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58 a黔南地区5~20 cm平均地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随土壤深度增加升幅逐渐增加,近10 a浅层平均地温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各层地温周期性分布不同。四季地温均呈增温趋势,随土壤深度增加气候倾向率逐渐增大。平均地温月变化呈单峰形势,暖月随深度增加地温递减,冷月随深度增加地温递增。空间上浅层地温呈自北向南逐渐升高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恩施市1966~2016年近50年的年平均气温、0~20cm平均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统计回归、Mann-Kendall等方法对恩施市年均气温和各层地温的年代际变化、季节变化、突变情况、地气温差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恩施市近50年平均气温和各层地温总体呈显著性上升趋势;年均气温和地温的年代际平均阶段性特征明显,1966~1996年,气温和地温呈下降趋势,从1997年开始,气温和地温呈明显增暖趋势,2006~2016年年均气温和地温是近50年中最暖的10年。恩施市1966年到1980年代初期,气温和地温多波动,从1980年代初到2000年代初,平均气温和各层地温均呈现出明显变冷的趋势,地温变冷趋势更加明显;年均气温在1998年突变为增暖趋势,且近10年增暖趋势十分显著,而各层地温突变为增暖趋势是在2001年,较年均气温晚三年。各层地温与气温的季节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气温和各层地温从1966~2016年升温幅度在春季最明显,夏季最不明显;春季平均气温较各层地温的升温速率均偏小,夏季平均气温和各层地温有增温趋势,但增温趋势不显著,秋季和冬季,土壤深度越深,气候倾向率越小,增温趋势越不显著。近50年恩施市地气温差为正,除0cm地气温差呈增大趋势外,5~20cm地气温差均呈减小趋势,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地气温差减小的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3.
尹淑娴  陈玲  罗鹍  庾玉青 《广东气象》2013,35(3):32-34,44
根据1980—2010年东莞市国家气象观测站0~20 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线性趋势法分析了东莞市近30年浅层地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地温升温率在0.001~0.105℃/年,夏季最大,春季最小;20世纪80年代前期变化较为平稳,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处于低温期,2000年之后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地面最高温度呈逐年递减,递减率为0.344℃/年,地面最低温度呈逐年递增,递增率为0.036℃/年,地面最高温度的递减趋势远大于最低温度的递增趋势,地面气温差距也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4.
利用锡林郭勒草原8个气象站1960—2014年5—9月气温和0~40 cm地温逐旬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5 a滑动平均、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锡林郭勒草原生长季地—气温度的变化特征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55 a来,锡林郭勒草原生长季地—气温度都呈显著上升趋势,"前冷后暖"特点十分明显,且0~20 cm地温的增幅远高于气温,40 cm地温增幅则低于气温。生长季地—气温度月变化呈"低—高—低"抛物线形状,最高值出现在7月。5—8月地温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而9月地温随深度变化不明显。各层地温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且随深度增加相关性逐渐减小;地—气温度线性关系模型在各层拟合效果较好,用于预测和估算各层地温,基本可以满足该地区牧业生产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基于乌鲁木齐1961-2008年地温和降水资料,使用一元线性回归、Mann-Kendall突变检验、相关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地温的时间变化特征及与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浅层地温(0厘米和40厘米)的逐月变化与大陆气温一致,而80厘米和160厘米,则与海温一致,320厘米地温表现为准半年的变化特征。各层年均地温有较一致的年变化,1990年至今,均处在高值期。40厘米和80厘米的年均地温呈下降趋势,而160厘米和320厘米为上升趋势。各层地温在冬季,均呈显著的升温趋势。各层冬季地温均在2000后发生了由低到高的气候突变。相关分析发现,320厘米前一年12月的地温与次年夏季降水相关性较好,可达0.38。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前一年秋季8月和9月,160厘米与320厘米地温的梯度与降水有较好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和0.4,可以作为夏季降水长期预测的一个参考因子。  相似文献   

6.
天山中段雪岭云杉林浅层地温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地温与树木生长密切相关,对地温的研究有利于利用森林气象资料做好森林气象服务工作。本文利用新疆天山雪岭云杉林2009年的地温数据,分析不同深度地温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及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 cm以上各层地温日变化均呈正弦曲线,近地表变化趋势明显,随着深度的增加,其变幅急剧减小;40 cm地温始终高于10 cm和20 cm地温;不同深度地温日变化的相位存在明显差异。夏季地温呈现随深度增加地温降低的垂直变化特征;冬季不同深度的地温呈现随深度增加地温升高的垂直变化特征。3月中旬至8月中旬,近地层的地温高于深层,而在8月中旬至翌年3月中旬,深层地温高于表层。  相似文献   

