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库车前陆盆地白垩系层序地层样式及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垩系库车坳陷是在南天山强烈逆冲导致的挠曲沉降背景下发育的前陆盆地。综合地震、钻井和露头资料对白垩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共分出2个区域性的沉积旋回或构造层序、8个三级层序;区内各层序及其内部体系域总体呈现东西向展布、南北向分异的特点;建立了两种层序地层学框架模式:卡普沙良群构造层序具有典型前陆盆地挤压深陷特征,沉积构成反映了从前陆逆冲挠曲沉降到回弹上隆的演化过程;巴什基齐克组构造层序具有宽缓、伸展的特点,层序地层框架模式及内部地层构成样式有其独特性。白垩系前陆盆地的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体系域的配置受到前陆构造作用的控制,而气候及湖平面变化则主要影响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沉积相类型。   相似文献   

2.
STRATIGRAPHIC AND DEPOSITIONAL FILLING MODEL OF NORTH TARIM FORELAND BASIN SYSTEM  相似文献   

3.
西准噶尔前陆盆地二叠纪火山—沉积序列与盆地演化耦合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赵玉光  肖林萍 《地质论评》2000,46(5):530-535
本文探讨了西准噶尔前陆盆地二叠系序界面属性及层序的内部构成,识别并标定了6类层序界面:消截角度不整合、削截不整合、削蚀不整合、削蚀上超不整合、侵蚀上超不整合和上超界面,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二叠系被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建立了区内二叠纪火山-沉积盆地演化的序列模型。下二叠统的4个三级层序是火山沉积盆地演化的结果,与前陆盆地早期残余海的演化耦合;中、上二叠统发育的两个三级层序的时空堆叠与前陆盆地晚期地演化  相似文献   

4.
南黄海盆地占据了下扬子板块的主体,自元古宙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受到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华南板块、太平洋板块多个板块相互作用的影响,形成多期盆地演化阶段的叠合盆地。分析了南黄海盆地前人钻井资料及最新二维地震资料,并与下扬子苏北盆地地层及构造特征进行对比,认为整个下扬子区域受华北—扬子板块碰撞的影响,经历了中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下扬子陆域部分地区发育相对完整的中生代沉积,记录了华北—扬子板块之间洋壳消减、陆陆碰撞、前陆盆地发育及碰撞后活动。而在下扬子对应海域延伸部分的南黄海盆地中,仅在盆地北部烟台坳陷东北缘通过钻井证实有侏罗纪前陆盆地地层,钻遇地层仅发育侏罗系上部陆相沉积,在地震剖面中可以解释出侏罗系下部海陆交互相地层,向上转变为陆相沉积地层。对比下扬子陆域与海域地层发育情况,华北—扬子板块碰撞造山过程对于下扬子整个区域的影响因地而异,在三叠纪末期—侏罗纪时期南黄海盆地内沉积缺失,南黄海海域区处于广泛抬升状态,印支运动期间地层挤压活动强烈,烟台坳陷内海相地层中逆冲断层广泛发育。在南黄海盆地东北缘,前陆盆地侏罗系地层发育于南倾边界断层的上盘,认为南黄海盆地侏罗纪前陆盆发育的构造背景受到同期北侧千里岩超高压变质带从深部折返影响,随着千里岩隆起带的快速抬升,为南黄海盆地北缘提供了沉积空间及物源,沉积了大套的侏罗系前陆盆地地层。  相似文献   

