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 ,2 0 0 2年北京时间 3月 3 1日 1 4时 52分在我国台湾地区 ( 2 4.4°N,1 2 2 .1°E)发生 MS7.5地震。我们利用 CDSN的7个台站的数字波形资料初步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参数 ,结果如下 :最佳双力偶解节面 :走向 2 3 9°,倾角 49°,滑动角 91°;节面 :走向 58°,倾角 41°,滑动角 89°。应力轴T轴 :本征值 0 .92 ,方位 1 62°,仰角 86°;N轴 :本征值 -1 .1 1 ,方位 59°,仰角 1°;P轴 :本征值 -5.3 1 ,方位 3 2 9°,仰角 4°。标量地震矩 :M0 =2 .8× 1 0 2 0 N· m。矩震级 :MW=7.5图 1 震源机制的几何表示2002年3…  相似文献   

2.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 ,2 0 0 2年 5月 1 5日北京时间 1 1时 46分在台湾苏澳以东海域( 2 4.5°N,1 2 2 .1°E)发生 MS6.5地震。震中距苏澳约 2 5km,距台北约 80 km。据报道 ,福建、浙江部分沿海地区有震感。我们利用 CDSN的 6个台站的数字波形资料初步反演了该震的震源参数 ,结果如下 :最佳双力偶解节面 :走向 1 0 9°,倾角 84°,滑动角 3°;节面 :走向 1 9°,倾角 87°,滑动角 1 74°。应力轴T轴 :本征值 4.8,方位 3 3 4°;仰角 7°;N轴 :本征值 -0 .4,方位 1 68°;仰角 83°;P轴 :本征值 -2 .9,方位 64°;仰角 2°。标准地震矩 :M0 =…  相似文献   

3.
据中国地震局台网测定 ,2 0 0 3年 1 2月1 0日 1 2时 38分 (北京时间 )在台湾地区( 2 3 1°N ,1 2 1 4°E)发生了MS=7 0地震。我们利用CDSN的 7个台站的数字波形资料初步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参数 ,结果如下 :最佳双力偶解 :节面Ⅰ走向 4 9°,倾角79° ,滑动角 1 6 6°;节面Ⅱ走向 1 4 2° ,倾角76° ,滑动角 1 1°。应力轴 :T轴方位 5° ,仰角 1 7° ;N轴方位 1 93°,仰角 72° ;P轴方位 96° ,仰角 2°。标量地震矩 :M0 =8.3× 1 0 19N·m。矩震级 :Mw =7.2。图 1 震源机制的几何表示2003年12月10日台湾7.0级地震震源参数@许力生$中…  相似文献   

