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对中国对虾卵巢和受精卵细胞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卵巢内有球状病毒粒子,大小为80nm左右。受精卵细胞内有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感染,其严重影响对虾受精卵的发育,从获得的结果来看,中国对虾病毒(IHHNV)垂直传播的可能性极大。  相似文献   

2.
白斑综合症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是第一个测得基因组序列的海洋生物病毒 ,也是迄今已知的最大动物病毒[1]。该病毒遍及亚洲主要对虾养殖国家和地区 ,并已传播到中美洲和南美洲 ,给对虾养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自1993年以来随着病毒学的发展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对虾病毒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 ,国内外学者对白斑综合症病毒的研究和认识也愈来愈深入 ,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根据近10a的文献资料 ,本文对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综述 ,以期为深入开展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研究提供参考。1白斑综合症病毒…  相似文献   

3.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诊断和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也叫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WSBV)、系统外胚层和中胚层杆状病毒(SEMBV)、日本对虾杆状核病毒(RV-PJ)、对虾杆状DNA病毒(PRDV)、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HNBV)、中国对虾杆状病毒(PCBV)、淋巴样细胞核性杆状病毒(LNBV)(陈秀男等,1994;Wongteerasupaua等,1995;Inouye 等,1994、1996;黄倢等,1995a;战文斌等,1995;陈细法等,1997),是全球对虾养殖业危害性最大的病毒之一。自1992年WSSV暴发性流行以来,造成了对虾养殖业的严重萎缩。鉴…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中检出杆状病毒。经对病虾鳃、前中肠、卵巢组织进行电镜观察,在这些组织中发现大量有囊膜的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大小约为367nm×128nm,核衣壳为324nm×92nm。病毒在细胞内不形成包涵体,在核内或在细胞质的发生基质中装配。从病毒的形态特征、感染组织以及典型的发病症状和病理变化,初步认为亲虾感染的病毒与近年广泛报道的造成养殖对虾大规模流行病的主要原因——中国对虾杆状病毒为同一种。卵巢组织也是病毒的主要靶器官之一,亲虾卵巢组织的被感染暗示着该病毒有可能通过生殖细胞而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5.
肖天  陈騳  张虹 《海洋科学》1999,23(2):2-3
对虾肝胰腺细小样病毒(Hepatopancreatic parvo-likevirus,HPV)病是我国流行较广泛的一种对虾病毒性疾病,发病时可使对虾在4~8周内累积死亡率达50%~80%,野生和养殖对虾均可患此病,但有些对虾从幼体阶段携带此病毒一直到成虾阶段也不死亡。对HPV病毒的检出一般常用HE染色法和孚尔根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内的病毒包涵体。或者用电子显微镜对可疑组织作超薄切片观察其病毒颗粒[1]。研究发现在组织切片中用DAPI(4,6-Di-amidino-2-Phenvli…  相似文献   

6.
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致病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WSBV)致病性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WSBV的致病性与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个体大小无关,WSBV的致病力与感染方式和病毒数量有关;在盐度为14、温度为28-32℃的海水中,游离WSBV在4h内失去感染活性;体长7cm的白斑综合症死亡斑节对虾,其携带的WSBV在57h失去感染活性;体长7cm死亡斑节对虾经28℃空气干燥,其携带的WSBV在50h失去感染活性;WSBV不能通过体表感染健康斑节对虾,而斑节对虾摄食一定数量病毒才能导致感染;水不能作为游离WSBV的载体传播WSBV。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虾的核型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以中国对虾的受精卵、卵裂细胞、胚胎、幼体和成体的肝胰脏、鳃、精巢和卵巢等组织为材料,用火焰干法和压片法,研究了染色体和核型,结果表明,染色体计数以受精卵、胚胎细胞和精巢较好,核型分析用卵裂和胚胎细胞为好。中国对虾的核型为2n=88=54m 20(m_sm) 10sm 4(sm_sc)。未观察到异形对性别染色体。  相似文献   

8.
利用台湾报道的WSBV的PCR引物,成功地扩增出了1400bp左右的中国对虾的杆状病毒的DNA片段,与预计的产物长度吻合。该引物对经初步离心处理的病虾组织也能扩增出特异性DNA条带,而对正常虾组织DNA、昆虫杆状病毒(AcMNPV)DNA进行扩增,均获得阴性结果。说明该引物的特异性较高,对中国对虾的杆状病毒的检测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实验结果同时说明WSBV与中国对虾的杆状病毒有同源序列存在,具有一定的保守性;用该引物进行的PCR扩增为中国对虾的杆状病毒与其他相关病毒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一种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
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致病性特征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对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WSBV)致病性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WSBV的致病性与斑节对虾个体大小无关,WSBV的致病力与感染方式和病毒数量有关,在盐度为14,温度为28 ̄32℃的海水中,游离WSBV在4h内失去感染活性;体长7cm的白斑综合症死亡斑节对虾,其携带的WSBV在57h失去感染活性;体长7cm死亡斑节对虾经28℃空气干燥,其携带的WSBV在50h失去感染活性;WSBV不能通过体表感染健康斑节  相似文献   

