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梭鱼是主要海水养殖鱼类之一,其适应性强,食物链短,在我国山东、河北、江苏等地分布较广。推广梭鱼养殖的主要关键之一为育苗生产。有关梭鱼的育苗生产工作,过去国内有过零星报道。本文从养殖的角度探讨盐度对于梭鱼精子及受精率的作用,以便找出梭鱼育苗生产中所需盐度的最佳范围及受精方法。  相似文献   

2.
梭鱼是主要海水养殖鱼类之一,其适应性强,食物链短,在我国山东、河北、江苏等地分布较广。推广梭鱼养殖的主要关键之一为育苗生产。有关梭鱼的育苗生产工作,过去国内有过零星报道。本文从养殖的角度探讨盐度对于梭鱼精子及受精率的作用,以便找出梭鱼育苗生产中所需盐度的最佳范围及受精方法。  相似文献   

3.
渤海梭鱼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明德  王祖望 《海洋学报》1982,4(4):508-515
梭鱼Liza haematocheila(T.et.S)分布于我国、日本、朝鲜、苏联远东沿岸,是沿岸的经济鱼类,也是半咸淡水、海水鱼类的主要增养殖对象,该鱼肉味鲜美,是良好的养殖对象.关于梭鱼轮相的特征,辽宁水产研究所(1959)、李明德(1978)曾作过系统的报道,但迄今对该鱼的生长尚未作深入的研究.本文对渤海及某些地区梭鱼的年龄与生长作一系统的报道. 鳞片取材于河北省黄骅、天津市北塘及塘沽附近渤海海区,分别于1960—1961、1962—1963、1978—1979年共测定梭鱼1,399尾.  相似文献   

4.
梭鱼消化道粘膜上皮的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郭淑华  李玉和 《海洋学报》1990,12(4):484-486
梭鱼消化道粘膜上皮扫描电镜的研究,揭示了梭鱼食道、胃和肠粘膜上皮超微结构的形态特征,这与其食性(浮游生物、底栖藻类和有机碎屑)密切相关,同纯草食性和纯肉食性鱼类的消化道粘膜上皮相比较区别明显.  相似文献   

5.
梭鱼(Mugil So-iny)属海产经济鱼类,产卵于海中,亦能进入咸淡水或淡水中生活。 六十年代以来,随着鲻科鱼类养殖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推广,人工繁殖研究已引起普遍的重视。到目前为止,海水和咸淡水养殖的鲻鱼和梭鱼中,鲻鱼(Mugil cephalus)的人工繁殖已达数十万尾种苗的水平,梭鱼也已达数万尾水平。而淡水池塘和水库中混养梭鱼,日益获得推广。共中就天津市郊区来说,目前已有四千余亩水面混养了梭鱼,并取得亩产增产20—100斤梭  相似文献   