4.
杨宜海  范军  花茜  高见  王朝亮  周鲁  赵韬 《地球物理学报》2017,60(10):4098-4104
搜集了四川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采用全波形反演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7.0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显示,九寨沟主震矩震级为MW6.36,震源深度为22 km,节面I走向为150°,倾角为80°,滑动角为-20°;节面Ⅱ走向为244°,倾角为70°,滑动角为-169°.余震主要分布在14~22 km深度范围内,震源机制以走滑型为主,其中正断型地震2个,逆冲型地震2个,走滑型地震24个,混合型地震8个.断层面优势方向为SSE向,与塔藏断裂和虎牙断裂走向基本一致,但与塔藏断裂最南段存在明显差异.倾角变化集中在60°~80°,滑动角主要分布在0°附近,表明九寨沟地震序列主要受SSE走向、近似直立的左旋走滑断层控制.P轴优势方位为SEE向,仰角主要分布在30°以内,与区域应力场基本一致.震源区的机制类型和应力状态均存在空间分段差异.本文推测此次九寨沟M7.0地震序列可能发生在虎牙断裂向北延伸的隐伏断裂上,但不排除地震引起了塔藏断裂南段和虎牙断裂以北隐伏断裂同时破裂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利用CAP(cut-and-paste)法反演2014年2月23日重庆荣昌ML3.8地震震源机制,得到震级MW为3.04,节面Ⅰ走向46°、倾角44°、滑动角74°,节面Ⅱ走向247°、倾角48°、滑动角104°,P轴方位147.25°、仰角-2.09°,T轴方位46°、仰角-78.76°,表明该地震是带走滑分量的逆冲型地震。CAP测定的这次ML3.8震源深度为3km,在盖层内,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Ⅱ走向、倾角与震中附近的一条深度为1700m走向为SW230°倾向NW,倾角约45°的“腹底”逆断层基本一致。震中位于荣昌天然气田,附近有几口废水回注深井,曾发生大量的注水诱发地震。本次地震亦有可能是在区域主应力场的作用下,注水后岩石的孔隙发生变化触发了盖层内“腹底”断层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云南耿马7.2级地震破裂与震源应力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98 8年 1 1月 6日在云南省澜沧县和耿马县境内先后发生了 7.6级和 7.2级强烈地震。其中 7.2级地震在震中区小黑江两岸灰岩裸露区出现了具有构造意义的地裂缝带。采用断层滑动矢量法反演出形成上述地裂缝带的应力张量为 :σ1走向 2 2 3°,倾角 2 8°;σ2 走向 42°,倾角6 2°;σ3 走向 1 3 3°,倾角 0°;应力比 R=0 .5 7,总体显示出走滑兼压性特征 ,基本代表了震源机制解所反映的震源应力场特征。断面滑动矢量解析可做为一种判定地裂缝是否是构造成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2004年阳江MS4.9地震震源参数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康英  杨选  吕金水  叶繁英 《地震》2005,25(3):109-114
利用广东数字地震台网的资料计算了2004年9月17日广东阳江Ms4.9地震的震源机制为:节面走向57°,倾角47°,滑动角69°,主压应力方向342°,倾角0°,主张应力方向252°,倾角75°,属逆断层性质;地震矩为1.69×1015N·m,应力降为1.7 MPa,震源半径为876 m.根据阳江地区震前22个ML>2.5的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得到一些经验关系.S波拐角频率随时间的变化显示出Ms4.9地震前有下降趋势;阳江序列P轴方位角的变化显示出震前4个月应力开始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8.
都昌庭 《高原地震》2001,13(1):66-66
20 0 0年 4月 1 5日 1 7时 3 2分在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发生了 5 3级地震 ,微观震中 ( 3 3°1 8′N ,95°1 8′E)。震后收集了全国基准台网及青海省台网记录有P波初动符号的十个台站的资料 ,作出了该震的震源机制解 ,见图表 ,初动符号矛盾比为 2 0 %。从震源机制解看出 ,该震是近NS向受压 ,近EW向受张 ,走滑性逆冲错动。 表 1杂多 5 3级地震源机制参数    节面Ⅰ        节面Ⅱ      P轴    T轴    B轴   矛盾比走向倾向倾角走向倾向倾角方位仰角方位仰角方位仰角1 4 3° 2 3 3° 62° 55° 3 2 5° …  相似文献   

9.
2000年6月6日甘肃景泰5.9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 0 0年 6月 6日 1 8时 59分 ,甘肃省景泰发生了MS5.9地震 .经甘肃省监测台网测定 ,该次地震震中位于 3 7. 0°N ,1 0 3 . 9°E ,震源深度 1 5km .作者收集了甘肃及青海地区共 2 5个地震台站的P波初动符号 ,求出了该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见表 1和图 1 .矛盾比为 0 .2 8. 表 1 震源参数节面A节面B节面应力轴P轴B轴T轴倾向 2 72° 1 88°方位角 2 3 5° 1 71° 1 3 4°倾角 82° 56°仰角 1 8° 54° 3 0°图 1 震源机制解Fig. 1 ThefocalmechanismofJingtai     MS5. 9earthq…  相似文献   

10.
利用湖北与重庆区域台网共9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Cut and Paste Method)反演了湖北巴东2013年12月16日MS5.1地震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I:走向166°,倾角82°,滑动角41 °;节面Ⅱ:走向69°,倾角49°,滑动角169°;最佳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分布在5.5 km附近。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带有逆冲成分的走滑性质断层,主压应力P轴近EW向,主张应力轴近NS向。余震序列主要呈EW分布,少部分呈NS方向分布,较大余震的发震破裂滑动类型以正走滑型的居多,其次为逆倾滑型及逆走滑型。结合7次较大余震的机制解判断,近EW向节面为发震断层。  相似文献   