5.
以库车前陆盆地为例,对陆相前陆盆地的形成、沉积充填与层序地层结构、不整合面与层序界面、层序地层组成与其模式、生储盖组合与岩性地层圈闭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前陆层序是盆缘构造运动的响应,由低位(冲积)体系域、湖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组成。前陆盆地层序界面表现为构造或沉积不整合面,代表了一次构造幕的发生,其层序地层样式是盆缘造山带构造楔推进作用的结果,是盆地演化的不同阶段的响应,反映了构造运动由强到弱的间歇变化。前陆层序界面代表了沉积结构的大转换,之下为构造稳定阶段的湖相泥岩或膏泥岩,之上为代表构造运动的冲积扇—扇三角洲相的巨厚磨拉石沉积充填。在构造活动期和静止期,盆地不同位置形成不同的沉积充填和地层结构特点。构造活动期以低位(冲积)体系域为主,在毗邻造山带侧以巨厚的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相等冲积沉积物为主;构造静止期以湖侵体系域为主,为广泛的河流-湖泊相沉积。沉积厚度从靠近冲断带侧向盆地内逐渐变小。陆相前陆盆地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好,储集体广泛分布于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中,以辫状河三角洲和滨湖相为主。其岩性地层圈闭主要分布在前缘斜坡带上,包括沿古隆起边缘的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和地层削蚀不整合圈闭,将会成为今后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6.
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入手,通过对鄂尔多斯西南缘前陆冲断带汭河—陇县—麟游露头剖面和前陆斜坡带延河剖面上三叠统延长组典型露头剖面的观测与对比,以及显微镜薄片分析,讨论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前陆不同构造带在沉积层序演化、砂体展布及储层微观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及主控因素。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长10—长2下部油层组可划分为3个湖侵体系域和3个湖退体系域。沉积砂体集中发育在湖侵早期和湖退阶段。前陆冲断带近秦祁造山带物源区,坡度陡,砂体沉积受构造作用控制,发育近物源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快速入湖,砂体厚度大,砂岩粒度较大,岩屑、杂基含量较高,储层物性相对较差。前陆斜坡带距离北部阴山褶皱带物源较远,坡度缓,砂体沉积受湖岸线迁移控制,发育远物源曲流河三角洲。砂体展布范围大,沉积相变化频繁,砂岩粒度较小,杂基含量较低,后期成岩作用产生次生孔隙,可成为较好储层。  相似文献   

7.
A comprehensive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to subdivide and correlate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and Permian sedimentary successions in the Junggar basin based on outcrops and drill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The study results, combined with geological analyses of the basin's periphery and the basement, as well as studies of the sedimentary rocks within the basin, the unconformities, tectonic geometry, kinematics and geodynamics, lea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Junggar basin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foreland basin systems during the Late Carboniferous and Permian. During that period, three foreland basin systems were developed: (1) the northwest foreland basin system, which trended nearly north-south from Mahu to the Chepaizi Palaeo-mountain during its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thus it was also referred to as the west foreland basin system; (2) the Karamaili foreland basin system in the east and (3) the Northern Tianshan foreland basin system in the south. These systems are different in s  相似文献   

8.
曹守连  陈发景 《地球科学》1994,19(4):482-492
循天山地区板块构造作用这主线,系统地讨论塔里木板块北缘前陆盆地和类前陆盆的构造演化,将前陆盆地和类前陆盆和类前陆盆地划分为两个阶段,指出前陆盆地演化具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的特征。早期前陆盆地以深水复理石建造为主,夹火山岩建造,晚期前陆盆地以磨拉石建造为主。前陆盆地和前陆隆起具横向和纵向上的迁移性,这种特性影响了类前陆盆地的演化和油气分布。  相似文献   

9.
前陆、前陆盆地和前陆盆地系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前陆是指与造山带相毗连的构造相对稳定地区,造山带的岩石向着它俯冲成掩覆,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曾为被动型大陆边缘的(Ⅰ型),曾与沟-弧系有关的(Ⅱ型)和陆内造山带前方的(Ⅲ型)。前陆盆地为沿造山带前陆区分布的线状压性深坳陷,可分为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三种类型。前陆盆地系统是一个沿造山带分布的长条状的潜在沉积可容空间,可划分为楔顶,前渊,前隆和隆后等4个部分。  相似文献   

10.
Characteristics of deformation in the thrust belt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in the foreland basin,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basin margin, and the episodic thrusting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by combining the eastern Qilian thrust belt and the Late Triassic foreland basin on the southwestern margin of Ordos. On this basis, a geological model and a mechanical model of coupling mechanism were established for the pair of thrust belt and foreland basin, and the subsidence and deposition process of the foreland basin were simulated on given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11.
以合肥盆地侏罗系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为基础,对其层序地层构成及格架特征进行了精细研究,结果表明合肥盆地在侏罗纪时期为一前陆盆地.从侏罗系充填沉积中识别出7个主要的等时界面,并据界面的性质和级别划分出1个构造层序、3个层序组和6个层序,且各层序的沉积坡折分布、层序界面和单元的形成及其时空展布、演化明显受秦岭大别冲断-逆冲带自南向北的逆冲推覆作用所形成的前陆盆地构造沉降单元控制.  相似文献   

