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朝辉 《海洋测绘》2005,25(3):38-41
IDL语言拥有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图形显示功能,它能使开发者使用很少的命令完成大量的工作。根据这个特点,使用IDL语言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原始地面沉降观测数据的规则化、各种形式的静态可视化显示,并利用数字方法得到各个时段的帧数据,将这些帧数据按时间序列进行可视化显示,即实现了地面沉降的动态模拟。  相似文献   

2.
基于垂向混合坐标系统的海洋模式HYCOM建立了全球大洋气候态环流场.在此基础上与前人研究工作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了全球风生大洋环流场的季节变化情况.从模拟结果看该模式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可以合理地模拟南极绕极流、赤道流系、黑潮和湾流等世界各主要大洋流系.从断面温度场、流函数分布和断面流量场等分析显示:南极绕极流堪称世界最强流,湾流整体强于黑潮,3者都具有夏季增强、冬季减弱的特点.HYCOM模式在国外的研究方兴未艾,而在国内的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对该模式的介绍和结果分析,向读者推荐使用该模式.  相似文献   

3.
海洋地理信息系统(MGIS)中加入动态水面效果,可以有效地提升海洋环境仿真的真实感。本文从水波模型的构建出发,介绍了利用正弦波动方程模拟海面的方法;针对动态构建水面网格时高计算性能的需求,设计了基于GPU并行计算的架构;最后利用程序开发实现本文的设计思路,经过实验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模拟三维地理环境中动态海面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模式模拟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模式模拟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的能力,本文利用CMIP5(CoupledModel IntercomparisonProjectPhase5)模式的模拟数据评估了15种模式模拟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South Pacific Subtropical Dipole, SPSD)时空分布的效果,并予以评分。结果表明:其中10种模式可以模拟出完整的SPSD生成发展过程,且SPSD的主要区域与观测较为接近,但其余5种模式在模拟强度、位置与观测有较大出入;所有模式在模拟SPSD生成阶段时比观测提前一个月出现偶极模态,1/4的模式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偶极异常可以追溯到6个月之前;潜热通量与SST的时空分布显示,潜热通量是影响偶极模态生成发展的主要因素。模态的变化主要受大气环流的调制,在模态发展最强时部分模式的正极上方有正潜热通量异常,即海洋向大气传递热量。分析显示模式模拟海气耦合过程中的SST模拟强度较观测偏强,气压方面与观测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南海深水油气资源开采的发展,动态缆需求快速增加,其能够集成诸多功能服务于水下生产系统,同时在环境荷载作用下具备良好的顺应性,是海洋油气开采重要的连接设备之一。动态缆的螺旋形式结构复杂,其力学性能分析十分困难。针对海洋动态缆分析软件缺乏的现状,采用MATLAB开发了海洋动态缆截面设计和静态分析数值模拟软件NSCSU 1.0,并通过与专业分析软件OrcaFlex进行结果比较,验证了模拟软件的有效性。考虑到大变形特征,动态缆的静态平衡位形和整体力学响应的计算分析采用能解决几何非线性的细长柔性杆模型;结构刚度分析采用Knapp拉扭理论和Costello弯曲理论。该软件可以对动态缆布局的关键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计算精度满足工程应用需要;界面简单、操作灵活,可应用于动态缆初步设计阶段,为相关分析软件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基于B/S的海洋环境数据可视化与服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丽丽  康林冲  王漪  何隆  辛冰 《海洋科学》2016,40(7):124-131
为了解决B\S模式下系统业务化运行中海洋环境数据组织与管理、数据服务发布与可视化表达等问题,通过消息控制机制,实现了海洋环境数据的动态处理、服务动态生成和显示一体化无缝衔接,从而在保证数据安全情况下为用户提供海洋环境数据分析,通过系统的部署试运行,证明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结合风浪场复杂的动力学、时空特性以及对目前海浪仿真方法的研究总结,针对海浪仿真模拟中存在的真实感不足,难以模拟海浪破碎等问题,根据流体的物理特性,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的方法实现了海浪的动态演变仿真。然后针对基于SPH方法的海浪粒子模型存在的离散性和真实感较差的问题,采用一种基于移动立方体法(MC)的海浪运动的自由表面抽取算法,完成了海浪场的表面建模,优化了基于粒子系统的海浪模拟效果。实验表明,用MC算法优化的方法既满足了海浪动态演变的仿真要求,又使水体模型更加连贯,更接近真实水体效果,优化效果较为明显,是综合利用体绘制与面绘制法实现三维可视化模拟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首先分析比对了已有的测波方法,阐述了将GPS单点测速应用到测波中的优点.然后讨论了基于多普勒频移的测速方法,并分析了各类误差对测速精度的影响.最后利用静态数据进行动态测速模拟试验和实测动态数据测速与RTK (Real 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测量系统)位置差分测速进行—致性检验.结果表明,使用静态数据采用...  相似文献   

9.
在多瑙河深海扇高分辨率反射地震资料中发现了以前鲜为人知的复合型海底模拟反射层(BSRs)模式,其声波特征显示与游离气有关.研究表明该模式与多瑙河扇独特的河道-堤岸系统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IHO标准电子海图的显示方法与技术,实现了S57电子海图在GIS环境下的解析与表达。在S-52海图显示规范的基础上,制作了相应的符号,提出了基于SLD的电子海图渲染方法。针对电子海图物标类型和几何形态,分别设计了相应的渲染规则,并结合海图显示比例尺等特性,实现了物标的显隐动态调整,渲染效果达到电子海图显示规范的要求;利用开源软件Geo Server将电子海图图层发布为具备GIS分析和查询功能的服务,利用Flex RIA技术,实现了电子海图在Web平台的显示。  相似文献   

