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应用VSAT技术^[1]建立大震现场紧急通讯系统的设计和实施方案,规定了该系统应实现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我国未来陆地地震救灾移动卫星通讯计划,并对一些关键技术和为移动用户可能提供的通讯业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九五"仪器数据采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应用Visual Basic编制通用型地震前兆通讯控制软件.其主要特点是,微机不需安装通讯控制卡,RS-232串口或网口均可,网络对时服务,并结合日常工作要求新增部分功能.结果发现,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基于北斗卫星通信的地震监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探讨了北斗卫星通讯应用于地震监测系统的关键技术,设计了基于北斗卫星通信的地震监测系统。该系统将应用于吉林市某地震遥测台,并为今后地震遥测台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车载地震现场应急通讯技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立军  兰陵  王宏彬 《内陆地震》2009,23(2):233-241
概要介绍了"十五"网络项目中建设的车载地震现场应急通讯技术系统的主要功能、应用模式和如何在现场进行综合应用.并根据该系统在汶川8.0级特大地震的使用情况,提出了保证系统安全有效运行应考虑保障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5.
串行通讯技术在地震电磁波监测仪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串行通讯技术在地震电磁波监测仪中的应用,分析了Windows环境下串行通讯的编程技术,采用VC 6.0语言开发了一套串行通讯程序,可方便的实现PC机与地震电磁波监测仪之间的命令和数据传输.  相似文献   

6.
应对巨大地震的应急流动观测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目前。我国的地震观测系统和地震观测信号传输几乎完全依赖于公共通讯网络。但是,大地震常常严重破坏公共通讯系统,应对巨大地震的流动观测系统就提到迫切的日程。2007年,通过采用无线竞带接入技术,结合中国地震局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技术,初步建成了应对巨大地震的应急流动观测系统,并在汶川地震现场观测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云南地震应急卫星通讯技术的系统集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云南地震应急工作的实际需求,提出卫星通讯技术系统的三类设计方案。实现了卫星通讯技术系统与地震现场应急技术系统和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技术系统的集成。该系统集成在多次地震现场应急工作和模拟应急演习中得到了应用和检验。最后分析了系统集成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8.
对于地处多雷区的地震及前兆观测台站,公用电网常常引入雷击,据统计(李泰国,2003),对于低压系统,有70%以上的雷电灾害来源于电网及通讯线路的雷电波侵入,这70%中,绝大部分又来自于电网。因此,低压系统的防雷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尽管目前流行的避雷设备很多,但造价高,且避雷效果没有保证。因此,从电源设计方面来消除雷电波影响一直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一套以袋装微机PC1500为基础的大地震现场地震处理系统SAP1500。系统设计以<<地震现场工作大纲和震情分析指南>>为依据,实现了地震定位,地震目录编辑,地震序列分析和震源与介质特征分析等多项功能。系统以地震现场地震台网记录震相数据或地震目录为原始数据,通过分析处理可为大地震现场地震工作者提供现场地震趋势分析所需的基本数据和图件。  相似文献   

10.
孟亚君 《地震工程学报》2000,22(3):343-345,348
简要介绍了串行通讯技术在地震信息传输中的应用问题,包括串行通讯方式、RS-232标准接口及调制解调器等,最后对地震的数据的实时传输格式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地震的天文特征及未来两年的大震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全面分析了1900年至1996年发生于中国的7.0级以上大地震的天文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本世纪106次7.0级以上大地震71%发生于月亮轨道(白道)与赤道交角变小阶段,62%以上发生于月亮升交点黄经位于350°~210°期间.这说明月亮轨道运行至此将会是中国地震活跃期.太阳活动及地球自转均与中国大地震的发生密切相关,太阳活动谷年普遍都有大地震发生;地球自转速度加快大地震多,本世纪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段发生的大震占72%.文中最后还对未来两年大震趋势提出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2.
遥测地震台网大震告警系统──几种地震触发告警设备的介绍与比较田红庄(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大地震触发告警系统是每一个功能齐全的遥测地震台网接收中心必不可少的系统之一。通常,这样的系统包括中长周期和短周期两种地震告警系统。由于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华北地震区九次7.0级以上大地震前中、小地震的平面分布,发现较多的大地震具有填空性.对大地震前的空区参数与大地震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的东边界.为了探讨区域动力学背景与该地震发生的关系,本文基于活动构造、震源机制解、GPS站速度、地震破裂展布以及历史大地震活动等资料分析巴颜喀拉块体北、东两个边界断裂系统的运动、变形以及大地震序列发生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由于受到华南地块的阻挡,巴颜喀拉块体朝东-南东方向的"逃逸"运动...  相似文献   

