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合成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了影响辽东湾海冰变化的局地和大尺度环流因子,并基于一种深度学习方法——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建立了辽东湾海冰延伸期预报模型。结果表明,LSTM模型能较好地预报出未来15 d辽东湾海冰的总体发展趋势、浮冰外缘线离岸距离的振荡变化及峰值发生时间等关键特征,1~15 d预报的平均绝对误差为4.1~5.7 n mile~①,均方根误差为5.4~7.5 n mile。LSTM模型的预报时效可达到15 d,较目前海冰数值预报(5~7 d)的时效延长一倍,且运算速度极快,能够节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成本。该模型的建立为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开展海洋和气象预报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2002~2003年冬季渤海的冰情及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地分析了2002~2003年冬季渤海冰情特征,将海冰数值预报模式与传统的中长期海冰统计预报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海冰预报精度,初步形成预报时效互补、点面结合、预报产品多样化、预报传递网络化的业务化海冰预报系统,满足不同用户和社会的需求,在防冰减灾工作中提高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2002~2003渤海海冰数值预报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海冰数值预报是海冰业务预报的主要方法之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建立了业务化的渤海海冰数值预报系统,并进行了多年的业务化运行。随着我国卫星遥感事业和数值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海冰预报系统也在不断发展中。本文介绍了2002~2003冬季应用HY—1卫星海冰遥感和T213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产品对该海冰数值预报系统的改进,对2002~2003冬季海冰数值预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4.
2004~2005年度冬季渤海海冰数值预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简要介绍了2004-2005年度冬季渤海的天气与冰情,总结了该年度海冰数值预报情况,对Nudging同化方法在海冰数值预报中的应用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黄,渤海海冰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臧恒范 《海洋预报》1989,6(2):48-53
一、前 言 随着海上交通运输、海洋工程及海上石油开发事业的迅速发展,海冰的生消对海上作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尤其在冰情特别严重的年份(1969年)曾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冰封以来,为了保证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继而开展了海冰预报服务业务。目前我国海冰预报所使用的方法,主要以经验物理及数理统计预报方法为主,海冰数值预报方法正在进行研究。前两类预报方法,应用于海冰预报工作,已为国民经济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统地评估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于我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开展的北极海冰密集度数值预报结果。该预报系统基于麻省理工大学通用环流模式,并采用牛顿松弛逼近(Nudging)资料同化方法,计算输出未来1~5 d的北极海冰密集度预报产品。本文将数值预报结果同卫星观测的海冰密集度、再分析资料和"雪龙"号第七次北极考察期间观测的海冰密集度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预报的北极海冰密集度小于卫星观测值,24 h、72 h和120 h预报结果的偏差分别为-2.7%、-3.1%和-3.2%;数值产品的预报技巧好于气候态结果和惯性预报,但是在海冰出现快速融化或冻结时,基于Nudging同化的数值预报技巧仍有不足。另外,相比船测数据,数值预报结果在海冰边缘区的偏差相对较大,24 h、72 h和120 h预报结果的偏差分别为8.8%、12.0%和14.5%。  相似文献   

