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随着近年来空间大地测量学的不断发展,地球的质量中心(CM)与几何中心(CF)再也不是不可辨别的了。现在,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原点被确定为CM,显示出相对真实的CM有从几毫米到1cm范围内的季节性变化。由于科学家们研究地球的季节性及短时间尺度的动态形变,并开始把观测的地心运动与地球物理学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参考框架显现出了因未考虑地心运动带来的明显误差。本文讨论了ITRF原点的性质,探讨了GPS测量对于地心运动的敏感性。我们发现地心运动的非线性值并没有包含在ITRF中,当前国际地球参考框架原点的特性在长趋势上反映地球的质量中心,但在季节性上反映几何中心。ITRF原点的本质取决于所采纳的运动学模型和无模型的网络运动。现有ITRF的原点应该定义新的术语来精确地反映CM的本质。这样,原点将保持其现有的长期稳定性,从而把季节性时间尺度的原点精度提高到亚毫米级水平。通过1度形变方法,GPS在测定季节和更短时间尺度的地心变化方面具有提供有价值信息的潜能。  相似文献   

2.
基于ITRF2005的全球板块运动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最新的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发表的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2005的速度场,建立了一个完全基于现代空间大地测量实测结果的现今全球板块运动模型ITRF2005VEL,并与地质模型NNR-NUVELlA及以往利用ITRF序列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ITRF2005VEL与NNR-NUVELlA模型有较好的一致性,且较以往的ITRF序列的模型精度更高,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与观测台站、板块本身等相关因素都有关.本文还由ITRF2005VEL模型计算了构造板块的总角动量,结果不为零,说明ITRF2005框架有可能不满足无整体旋转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基于ITRF2000的全球板块运动模型和中国的地壳形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最新的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2000的速度场构建了一个新的现时板块运动模型ITRF2000VEL,比以往用空间测量技术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建立的板块运动模型,更精确和更全面地反映现时全球板块运动的特点.同时发现了ITRF2000存在整体旋转,旋转角动量矢量为(0.12°/m@a,40.2°S,154.4°E),不符合协议地球参考架的定义.以ITRF2000VEL的欧亚板块运动为背景,计算了近10年来建立的中国地壳运动GPS监测网(全国网和部分区域网)和亚太网的300多个GPS测站在ITRF2000框架内的运动速度.给出和研究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相对于欧亚板块地壳形变的特点,中国大陆地壳形变具有南强北弱,西强东弱的特点.西部具有一致性的北向运动,而东部具有一致性的南向运动.  相似文献   

4.
邹蓉  孙付平  王啸  黎争 《中国地震》2020,36(4):684-692
地球参考框架是国家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是地球上人类所有活动的空间参考基准。本文首先阐述了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ITRF)的发展现状,重点评述了ITRF的建立与维持,针对ITRF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其次,以ITRF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hina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2000,CGCS2000)的关系及现状为切入点,探讨了我国建立北斗坐标系的必要性,介绍了建立北斗坐标系的基本思路以及初始实现;最后,对地球参考框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关于ITRF96参考架整体旋转性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利用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发布的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96的速度场 ,建立了一个基于现代空间大地测量实测结果的全球板块运动模型ITRF96VEL ,该模型与NNR -NUVEL1A模型有着较好的一致性 .利用该模型 ,本文对ITRF96参考架相对无整体旋转参考架是否存在一个整体旋转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结果表明ITRF96参考架相对无整体旋转参考架有一个整体旋转 ,旋转角速度为 0 1 61°/Ma ,旋转极指向南纬 50 5° ,东经 65 5°,这与要求ITRF96无整体旋转的定义不相符 ,这个整体旋转将会对国际地球参考架的高精度应用和长期维持 ,特别是对地球自转参数长期变化的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由IERS最新公布的ITRF2000地球协议参考架中, 用54个台站维持参考架的定向. 它有两个不足, (ⅰ) 54个台站只分布在全球14个大板块中的9个, 其中有3个板块只有1个台站, 因此这些台站不能很好地维持全球地壳无整体旋转的条件; (ⅱ) 虽然ITRF2000公报中称ITRF2000相对于NNR-NUVEL1A 地质模型为无整体旋转约束, 但计算结果表明ITRF2000不满足地球协议参考架相对于地壳无整体旋转的条件. 结合实测速度场与地质板块模型, 导出产生ITRF地球协议参考架的无整体旋转的条件, 给出选择维持地球协议参考架无整体旋转条件的核心站条件. 同时在建立ITRF地球协议参考架过程中获得新的地球板块运动模型, 可作为ITRF的产品.  相似文献   

7.
