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1:25万呼中镇幅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区经历了中元古代结晶基底形成阶段、早加里东古亚洲洋陆绝增生阶段、中华力西期陆壳过渡演化及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诸多旋回复杂的构造岩浆活动,其形成发展与构造岩浆演化在本区形成五个不同地质构造单元。本文对各构造单元及主要断裂的构造岩浆活动,变质变形,岩浆侵入与喷发及构造演化史进行了概略简述。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北缘兴地断裂地质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兴地断裂位于塔里木盆里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是本区主干断裂之一,它以规模大,埋藏深、活动时间漫长、线性特征明显、变形复杂为特征,对本区的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和矿产的形成与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是本区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研究它的地质特与发展演化,对认为本区的区域构造,进行本区的矿产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金城洞绿岩带构造变形序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金城洞绿岩带自晚太古代以来经历了多期变形:D_1变形幕,形成片理、片麻理及无根褶曲,是深部构造层次的产物;D_2变形幕,形成轴面片理及一系列轴向NW或NWW向的紧闭同斜或平卧褶皱,并伴有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侵入,是中深部构造层次的产物;D_3变形幕,形成大型开阔褶皱,晚期形成韧性剪切带,是中浅部构造层次的产物。这三幕变形奠定了本区的基本构造格架。D_4变形幕在中浅构造部位形成NE向开活褶皱。古生代以来,本区主要发生脆性变形。  相似文献   

4.
塔北隆起北部叠加断裂构造特征与成因背景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北隆起在塔里木叠合盆地演化时期经历了古克拉通隆起、早期前陆前缘隆起、库车再生前陆盆地斜坡3个阶段。经过两期成盆构造变革阶段,塔北隆起北部垂向上叠加深、浅层两组断裂系统:深层断裂系统为基底逆冲断裂,发育冲断构造、背冲构造组合;浅层断裂系统为正断层,发育地堑、地垒构造样式组合。两组不同性质断裂系统的发育均对应于两期造山挤压背景下前陆盆地形成阶段。笔者认为,深层断裂并非是处于早期前陆变形区域,而是处于挤压背景下板内塔北古克拉通隆起“纵弯”构造变形中岩层破裂的结果。浅层断裂是库车再生前陆盆地阶段塔北隆起北部基底(前中生界构造层)受水平挤压翘曲变形(纵弯变形)导致上覆岩层引张破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新疆那拉提构造带基底变形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塔里木-伊犁微板块间的南天山洋最终消亡缝合线——那拉提构造带,基底由下元古界那拉提岩群的片麻岩、变质表壳岩及早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组成.经研究分析,上述岩石遭受了4期变质变形.本文从不同构造层次和深度残留下的变质变形构造研究入手,初步探讨了不同构造演化阶段那拉提构造基底的变质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6.
邓兴梁  舒良树  朱文斌  马东升  王博 《岩石学报》2008,24(12):2800-2808
本文分析了发生在塔里木北缘兴地断裂带的多期构造—岩浆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三件前寒武纪火成岩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对兴地断裂带韧性变形构造进行了运动学分析。研究表明,兴地断裂带至少经历了4期地质构造演化; 其中,前寒武纪有两期。第一期发生在前南华纪,以强烈的挤压褶皱、韧性剪切变形和岩浆活动为特色; 第二期发生在南华纪—震旦纪,以广泛发育的双峰式火成岩、复式岩流和基性岩墙群为特征,伴随大规模冰川作用和地壳沉陷,对应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LA-ICP-MS法锆石U-Pb年龄测定表明,辉长岩中的俘获锆石保留了3114±20Ma、2509±42Ma、1916±36Ma等多期古构造演化和岩浆活动信息,揭示研究区深部存在一个中-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的基底。双峰式火成岩测年数据证实,区内在820~800Ma(花岗岩脉,798±7Ma; 辉长辉绿岩墙,816±15Ma)发生过强烈的裂谷—岩浆活动。根据构造交切关系,兴地断裂带发生过两期前南华纪韧性变形;变形时代尚不清楚。运动学分析表明,第一期为朝北逆冲的推覆变形,第二期为右旋走滑变形。南华纪以来,区域变质和韧性变形微弱,为韧脆性变形。  相似文献   

7.
