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我国北方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养殖品种,目前已形成工厂化生产规模。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以及海水污染程度的日益严重,养殖牙鲆出现了各种疾病(曲凌云等,2000; Mo Zhaolan et al.,2001).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999~2000年,山东省荣成、威海、青岛胶南及黄岛地区养殖牙鲆大面积发病,疾病发生时间多在每年的6~11月.病鱼多为3~10月龄。本文作者对以上牙鲆发病地区进行了临床病症的调查,并进行了病原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相似文献   

2.
半封闭式对虾养殖体系的水环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4年5 ̄9月,在福建省连江县大官坂垦区试验虾池进行半封闭式对虾养殖技术试验研究,取得相对较明显的经济效益。该半封闭体系具有养殖水质环境较稳定的特点,试验池水体溶解氧含量及其饱和度相对持续较高,整个养殖过程浮游植物种类、数量较稳定,异养细菌总数和弧菌数较低,对预防对虾病毒性疾病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3.
渔用抗菌药物代谢动力学和残留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生动物食品的需求量亦不断增加。我国有水产养殖的天然优势,海岸线长、江河湖泊资源丰富,适合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水产养殖规模飞速扩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到1999年养殖产量已占渔业总产量的58%多年居世界首位。但是在养殖产量提高的同时,由于养殖规模扩大、自身有机污染积累、养殖生态环境恶化及区域间苗种的频繁交流等因素影响,致使各种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给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1]。据初步统计:1999年全国水产养殖生产中因病害给渔业造成的损失超过170亿元,其中海水养殖…  相似文献   

4.
1994年5—9月,在福建省连江县大官坂垦区试验虾池进行半封闭式对虾养殖技术试验研究,取得相对较明显的经济效益。该半封闭体系具有养殖水质环境较稳定的特点,试验池水体溶解氧含量及其饱和度相对持续较高,整个养殖过程浮游植物种类、数量较稳定,异养细菌总数和弧菌数较低,对预防对虾病毒性疾病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5.
水产药物开发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养殖动物疾病发生日益严重,水产药物是随养殖动物疾病发生同时得到开发的。现用水产药物基本上都是直接借用现成的兽药,而水产养殖动物是生活于水中的变温动物,与陆生动物存在较大差别,因此,水产药物开发应针对水产养殖动物的特性,包括其使用方法进行研制,使其实用、普及。本文综述了水产药物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希望在水产药物开发时引起重视。一、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为使药物产生疗效,要求药物被养殖动物吸收后,能分布到预定的靶器官,或且在这些靶器官中达到一定的浓度水平,维持一定时间。这就需…  相似文献   

6.
大黄鱼(Pseudos ciaenacrocea(Richardson))是我国特有的经济鱼种,以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和极高的药用价值而受到青睐,在大黄鱼人工育苗和网箱养殖等技术相继成熟之后,人工养殖得到迅猛发展,仅福建省2000年就有养殖网箱约30万[1].由于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殖环境日益恶化,导致大面积细菌性疾病的爆发[2~5],给大黄鱼的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对于细菌性疾病的防治,目前主要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广东沿海养殖对虾疾病流行特点及病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超群 《海洋科学》1994,18(6):9-10
广东目前人工养殖的对虾有班节对虾(Penaeusmonodon)、中国对虾(P.chinensis)、长毛对虾(P.penicilla-tus)、墨吉对虾(P.merguiensis)、日本对虾(P.japonisus)、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和近缘新对虾(M.affinis)等,是我国南方养殖对虾的重要产区之一。近几年养殖对虾疾病呈加重趋势,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探讨近两年广东沿海养殖对虾疾病的流行特点及病因。1概况以斑节对虾为主,多品种、多造次交替养殖,即以养殖…  相似文献   