12.
藏南古近纪前陆盆地演化过程及其沉积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藏南地区从三叠纪至古近纪经历了从洋盆(喜马拉雅特提斯)的形成、扩张、衰减、关闭,直至转换成前陆盆地的过程。被动大陆边缘阶段(T-K),在印度陆块北缘形成了从碎屑岩陆架到碳酸盐台地的沉积序列。从古近纪初开始,西藏特提斯关闭,形成周缘前陆盆地体系(由褶冲带、前渊带、前隆带和隆后盆地等单元构成)。随着褶冲带的上叠式逆冲,形成前渊盆地。当前陆推覆体进一步向印度克拉通推进时,前陆隆起亦随之逐渐向克拉通方向迁移。该带表现出一个海平面相对上升的过程,形成碳酸盐缓坡。随着前陆推覆体进一步逆冲,前陆隆起继续隆升并最终露出水面,导致其后的隆后盆地转变为半局限环境。始新世晚期,前陆盆地回返,海水从东向西逐渐退出西藏地区。生物相和沉积相是盆地沉积环境演化的物质表现,在藏南古近纪沉积中可识别出13种生物相和14类沉积相。藏南古近系的超层序,是在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背景下形成的,其沉积环境是一个构造活动极为强烈的前陆盆地。前陆盆地在剖面上具明显的不对称性,靠近褶皱山系一侧为陡坡地形,靠近地台一侧为缓坡。每个大型的三级层序都是非对称的,以发育具有独特的岩性和古生物特征的低水位体系域、海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为标志。藏南前陆盆地的演化符合通行.  相似文献   

13.
依据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至白垩纪盆地构造和沉积演化史的综合分析结果,认为该盆地属于发育在大型周缘前陆盆地基础上的陆内压性叠合盆地,具类前陆盆地性质。盆地形成和演化受周边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和雪峰山3个造山带多期次非同步异方位的逆冲推覆活动控制,可划分为受盆缘造山带逆冲推覆作用控制的川西、川东北和川东南3个盆-山耦合次系统,区域上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坳围一隆"构造-沉积格局。对应各造山带异方位的交替逆冲推覆活动,盆-山耦合过程又可划分为早期周缘前陆盆地(T3m→T3xt)、中期类前陆盆地(T3x→J3)、晚期萎缩衰亡(K)3个演化阶段。各演化阶段盆-山耦合过程的沉积学响应具有特征的异同性:差异性为对应各造山带逆冲推覆应力方位的变化,各亚阶段沉降-沉积中心位置各异,往复迁移于川西、川东北和川东南3个坳陷带;相似性为各次系统地层分布都呈自前缘坳陷带向前陆斜坡带和前陆隆起带上超减薄变细的楔状体,具有相似的沉积组合、相带展布和油气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库车前陆盆地古近系露头层序地层学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应用露头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新疆库车前陆盆地古近系各种层序界面露头标志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三级层序、层序区域对比的基本特征以及层序发育的盆缘背景.研究表明:古近纪库车前陆盆地充填整体为一个二级层序,并进一步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盆地基底的东、西分块是造成古近系充填层序纵向发育不协调的深部原因;通过沉积体系类型及演化与盆缘背景、构造活动的响应关系分析,推论了库车前陆盆地楔顶带的存在;楔顶带的发育抑制了构造活动期源于造山带的物源供给,使前陆盆地前渊带的沉积物供给速率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5.
强烈不对称的楔型地层是前陆盆地的典型特点,前隆带地层大量减薄或缺失、前隆带与前渊带三级层序的细分对比是建立前陆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的关键.结合前人对前陆盆地岩石圈挠曲变形模拟的认识,经过对库车前陆盆地的实例分析表明,前陆盆地挤压构造活动引起前渊带沉降、而前隆带隆升,导致可容纳空间发育在横向上不协调.可容纳空间的不协调发育与前隆的产生和迁移的动态演化过程相伴随: 在构造的活动期,前隆隆升并向冲断带迁移,盆地变窄变深,可容纳空间发育的不协调性逐渐增强; 在构造宁静期,盆地变宽变浅,可容纳空间整体性发育.因此,前陆盆地二级层序在地震剖面上具双层结构(如库车盆地侏罗系、白垩系卡普沙良群),其下层为一组楔状、向冲断带收缩的退积反射; 上层反射呈带状、延续范围广.层序的对比模式为: 在二级层序的底部,三级层序向克拉通渐次超覆; 在二级层序的中部,三级层序的分布向冲断带渐次收缩; 在二级层序的上部,三级层序分布广泛,可对比性强(如库车盆地下第三系).   相似文献   

16.
右江盆地层序充填动力学初探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在盆地分析及层序地层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层序 -盆地 -地球系统的动态成因分析方法,对右江盆地进行了初步的层序充填动力学研究。首次识别出 5个级别的层序界面及相应的沉积层序,讨论了层序界面与地质事件、层序级别与盆地类型等的关系,进而建立了右江盆地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对裂谷盆地层序发育明显受同沉积断裂及基底沉降控制的分析,建立了层序成因与盆地构造活动的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层序充填动力学过程及其与盆地演化的关系。右江盆地层序充填过程包括陆内裂陷、陆缘裂谷、弧后裂谷和前陆造山四个阶段,经历了海西 -印支期由拉张到挤压的完整构造旋回。  相似文献   