6.
梭鱼是一种广温广盐性鱼类,其适应性较强,食物链较短,是我国广泛进行养殖的主要经济鱼类。本实验着重探讨盐度对受精卵的孵化和对仔鱼的作用。 目前,有关盐度对鲻科鱼类孵化作用的观察不多。本实验与前人的实验结果有相似和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7.
梭鱼(Mugil so-iuy Basilewsky)为我国北方咸淡水鱼类人工养殖的主要对象,南方也有养殖,属鲻科鱼类,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水域。其中尤以鲻鱼(Mugil cephalus B.)为甚。由于它们中的大多数种类适盐性广、食物链低、生长快和肉味美,因而成为海水,咸淡水,乃至淡水鱼类养殖的很好对象。主要养于印度-太平洋区域、地中海和黑海沿岸。1969年,在保加利亚瓦尔纳召开的国际生物学计划海洋生产力组(IBP/PM)的会议上,与联合国粮农组织(PAO)一道,把鲻科鱼类列为国际性生物研究课题之一,受到有关国家的普遍重视。近十多年,对于鲻科鱼类的人工繁殖研究,在某些种类上已取得较大进展。鲻梭鱼,可期在几年内,进入种苗的生产阶段。 我国劳动人民对鲻科鱼类养殖至少已有四个世纪的悠久历史,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生产经验。但自古以来,都是利用天然种苗进行养殖。近年来,由于大量兴修水利,淡水入海的运流量不断减少,天然种苗场受到某些影响,能捕到的天然苗也不如以往丰盛,加之种苗资源本身因受气象的影响各年也有所变动。为了使生产能按计划进行,人工繁殖种苗已成为当务之急。 1967年,我所和原天津淡水渔业公司工农养殖场合作,对咸淡水养殖梭鱼的人工繁殖开始进行研究。并在人工诱导排卵方面取得成功,所获卵子得到受精和孵化。1968年,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的部分同志也参加了这项试验。当年共获得一千万卵子,其中有二百万卵子获得受精。孵苗十四万多尾。因受寒潮影响,大量胚卵在即将孵出前,或在孵出仔鱼之后不久死去。最后仅培育九百余尾达2公分以上的梭鱼苗。这一年的试验,为咸淡水养殖梭鱼的全人工繁殖打开了"通途"。1969年,养殖场由地方移交给部队,我所继而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进行合作,一直到1972年截止。1969年,室外池塘育苗成活率达30%,育成6厘米以上的梭鱼苗二千尾左右。这些苗经过越冬,到第二年春天,体长达20厘米以上。1972年,经过人工诱导排卵的亲鱼,在池塘中自行产卵和受精,并孵出仔鱼。这对咸淡水养殖梭鱼的人工繁殖来说,又迈开了新的一步。 本文总结了六年来(1967-1972)咸淡水养殖梭鱼人工繁殖试验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对咸淡水养殖梭鱼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自然繁殖也作了初步观察。现将这一材料发表,供有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8.
梭鱼人工养殖群体与自然群体的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   总被引:54,自引:2,他引:52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黄河口海域棱鱼人工养殖群体与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由分子水平了解梭鱼的种群遗传多样性背景及人为干涉因素对梭鱼种群遗传多样性造成的影响.选用OPC组20个10碱基对(bp)的随机引物,对采自河北省黄骅市的24尾野生梭鱼和15尾人工养殖梭鱼进行了分析.选出11个扩增效果稳定的引物用于群体分析,扩增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11个引物共检出112个位点,其中养殖群体中有94个表现多态,多态比例为83.93%;自然群体在96个位点上表现多态,多态比例为85.71%.经计算,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124,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271;梭鱼两群体间的相似系数为92.82%,遗传距离为0.0718.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黄河口海域梭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人工养殖过程对其未造成明显的影响,估计这与人工养殖过程中人为干涉因素少(如育苗历史短、亲鱼来源于自然群体、无定向选择和近亲繁殖等)有关.这一结果表明,梭鱼的人工养殖业在黄河口海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皱纹盘鲍消化道粘膜上皮的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隶属腹足纲、前鳃亚纲、原始腹足目、鲍科,是一种珍贵的经济贝类,也是我国北方沿海主要养殖贝类.近年来利用扫描电镜的特点研究动物消化道表面超微结构与其食性、功能的关系已引起高度重视[1-3],但迄今为止对皱纹盘鲍乃至整个鲍科动物消化道扫描电镜的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皱纹盘鲍是一种藻食性动物,与其食性相适应,它的消化道甚长,约相当于体长的3倍,并进化有发达的食道侧囊、嗉囊以及长而迂曲的肠.组织学研究表明皱纹盘鲍消化道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4].  相似文献   

10.
消化酶活力是反映鱼类消化生理机能的一项重要指标,鱼类消化酶活力的高低决定鱼类对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能力,从而决定鱼类生长发育的速度,因此近年来对鱼类消化酶活力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有关鱼类消化酶的研究在淡水鱼中报道较多,海水鱼的报道较少[1~9].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鲷科Spari-dae、鲷属Sparus,其肉嫩味美,营养丰富,市场需求大,是我国近海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近年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在人工饲养过程中,由于季节、水温和pH不同,黑鲷的生长、发育、成活率都有差异[10].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虾鳃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鳃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虾鳃具有三级结构,鳃瓣小叶是鳃的基本呼吸单位,它由鳃膜、呼吸上皮细胞及微血腔组成。文中分别描述了它们的超微结构特征,可供对虾组织细胞病理学诊断作对照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于出血性败血病病原菌的研究,淡水鱼类(如鲤鱼、鲢鱼)开展较多,而海水鱼方面报道甚少。有关梭鱼出血性败血病病原菌的研究迄今为止尚未见报道。1995年,河北省许多梭鱼养殖场发生大面积梭鱼出血性败血病,其症状为:病鱼体表、鳍严重斑状充血,体表有些地方出现溃疡、疤痕,剖检见肝脏肿大,脾及肠粘膜充血。梭鱼出血性败血病易传染,加之目前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死亡率极高,造成损失大,严重影响了梭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了防治梭鱼出血性败血病,作者对该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并对其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测定,目前从病鱼中分离到一株致病菌株,经鉴定属于运动性气单胞菌中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lia),该菌主要特征为菌体短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极端单生鞭毛。  相似文献   

13.
梭鱼鳃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良臣  郭叔华 《海洋学报》1988,10(6):743-746
梭鱼鳃形态扫描电镜研究,记述了梭鱼鳃丝和鳃耙的形态结构,显示出许多持征:微凹、沟、微嵴、上皮孔和微齿,鳃耙表面电镜扫描,显示了许多有趣的持性,鳃耙表面的表皮细胞为六边形,呈现出珍奇的图案.  相似文献   