包云河 《铀矿地质》2002,18(2):89-96
本区金矿化产于太古界结晶基底之上的中元古界熊耳群陆相火山岩中,成矿断裂集中分布在4条带上,断裂构造具多期活动特征,存在两类不同的变形,韧性变形在宏观上表现为强片理化带,显微构造十分发育,脆性变形具张性特征,与矿化关系密切,本对这两类变形的产物-糜棱岩和同生石英脉的显微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机制,含金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8.
赵国春  刘刚 《现代地质》1995,9(2):226-233
摘要: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地区发育一条北东向的较大型强变形带,经历了自海西晚期至燕山早期的3个韧性变形序列,其中,印支晚期为主变形期,发育强烈的韧性剪切带,呈现强应变带与弱应变域交织的格局,有先左行后右行的韧性压剪变形特点。该剪切带形成于温度约220℃、围压约270MPa,距地面约11km的地壳深部。燕山晚期本区以脆性构造为主,断裂构造发育。海西和印支构造奠定了本区的主要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9.
沅麻盆地白垩系地层层序及盆地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贵州 《湖南地质》1998,17(2):91-95
沅麻盆地地层层序复杂,可划分为4个层序。盆地基底由晚元古代低级变质岩系组成的复式向斜变带主体构成,代表了加里东期变形图象。晚白垩纪后,构造变形表现为一系列重新活动的基底断裂和新生断裂、褶皱构造简单。通过沉积特征、地层层序、构造运动等研究、盆地演化可分张焰、稳定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米仓山地区构造演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米仓山地区构造变形序列和构造沉积、岩浆、变质同步事件记录了五大构造发展阶段演化历史。克拉通结晶基底的形成与古裂陷开合构造有关,褶皱基底形成于扬子古板块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澄江期基性超基性、碱性、中酸性侵入岩序列发育良好,与古大陆裂谷活动有关,克拉通沉积盖层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中新生代构造格局为大型推覆—滑脱构造。  相似文献   

11.
在塔里木地台北缘库鲁克塔格断隆上,发现晚元古宙帕尔岗群与其下伏兴地塔格群之间为角度不整合。进一步研究了中元古宙兴地塔格群和晚元古宙帕尔岗塔格群在沉积建造、变质作用、构造样式和岩浆活动等方面的差异,证明中元古宙末期曾发生强烈构造运动——兴地运动。它在1.3~1.4Ga达到高潮,0.95~1Ga时结束,形成塔里木地台基底。根据构造要素的叠加关系和变形特征,将这次构造运动划分为三个变形幕。  相似文献   

12.
