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60—2015年中国西北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小燕  王圣杰  王小平 《气象》2018,44(9):1191-1199
采用中国西北地区1960—2015年113个地面气象站及24个探空站气象资料,建立西北地区大气可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经验关系式,计算西北地区各气象站点的大气可降水量,结合反距离加权插值、Mann 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西北地区近56年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6年中国西北地区大气可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11 mm,大气可降水量的月变化呈明显单峰型;空间分布上,大气可降水量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东部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中部地区;空间变化上,西北大部分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以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青海西北部、新疆等地增加趋势明显;西北地区年平均大气可降水量存在明显的突变特征和周期性变化特征,在1983年左右发生突变,主振荡周期为4 a左右;西北地区大气可降水量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呈正相关性,与平均风速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西南地区降水量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董谢琼  段旭 《气象科学》1998,18(3):239-247
本文利用云,贵,川(包括重庆市)76个基本站1951-1995年降水资源,通过-0系列计算分析,得出西南地区降水的气候学特征和近40多年来的变化趋势特点如下;西南地区的降水量分布受地影响较大,空间分布不均,局地差异大,年降水量分布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全区年降水率多在10-20%之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匀,冬季雨量最少,夏季最多,大部分地区秋雨多于春雨,各季降水量的相对变率都比年降水量的大,冬季最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北地区春末夏初降水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1,自引:14,他引:17  
蔡晓军  李栋梁 《高原气象》1998,17(2):170-181
利用中国西北五省(区)90个测站1960 ̄1990年5 ̄6月月总降水量资料,采用EOF和REOF方法对春末夏初降水的空间异常特征、时间变化规律以及降水异常的主要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西北地区春末夏初降水的主要空间异常型表现为全区一致的多雨或少雨型;南北相反变化型和东西相反变化型。西北地区春末夏初降水的主要异常敏感区为西北东部区、河西走廊区、青藏高原东侧区、北疆区、江河源头区和沙漠盆地区。5  相似文献   

4.
西北地区降水量之最董安祥漫良宝向军(甘肃省气象档案馆兰州730000降水量对西北干旱地区是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降水量的多少及其分布,对于国民经济许多部门,特别是农业关系密切,研究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很有实际意义。1降水概况西北区年降水量地理分布总趋势...  相似文献   

5.
马开玉 《气象科学》1995,15(1):65-71
为合理利用我国降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全国分布较均匀的162个测站1960-1991年降水资料,分析了我国降水是琢其稳定性特征,得出:我国降水量较丰富的东部和南就地区降水较稳定;台湾,海南和东南沿海降水稳定性比内地小;降水量较少的西北和华北地区降水不稳定,降水量多的季节比少的季节降水稳定。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降水资源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中国西部(110°E以西)132个测站、1958—1989年历年各月总降水量资料,通过有关统计量的计算,分析了月总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及稳定性特征。分析表明,月降水量在东南多、西北少(新疆北多南少),降水量多的地区和季节,降水稳定,干旱区及干季降水少而不稳。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1~2009年MODIS近红外的大气可降水的逐月资料,分析了西藏地区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及与实际降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藏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匀,空间分布由东南至西北递减;7、8月份大气可降水量最大,夏季大气可降水量占全年的50%;2001~2009年间西藏大气可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阿里地区、山南地区以及昌都地区增加明显;大气可降水量与实际降水量呈明显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88。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季内变化的季节锁相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用1954-1983年5-8月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气候特征,并讨论了它同东亚季风季节内变化的联系。结果发现,江淮梅雨同华南夏季风降水都具有季节锁相特征,前者呈单峰分布,后者呈双峰分布。同时,降水量的季内变化均具有20-25天的周期振荡特征。江淮流域降水的峰值和华南地区的第一个峰值主要受副热带季风影响,同夏季风的季节性北进和加强有关,华南地区第二个降水峰值受南海热带季风影响,与同期  相似文献   

9.
近50 a来中国不同流域降水的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我国612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借助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分析了我国十大流域的年、季节降水量的时空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我国降水主要集中在珠江、东南诸河和长江流域,西北诸河流域降水最少;四季降水量与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度相似;降水量均为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就年降水量而言,西北诸河流域有变湿趋势,海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有变干趋势。就降水季节而言,西南诸河、松花江、西北诸河流域春季有变湿趋势;东南诸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夏季有变湿趋势,海河流域和西南诸河流域夏季有变干趋势;西北诸河流域秋季有变湿趋势,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秋季有变干趋势;松花江流域、西北诸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冬季有变湿趋势。  相似文献   

