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利用1958-2000年地面气象资料分析了黑龙江省年和各季的降水变化。长期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年及夏季降水量呈现东部减少、西部增加的趋势;冬季降水量以正趋势为主,呈现明显增加趋势;春季降水量负趋势占主导地位;秋季降水量除东南部、大兴安岭北部为正趋势外,其他大部分地区为负趋势。降水阶段变化趋势分析与降水强度变化分析表明,黑龙江省夏季降水量伴随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的两次明显转折,夏季降水变化分为3个时段: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多水期)、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少水期)、80年代至90年代末(多水期);80年代以来降水强度出现异常等级频率升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1961—2020年我国西北地区364站逐日降水观测数据,从降水量和降水日的角度对比分析我国西北地区夏季降水趋势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夏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0%以上。从整体上来看,西北地区降水量呈现显著增多的线性趋势,但并非全区一致性增多。降水量增多(减少)的站数约占区域内总站数的57%(43%),降水日数呈现增多(减少)的站数约占总站数的43%(57%);降水量、降水日数同时增加的站点主要位于南疆盆地、北疆西部及青海中部和北部等地,两者同时减少的站点主要位于甘肃东南部、宁夏、陕西中部偏东等地,而两者反相变化的站点主要位于新疆北疆地区、青海省西南部边缘地区和陕西南部。近60年来,西北地区极端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线性增加趋势。西北地区各个区域降水量和降水日数除年际变化外,还存在年代际变化特征,不同区域变化位相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兰江流域近43年气候变化及对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康丽莉  顾骏强  樊高峰 《气象》2007,33(2):70-75
利用累积距平法对兰江流域近43年(1961-2003年)气温、降水量和径流量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兰江流域气候变化及其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显示:兰江流域近43年来气温、降水量总的趋势是上升的;1990年代是兰江流域气温上升和降水增加最显著的时段,主要表现在冬春气温明显上升,夏季降水量明显增加:兰江流域年径流深与年降水量基本保持同步变化。兰江流域过去43年的气候变化对流域内水资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由于兰江流域内水资源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致使流域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少的金华地区易受气候变化影响而出现供水紧张。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近40年雨日、雨强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青海26个代表1961~2002年逐日雨量资料和青海东部地区10个站1981~2001年降水自记资料,分析近40a来青海雨日、雨强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近年来虽然夏半年降水量和雨日在减少,但降水强度在增大。夏半年降水量的减少主要是降水日数的减少造成的;而冬半年降水量的明显增加是由于降雪日数增多和每次降水日平均雨量的增大造成的。近20a来十分钟、一小时最大降水的强度在明显增加。同时90年代夜间出现强降水的机率多于80年代,白天则少于80年代。因此从降水的强度变化和强降水出现时间变化来看,今后防止洪涝灾害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相似文献   

5.
采用近60年西北地区364站逐日降水观测数据,从降水量和降水日的角度对比研究了西北地区夏季降水趋势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平均而言,西北地区夏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0-70%。整体上西北地区降水量呈现显著增多的线性趋势,但并非全区一致性增多。降水量增多(减少)的站数约占区域内总站数的57%(43%),降水日数呈现增多(减少)的站数约占总站数的43%(57%)。两者同时增加的站点主要位于南疆盆地、北疆西部及青海中部和北部等地,两者同时减少的站点主要位于甘肃东南部、宁夏、陕西中部偏东等地,而两者反相变化的站点主要位于新疆北疆地区、青海省西南部边缘地区和陕西南部。近60年西北地区极端降水量和降水日数也呈现出线性增加的趋势。西北地区各个区域降水量和降水日数除年际变化外,还存在年代际变化特征,但不同区域变化位相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降水日数、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93站1951—2002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不同强度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52年来,东北地区小雨事件对年降水量的贡献率呈显著增加趋势,中雨的贡献率略为减少,大雨和暴雨的贡献率变化不大;东北年总雨日减少趋势非常明显,雨日的减少主要体现在小雨日数的减少;年降水强度表现为明显的增强趋势,主要体现为小雨和暴雨强度增强;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多小雨事件,80年代中期之后多中雨以上强度的降水,特别是90年代中期之后多暴雨事件。在显著变暖的20世纪90年代,降水日数明显减少,但暴雨日数基本不变,强度明显增强。对东北地区降水量、降水变幅、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分析表明:该区域降水有向不均衡、极端化发展的趋势,旱涝灾害也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7.
基于湖北省1961—2020年71个国家站逐日降水数据,利用降水异常指数Z和线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地区降水特征及与旱涝关系,结果表明:(1)湖北省年均降水自北向南递增,山区冬夏季雨日相当,降水量鄂西山区>鄂东山区>江汉平原>汉江河谷;(2)雨日随等级减小,大等级降水多发生于鄂东南。鄂西北暴雨占比最小,鄂西南各等级降水相当,江汉平原及以东地区中雨及以上量级降水贡献率较大;(3)年均雨日呈衰减趋势,降水量相反,而山地平原夏季雨日贡献率增加。小等级降水比例减小,年代际变化中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而降水量“中间偏多,两端偏少”;(4)雨日对降水量的贡献率远高于降水强度。暴雨的距平变化可基本反映旱涝年。  相似文献   