陈楚铭 《沉积学报》1998,16(2):113-116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晚第三纪-第四纪沉积环境、沉积中心分布特征、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成因的分析,认为塔里木盆地晚第三纪-第四纪的沉积和构造变形过程明显受控于阿合奇-西昆仑-阿尔金左行剪切挤压构造。它加速了生油岩的成熟过程,形成新的背斜和断层圈闭构造,而且还控制了新生代油气的运移和聚集。非构造圈闭和断层遮挡圈闭所形成的次生油气藏是巴楚断隆的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发育两组呈小角度相交(40°)的透入性X型走滑断裂,分别沿着NNE走向和NNW延伸。在对塔北哈拉哈塘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走滑断层的几何展布特征以及断层的剖面变形特征进行研究;同时重点解析了RP6断裂和HA13断裂,分析比较NNW向与NNE向断层的变形及发育特征差异;结合盆地重磁资料以及周缘造山带的活动特征,对塔北隆起小角度的X型走滑断层的发育机制以及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塔北隆起走滑断层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变形特征,分为三个构造层:震旦系-中寒武统下构造层(TH3界面以下)、上寒武统-中奥陶统中构造层(TH3-TO3t界面)和上奥陶统-石炭系上构造层(TO3t-TP界面)。断层在下构造层和中构造层中整体处于压扭环境,多发育正花状构造;上构造层中断层主要发育负花状构造或正断层,整体处于张扭环境。两组断裂比较,NNW向断裂活动性强,在各构造层中均有显著的断裂特征发育,垂向连通性强,发育先存基底断裂,而NE向断层主要发育在中构造层,在下构造层和上构造层中断层发育不明显。活动性分析表明,断层的形成与演化具有多期性,走滑断层的形成经历了三期主要活动:中寒武世末、中晚奥陶世和志留纪-石炭纪。塔北隆起X型走滑断裂的形成受到了NNW向基底断裂和薄弱带的控制,NNW向先存基底断裂带或薄弱带优先发育走滑断裂,基底断裂与主挤压应力方向的夹角小于45°-Φ/2,NNE断层的发育受NNW向先存断裂限制,最终形成小角度相交的X型断裂。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东北地区盆山耦合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震旦纪一寒武纪库鲁克塔格、英吉苏地区为陆内裂谷盆地。加里东末期与早海西运动造成塔东地区的普遍抬升剥蚀,孔雀河斜坡、罗布庄凸起开始形成,早二叠世,塔里木板块与中天山地块、哈萨克斯坦一准噶尔板块最终碰撞拼贴,古天山造山带相继形成。燕山晚期,受中特提斯洋关闭影响。塔里木盆地基底随造山带的构造抬升而部分抬升,喜马拉雅期开始,在南北向挤压力作用下,收缩、隆升的山体侧向扩张,向沉积盆地逆冲形成型逆冲推覆构造。造山带和盆地的共同演化不仅形成了多套烃源岩,而且控制了古生界和中新生界两套不同的油气成藏系统。元古界地层由北向南推覆,可能预示着在库鲁克塔格南缘西段山前前寒武纪地层下部保存有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烃源岩建造,如果配有有利的油气储盖组合和圈闭,有望在山前获得突破。  相似文献   

15.
“彭灌杂岩”推覆体的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位于龙门山中段的“彭灌杂岩”推覆体,主要由中晚元古代的二长花岗岩、英云间长岩、钾长花岗岩、辉长岩等组成,用颗粒锆石法测其年龄值为699—859Ma。该推覆体的推覆面(映秀断裂)为脆-韧性变形,且以脆性变形为主的逆冲推覆断裂,并且有走滑性质。推覆体内部早期为韧性变形,叠加晚期脆性改造,其断裂呈叠瓦状排列,中后部以韧脆性变形为主,至前部脆性变形增强,总体为一个由众多岩片叠置而成的韧脆性冲断推覆体。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北部隆起负反转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塔里木盆地北部隆起负反转构造带长达200km以上,宽10~30km,位于南天山山前库车前陆拗陷的前缘隆起部位。主要负反转构造类型包括大型负反转断裂、反转掀斜断块和“垒堑叠加型”反转构造。塔北隆起大型负反转断裂经历了早期冲断和后期反转过程(如轮台和牙哈断裂带),往往有基底层序卷入。平衡剖面分析结果揭示,反转构造的主反转期为白垩纪—第三纪,塔北隆起北部圈闭形成期和油气成藏期与主反转期相对应。塔北隆起负反转构造带形成机制受先存基底构造形迹或软弱带及前陆拗陷前缘隆起部位局部引张应力场控制。塔北隆起负反转构造的存在不仅决定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特征,而且对于揭示中国西北地区构造变形类型和变形方式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7.
