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12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2007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其中地理资源环境类科技论文产出与相关学术期刊均取得了教好的业绩。一、研究机构科技论文产出情况  相似文献   

2.
2010年12月6日,中国科协在北京宣布了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经过公众投票、评审委员会评审等程序,包括王恩哥院士在内的十位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此外,评选还产生了40名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和977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陈曦研究员被授予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陈亚宁研究员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相似文献   

3.
《地理教学》2013,(23):63-64,52
壹等奖 王志永(内蒙古通辽市第五中学)、王树婷(湖北科技学院)、卢凤琪(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任国荣(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庄惠芬(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刘玉振(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刘桂侠(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李春兰(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4.
宋韬 《地理学报》2013,(10):1304
<正>2013年9月21-22日,第二届"地理学与中国全球战略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国地理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同主办。来自海内外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论坛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主持,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胜研究员,北京大学蔡元培奖获得者王恩涌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陆大道院士先后致辞。  相似文献   

5.
借鉴西方地理学思想是现代中国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源泉,要运用之、发展之,则必须理解之,且结合中国国情消化之,故对各种地理学思想应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了解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知识环境。本书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思想史丛书,是地理科学十大经典读本(中国地理学会,2021)之一。本书作者是法国著名地理学家、法国巴黎第四大学教授保罗·克拉瓦尔。他曾应邀赴世界数十所著名大学演讲及担任客座教授,2004年获得第30届国际地理联合会大会(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桂冠奖”,此奖是世界地理学界的最高荣誉奖。  相似文献   

6.
近日,中国科学院为表彰在创新实践中作出突出成绩的科技团队和科研工作者,进一步激励广大科技人员投身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表彰了一批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表彰的15个先进集体中,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塔里木沙漠公路生态工程研究团队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7.
海外中国城市地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建法 《世界地理研究》2007,16(4):28-35,114
本文综述海外学者对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主要进展。中国城市的急速变化为城市地理研究学者提供许多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机会。大部分海外关于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集中探讨中央和地方政府、国际资本和经济改革在城市化、城市发展以及城市空间重构中的作用。至今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研究的大多数理论研究是在中国以外的实际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有必要加强在中国的实际背景下城市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各种过程与空间关系动态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潜力。这包括地方化、城市主义、区域主义、城市竞争与合作过程、城市管治过程、地方、区域与全球过程的动态关系、空间与尺度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8.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1):1328
鉴于中国地理学会在过去100年中,为促进地理学发展和为地理学家服务方面开展的出色的工作,2010年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特向中国地理学会颁发特别贡献奖。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然地理野外定位试验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秉维  左大康 《地理学报》1990,45(2):225-234
本文叙述了我国地理学界在沙漠、冰川湖沼、地表热量和水量平衡、积雪和雪崩、泥石流、滑坡和坡地侵蚀等方面十多个野外定位试验站的工作和成就,并对今后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郑度  李炳元 《地理学报》1990,45(2):235-244
本文综述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诸如晚新生代以来高原剧烈抬升引起的自然环境巨大变化,上新世的古地理环境和高原隆起,湖泊和水系的演变,第四纪冰川作用,全新世古地理环境演化以及高原隆起对自然环境和过程的影响等。指出了青藏高原具有的独特自然环境类型和特征,阐述了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类型的比较研究,三维空间的地域分异,自然区划以及对独特地生态现象和区域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从而海洋——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以及海洋教育——已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选修模块“海洋地理”的设置,正是基于人类对海洋关注的日益加强,其目的是要使学生了解有关海洋的基础知识,认识海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增强海洋意识。  相似文献   

12.
正"地理"是一种教养、"地理"是一种气质。高质量的地理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的眼光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地理课程最终要帮助学生形成地理观念,其背后的"灵魂"是学科思想与方法。地理思想方法是人们在科学认识地球表层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及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具有发现和解释其他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念和规则,是分析处理和解决地理  相似文献   

13.
杜芳娟  周越  庄淑蓉  叶仕安 《地理学报》2019,74(11):2243-2259
西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现象一直为国内外地理学者所关注。通过对《地理学报》创刊以来85年间西南地区研究的载文分析,可以管窥其研究脉络,并予未来研究以启示。结果表明:① 232篇论文囊括了地理研究的若干主题,但以地貌、气象气候、综合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发文量最大,而城市、民族、交通、健康则关注较少;② 研究经历了传统区域研究、任务带学科、承上启下和多元化发展4个阶段;③ 论文在数量和内容上的阶段性变化,既受国家时事格局影响,也受地理学科研究范式发展变化影响;④ 《地理学报》有关西南地区的载文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平,无论是在学术视野还是研究方法手段上,区域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诸多研究都站在了学术研究前沿,代表了学界对西南地理的研究情况;⑤ 但西南地理研究论文增长速度远赶不上《地理学报》载文量增长,外来研究机构占比很大,本土力量弱;相较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研究也少而弱。可见,西南地理研究当从新区域地理视角重新审视这一地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边界的接触与冲突和区际的联系与竞争,继续成就西南地区重要的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11年12月21日,从自治区人民政府新政发【2011】101号文件获悉:自治区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对推荐的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候选人和申报2011年度科技进步奖的成果,按照程序进行了严格评审。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温浩、雷加强两位同志为自治区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雷加强研究员长期从事野外科研工作,在多年的野外科研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野外科学数据,在  相似文献   