11.
利用来源于江西区域台网和中国地震台网共6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和4.8级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地震序列的精确定位结果和区域地质背景讨论了发震构造.结果显示,5.7级主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223°,倾角75°,滑动角144°;节面Ⅱ走向324°,倾角55°,滑动角18°.4.8级强余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54°,倾角71°,滑动角-160°;节面Ⅱ走向317°,倾角71°,滑动角-20°,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不完全一致.地震序列在震中空间分布和震源深度分布上也具有复杂性.5.7级主震发生后,余震活动从SE向NW、从浅部往深部发展,在破裂过程中可能遇到障碍体,触发了4.8级强余震.5.7级主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隐伏在瑞昌盆地内的洋鸡山—武山—通江岭NW向断裂,4.8级强余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瑞昌盆地西北缘的丁家山—桂林桥—武宁NE向断裂北段.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甘肃"十五"数字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6.6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本次地震的震源性质为逆冲兼走滑型,矩震级MW6.1,震源矩心深度为7km。最佳双力偶节面Ⅱ走向304°,倾角64°,滑动角44°,其走向与附近的临潭-宕昌断裂的走向一致;倾角和滑动角,表现为左旋走滑的特性与临潭-宕昌断裂的性质相符合,判定该节面代表了主震的发震断层面。分析认为岷县漳县6.6级地震的发生与该断裂的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1967年8月30日12时22分9秒,在北纬31°37′,东经100°20′的侏倭一旦都发生了一次6.8级地震。震中烈度Ⅸ度,震源深度10公里,震源机制解的一组节面走向64°,倾向北西,倾角59°,错动力轴方位104°,仰角46°5′,主应力轴25°,仰角61°5′。1.地震宏观破坏现象地震剧烈的震动,人也站立不稳,甚至在地中劳动的社员也摔倒存地。鲜水河两岸20余公里内,山崩崖垮,沙尘弥漫,地生裂缝。藏民房多数倒塌和严重破坏,在家人畜遭受伤  相似文献   

14.
金笔凯  郑勇  熊熊 《中国地震》2013,29(4):424-437
采用基于近远震波形的CAPjoint 方法,对2013 年3 月27 日台湾南投MW6. 0 地震分别进行了单独反演和联合反演,获得了各自的震源机制解及震源深度。其中,联合反演所得的最优双力偶机制解参数为,节面Ⅰ:方位角0°,倾角30°,滑动角78°;节面Ⅱ:方位角193°,倾角60°,滑动角96°;震源深度18km。为了验证联合反演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采用由重抽样理论发展而来的Bootstrap 方法,对近远震数据分别进行了重采样,并对其单独反演和联合反演所得的参数进行了统计,验证了联合反演的有效性及稳定性,并发现远震反演震源深度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受台站分布的影响,若要获得精确的震源深度则需要方位角分布较好的远震台站记录。根据前人对集集地震及车笼埔断层的研究成果以及南投地震的发震断层性质接近车笼埔断层的认识,推测此次地震可能发生在车笼埔断层上。  相似文献   

15.
甘肃近期几次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2002年12月14日玉门MS5.9地震发震时间:21∶27′27″;经纬度:39.8°N,97.3°E;深度:33km;震级:MS5.9。收集了全省及邻近省份共同31个台站初动后作出震源机制解(表1,图1)。表1 玉门MS5.9地震震源参数节面A节面BP轴T轴N轴矛盾比/%走向倾角滑动角走向倾角滑动角方位角仰角方位角仰角方位角仰角147°26°35°24°75°111°277°27°140°55°18°21°0.09722003年10月25日民乐-山丹MS6.1地震发震时间:20∶41′36.4″;经纬度:38.33°N,100.95°E;深度:12km;震级:MS6.1。收集了全省21个台站初动后作出震源机制解(表2,图2)。表2 民乐-山…  相似文献   

16.
天津及邻区1999~2000年地震震源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使用的是天津市、河北省地震台的 P,Pn波初动方向资料 ,研究了 1 999~ 2 0 0 0年发生在天津及邻区的 4个地震的震源机制。其中 1 999年 8月 1 1日河北省大城县 ML 3.1地震发生在大城断裂上 ,震源机制解的节面 (走向 2 0 8°,倾角 54°,滑动角 1 2°)与大城断裂的走向一致。2 0 0 0年 1月 2 6日蓟县 ML 3.3地震发生在蓟县 -邦均断裂上 ,震源机制解的节面 (走向 2 85°,倾角 77°,滑动角 1 38°)与蓟县 -邦均断裂的走向一致。表明这两个断层在活动 ,这两个地震发生在多年来 (有感 )地震不多的地区 ,并且是发生在首都圈中部 ,应该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7.
综合利用了2011年2月23日迭部M_s4.0地震的近震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合深度震相sPL对震源深度进行了精确确定。结果表明:迭部4.0级地震是一次走滑兼逆冲型地震;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110°、倾角57°,滑动角23°;发震构造可能为光盖山-迭山北麓断裂;震源深度为7 km。  相似文献   