15.
通信系统是生命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灾情传播、应急救援和社会维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结了几次大地震中通信系统的震害表现、破坏成因和震害特征,指出了通信系统在地震灾害中的薄弱环节,介绍了通讯系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方法,最后对通信系统的减灾对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台湾开发出的一种新型地震监测系统能够在大地震前 2 5s发出警报。时间看上去可能不长 ,但专家指出 ,这足以去切断天然气管道、停下火车、存储电脑资料 ,以及提醒正在施行手术的医生们。当地震发生时 ,地震波会像池塘中的水波那样从震中迅速向周围传递。对大地震来说 ,这种破坏波可传播 1 60 km,持续时间达 40 s。利用电子信息的传播速度比地震波快得多这一事实 ,台湾“中央气象局”的 Yih-Min Wu和美国洛杉矶市南加州大学的 Ta-liang Teng设计出了一套系统 ,能够在几秒内确定地震的地点和震级 ,并向位于震中 75km以外的地区发出警报。台…  相似文献   

17.
海原大地震对古浪大地震的静应力触发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20年12月26日宁夏海原大地震(Ms=8.5)地震地表破裂带几何学和位移、震源机制和近代地震活动资料,提出海原大地震震源分段走滑破裂的初步位错模型,计算了在1927年5月23日甘肃古浪大地震(Ms=8.0)逆冲发震断层(NW44°,倾向S,倾角50°和滑动角60°)的滑动方向上,加载的Coulomb静应力变化△CFS为0.009 MPa.古浪大地震可能是被海原大地震触发,提前14a发生的事件.  相似文献   

18.
李君 《地震工程学报》2013,35(S1):152-157
针对地震监测信息系统应当在大地震发生后快速发布地震烈度分布信息的需求,本文立足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国际烈度速报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经验,设计并实现辽宁省地震烈度速报信息系统,实现了地震烈度数据信息的综合管理和发布。  相似文献   

19.
李光光  赵海  何璇  蔡巍  张娅  裴繁东 《地震学报》2015,37(2):239-248
根据地震活动表现出的网络动力学行为和地震系统所具有的时空复杂性,从复杂网络的角度分析地震活动. 采用基于时空影响域的地震网络构造方法,对地震网络进行k-核解析. 实验结果表明,对地震网络进行k-核解析得到的最高核的节点彼此聚集在一起. 通过分析最高核节点与大地震的位置关系,发现大地震发生的地点与最高核节点所在的位置相邻. 在一些大地震发生前,地震网络的最高核数会迅速增加,在大地震发生时最高核数达到最大值, 大地震发生后最高核数又恢复到稳定状态. 地震网络的k-核解析为我们分析地震系统和研究地震的发生规律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正>1研究背景Gulia和Wiemer(2019)通过对比大地震前后震源附近b值演化过程,将交通灯系统用于大地震后同等级别地震发生的决策问题。但其给定判断阈值为大地震前b值10%的变化,缺少统计检验依据。2021年5月18日,云南大理漾濞县发生ML 4.7(MW 4.2)地震,19日发生ML 5.0地震,21日发生ML 5.9(MW 5.2)地震,21日发生ML 6.7(MW 6.1)地震。其中,18日ML 4.7、19日ML 5.0地震及ML 5.9地震被认为是ML 6.7地震的前震。此次漾濞系列地震为典型的前震—主震—余震序列,采用基于b值变化显著性评估改进的交通灯系统,对此次漾濞地震序列进行活动性分析,希望可以为大地震序列性质判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