关于全球板块运动模型ITRF2000VEL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最新的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发布的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2000速度场,建立了一个独立于任何其它模型、安全基于现代空间大地测量实测结果的现今全球板块运动模型ITRF2000VEL,较百万年平均地质模型NNR-NUVELIA更能真正反映全球板块现今运动特征,相比ITRF96,晚接近于百万年地质模型NNR-NUVELIA,而且ITRF2000参考架在定向、原点和尺度的定义较ITRF96和ITRF97参考架有了改进,但ITRF200VEL模型存在诸多问题:总角动量|L|=0.127,即不为零,与协议参考架(CTRF)不符,存在整体旋转,并建立无旋转NNR-ITRF2000VEL模型,台站不均匀分布全球板块、部分板块界线不明确以及有的板块不满足刚性特征等,这些对ITRF2000的高精度应用和长期维持、地球自转参数的长期变化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次利用解析法有效快速估计了将来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Follow-On地球重力场的精度. 第一,基于功率谱原理分别建立了新的GRACE Follow-On卫星激光干涉星间测量系统星间速度、GPS接收机轨道位置和轨道速度以及加速度计非保守力误差影响累计大地水准面的单独和联合解析误差模型. 第二,利用提出的GRACE卫星关键载荷匹配精度指标和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公布的GRACE Level 1B实测精度指标的一致性,以及估计的GRACE累计大地水准面精度和德国波兹坦地学研究中心(GFZ)公布的EIGEN-GRACE02S地球重力场模型实测精度的符合性,验证了本文建立的解析误差模型是可靠的. 第三,论证了GRACE Follow-On卫星不同关键载荷匹配精度指标和轨道高度对地球重力场精度的影响. 在360阶处,利用轨道高度250 km、星间距离50 km、星间速度误差1×10-9m/s、轨道位置误差3×10-5m、轨道速度误差3×10-8m/s和非保守力误差3×10-13m/s2,基于联合解析误差模型估计累计大地水准面的精度为1.231×10-1 m. 本文的研究不仅为当前GRACE和将来GRACE Follow-On地球重力场精度的有效快速确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计算保证,同时对国际将来GRAIL(Gravity Recovery and Interior Laboratory)月球卫星重力测量计划的成功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影响地球参考框架稳定度与精确度的地球动力学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能更好地促进毫米级地球参考架的建立.而研究GNSS测站坐标的非线性变化及其相关机制,是实现毫米级地球参考框架的前提,也为提升GNSS坐标精度、研究地球物理因素等提供参考.首先研究了GNSS测站坐标非线性变化的影响机制与理论改正模型,给出了季节性温度效应、地表物质负荷效应、GNSS周年性系统误差和高阶电离层延迟这四种因素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在机制和模型研究方面一些改进的方向.然后通过以高阶电离层延迟对GNSS测站坐标时间序列的影响为例,进行分组实验,研究了高阶电离层延迟对GNSS测站坐标非线性变化的影响,并进一步将影响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有助于对测站坐标非线性变化的机制做出更精确合理的解释,同时也有助于削弱与限制高阶电离层延迟对建立高精度地球参考框架的影响;为我国北斗地球参考框架的建立与维持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空间大地测量精度的提高与需求的发展,地心运动的研究与监测日益重要,它是精确实现地球质心参考框架的关键之一.本文详解了地心运动的原因(地球系统中的质量迁移)及对空间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的影响,总结了常用的四种地心运动监测方法(网移动法,运动学法,动力学法和一阶形变法)及部分成果和应用,讨论了各方法和SLR,DIRIS,GPS和VLBI四种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在地心运动监测中的特点,并给出了一些削减误差的建议.为满足地球动态环境研究的需要,地心运动监测的精度与可靠性仍需进一步提高,这依赖于观测精度的提高,地球物理模型的完善和数据处理方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There are 54 sites employed by ITRF2000 for ITRF2000 orientation. The deficiencies are obvious. First, these sites cannot well represent the rotation rate of the earth crust because there is no selected site in five out of fourteen tectonic plates and three of fourteen plates only have one site each. Second, the total angular momentum of the crust is non-vanishing in ITRF2000, even though it is declared that No Net Rotation (NNR) with respect to NNR-NUVEL1A is imposed on ITRF2000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documentations of ITRF2000. So the NNR condition in conven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system (CTRS) realization cannot be satisfied in ITRF2000. In this paper, the criteria of site selection for estimating the Euler vectors are suggested; the Tisserand system constraint equation in ITRF construction is derived; and as a product, the global plate motions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ITRF2000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2.
There are 54 sites employed by ITRF2000 for ITRF2000 orientation. The deficiencies are obvious. First, these sites cannot well represent the rotation rate of the earth crust because there is no selected site in five out of fourteen tectonic plates and three of fourteen plates only have one site each. Second, the total angular momentum of the crust is non-vanishing in ITRF2000, even though it is declared that No Net Rotation (NNR) with respect to NNR-NUVEL1A is imposed on ITRF2000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documentations of ITRF2000. So the NNR condition in conven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system (CTRS) realization cannot be satisfied in ITRF2000. In this paper, the criteria of site selection for estimating the Euler vectors are suggested; the Tisserand system constraint equation in ITRF construction is derived; and as a product, the global plate motions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ITRF2000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3.