18.
北京时间2013年1月29日,哈萨克斯坦发生MS6.1地震,为了提高对地震震源机制解的认识,并进一步了解震源区的应力场特征,利用CAP方法反演了此次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表明,MS6.1地震节面Ⅰ的参数:走向241°,倾角80°,滑动角7°;节面Ⅱ的参数:走向150°,倾角84°,滑动角170°;P轴方位为196°,倾角2°,T轴方位为105°,倾角12°;矩震级MW为6.1;矩心深度为13km;震源类型是左旋走滑型.此次地震序列破裂优势方向为NEE—SWW,倾角以30°~60°居多,滑动角以60°~120°、-60°~-120°居多;P轴方位的优势取向为近NE—SW向,接近水平的居优;T轴优势取向为近SEE—NWW向,接近垂直的居优;震源机制类型以倾向滑动型为主.反演结果与断层的分布、余震分布及哈萨克斯坦中天山(伊犁盆地西部)NEE—SWW向应力场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张喆  许力生 《地球物理学报》2020,63(8):2978-2998
2013年11月17日,在南极南奥克尼群岛北、南极板块与斯科舍板块之间发生了一次MW7.8级地震(2013年南斯科舍海岭MW7.8地震),我们利用全球分布的长周期和宽频带地震记录反演确定了这次地震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震源机制,验证了提出的一种多点震源机制反演的新方法.首先利用长周期记录的W震相反演了这次地震的矩心矩张量解并利用体波提取了视震源时间函数,同时利用台阵反投影技术从宽频带记录中获得了这次地震的高频源的时空分布,然后基于矩心矩张量解、视震源时间函数以及高频源的时空分布,实现了采用新方法对2013年南斯科舍海岭MW7.8地震的多点震源机制反演.矩心矩张量解表明,地震矩心在44.50°W/60.18°S,矩心深度19 km,半持续时间49 s,释放标量地震矩4.71×1020 N·m,发震断层走向104°,倾角54°,滑动角8°.视震源时间函数清楚地揭示了地震矩随时间变化的方位依赖性,总体上可以将时间过程分为前60 s和后50 s两个阶段,但前60 s可细分为两次子事件.根据台阵反投影结果,这次地震为沿海沟从西到东的单侧破裂,破裂长度达311 km,可以分为5次子事件,能量释放的峰值点依次为13 s、30 s、51 s、64 s和84 s,平均破裂速度分别为0.6 km·s-1、2.6 km·s-1、2.3 km·s-1、2.8 km·s-1和3 km·s-1.多点震源机制反演显示,5次子事件的矩震级分别为MW7.57,MW7.48,MW6.80,MW7.53和MW7.08,半持续时间依次为21 s,17 s,6 s,16 s和8 s,走向分别为95°,105°,81°,98°和98°,倾角依次为57°,49°,86°,46°和64°,滑动角-9°,1°,-17°,13°和-4°.这些在震源机制、能量释放以及持续时间方面的变化都是当地构造和应力环境复杂性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2001年7月11日甘肃镜铁山5.4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刘旭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 0 1年 7月 11日 0 5时 4 1分 3.8秒 ,甘肃省镜铁山发生了MS5 .4地震 .经甘肃省地震监测台网测定 ,该次地震震中位于 39.2°N ,98.0°E ,震源深度 10km .作者收集了甘肃及青海地区共 2 6个地震台站的P波初动资料 ,求出了该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见表 1和图1.表 1  2 0 0 1年镜铁山MS5 .4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参数 A节面B节面 应力轴参数 P轴B轴T轴倾向 2 2 0° 13 0°方位角 2 65° 2 10° 175°倾角 86° 82°仰角 90° 0° 90°   矛盾比 :0 .0 36图 1  2 0 0 1年 7月 11日甘肃镜铁山    5 .4级地震震源机制解Fi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