7.
曲静  王昱  张弘 《气象科技》2014,42(4):657-662
利用1961—2011年西安0~40cm浅层逐月平均地温、地面最高、最低温度和1981—2011年深层80cm、160cm和320cm逐月平均地温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滑动t检验、功率谱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西安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变化周期、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西安各层年、季平均地温除夏季各浅层呈降温趋势外其余均为升温趋势,升幅为0.11~0.56℃/10a,0~20cm各层及160cm平均地温升温率为春季最大,40cm、320cm为冬季最大,80cm为秋季最大,各层均为夏季最小。地面最高年平均温度呈略下降趋势,最低呈明显升高趋势。浅层0~40cm年平均地温存在显著的2.3年、3.6~4.6年的变化周期以及32年的长周期震荡。年平均地温在1993年或1994年发生了突变;浅层春季平均地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突变,夏季在20世纪70年代末或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了两次突变,秋冬季基本未出现突变;深层各季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了突变。年平均地温除160cm未出现异常年份外,80cm在1993年出现异常偏低年,其余各层在21世纪00年代初中期出现异常偏高年;春季多偏高年份,夏季多偏低年份,冬季异常年份最多。地温和气温变化的相关性达到0.82以上,说明气温的变化是影响地温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1 浅层地温的变化规律浅层地温(5cm、10cm、15cm、20cm)4次定时观测记录的变化规律大致是:晴天日变化明显,且各深度差异较大;阴雨天气日变化和各深度差异较小;浅层日变化大,深层日变化小,浅层变化快,深层变化滞后性明显;晴好天气条件下,各定时观测不同深度地温的变化曲线大致如下:图1 定时观测不同深度地温变化曲线  从以上曲线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02时、08时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增,14时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20时则是5cm、20cm地温低,10cm、15cm地温略高。季节不同变化…  相似文献   

9.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为试验区,利用2009年9—10月3种不同植被覆盖下浅层地温数据,分析了秋季地温的变化特征以及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地温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地温呈现波动的下降过程,梭梭地温降幅达8.1℃,为最大。晴天时,梭梭、苜蓿、麻黄的地温日变化为标准的波形,变化过程明显。而多云天气时的地温白天上升幅度小,甚至下降,其日变化幅度远小于晴天。地温的昼夜变化过程差异明显,白天地温均值高于夜间。此外降水、灌溉使得地温下降,在随后的1~2d后逐步回升,而苜蓿的收割导致地温日变化更加明显。天气状况、降水、灌溉等可以造成地温峰值位相提前或滞后,但谷值的位相却相对稳定在08时前后。  相似文献   

10.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为试验区,利用2009年9-10月3种不同植被覆盖下浅层地温数据,分析了秋季地温的变化特征以及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地温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地温呈现波动的下降过程,梭梭地温降幅达8.1℃,为最大.晴天时,梭梭、苜蓿、麻黄的地温日变化为标准的波形,变化过程明显.而多云天气时的地温白天上升幅度小,甚至下降.其日变化幅度远小于晴天.地温的昼夜变化过程差异明显,白天地温均值高于夜间.此外降水、灌溉使得地温下降,在随后的1~2d后逐步回升,而苜蓿的收割导致地温日变化更加明显.天气状况、降水、灌溉等可以造成地温峰值位相提前或滞后,但谷值的位相却相对稳定在08时前后.  相似文献   

11.
班玛县近30年浅层地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班玛县国家基本气象站1988—2017年逐月浅层地温观测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滑动平均法等统计方法,对班玛县近30a来浅层地温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班玛县各层地温均呈现出显著增温的趋势,其增温幅度在0.323~0.695℃/10a。其中0cm地温平均地温增加趋势最为明显,5cm平均地温升幅最小,浅层地温升温趋势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班玛县1988—2017年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浅层地温的气候倾向率不尽相同,而且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冬季0cm地温的增温幅度最为显著,其余三季20cm地温的增温幅度最为显著;在月分布特征上,5—8月浅层地温逐渐升高,升温的趋势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递增,说明浅层地温对气候变暖的影响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强的,9—10月地温逐渐下降,降温的趋势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递减。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选取锡林浩特国家基准气候站1958—2017年5—9月0、5、10、15、20cm逐日平均地温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各层地温的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各层平均地温均呈显著的升温趋势,升温幅度依次为0.476、0.365、0.331、0.333、0.301℃/10a,其中,2001年各层地温上升最为明显;从各层地温的年内变化规律看,在7月达到最高,9月份相差甚微;各层地温与气温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其中,0cm地温和气温的相关性最高,各层地温与降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近45年拉萨浅层地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杜军  李春  廖健  拉巴  路红亚 《气象》2007,33(10):61-67
利用1961-2005年拉萨0~40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45年拉萨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浅层各季节平均地温均呈现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43~0.60℃/10a,春季最大,夏季最小。各层年平均地温以0.45~0.66℃/10a的升温率显著上升,40cm深度的升温率最大,与同时期平均气温的升温率比较,地温比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强。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浅层年、季平均地温呈明显的逐年代升高趋势,以冬、春季最为明显。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为偏冷阶段,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地温为偏暖阶段。各浅层平均地温在1986年秋季均发生了突变,冬季突变时间都出现在1984年。年平均地温除在40cm处1999年异常偏高外,其它各层为异常偏低年份,且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气温升高是影响地温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基于西藏定日气象站1980~2019年逐月平均气温、0~20cm浅层地温资料,应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近40a定日浅层地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0年来,定日各层(除5cm外)年平均地温均呈升温趋势,升温幅度为0.03~0.187℃/10a,0cm升温率最大,15cm升温率最小,5cm地温呈不明显的下降趋势,春、冬季各...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南海区气象站2010年1、2和12月有冷空气影响和无冷空气影响的天气条件下,对地温资料进行分析,包括地温的日变化及垂直结构的日变化分析。结果发现:在冬季没有冷空气影响的各天气条件下,地面温度及浅层地温均呈正弦曲线变化,只是振幅不同、位相不同、周期不同。浅层地温在有冷空气影响下的阴天或雨天不呈正弦曲线变化。有冷空气影响下的阴天和雨天,地温的日变化特征较相似。在各天气条件下80 cm以下土壤深度的地温日变化很小。在晴天或阴天的天气条件下,40 cm以下的深层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在雨天的情况下,清晨时段深层地温不再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而是在80 cm土壤深度处有一个低值区。  相似文献   

