过程中,锶同位素值由斑岩体内部向围岩接触带有规律地升高(0.705→0.711),指示了矿床是因热液流体将成矿元素从岩体内部迁移到接触带附近富集而成的,它符合斑岩铜矿的正岩浆模式,而钕同位素则相对稳定,可作为蚀变侵入体岩浆起源的示踪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