魏娜  施闯  刘经南 《地球物理学报》2015,58(9):3080-3088
GPS技术能以高空间和高时间分辨率监测地表形变.但由于测量原理的不同,GPS监测的地表形变与GRACE存在差异.本文比较了ITRF2008-GPS残差序列与基于CSR的RL05版本的GRACE球谐系数的地表形变序列的差异.结果表明,GPS和GRACE的周年变化在高程方向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水平方向的差异明显.重点分析了影响GPS/GRACE地表形变差异(尤其是水平方向)的三个因素:不同GPS站时间序列间的不确定性,热弹性形变和区域形变.GPS站地表形变本身的不确定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GPS/GRACE间的差异(特别是水平方向).结合热弹性形变理论指出,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弹性形变也是导致GPS/GRACE的南北方向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利用GPS数据研究地表质量负载时,必须消除热弹性形变的影响.区域负载对GPS/GRACE水平方向差异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特别是对欧洲区域.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GRACE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卫星重力资料研究了亚马逊流域2002-2010年的陆地水变化,并与水文模式和降雨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年际尺度上,GRACE结果表明:2002-2003年和2005年,亚马逊流域发生明显的干旱现象;2007年至2009年,陆地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并在2009年6月变化值达到最大,为772±181 km3;自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陆地水总量又急剧减少了1139±262 km3,这相当于全球海平面上升3.2±0.7 mm所需的水量.水文模式得到的亚马逊流域陆地水在2010年也表现出明显的减少.降雨资料与GRACE观测资料有很好的一致性.在2005年和2010年的干旱期,亚马逊流域的降雨显著减少,说明降雨是亚马逊流域陆地水变化的重要因素.此外,本文采用的尺度因子的方法有效地降低了GRACE后处理误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福建地区现今地壳运动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最新的GAMIT软件,对1995年到2003年以来海峡5期GPS联测资料,在ITRF2000全球坐标系统框架下,以IGS精密星历数据及其核心观测站的坐标和运动速率为控制参数进行统一解算,解算时利用GLOBK软件进行联合平差,得出福建地区地壳运动速度每年小于1 mm,并对长乐-诏安断裂带的受力及运动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对于大地测量应用来说,目前IERS机构在定义地球参考系时推荐采用岩石圈无整体旋转(No-Net-Rotation-NNR)约束条件,然而对于地球物理应用来说,相对于NNR参考基准的绝对板块运动数据可能会对地幔对流等研究结果产生误导.考虑到热点的运动,提出建立平均热点(MHS-Medial HotSpot)参考基准的方法,给出建立该基准的约束准则,分别以地学模型NNR-NUVEL1A和实测模型ITRF2005VEL为基础,建立了平均热点参考基准MHS-NUVEL1A和MHS-ITRF2005,并与其它基于热点的绝对板块运动模型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讨论了岩石圈的西向漂移,给出了岩石圈相对于下地幔整体旋转的更精确的定量估计,即基于实测的热点参考架MHS-ITRF2005和地学模型NNR-NUVEL1A之间的整体旋转为0.26°/Ma,旋转极在(50°S, 62°E),这与由板块的受力模型给出的岩石圈的整体旋转的旋转极很接近,旋转速率大致快了10%.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GRACE重力卫星和被动微波传感器TMI,AMSR-E的数据产品对青藏高原的水储量的月平均变化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对青藏高原进行水储量变化研究的意义,指出了目前研究手段的不足.然后利用GRACE重力卫星的数据计算了青藏高原的月平均水储量变化,并对计算的结果用微波数据进行解释.结果表明:利用重力数据计算的青藏高原的月平均水储量的时间分布,可以很好的用微波数据产品进行定性的解释.最后还对计算的结果进行了简单的误差分析.  相似文献   

18.
卫星重力测量技术的实现为测定地球动力学扁率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径,GRACE卫星是目前最新的重力测量卫星,据其恢复的低阶重力场较以往精度得到大大提高,然而其观测地球动力学扁率(二阶项)却与卫星激光测距(SLR)结果相差较大.本文采用最大熵谱和小波分析方法对GRACE和SLR观测的地球动力学扁率时间序列信号进行定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GRACE观测的地球动力学扁率年际周期变化振幅仅为SLR观测结果的25%,并且目前GRACE观测的地球动力学扁率数据中含有系统输入信息和相位差,但前者较后者包含有较强的短周期(2~6月)信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来自于GRACE与SLR全球观测数据时空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19.
Earth rotation parameters (ERP) in the interval 1899.7–1992.0 are obtained from re-analysis of the observed latitude/universal time variations by optical astrometry. Hipparcos Catalogue is used to define the celestial reference frame, within which the ERP are described, with special care devoted to 'problematic' double and/or multiple stars. The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 is defined by the adopted latitudes/longitudes of participating instruments and their secular motions as given by the NUVEL-1 NNR model of plate motions, and it is chosen to be very close to the 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 (ITRF). More than four million observations made with 48 different instruments at 31 observatories, located all over the world, are utilized to determine polar motion, celestial pole offsets and (after 1956) universal time UT1, all at 5-day intervals. Along with these parameters, the combinations of Love and Shida numbers, governing the tidal variations of the local verticals at individual observatories, are also determined.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covering almost a century, namely the long-periodic polar motion and length-of-day changes,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