10.
利用西北干旱区1961—2010年76个测站的逐日降水量,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研究我国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过去50 a北疆地区和天山山区极端降水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河西—阿拉善地区变化不明显;(2)除南疆地区外,北疆、天山山区、河西—阿拉善地区极端降水量分别于1982年、1990年、1987年发生显著的上升突变;(3)极端降水量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性显著,在研究区西部表现为以天山山区大值为中心,呈现北高南低的特点;研究区的东部主要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点;(4)极端降水频率与极端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北方干旱区地表湿润状况的趋势分析   总被引:85,自引:3,他引:85  
马柱国  符淙斌 《气象学报》2001,59(6):737-746
利用 1 95 1~ 1 997年中国 1 6 0站月降水和平均气温资料 ,通过计算的地表湿润指数 Hi =PPe(P为观测的月降水总量 ,Pe为月最大潜在蒸发 ) ,对比分析了中国华北、西北两个典型干旱区区域平均地表湿润指数的年代年际变化特征及季节性差异 ,并讨论了它与降水和气温的联系。最后 ,给出了地表湿润指数年及各季节变化趋势的地理分布。研究表明 :西北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趋势基本相反 ,前者地表为变湿趋势 ,后者为变干趋势。华北地区的干化趋势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 ,而西北除东部的秋季和西部的夏季外 ,其它季节均存在变湿趋势  相似文献   

12.
近45a华南夏季降水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利用华南区域65个气象站点1960~2004年的观测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EOF)分析了华南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是华南夏季降水的两个主要气候变异中心区,华南中部夏季降水具有年代际变化为主的特征,华南西北部夏季降水则具有年际变化为主的特征.华南中部夏季降水的强弱异常变化,与华南上空水汽输送异常而导致该地区垂直积分水汽通量辐合异常密切相关.即华南中部夏季降水强年,该区域上空为明显的水汽通量距平辐合,降水弱年则为水汽通量距平辐散或弱的水汽通量距平辐合.为华南区域夏季降水的气候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nd Chinese observational data during 1961–2013,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s over East Asia in summer and their connection with precipitation an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eastern China as well as associated external forcing are investigated. Three patterns of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re identified, all with quasi-barotropic structures: (1) the East Asia/Pacific (EAP) pattern, (2) the Baikal Lake/Okhotsk Sea (BLOS) pattern, and (3) the eastern China/northern Okhotsk Sea (ECNOS) pattern. The positive EAP pattern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precipitation ove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favors cooling nor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warming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summer. The warm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over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suppress convection over the northwestern subtropical Pacific through the Ekman divergence induced by a Kelvin wave and excite the EAP pattern. The positive BLOS pattern is associated with below-average precipitation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robust cooling over northeastern China. This pattern is triggered by anomalous spring sea ice concentration in the northern Barents Sea. The anomalous sea ice concentration contributes to a Rossby wave activity flux originating from the Greenland Sea, which propagates eastward to North Pacific. The positive ECNOS pattern leads to below-average precipitation and significant warming over northeastern China in summer. The reduced soil moisture associated with the earlier spring snowmelt enhances surface warming over Mongolia and northeastern China and the later spring snowmelt leads to surface cooling over Far East in summer, both of which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ECNOS pattern.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将次网格坡地辐射参数化方案引入到区域气候模式(RegCM4. 1)中,并研究次网格坡地辐射参数化对RegCM4. 1模拟东亚夏季气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RegCM4. 1高估了夏季青藏高原的热源作用,模拟低层偏强的西南季风导致了模拟的中国夏季降水量总体偏大。引入次网格坡地辐射参数化方案后,模式模拟的青藏高原夏季地表太阳辐射通量和长波辐射通量减小分别可达5%和12%以上,夏季减弱的青藏高原热源作用使得低层西南季风减弱,从而改善了模式对中国夏季降水的模拟;而且改善程度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在东南地区模拟夏季降水的相对均方根误差减小9%,空间相关系数和Taylor评分分别提高0. 14和0. 08。  相似文献   