17.
楚雄前陆盆地的充填层序与造山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楚雄盆地是一中生代前陆盆地,发展过程有两个阶段:晚三叠世卡尼期至诺利期为前陆复理石充填期;诺利晚期至瑞替期为前陆磨拉石充填期。相应的形成两个二级层序和四个三级层序。层序的构型显然与造山过程耦合。哀牢山前缘逆冲带推进的速度控制着楚雄盆地基底挠曲幅度,因而决定了盆地的沉降率;逆冲带隆升幅度则决定了陆源区的物源供给量。由于可容空间和物源供给率是控制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的两个基本因素,因此前陆逆冲载荷的迁移就是控制层序地层的关键。作者以盆地中的充填层序反馈哀牢山造山作用的特点和过程:早、中期,盆地中以向上变深的二级沉积层序代表了哀牢山道冲的初始价段,逆冲载荷达到盆地拉张变薄的基底上,前陆挠曲幅度大,造山带抬升的相对高度较低。晚期,盆地中以向上变浅的二级沉积层序代表了逆冲载有推进到克拉通基底上,地壳挠由受阻,物源供给量加大。三级沉积层序的相互叠量则反映了造山带多幕次、多周期活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部陆内前陆盆地沉积特征与层序格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顾家裕  张兴阳 《沉积学报》2005,23(2):187-193
中国西部陆内前陆盆地发育于造山带与克拉通之间,是板块碰撞后陆内远程效应引起冲断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盆地。它与国外典型前陆盆地有一定的差异,不存在被动陆缘所形成的海相生油岩系及海相磨拉石建造。陆内前陆盆地同样富集油气,近年来广泛地受到石油地质界的关注。文章从多个方面研究分析了陆内前陆盆地与典型前陆盆地的差异性,认为其主要沉积特点是冲断作用期粗粒沉积物的叠加可形成连续的裙边状沉积体;冲断作用松懈期发育的煤系地层及泥质岩可形成良好的烃源岩;沉降中心的不断迁移与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的偏移现象普遍。根据沉积物叠加样式将陆内前陆盆地分为前展型、上叠型和后退型三类,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层序格架。最后据不同类型的盆地分析了其油气生成、储集和保存条件,这将有利于根据不同的样式针对性地进行油气勘探,从而提高勘探效率。  相似文献   

19.
云南思茅三叠纪弧后前陆盆地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富文 《沉积学报》2002,20(4):560-567
思茅盆地位于古特提斯构造域的东段,西侧为澜沧江造山带,东侧为哀牢山造山带.三叠纪沉积盆地建立在晚古生代褶皱基底之上,形成于古特提斯洋闭合后,造山早期的弧陆碰撞阶段.前人提出过后陆盆地、滞后型弧后盆地、裂谷盆地和前陆盆地等多种认识.本文通过对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及盆地内沉积体的性质、结构、时空叠置关系、古流向、特殊沉积体的时空展布及其所表现出的盆地沉降中心的迁移规律等方面的系统研究,认为思茅三叠纪盆地属弧后前陆盆地,其演化阶段始于中三叠统安尼期以前,盆地主要受控于澜沧江造山带,晚三叠世晚期受哀牢山造山带影响,具有复合式前陆盆地特点,三叠纪末过渡为陆内拗陷盆地。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地米仓山前陆冲断带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本文运用层序地层学、平衡剖面分析与缩短量计算和生烃史恢复等方法,从区域构造分析和地震剖面解释入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典型剖面平衡剖面分析和缩短量计算,结合成藏条件的分析和生烃史恢复,探讨了米仓山前陆冲断带构造演化特征,揭示该带的成藏条件和天然气富集特征。提出了米仓山演化模式,认为米仓山前陆冲断带成藏条件优越,可供钻探的圈闭发育,天然气勘探潜力巨大,储层、保存条件是成藏关键。其中,二叠系为主要烃源岩,二叠系生屑灰岩和飞仙关组鲕粒灰岩为主要储集层,雷口坡组和嘉陵江组膏盐岩层为主要盖层。并且,冲断带构造演化的时序性表现为由西向东变形强度、缩短量变小,变形时间变晚,同时前陆盆地的不同构造单元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造成勘探目的层系、圈闭幅度、类型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