16.
高寒地区日光温室地温变化及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青海大通县日光温室内外地温、气温资料和大通县气象站人工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寒冷凉地区不同天气类型下日光温室地温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日光温室内日地温呈正弦曲线变化,晴天变化幅度最明显,阴天最小,地温变幅为地表〉5 cm〉10 cm〉15cm〉20 cm;室内地表、10 cm和20 cm平均地温月变化呈波形变化,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在12月;随着深度增加,平均地温年较差逐渐减小;晴天、多云天、阴天不同深度地温平均日较差分别为9.6、8.3、6.1℃;地温日垂直变化仅在14时随着深度增加逐渐下降;除晴天室内最高温度外,其余温度要素与地温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建立的日光温室内10 cm最低温度预报方程和地表最低温度预报模型,可以在业务服务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对商丘市代表站各标准层等压面水汽含量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商丘春季空中水资源呈逐月递增趋势,秋季空中水资源呈逐月递减趋势;5月和9月是干旱的关键季节,实施人工增雨的潜力较大;春季的增雨潜力大于秋季.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50 a地温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利用1954-2001年中国532站的月平均0.8m层地温资料,对我国及其不同区域地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a,全国年平均地温的年代际变化大致为下降阶段,相对气候冷期及上升阶段。地温的区域变化特征显著,90年代后东北地区地温增温最显著,西南东部地区地温下降趋势明显,青藏高原东部地温在1980年前后发生一次急剧下降的突变过程。地温季节变化中,冬季地温年代际变化特征与其他季节相比差异较显著,而春季地温年际变化出现异常的频率最大。  相似文献   

19.
利用湟源县气象站2014年1月—2016年12月草面温度观测资料,运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对湟源地区草面温度的变化特征、草面温度与气温、地面温度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草面温度呈一高一低的日变化特征,草面温度日最低出现在6时,14、15时达到日最高值,说明太阳辐射是影响草面温度日变化的主要因素。月平均最低值出现在1月,为-7.8℃,月平均最高值为18.5℃,出现在7月。最大变温出现在11月和3月,其主要原因是由于11月至次年3月冷空气活动频繁;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气候特征。湟源地区草面温度与气温、地面温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水平。各层积雪深度下草面温度与气温、地温均呈正相关,差值的大小与天空状况有关,说明天空状况的变化,也是造成两者差值大小的原因之一。当地面被积雪覆盖时,各层均表现为地面温度草面温度气温的特征,且积雪深度越厚,草面温度、气温和地面温度越高。  相似文献   

20.
高寒地区冻土活动层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60-2010年黑龙江省83个气象站的冻土和0 cm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多项式回归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冻土活动层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了黑龙江省五个典型气候区域最大冻土深度的变化趋势与特征,讨论了黑龙江省冻土活动层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冻土活动层冻结开始于9月份,至冬季3月份冻土深度达到最大值,8月份时冻土厚度接近于0 cm。由北向南,最大冻土深度逐渐变小,冻结开始时间逐渐推迟,融化结束时间逐渐提前。黑龙江省最大冻土深度均呈显著减小趋势,存在明显的退化趋势。从年代际变化上看,20世纪90年代前黑龙江省最大冻土深度变化不大,最大冻土深度较深,90年代后最大冻土深度呈显著减小趋势。高纬度地区地温低,在同等条件下冻土深度较低纬度地区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