8.
近40年来西宁地区的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立英 《青海气象》2004,(2):24-27,33
采用西宁地区4个有代表性的气象站1961—2000年的气温与降水资料,对西宁地区40a来的气候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40a来该区气候变化表现出向暖湿变化的趋势特征,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达0.34℃/10a,特别是90年代增温十分明显;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5.24mm/10a。  相似文献   

9.
近50 a南京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南京6站近50 a(1960—2009年)的夏季逐日降水资料,应用累积距平、趋势系数、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南京地区夏季降水和旱、涝年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南京地区夏季降水量、雨日、暴雨日和暴雨日降水强度均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降水量和暴雨日数的年代际变化基本一致;各站夏季降水量、雨日和暴雨日均呈增加趋势,总降水量的增加趋势主要是大雨及以上量级降水的贡献;夏季降水量存在2~8 a的周期变化;南京地区旱、涝年的夏季降水量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较好的一致性,与华南地区呈相反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利用浚县1963-1997年降水资料,分析了浚县35年来年降水量以及春、夏、秋、冬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春季降水有增加趋势且降水百分率呈波动增加趋势,夏季降水减少、降水百分率呈波动变化且较稳定,秋季降水减少且降水百分率波动较大,冬季降水有增加趋势且降水百分率波动不大。  相似文献   

11.
利用Yam amoto方法对西宁和海东地区的年、季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突变分析,对资料进行均一化处理,进而讨论了该区的气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全年和春季的平均气温在1996年附近发生了增暖突变;北部地区的春季降水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了增多的突变;南部地区的冬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了增多的突变;湟中、互助、大通3站的平均气温因迁址而产生了虚假突变,迁址对降水的影响不明显;在没有对比观测气差的情况下用相似法订正效果较好。西宁和海东的气温升高以冬季升温最为显著,降水各时段分布不均,总体有弱的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水稻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80年代气候变暖使黑龙江省热量明显增加,尤其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热量增加明显。气候变暖使三江平原东北部降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分析全省地表径流、旱涝区划,提出了水稻发展的最佳种植区。并根据目前水资源和最大供水量状况,预测了黑龙江省2010年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为2000年的160%,进而指出发展水稻种植的重点应放在黑龙江下游,挠力河与乌苏里江之间。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夏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董伟  刘玉芬  朱丹  朱玉祥 《气象科学》2013,33(2):229-235
根据吉林省46个气象站1961-2010年夏季6-8月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等方法,对吉林省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结构和长期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近50 a吉林省夏季降水整体有减少的趋势,但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从1980s初期开始,夏季极端旱涝事件发生频率有增大趋势,旱涝交替变化更加频繁;在降水异常的背景下吉林省大部分地方的暴雨发生频率呈增多趋势;(2)采用REOF客观的数学方法得到吉林省夏季降水的3个气候分区,即西北部平原区、中南部区和东部山区,这3个分区较好地反映了夏季降水的地域差异分布特征;(3)吉林省3个降水气候区分别呈现不同的降水趋势变化,西北部平原区降水趋势减少导致干旱发生概率增大,中南部区降水趋势增加导致洪涝发生概率增大,东部山区降水稳定少变.  相似文献   