7.
误差订正对2018年夏季次季节尺度海冰预测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极海冰次季节尺度预测在针对破冰船和商船的实际服务中十分重要,但常常受制于气候模拟的模拟能力。本研究提出了一种误差订正方法并分别应用到两个气候模式:海洋一所地球系统模式(FIOESM)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气候预报系统(CFS),来改善北极海冰60天尺度的预测。本研究的预测工作是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和2018年夏季中远集团北极商业航行的业务化海冰服务保障的重要部分。模式起报时间分别是2018年7月1日、8月1日和9月1日,预报时效均是60天。结果显示,FIOESM整体上低估了海冰密集度的数值,平均偏差可达30%。误差订正对海冰密集度(SIC)的均方根偏差(RMSE)的改进比例可达27%,对海冰外缘线(SIE)的整体偏差(IIEE)的改进比例为10%。而对于CFS,SIE在边缘区域的过高估计是其主要特点。误差订正导致了SIC的RMSE改进了7%,而对SIE的IIEE改进了17%。在海冰范围预测方面,FIOESM预测的最小范围数值和时间点都和观测接近,而CFS的预测结果偏差较大。另外和其他S2S模式的结果比较发现,本研究提出的误差订正方法对存在较大偏差的预测结果改进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8.
渤海海冰卫星遥感监测业务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润恒  王强 《海洋预报》1991,8(3):57-63
本文介绍了我们在微机图象处理系统上开发的海冰卫星遥感监测业务系统以及海冰多数提取的方法。核系统的功能包括卫星数字信号的实时采集、预处理、图象处理、定量数值处理以及形成多种形式的海冰遥感产品。三年来系统运行正常,获得了系统的海冰遥感资料,在海冰业务预报和数值预报试验中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9.
渤海海冰业务数值预报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占海  白珊 《海洋预报》1994,11(2):11-18
海冰业务数值预经过二年不断改进、完善和提高,目前已经建立了包括大气、海洋和海冰模式在内的数值预报系统及资料管理、业务预报和微机通信一体化的预报服务系统。海水数值预报作为一种新的预报手段将产生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分别介绍海冰数值预报系统,业务运行,预报产品通信传输,资料管理和预报产品检验方案。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2012—2013年冬季的渤海冰情,通过对海冰增长和消融过程以及各海区严重冰期冰情的综合分析,该年度冰情总体上较常年偏重。总结该年度渤海海冰数值预报情况,客观检验结果表明,数值预报保证率满足海冰业务化预报的精度指标。针对海上生产需求研发了小区域高精度海冰数值模式,对工程作业区域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为保障冬季渤海生产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的古海洋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缘海的存在使大陆和大洋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变得相当复杂。在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的控制下,边缘海和大洋之间时而连通时而隔绝,各种古气候变化信号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基于近期有关西北太平洋边缘海的古海洋学研究成果,简要概述了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以及北太平洋地区自中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演化特征,并认为它们与全球其它地区一样也受控于因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率的变化,大尺度的气候变化具有与地球轨道偏心率周期相对应的100ka周期,而41ka的小尺度周期则受地球自转轴斜率变化的控制。一些突发性的气候变化则是由气候不稳定性、海峡的关闭与开启和其它一些地球气候系统的非线性活动所驱动。但同时作为中高纬度边缘海,它们的古海平面、古海水温度、古洋流等古海洋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还受到冰盖扩张和退缩、构造运动、冰川性地壳均衡补偿、东亚季风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12.
从海底地壳开裂处涌出一般带有大量生物的深海热泉的现象已众所周知。一开始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中找到了它们 ,而在 2 0世纪和 2 1世纪交接期印度洋中也发现了热液 ,而后就输到高纬度的北极海区了。在极区盆地中应当有热液已有过报道。例如 ,1 993年 9月 ,俄 德联合北极考察队乘坐“极地”(Polarstern)号破冰船 ,在拉普帖夫海加克利 (Гакке х)海岭东端 (77°45′N、1 2 5° 55′E ,水深 1 990m) ,获得了对研究热液非常有意义的样品 ,证实了在这个海岭上存在着热液活动 ;但是 ,在 2 0 0 1年 ,美国和德国破冰船“健康”(Healy)号和“极…  相似文献   

13.
渤、黄海海冰的变化和预报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1—2000年的渤、黄海的海冰资料,用小波分析和最优气候均态法对渤、黄海的海冰冰级进行分析和预测。小波分析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渤、黄海海冰的变化规律,使对海冰的研究更符合实际情况。这必将有助于研究海冰变化的机理和不同尺度变化的相互作用。最优气候均态法较好地实现了对渤、黄海海冰的预测。此方法在海冰预报中不失为一种可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Variability of Sea Surface Circulation in the Japan Se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omposite sea surface dynamic heights (CSSDH) are calculated from both sea surface dynamic heights that are derived from altimetric data of ERS-2 and mean sea surface that is calculated by a numerical model. The CSSDH are consistent with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btained by satellite and observed water temperature. Assuming the geostrophic balance, sea surface current velocities are calculated. It is found that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sea surface circulation are considerably strong.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current pattern, EOF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with use of the CSSDH for 3.5 year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mode 1 indicate the strength or weakness of sea surface circulation over the entire Japan Sea associated with seasonal variation of volume transport through the Tsushima Strai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mode 2 mostly indicate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second branch of the Tsushima Warm Current and the East Korean Warm Curr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is variation is possibly associated with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volume transport through the west channel of the Tsushima Strait. Variations of mode 3 indicate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the Yamato Basin.  相似文献   