8.
箫歌 《海洋与湖沼》1994,25(1):113-115
随着对虾人工养殖企业化的发展,疾病特别是大规模暴发性流行疾病成了阻碍这一海洋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东南亚某些国家和地区以及台湾省,由于虾病的严重不得不转营其他养殖种类。因此,对虾病害的病因及防治成为我国乃至国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早在80年代初,中科院海洋所以李光友研究员为主的课题组,面对方兴未艾的中国对虾养殖业,即以科学工作者应有的远见,提出如何提高养殖虾贝的品质,如何通过提高养殖生物自身抗病能力而达到预防病害的目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国际上未见无脊椎动物免疫成功的情况下,确立从提高虾贝…  相似文献   

9.
以Landsat MSS,TM,E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目视解译方法提取了1983年、1993年、2001年和2010年湄洲湾四期海岸线。利用基线法和面积法对湄洲湾的海岸线变迁情况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反映岸线曲折度的岸线曲率。结果表明:近30a来湄洲湾海岸线整体一直处于向海增长态势,海岸线整体曲折度增大,海湾面积在减少,减少了70km2。海岸线长度整体处于增加态势,增加了2.99km,这主要由围填海养殖和港口建设引起。其中2001-2010年湄洲湾海岸线变迁最剧烈,向海增长最大距离为3 406m,陆地面积净增51.74km2,主要由外走马埭围垦、斗尾港区建设和养殖池塘的围填引起;1993-2001年变迁最缓和,向海增长最大距离为2 123m,陆地面积净增5.52km2,主要由养殖池塘围填引起;1983-2010年海岸线曲率分布中值在增大,得出整体曲折度在增大,主要原因是养殖池塘围填和港口建设。  相似文献   

10.
厦门西港网箱养殖区底层水体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宪  邱海源  郑盛华 《台湾海峡》2003,22(3):325-328
本文根据1998年4月至1999年2月的调查资料.研究了厦门西港海域网箱养殖区底层海水的t、DO、pH、COD、Chl-a、DIN、DIP的变化规律,结合对其富营养化程度分析,探讨了发生在养殖区底层海水中的有机质积累和降解作用。结果表明,网箱养殖区底层水体有机污染负荷量的增大,是造成养殖水体恶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养殖鳗鲡细菌性疾病的调查与防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1993年11月-1995年6月,对福建省养殖鳗鲡的细菌性疾病进行了调查,共调查到8种细菌病,本文介绍各种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网箱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疾病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1-2005年对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的养殖情况、发病情况、死亡情况和海区环境因子的监测以及收集的气象资料,对疾病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索了环境因子及其变化对大黄鱼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黄鱼的发病率和发病类型与气温、风速有关:发病率与水温(>20℃)、悬浮物、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pletion,COD)、细菌数均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透明度呈显著的负相关.通径分析显示,对大黄鱼发病率直接效应最大的是水温,其次是风速.通过分析,推测引起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疾病多发的主要原因是网箱养殖本身造成的水体污染,从而提出了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疾病预防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养殖扇贝大面积死亡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养殖扇贝大面积死亡的主要原因:养殖量超过了养殖容量,种质退化,赤潮,富营养化,极端的理论环境,疾病等。针对以上原因提出了合理规划养殖面积及密度,推行贝类健康养殖技术;进行扇贝选育种;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病害防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广东沿海养殖的海鱼品种有由过去的重点养石斑鱼转移到笛鲷科、鲷科鱼类的趋势,网箱养殖的方式虽继续发展,简单的海水泥塘和半咸淡水塘的养殖则发展更快。笛鲷科、鲷科类尽管没有石斑鱼名贵,但其肉质鲜嫩,病害较少,对饵料和环境要求较低,特别是对盐度要求不严,其市价亦较易为国内一般家庭接受,故养殖量不断增加。然而由于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所带来的多种负因子影响,笛鲷和鲷类的疾病也变得严重起来,其中细菌性疾病更是以其死亡率高、从发现到死亡的时间短而使生产蒙受重大的损失。我们于1987年起便对这些疾病开展了鱼病调查、病因病理研究和防治研究。本文着重介绍所发现的各种细菌性病的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15.
桑沟湾栉孔扇贝不同季节滤水率和同化率的比较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于1993年9月和1993年11月在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用半现场法对该湾养殖之栉孔扇贝的滤水率和同化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栉孔扇贝的滤水率秋季(9月)明显地高于冬季(11月)。(2)在同一密度下,单个个体的滤水率随着个体的增大而增大,而单位重量的滤水率随着个体的增大而减小;同一规格的个体,其单个个体和单位重量的滤水率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3)栉孔扇贝的同化率在秋、冬两季无明显差异。(4)  相似文献   