15.
图像系统、课文系统、作业系统共同组成了地理教科书的表层系统。图像系统不仅能够彰显地理学科特色,而且在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教科书图像系统在组织编写中会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受到科技水平、教育制度及学科发展的制约,并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特定历史时代的印记。本文选取新中国建国前(1904--1948)具有代表性的初中地理教科书中的图像系统为样本,通过对其编写社会背景、总体特征以及各类图像的详解等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世界在科技全球化、科技变革和大国科技博弈进程中正步入科技地缘政治时代。全球科技竞合是科技地缘政治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大国博弈的主导形式。文章首先从全球科技竞合现实出发,明确了中国在科技地缘政治时代修正或重构国家科技地缘战略的重要性,认为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保障国家科技安全,中国需要加强科技地缘政治研究。其次,从时代变迁和地缘政治理论演进的视角阐释了科技地缘政治研究亟需建构新的理论体系和分析范式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地理学、政治学和科技管理领域关于科技地缘政治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认为:地理学领域的科技地缘政治探索虽详尽地揭示了全球科技竞合的时空特征,但并未从全球科技竞合的表象透视国家科技权力争夺的本质;政治学领域的科技地缘政治探索虽详细追溯了科技进步与地缘政治理论思潮演进和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关系,但其剥离空间的抽象思维无法解释国家围绕一定地理空间进行博弈的现实;科技管理学领域的科技地缘政治探索虽进行了系统的全球科技体系演化与治理的研究,但其研究的立足点忽视了大国科技竞合的本质。鉴于此,提出了未来中国地理学在科技地缘政治研究的主要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世界在科技全球化、科技变革和大国科技博弈进程中正步入科技地缘政治时代。全球科技竞合是科技地缘政治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大国博弈的主导形式。文章首先从全球科技竞合现实出发,明确了中国在科技地缘政治时代修正或重构国家科技地缘战略的重要性,认为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保障国家科技安全,中国需要加强科技地缘政治研究。其次,从时代变迁和地缘政治理论演进的视角阐释了科技地缘政治研究亟需建构新的理论体系和分析范式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地理学、政治学和科技管理领域关于科技地缘政治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认为:地理学领域的科技地缘政治探索虽详尽地揭示了全球科技竞合的时空特征,但并未从全球科技竞合的表象透视国家科技权力争夺的本质;政治学领域的科技地缘政治探索虽详细追溯了科技进步与地缘政治理论思潮演进和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关系,但其剥离空间的抽象思维无法解释国家围绕一定地理空间进行博弈的现实;科技管理学领域的科技地缘政治探索虽进行了系统的全球科技体系演化与治理的研究,但其研究的立足点忽视了大国科技竞合的本质。鉴于此,提出了未来中国地理学在科技地缘政治研究的主要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2021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年会于2021年8月10日至13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成功举办,全球百余名地理教育研究者参与其中。此次会议由主题报告、分会场专题小组讨论会、研究海报展览和实地考察四个部分组成。主题报告和专题小组讨论等均围绕会议主题"建立联系:地理教育的合作与网络"展开,研究的热点议题聚焦地理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地理教师教育与培训和地理教育跨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医学地理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谭见安  李日邦 《地理学报》1990,45(2):186-201
简述了我国医学地理学的历史发展,60年代以来是我国医学地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特别在地方病、癌症等疾病的地理分布规律、地理流行特点、生态学特性、环境病因、病区环境改善和地理制图等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进展。并综合国内外的发展略述了医学地理的性质和任务。本文依医学地理的主要研究领域:疾病地理、健康地理、保健地理、医学地理制图等扼要地阐述了所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其中有些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20.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与地理科技刊物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现代信息化过程。现代信息技术的无限域即时传播特性、全文超媒体检索特性、面向图形图象特性为地理科技刊物出版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地理科技期刊出版在表达手段、出版周期、发行范围、国际交往上与世界范围的信息浪潮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在人员培训、经费支持、规范制订、网点建立、新型媒体制作等方面做出共同努力。同时,未来地理科技刊物对地理科研、地理图书馆将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