14.
天山山区近40a年降水变化特征与南、北疆的比较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玉江  何清  喻树龙 《气象科学》2004,24(2):220-226
本文分析了天山山区近40 a来年降水变化的基本特征,并与南疆、北疆进行了比较,所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天山山区在年降水量干湿变化阶段上与北疆的相似性强于南疆。(2)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的同步变化性以北疆为最好,南疆最差,天山山区居中,而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的反向变化性,以天山山区为最大,北疆最小,南疆居中。(3)天山山区与南疆从60年代到90年代,年降水均表现出了持续的增加的趋势,北疆年降水从60年代到90年代,除70年代外,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15.
利用线性倾向率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及克里金(Kriging)空间插值法,分析石羊河流域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3个气候要素的年代际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09年石羊河流域气温最小增速为0.25 ℃/10 a,高于中国及全球平均增速,且石羊河流域东部地区增温速度大于流域西部;20世纪60年代石羊河流域气温为降低趋势,其他年代流域大部地区均为增温趋势,且这种增温趋势是突变的。石羊河流域各年代及50 a平均降水量流域西部地区均比东部地区增加明显,近50 a石羊河流域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多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流域降水量的变化是由于降水的年际振荡造成的。近50 a石羊河流域大部地区的蒸发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除民勤外,流域各地区蒸发量的减少或增加均存在突变。石羊河流域气温持续升高和蒸发量增加及二者的协同关系可能导致区域干旱的加剧。  相似文献   

16.
1957~2000年沈阳地区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7~2000年沈阳地区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近44a来沈阳地区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总体特征及趋势,并利用极端气温和降水指数探讨了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4 a来沈阳地区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有较明显的突变特征,突变时间出现在1981~1982年;降水呈波动下降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极端降水事件的强度和频率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long-term trends and variation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n annual timescale in the Ili-Balkhash Basin (IBB), Kazakhstan. Some statistical tools were employed to detect any climate variations at four stations in the IBB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1936 and 2005. These methods included the Mann–Kendall trend test, the Theil–Sen approach, and the sequential Mann–Kendall t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emporal scale, the climate in the IBB has been becoming warmer and wetter in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as a whole.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and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IBB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since the 1970s and the 1940s, respectivel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trends in the IBB was tested at >95 % confidence level. The slope of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ranges from 0.019 to 0.029 °C/year, and that of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ranges from 0.654 to 2.179 mm/year. In spatial scale, the multiyear mean value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re greater in the southern mountain region than those in the northern plain and hilly land area of the basin. The multiyear mean temperatur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latitudes, whil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altitudes except for Karaganda; the multiyear mean precipitation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ing altitudes, while decreases centered with the Lake Balkhash from the surrounding area. The results may provide climatic background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water sources of the IBB.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40年来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甘肃省1960—2003年气温和降水序列进行长期变化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地统计学原理对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甘肃省气温和降水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气温序列具有显著上升趋势;降水序列具有减少趋势,但不显著。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气温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空间变异分别占总空间变异的25%和32%,60年代和90年代降水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空间变异性分别占78%和80%。比较两个年代气温和降水的空间格局变化,甘肃省绝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包括陇南南部、陇东、陇中东部、河西走廊平原区、北山山区的局部地区和祁连山区部分地区;除河西走廊平原区局部地区、北山中山区降水量有所增加外,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9.
为了增加奎屯河下游工农业生产用水,兵团农七师人影办于2004年6~7月利用火箭开展了4次增雨作业。通过作业区和对比区的降水分析,发现在未开展增水作业期间,降水量接近影响系统类似的上述两区,作业后,作业影响区的降水量明显偏大。  相似文献   

20.
1958—2009年本溪地区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本溪地区4个站点数据为基础,同时选取气温和降水2个主要的气象要素指标,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和累积距平法,对1958—2009年本溪地区的气候变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近52 a来,本溪地区年和春、秋季及冬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的增温趋势。夏季虽有增温趋势,但是不显著。本溪地区春和冬季降水量均呈弱增加趋势,而年夏季及秋季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总体来说,近52 a来本溪地区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本溪地区年和各季平均气温均先后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了突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溪地区相对进入了明显的暖期。年和各季的降水量均没有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