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引言地理科学一直很重视人类“居住”的环境,由于地理学家对环境描述所用的方法不同,和他们对自然与社会之间关系上的见解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观念。Pattison(1964)称这些观念为“传统观念”。实际上,“传统”还不是一个恰当的术语,因为地理学中的范例彼此并非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这就会同时或多或少地对地理学的研究产生影响。从环境问题研究来看,“人地传统观念”即所谓“生态学方法”最为重要。环境关系的这种客观性一直影响着地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从新文化地理学重构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框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蕾蕾 《地理研究》2004,23(1):125-134
指出TerryG Jordan等人在“Thehumanmosaic”一书中所提出的、并被国内人文地理教科书所采用的分析框架仍然属于传统人文地理学的分析框架 ,偏重于文化生态学和文化景观学派。而deBlij等人在“Humangeography :culture ,society ,andspace”第 6版教科书中所出示的框架图 ,显示出人文地理学研究问题和思路的新变化。新文化地理学的发展使人文地理学研究框架的重构问题突显出来。作者尝试将传统人文地理学和新文化地理学结合 ,利用 5个复数概念 :属性 (attributes)、空间 (spaces)、时间 (times)、方法 (approaches)和世界(worlds) ,构建了ASTAW框架。该概念框架的排列组合关系 ,可用以指导人文地理学问题的建构和研究路径 ,丰富以往人文地理学的内容体系 ,具有相应的时代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计量地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应用包括统计学在内的数学方法研究有关地面现象的共同空间秩序,空间结构方面的一般法则,远离和理论,也称作统计地理学,数学地理学,理论地理学.  相似文献   

4.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探析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本文研究和分析了对当今经济学界和地理学界带来较大冲击的"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背景、研究视角和方法等问题。认为经济区位论、传统经济地理学、新国际贸易理论和产业组织论及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的发展是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基础;收入递增带来的规模经济、运输费用、生产要素的不可移动性、历史发展的偶然性、路径依赖等相互作用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视角;集聚力和分散力的相互关系是研究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5.
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回顾中国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饮食文化发展,发现研究可分为萌芽阶段(2000年以前)、起步阶段(2000~2009年)和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3个阶段;研究个案居多,缺乏理论审视;在研究尺度上,多集中在中观省市层面,宏、微观研究缺乏;在研究内容上,朝向非物质化,但成果较少。国外人文地理学对饮食文化的研究比中国起步早,且在微空间与非物质化研究方面涉及较多;未来中国的相关研究应多借鉴国外优秀成果,结合中国地方特色,加强对饮食与地理理论研究的重视、拓展饮食文化微观空间的研究及饮食社会文化分析的深化,以推动中国饮食文化与国际研究接轨及人文地理学饮食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6.
地理计算是地理信息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主要研究地理信息科学的方法学问题, 内容 包括建模、算法、计算体系和一般方法学问题。本文介绍了地理计算的五个前沿问题: (1)地学数据 挖掘从地理学问题出发, 对各种数据作地理学的模型处理和结果计算以发现地理知识; (2)空间运 筹在地理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它的算法更加简单严密、精度也更高; (3)多自主体系统模拟已经 成为地理学科学研究中除归纳和演绎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研究方法; (4) 离散空间的定性计算是进 行地理空间计算的必要基础; (5)本体论的发展是地理信息科学乃至整个地理学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中国港口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对中国港口地理学的研究机构、研究团队、研究热点及研究阶段进行分析,总结中国港口地理研究的总体特征。研究发现:中国港口地理学实现快速发展,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日趋多元化,航运企业与航运网络、绿色低碳港口等新视角开始发轫,逐渐成为港口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但中国港口地理学研究机构之间尚缺乏紧密的合作关系。最后,围绕港口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及国家战略需求,从完善港口地理学概念及基本范畴、扩展全球视野创新理论研究、立足微观视角强化机理探究、学科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面向国家战略强化政策与实践探索5个方面探讨中国港口地理学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当前地理学三个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作者的见解。1.认为由于主体不同,地理学、生态学与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是各不相同的,不能相互取代,并列出当前地理学环境研究的一些热点。2.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经济恢复和建设的需要,以及地理学的数量化和理论化,大量地理工作者投身于城市、区域和环境规划,使地理学达到空前繁荣;指明地理学者同其它专业人员在规划工作中的分工合作问题。3.认为地理学的对象是地理环境,由内涵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三者搀拌而成;从地理学三分法出发,发现了当前地理学的前缘领域,均处于三种地理环境的界面上,即向自然地理学倾斜的环境研究,向经济地理学倾斜的城市研究,向社会文化地理学倾斜的行为研究,还有居三者之中的区域研究。本文并就我国地理学的当前形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中山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点为例,通过对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学术贡献有限、研究空洞、缺乏一手数据、重复型明显等相关问题的分析,从学术贡献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小建  娄帆 《地理研究》2023,42(2):563-579
教材在经济地理学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加强中国经济地理学教材建设,本文选择英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法国、日本等国近期出版的13本教材,进行内容特点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所有教材均侧重于经济活动的不同空间维度分析,较少考虑经济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关系;但近期显示出对能源和矿产资源利用、绿色发展问题的部分关注。(2)对学科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权衡差别较大,除少数(4部)教材理论分析内容占重要地位外,多数(9部)以对近期世界和相关国家出现的重大且空间性明显的实际问题分析为主,同时注重其理论的解释。(3)面向英语国家使用的教材较多关注世界性问题和国际上代表性理论观点,其他教材在理论和实际问题分析中,注意突出本国经济地理学特色:俄罗斯经济地理学已转向社会经济地理学,德国在承继规范研究传统基础上突出关系经济地理学,法国关注世界经济地理多样性,日本关注城镇和乡村社区经济地理研究。受此启迪,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教材建设中,应注重把握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背景特色和研究成果特色,坚持经济地理学的地理性,突出特殊政府体制下和特殊文化积淀下的经济地理机制,突出大国经济空间格局规律和经济...  相似文献   