15.
Using the monthly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set, the monthly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t surface stations of China, and the MM5 model, we examine impacts of vegetation cover changes in western China on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summer climate over northwestern China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It is found that the summer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in the 1990s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1970s over northwestern China, with generally more rainfall and higher temperatures in the 1990s. Associated with these changes, an anomalous wave train appears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at the midlatitudes of East Asia and the low-pressure system to the north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weaker. Meanwhile, the South Asian high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is also located more eastward. Numerical experiments show that change of vegetation cover in western China generally forces anomalous circulations and temperatures and rainfall over these regions. This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observations and simulations implies that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summer climate over northwestern China between the 1990s and 1970s may result from a change of vegetation cover over we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16.
关键区海温年代际异常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31—2010年UKMO HADISST1全球月海表温度、NOAA再分析资料及我国东部96个站月降水量资料,使用REOF,SVD及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关键区冬季海表温度 (SST) 年代际异常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冬季黑潮区SST年代际异常处于正位相时,夏季500 hPa中高纬度地区位势高度呈“+-+”距平分布,西风带经向环流盛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850 hPa风场距平场上,北方地区为反气旋性异常控制,南海上空为异常偏南气流,这样的环流配置有利于我国东部夏季多雨带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冬季南印度洋偶极子 (SIOD) 年代际异常处于正位相时,夏季500 hPa中高纬度地区位势高度为正距平,阻塞形势发展,经向环流盛行,有利于冷空气南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略偏南、偏西;850 hPa风场距平场上,北方地区为一反气旋性异常控制,异常偏北气流延伸至我国南方地区,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偏强。这种环流配置使得副热带锋区偏南,夏季多雨带位于华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7.
春季海温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诊断研究和预测试验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王蕾  张人禾  黄嘉佑 《气象学报》2004,62(6):851-859
文中利用季降水异常集合的典型相关预测模式 ,以全球春季 (3~ 5月 )海温场作为因子场 ,对中国夏季降水场进行了诊断研究 ,并对 1998,1999及 2 0 0 0年这几个典型的中国夏季降水进行了回报试验。结果表明 ,春季海温与中国夏季降水之间存在较好的关系 ,春季海温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夏季降水雨带及其分布类型。考虑面积因子的集合典型相关预测方案对中国夏季降水具有较强的回报能力 ,此模式不仅能诊断出降水场和海温场中一些比较典型的空间模态和时间变化规律 ,而且可以再现 1998和 2 0 0 0年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旱涝灾害。揭示了全球春季海温的异常变化在中国夏季 (6~ 8月 )降水异常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郑彬  谷德军  李春晖 《大气科学》2007,31(3):495-504
利用中国730站降水资料和第I部分(郑彬等,2006)得到的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和季风降水的划分日期,计算出1958-2000年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量(强度)和季风降水量(强度)的序列,采用EOF和扩展EOF分析方法,得到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几个主要分布型,并探讨锋面降水与季风降水的可能联系。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前汛期的锋面降水和季风降水分布主要有三种类型——全区旱涝型、西南涝(旱)东北旱(涝)型、东南涝(旱)西北旱(涝)型。各分布型的时间系数与850 hPa风场的相关结果表明不同的分布对应着不同的低层环流形势。统计结果显示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的分布形式与季风降水的分布形式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中国东部夏季气候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年代际气候转型.伴随着这次年代际转型,80年代末以后中国东部南方地区降水明显增多,500 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且南北范围变大,西北太平洋上空850 hPa反气旋增强.中国东部夏季80年代后期出现南方多雨的年代际转型与欧亚大陆春季积雪、西北太平洋夏季海面温度的年代际变化存在密切联系,它们也都在80年代末出现年代际转型.从80年代末以后,伴随着欧亚大陆春季积雪明显减少和西北太平洋夏季海面温度明显增高,中国夏季南方降水明显增加.文中分析了欧亚大陆春季积雪和西北太平洋夏季海面温度影响中国降水的物理过程,指出欧亚大陆春季积雪能够在500 hPa激发出大气中的遥相关波列,所激发出的波列可以从春季一直持续到夏季,造成中国北方为高压控制,南方为微弱低压控制,使得降水出现在中国南方.西北太平洋夏季海面温度的升高能够减小海陆热力差异,使得夏季风减弱,导致中国南方地区降水增多.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we simulate the regional climate in summer and winter in northwestern part ofChina and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with regional climate model(MM4)nested with GFDLdata,and compare the simulated results with observed data and GFDL data.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regional model reproduces the regional climate systems,such as the high pressure on theplateau and the low pressure in the north of the plateau in winter,the warm-low pressure over theplateau and pressure ridge in south and north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in summer.Theseregional climate features could not be distinguished by the GCM.The simulations of precipitationdistribution are reasonable.Bu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imulated and observed precipitationvalues in some places are obvious.The precipitation in south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isunderestimated,and in north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the precipitation is overestimated.The simulation of height field is better than temperature fie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