14.
梭鱼幼鱼腺垂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共知,鱼类的繁殖是直接在脑垂体参于下完成的。所以研究梭鱼的脑垂体是深入研究梭鱼人工繁殖的重要基础。腺垂体的细胞类型,已在许多脊椎动物中做了广泛的研究,已有了明确的结论。在硬骨鱼中也作了很多工作,但是,在细胞类型的分类鉴定中还存在一  相似文献   

15.
雷霁霖 《海洋学报》1979,1(1):157-175
鲻科鱼类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水和半咸淡水养殖对象。对于它们的个体发育研究,国际上一向比较重视。已见报告的品种有M.cephalus[10][6][7]、M.capito[12]、M.curema[5]、M.corsula[9]、M.macrolipis[11]、M.carinatus等,而对梭鱼(Mugil so-iuy Basilewsky L.)个体发育的研究,仅见T.B.杰赫尼克[14](1949)和朝鲜的张日寿(1966)发表过有关报告,在国内尚未见有这方面的详细报告。  相似文献   

16.
邓欢  郭平 《海洋科学》1991,15(4):65-65
1989年辽宁瓦房店横山乡水产养殖公司在人工越冬中国对虾亲虾的眼球内和鳃区发现有大量的线虫存在,其中眼球线虫感染率约达30%,鳃区线虫感染率高达90%。 经调查,亲虾被线虫感染原因与当地沉淀池放养对虾有直接关系。据有关资料报道,线虫是鱼类的常见寄生虫病,越冬期间所用水是沉淀池水,镜检发现沉淀池底线虫很多。证实线虫是由沉淀池水带入越冬亲虾培育池水中,然后再进入亲虾体内。 当线虫感染鳃区后,它要从虾体内吸取营养,再加上线虫排泄物在鳃区的逐渐堆积,使虾呼吸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17.
鲈鱼的鳃寄生车轮虫病及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鲈鱼的鳃寄生车轮虫病及病理组织的扫描电镜观察。病原鉴定为 :直钩车轮虫、杜氏车轮虫、日本车轮虫、劳牧小车轮虫及简单两分虫 5种车轮虫科纤毛虫 ,其中数量上占优势的为直钩车轮虫。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鳃寄生车轮虫可对宿主的上皮组织产生明显的机械性损伤并造成鳃丝粘液分泌增多及炎症反应。文中就海水养殖鱼类及野生鱼类由车轮虫寄生造成的危害及防治途径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三都湾网箱养殖鱼类体石油烃含量水平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福建三都湾网箱养殖区的3种主要养殖鱼类体石油烃含量水平.结果表明:三都湾3种网箱养殖鱼类大黄鱼、鮸鱼和鲈鱼体中石油烃含量的范围是(0.69~7.48)×10-6(m/m,湿重,下同),总平均值3.63×10-6(m/m).3种网箱养殖鱼类体石油烃含量水平为大黄鱼>鲈鱼体>鮸鱼.养殖鱼类石油烃含量明显低于养殖贝类的含量,区域性和季节性的差异对养殖鱼类石油烃含量具有一定的影响.文中还将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外其它海域鱼类石油烃含量水平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海水养殖鱼类的疾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90年代,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迅速发展。全国各沿海省、市主要养殖的鱼种,有鲷科鱼类中的真鲷、黑鲷、石鲷和胡椒鲷;河鲀鱼类的红鳍东方鲀、暗纹鲍、虫纹鲀及假晴鲀;鲻鱼类的鲻鱼和梭鱼。另外还有石斑鱼、鲈鱼、牙鲆、香鱼及少量试养的舌鳎、黑鲪、大弹涂鱼、矛尾  相似文献   

20.
养殖鱼类脂肪肝研究概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几年 ,随着高密度水产养殖的迅速发展 ,养殖鱼类 ,尤其是海水养殖鱼类 ,如鲈鱼、大黄鱼、黑鲷、真鲷、牙鲆等的脂肪肝问题成为困惑养殖者的难题之一。病鱼生长缓慢 ,饲料系数升高 ,肝细胞中沉积着大量的脂肪颗粒 ,抗应激能力下降 ,尤其高温季节还会引起养殖鱼类的大批死亡 ,给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具有脂肪肝病变的养成商品鱼 ,由于其肌肉脂肪含量也会明显升高 ,导致其品质下降。养殖鱼类脂肪肝的研究 ,国内外已有一定数量的报道 ,在抗脂肪肝因子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综合阐述了国内外关于养殖鱼类脂肪肝的形成机理、影响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