15.
从分潮数目选择、调和常数稳定性优化两个关键环节入手,选择11个主要分潮用于潮位推算,并利用邻近长期站对中短期验潮站调和常数做差比订正,显著提高了中短期验潮站的潮位推算精度。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宗海图的要素和内容,按照资料收集、数据整理、宗海图设计、宗海图编绘、成图检查校核和宗海图印制的顺序阐述宗海图的编绘流程;针对目前宗海图编绘中存在的细节问题,提出统一图例、完善底图要素、放大或分幅编绘复杂用海宗海图和绘图前开展海域使用权属核查的建议,以期提高宗海图编绘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产自黑海和挪威海的冷甲烷渗透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界将深海中发现的热液露头和在近大陆地区发现的冷渗透气液归属为上世纪最后25年中最重要的发现。这些气液含有还原化合物,后者在微生物的参与下,或者通过化学途径发生氧化作用。这些作用过程在水一海底界面上和其附近海底表面以下形成了金属和非金属矿物的堆积并发生了显微化学自养和甲烷供养的有机质生物合成作用。冷甲烷渗透场以成分类似的特殊生物种群(主要是营养共生动物)凝聚物的形态出露在海底表面。在文献中出现了以底栖动物和细菌层为标志的数十个活动性冷渗透场的报道。  相似文献   

18.
拉尼娜持续年的渤海海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耿淑琴  王旭 《海洋通报》2001,20(2):1-11
通过对1999/2000年冬季环流背景资料的分析,发现西玉磁洋副热带高压和极涡的变化是影响我国冬季天气气候特征变化和渤海海冰生消的重要因素,而副热带高压和极涡等大气活动中心的变化又与赤道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现象及拉尼娜现象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前期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水温的变化来预测我国冬季天气气候变化和渤海海冰的状况。  相似文献   

19.
黄渤海区捕捞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10年对黄渤海沿海32个主要渔港、渔村和5家网具生产厂家的实地调查和现场测量资料,结合2009年度三省一市(河北、辽宁、山东、天津)的渔具渔法调查报告以及1983~2009年中国渔业年鉴中记载的捕捞产量分类统计资料,对黄渤海区捕捞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渤海区主要捕捞品种有30种之多,其中年渔获量超过万吨的有14种鱼类、5种甲壳类、4种头足类、2种海蜇和6种贝类.渔业资源品种的多样性决定了黄渤海区捕捞结构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特点,现有9大类19型23式130种网型或作业方式,同时受渔业资源变动的影响,捕捞网具也在变化,不断有旧的渔具消失和新的网具出现.其中,拖网是主要作业方式,贡献率为38.47%~51.79%,且近几年还有上升的趋势;其次为刺网,贡献率从1983年最低时的7.66%逐步上升到目前的30.14%;第三为张网,贡献率从1985年最高时的34.31%下降到目前的10.49%;围网和钓具的贡献率一直较低,均不足4%,其他渔具的贡献率为5.98%~13.30%.目前黄渤海区渔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应当是减少拖网作业,控制刺网总量,限制张网、陷阱类渔具和地笼,鼓励发展钓渔业  相似文献   

20.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ight survey cruises in different season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the Yellow Sea (YS) and East China Sea (EC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0 to 2008.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 and hydrolog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during each cruise. Data analysis showed that total suspended sediment mass was approximately 0.18 × 109 tons in the surveyed area during spring and autumn seasons. Highly turbid waters were found in the shallow waters between the Subei coast,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the Zhejiang coast with seasonal vari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