11.
随着盆地模拟和地质建模技术的不断进步,油气成藏研究逐渐向定量化、动态化和3D可视化方向发展。通过集成PetroMod多维度盆地模拟和Petrel数据处理的功能,搭建起多维度、动态化、可视化技术平台,建立了勘探阶段空间地质建模技术的流程及方法,包括构造建模、岩相建模、参数设置和模型校正。应用该技术,首次建立了琼东南盆地宝岛凹陷空间地质模型,重点实现了深水区南部断阶带油气成藏动态化和成藏3D可视化,恢复了4个关键时期的空间成藏动态过程,研究表明,南部断阶带早期成藏时空配置良好,成藏规模小,晚期成藏时空配置优越且纵向叠置,成藏规模大。南部断阶带成藏模式为煤系和浅海源岩供烃、断裂-砂体-构造脊阶梯型输导、大型海底扇储集、多层系复式聚集,主力聚集层系是陵三段和三亚一段,下一步勘探应积极寻找多期叠置成藏的大型储集体。  相似文献   

12.
杨欢  王磊  申辉 《海洋工程》2012,30(2):14-19
以某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为例,建立平台和推力系统模型,对风、浪、流环境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定位系统进行时域模拟,得到平台的运动时历和功率消耗,对平台动力定位的实时功率进行研究。为了验证数值计算的准确性,开展相关模型试验研究。旨在借助时域模拟来分析平台动力定位实时功率,通过模型试验来验证数值计算,检验了动力定位时域模拟的可靠性和优越性,为以后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李凯  国振  王立忠 《海洋工程》2018,36(3):33-42
选择恰当的管土相互作用模型,对于准确描述海洋悬链线立管在触地区的动力响应至关重要。首先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已有的三类典型管土作用模型,并基于三种模型计算模拟了触地区管道的竖向运动过程,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选用的三类模型均包括四个管土作用状态,即未接触、初始贯入、上拔和再贯入。研究发现:RQ模型对管道远端管道埋深的预测结果远比试验值小,明显低估了管道的触地区范围;AB模型可以考虑管道的开槽效应,但对于土体强度弱化估算不准,预测的管道埋深远低于试验值;ABY模型能够考虑土体强度的循环弱化,但在模拟管土相互作用时会严重低估土体的强度,预测的管道远端的埋深远大于试验值,这可能导致对管道疲劳寿命的估计错误,需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正。  相似文献   

14.
我国海岸带和近海的高度开发极大地促进了沿海经济的发展,也引发出一系列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和发展适用于我国海岸带及近海卫星遥感综合应用技术系统,旨在实现宏观、动态、同步监测区域资源开发和保护,以及为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全新的技术支撑和协调解决整体技术方案,对此着重阐述了面向海岸带及近海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系统的构建.本技术系统主要包括海岸带科学数据平台和信息提取模块、针对海洋过程的应用模块、我国海岸带及近海生态环境集成用户平台等,其目的是推进我国海洋遥感由研究阶段转向应用阶段,并为实现数字海洋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交互式VR-Ocean虚拟海洋环境与生命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底层研究和构建一个虚拟海洋场景快速编辑平台。对平台的整体组成结构、工作流程和用户交互功能进行了设计,使用水面水下分开渲染、以方向确定路线的海洋生命路径规划以及水下刻蚀动态纹理叠加等关键技术和方法,基于VC++、OpenGL和GPU对海洋环境中海上、海面及海下各种可见要素进行3D虚拟,重点在海洋生命行为模拟、行为仿真和海洋特效动态展示。平台的运行满足实时性和交互性的各项要求。最后,还对VR-Ocean平台应用和技术拓展进行了论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王鑫  申家双  姜挺 《海洋测绘》2011,31(1):61-64
研究了当前国际上3种主流数字航空摄影传感器ADS40/80、DMC及UCXp,并分析三者的成像原理及关键技术,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和比较。针对海岸带及岛礁航空摄影的需求,对传感器的选型进行了研究,为获取满足海洋测绘指标要求的航空摄影数据源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荷兰海岸带综合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叙述了荷兰海岸带治理的历史和现状;重点介绍了荷兰传统的海岸带治理和“三角洲工程”、海岸带动态保护和海岸带综合治理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深海会聚区目标及其运动态势难以判断的问题,在研究会聚区形成条件和其声场传播规律以及波导不变量理论的基础上,对典型深海环境不同位置的声强距离-频率分布图中的干涉条纹特征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深海会聚区存在与其他区域不同的干涉条纹特征,其对应的波导不变量?值为负。本文提出了利用会聚区特有的干涉条纹特征,对会聚区目标及其运动态势进行初步判断的方法,仿真结果和试验数据表明,判断方法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Large Eddy Simulation for Plunge Breaker and Sediment Suspension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BAI  Yuchuan 《中国海洋工程》2002,16(2):151-164
Breaking waves are a powerful agent for generating turbulence th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y fluid dynamical processes, particularly in the mixing of materials. Breaking waves can dislodge sediment and throw it into suspension, which will then be carried by wave-induced steady current and tidal flow.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sediment suspension by breaking waves, a numerical model based on large-eddy-simulation (LES) is developed. This numerical model can be used to simulate wave breaking and sediment suspension. The model consists of a free-surface model using the surface marker method combined with a two-dimensional model that solves the flow equations. The turbulence and the turbulent diffusion are described by a large-eddy-simulation (LES) method where the large turbulence features are simulated by solving the flow equations, and a subgrid model represents the small-scale turbulence that is not resolved by the flow model. A dynamic eddy viscosity subgrid scale stress model has been used for th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