齐姆根-桑株河地区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齐姆根-桑株河地区可划分出铁克力克断隆和塔西南坳陷两个二级构造单元,塔西南坳陷可进一步划分出齐姆根凸起、克孜勒塔克凹陷、叶城-和田凹陷、铁克力克北缘斜坡等4个三级构造单元.主要构造样式为逆冲推覆构造,有海西末与喜山晚期两次大规模逆冲推覆,沿推覆向可划分出根带、中带、前锋带及外缘带.与其相配套的是自南向北的高陡背斜带、中背斜带和低背斜带等3排背斜构造.克孜勒塔克凹陷与叶城-和田凹陷分界断裂为20号断裂,它是一条自古生代以来长期发展的区域性大断裂,控制了南北两侧沉积和构造发展.研究区经历了基底形成、克拉通边缘裂陷盆地、克拉通内挤压绕曲盆地、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前陆盆地及统一内陆盆地等6个发展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8.
盐井?五龙断裂是龙门山中央断裂北川?映秀断裂的南延部分,也是龙门山南段的三大控制性主干断裂之一。为了详细认识盐井?五龙断裂的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在野外构造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磁组构方法对盐井?五龙断裂105块构造岩定向样品进行深入研究。野外构造解析表明断裂至少发生了韧性挤压剪切、脆?韧性逆冲和脆性挤压碎裂三期构造变形。磁组构研究显示构造岩磁组构样品的平均磁化率k_m值具有强磁化率和弱磁化率两种特征。磁组构形状参数T、磁面理F值、磁线理L值和T-P_J图解显示磁化率椭球体主要为压扁型,磁面理较磁线理发育,局部发育较强磁线理,进一步表明盐井?五龙断裂以挤压、剪切为主,伴有拉伸变形的整体特征,样品的P_J整体较大,显示出构造强变形磁组构特征。最小磁化率主轴Kmin方位表明盐井?五龙断裂北段和南段分别受到了NW-SE向和NEE-SWW向的挤压作用;Kmin方位和倾伏角表明北段晚一期的脆韧性变形主体为自NW向SE的较高角度的挤压逆冲剪切变形,局部伴有极小量的左行走滑特征。断裂南段早期韧性变形整体以自SWW向NEE的挤压逆冲剪切变形为主,上盘(西盘)远离主干断裂表现为左行走滑兼逆冲的运动学特征,下盘变形主要以逆冲剪切变形为主,走滑分量极小,并且自西向东韧性剪切变形具有相对强弱相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郯庐断裂中段鲁中基底的韧性变形带可分为两类:(1)北东向韧性变形带,以发育中深层次的构造片麻岩为特征,形成于早中元古代花岗质岩体(2488Ma)侵位之前;(2)北北东向韧性变形带,以中浅层次糜棱岩为特征,形成于晋宁期(941Ma)。文中对以上两类韧性变形带的形成机制和时代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0.
断裂是塔中隆起带东段构造变形的主要方式,也是控制油气成藏与分布的重要因素,其形成机制和过程一直存有争议。文章从李四光教授构造体系理论出发,通过综合解析塔中隆起带东段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探讨了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东部"帚状构造体系"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塔里木盆地古生代以来受天山、西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三大褶皱山系的影响,伴随盆地三个"伸展-聚敛"构造旋回的发展和演化;中央隆起带东段的塔中Ⅰ号断裂、塔中10号断裂、塔中Ⅱ号断裂和卡塔克南缘断裂等断裂于加里东早期产生,并于随后多次活动,它们在剖面上呈现"Y"字型结构,平面上向东南收敛、向西北撒开,和南侧的塘南断裂及车尔臣断裂共同构成"帚状构造"体系;加里东运动以来,该构造体系先后经历了张扭性(加里东早期)→压扭性(加里东中期)→张扭性(海西早起)→压扭性(海西晚期)两大应力场的转换,并于海西晚期基本定型,同时在其周邻地区产生北东、北东东向的次级的、低序次的断裂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