11.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EIDs) are of increasing global concern, and quantitative geography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tegrating spatial data describing drivers of disease emergence and building models of EID risk. This article lays out the key issues of EIDs and describes 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 for integrative quantitative geography to inform on patterns of EIDs. Issues of data quality are highlighted, as are methods of spatial analysis and forms of research communication and visualization as they relate to the study of EIDs. Our review demonstrates that geography is critically needed in EID research, and many of the issues central to understanding and predicting EIDs are inherently of a geographical nature.  相似文献   

12.
罗燊  叶超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10):1979-1990
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流派,也深刻影响了其他学科领域。大卫·哈维的《社会正义与城市》是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奠基之作。由于该书理论性强,涉及很多大而复杂的问题,因而也很难解读。哈维试图从整体视角理解和剖析城市(化)问题,创新了“社会进程—空间形式”的理论。通过比较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研究方法论,得出理论的本质在于方法和哲学的综合,空间的本质在于人的实践,正义的本质取决于社会进程的运行,城市化的本质是资本生产的需要和产物的结论。该书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知识地基,开辟了城市研究的批判路径,开拓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生长点。中国知识分子应该密切关注不平衡的城市化,提出新发展阶段的“城市总问题”,坚持和强化思想研究,通过对不同经典理论的症候阅读,围绕时代问题大胆进行理论革命。  相似文献   

13.
Peter Collier  & Rob Inkpen 《Area》2002,34(3):273-283
In 1879, the RGS started courses in practical surveying based on the methods used by navigators. Subsequently, RGS courses, increasingl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ormer members of the Survey of India, changed in character.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nature of appropriate surveying was being negotiated within the RGS, the debate over the academic nature of geography also took shap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geography reflected the conflicts within the RGS Council over the meaning of scientific geography.  相似文献   