16.
孙庆军 《海洋科学》1994,18(1):15-15
随着人工养殖对虾企业化的发展,对虾病害亦日益严重,尤其1993年暴发性的流行疾病,给我国对虾养殖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损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承担的“中国对虾病害免疫防治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研究项目“海湾、湖泊水产农牧化及生态调控技术研究”的内容之一。着重提高养殖对虾的品质,增强对虾自身的抗病能力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以李光友研究员为主的课题组进行了中国对虾免疫系统的特点及作用方式研究、天然药物的抑菌实验、中国对虾血淋巴免疫因子和酚氧化酶活力研究及血淋巴中抗菌、溶菌活力的研究等基础…  相似文献   

17.
鱼类病毒检测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鱼类病毒病是危害养殖鱼类最严重的一类疾病,宿主几乎遍及所有养殖鱼类。近年来,鱼虾病毒性病害给鱼类增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病毒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以及鱼类特定的水生环境特点,使得鱼类病毒病的预防及治疗较其他陆生动物更加困难。目前还没有控制鱼类病毒的有效药物,因而,对付鱼类病毒性疾病的主要措施是预防感染,而监测健康鱼以及对病毒携带者的有效检测和鉴定是有效预防的基础。本文简要综述应用于鱼类病毒检测和鉴定的主要技术。一、电子显微镜技术电镜技术是研究微观世界的强有力的武器,病毒学研究中应用最多,成效卓…  相似文献   

18.
根据温家宝同志“下半年,科协要针对当前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做一、二件实事”的指示精神,中国科协主席办公会决定,委托学会部会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海洋学会、山东省科协和青岛市科协,经过两个月的紧张筹备,于1993年11月24~26日在青岛召开了“全国人工养殖对虾疾病综合防治和环境管理学术研讨会”,并提出了近期养虾和虾病防治的两个建议。来自全国各地的150余名专家、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出席了大会,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及摘要1ll篇,涉及到养殖对虾暴发性流行疾病的病原、病因、流行规律和防治…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的10a里,集约化养虾在泰国迅速发展,饲养密度达到30尾/m2,虾池管理也越来越合理。在最初的几年里,产量也达到很高水平(6~18t/hm2)。正因为取得这样大的成功,养殖区域泰国湾和安得曼海沿岸迅速扩展开来。早期的管理方法采用的是“开放系统”的虾池管理,采用这种方法,每天必须大量换水。最近几年,这种“开放系统”技术已不再适用,主要是因为大量换水会引发很高的死亡率。死亡率和疾病的暴发密切相关,而病原体主要是由于大量换水从邻近的管理不善的病地中传过来的。为了减少由于进水而引起的疾病和污染,在受疾病威胁的地…  相似文献   

20.
鱼类病毒病与鱼类病毒疫苗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鱼类病毒性疾病是鱼类疾病中最难以预防和治疗的一类疾病。它不仅造成野生鱼种的损失,对于养殖鱼种,由于特定的生存环境,常造成毁灭性及巨额损失,已成为制约鱼类养殖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促进鱼类健康及疾病的预防已成为增加养殖效率的焦点问题[1,4],而免疫接种法防治鱼类病毒病是最积极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仅就鱼类病毒病和鱼类病毒疫苗两方面作一阐述。1鱼类病毒病Wolf1957年报道,首次分离出第一种鱼类病毒──传染性胰坏死病毒(IPNV),迄今发现的鱼类致病病毒隶属13科[1,4,10,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