14.
有关区域地理学若干问題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秀容 《地理研究》1982,1(4):45-52
区域地理学在地理学史上长期居重要地位,但是五十年代以后一度衰落.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个特点.区域地理学综合研究赋予区域某种同一性和独特性的相互联系的地理要素.实践中有大量综合性课题涉及区域地理问题,区域地理学应该重新得到重视. 旧的区域地理学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要求,应当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改造区域地理学.必须(1)坚持区域观点和综合观点;(2)以人地关系作为研究核心;(3)以论题研究为主要形式;(4)应用计量方法,建立多种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方法,以促进区域地理研究工作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贸易网络研究起源于复杂网络科学,其研究问题属于经济地理学全球化关注范畴。然而,关系经济地理作为经济地理全球化研究的中坚力量,同样借鉴社会网络和网络科学的思想,几乎没有参与到贸易网络的研究和对话中。论文针对这一现象,从介绍关系经济地理的网络范式入手,阐述关系经济的网络范式来源、过程与研究成果,并梳理现有贸易网络研究的进展,分析现阶段关系经济地理的网络思潮与贸易网络的区别,重新思考经济地理在关系视角下,应该以何种方式参与到贸易网络的讨论中。主要结论如下:① 关系经济地理的网络范式仅仅借用社会网络研究小部分概念,重视在整体网络空间中行动者的嵌入性,几乎不关注网络的整体结构及其对集体行为的影响;② 贸易网络研究主要探讨国家间贸易网络的结构与性质,而关系经济地理普遍从企业出发研究贸易流动背后的生产网络,其理论基础难以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③ 关系经济地理的贸易网络研究应该重视全球集群网络理论的运用,重新思考网络概念的经济地理学基础和多维网络相互耦合关系研究等问题。论文有助于推动关系经济地理学学者如何借助学科理论基础参与到贸易网络国际化研究中,对探讨现阶段经济地理理论应用和新方法实践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Research traditions exert a powerful influence over the thinking of academic researchers. In population geography an entrenched empiricism and a reluctance to engage in wider debates on theory and method within human geography have resulted in a degree of separate development. Such methodological complacency has, until recently, threatened to undermine population geography's role within the discipline as a whole. Thus the discussion of multi-method research designs is of particular significance because it offers population geographers an opportunity to break out from the confines of a dominant research tradition and participate with other human geographers in an important methodological debate. This paper seeks not only to provide a critical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debate within population geography (as represented in the preceding papers in this Focus section) but also to extend that debate by raising issues of much more general concern. I argue that there are dangers in drawing the terms of the debate too narrowly. If we are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and potential of multi-method research, we must first pose fundamental questions about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methods, data, and research problems. Pragmatic views on the choice of research method are inadequate because they fail to recognise the theory-driven nature of research. Only once we have achieve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ilosophical grounding of research strategies will the opportunities afforded by multi-method research be fully realised.  相似文献   

17.

Research traditions exert a powerful influence over the thinking of academic researchers. In population geography an entrenched empiricism and a reluctance to engage in wider debates on theory and method within human geography have resulted in a degree of separate development. Such methodological complacency has, until recently, threatened to undermine population geography's role within the discipline as a whole. Thus the discussion of multi-method research designs is of particular significance because it offers population geographers an opportunity to break out from the confines of a dominant research tradition and participate with other human geographers in an important methodological debate. This paper seeks not only to provide a critical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debate within population geography (as represented in the preceding papers in this Focus section) but also to extend that debate by raising issues of much more general concern. I argue that there are dangers in drawing the terms of the debate too narrowly. If we are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and potential of multi-method research, we must first pose fundamental questions about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methods, data, and research problems. Pragmatic views on the choice of research method are inadequate because they fail to recognise the theory-driven nature of research. Only once we have achieve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ilosophical grounding of research strategies will the opportunities afforded by multi-method research be fully realised.  相似文献   

18.
黄逸恒  朱竑  尹铎 《地理科学进展》2021,40(12):2153-2162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政治生态学以关注造成环境问题的政治因素为研究内核,成为不同学科共同探索的研究领域。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立足点,深化政治生态学研究的空间性和政治性。论文首先通过对西方政治生态学理论脉络进行梳理,发现政治生态学根源于早期环境批判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后人类主义理论,并与地理学的发展相辅相成。其次,对近30年西方地理学与政治生态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发现,现有的研究议题主要聚焦于生态经济与绿色发展、生态治理与环境保育、生态身份与微观政治及生态客体与能动性4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论文总结了相关研究对中国地理学进行政治生态学研究的借鉴意义,并进一步提出立足中国本土进行政治生态学研究未来需要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以西方为主的国外政治地理和地缘政治学说为中国政治地理和地缘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和基础。因此,如何理性对待西方的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的研究、如何正确处理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中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是关乎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学科方向的重要议题。然而,目前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在这一问题上存在困惑乃至两难。一方面,过度依赖西方研究框架和理论为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的学科建设带来了一定风险;另一方面,在对西方研究保持谨慎态度的同时不能走向封闭乃至仇外的极端,破除“唯西方论”的同时不能走进“中国特殊论”的陷阱。为此,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政治地理和地缘政治研究的青年学者自发于2019年举办了一次“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理论前沿”青年论坛,集中探讨了对西方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发展的借鉴与反思,取得了初步的共识。具体而言,西方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研究议题的多尺度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研究氛围的批判精神、研究视野的国际化和研究规范的严谨性等方面值得中国借鉴;而历史视角缺失、知识生产不平衡、地图空间表达不足、话语分析过多、解决现实问题不足等方面存在局限,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加以避免。希望本次讨论抛砖引玉,吸引更多学者共同推动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的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