10.
病毒虾池底泥对对虾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3年全国暴发的对虾流行病,主要是由病毒病引起的,其传播速度之快,流行面之广,危害之大,前所未有①现已认识到,对虾病毒病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的。其中,虾池底泥是其传播途径之一。室内试验证实:病毒通过虾池底泥的传播.可使健康虾感染对虾肝胰腺小病毒病(HPV)②鉴于病毒可通过底泥传播、扩散,危害养虾业。因而.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病毒传播,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威胁,并进而预防病毒的感染,是当前对虾养殖业的重要研究课题。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对虾对虾于1993年7月10日取自青岛流亭镇双埠…  相似文献   

11.
1992~1993年福建南部地区虾病的调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2年7月~1993年11月,福建养殖对虾发生了数起严重的流行性虾病.病发高峰期分别出现在1992年7月(发病对象为长毛对虾和斑节对虾)、1992年9月(日本对虾)、1993年5月(中国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和日本对虾)和1993年10月(日本对虾)。本文对上述4次虾病做了调研,探讨了细菌、病毒和某些生态因子的变化与虾病的关系。l材料与方法1.1细菌的检测材料取自同安西柯万亩对虾养殖地(表l),采集方法按微生物调查规范[1],3h内带回实验室。检测按陈和范等[2,3]方法分离、培养、鉴定和…  相似文献   

12.
斑节对虾一种新球形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细法  吴定虎 《台湾海峡》1996,15(2):159-162,T001
应用电镜超薄切片技术,发现斑节对虾肝胰腺上皮、肠上皮和淋巴样细胞质中一种新的球形形病毒,称之为斑节对虾球形病毒。病毒粒子为球形,直径28-35nm,核衣壳直径21-28nm,囊膜光滑无纤突,包涵体多数为球形,体积差异颇大,外有单位膜包被。MSV与MBV混合感染,造成严重理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虾精子和卵子受精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73年,Clark等以褐对虾(Punaeuus aztecus)为实验材料,将解剖的卵子和精子混合,首次在非鞭毛型不动精子的人工授精研究中获得受精卵,受精率为10%[2]。1986年,Min-NanLin等在雌虾产卵时,将精子滴入产卵池中使卵子受精,孵化率高达63.11[4]。关于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精子和卵子受精能力的研究还未见报道。精卵的受精能力直接决定受精率,而受精率的高低影响苗种生产。因此.进行对虾精子和卵子受精能力的研究有利于对受精过程的进一步了解,以使更好…  相似文献   

14.
于1995年7月在青岛晨阳对虾养殖场采集患当性流行病的中国对虾样品,提纯HHNBV并研制了一组地高辛标记的HHNBV核酸探针。采用核酸斑点杂交方法了此组核酸探针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表明,此组探针检测HHNBVDNA的灵敏度为62.5pg,对469ng病虾胃中的病毒可以检出;此组探针与3.75μg健康对虾组织和2ng健康对虾DNA均无交叉反应,1997年,应用此组特异性核酸探针检测了发病虾池对虾及  相似文献   

15.
94-95斫养殖对虾病毒爆发流行期间,对患病中国对虾肝胰上皮细胞和胃肌细胞进行了电镜检测,发现一种核包涵体型杆状病毒(140-160nm×280-330nm),对其装配机质的超微结构研究表明,核包涵 体型杆状病毒以核内装配为主,部分病毒基质转入胞质进行了装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虾肝胰脏细小病毒(hepatopancreaticparvovirusdisease,HPVD)是一种广泛流行于中国对虾中的危害性较大的疾病。由于该病没有特异的肉眼症状,因此早期、快速诊断方法的研究就十分重要。作者曾完成了SPA协同凝集试验法和免疫金银染色法的诊断研究。本文用直接荧光抗体法进行研究,观察其诊断效果。结果是,将抗HPV的荧光抗体滴加到对虾肝胰脏组织涂片以后,在某些样品的肝胰脏上皮细胞中出现了圆形、椭圆形,大小6~13μm的黄绿色荧光物。经比较,该荧光物的大小和形状与同一样品病理组织切片上经H-E染色后上皮细胞中出现的HPV包涵体是一致的。由此认为,这些存在于肝胰脏上皮细胞内的荧光物是HPV包涵体,而直接荧光抗体法用于诊断中国对虾HPV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实验研究维生素C多聚磷酸添加在对虾饲料中,对中国对虾的生长、缺氧耐受力免疫抵抗力的影响;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对虾饲料中LAPP的最适添加量为400mg/100g饲料;本文还提出饲料中的LAPP能够提高中国对虾的缺氧耐受力,在溶氧超过3.1mg/kg海水的情况下,效果显著,在降低到2.3mg/kg海水时,作用减弱,用副溶血弧菌(Vibroparahaemolyticus)注射入虾体内,12小时内记录  相似文献   

18.
张乃禹 《海洋科学》1995,19(4):37-40
气泡病一般发生在幼鱼和仔虾消化道及鳃丝中,导致鱼虾部分死亡。自Marsh和Goriham于1905年报道了鱼的气泡病后已有许多报道,但对于虾的气泡病报道较少。Lightner,D.V.等报道过褐对虾(Penaeus aztecus)蚤II期幼体及稚虾的气泡病[6~9]。1979年著者进行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摄饵量实验[4]过程中曾遇到仔虾消化道气泡病,致使仔虾漂浮在水面,死亡率较高(>30%)导致实验不能进行。为此笔者对中国对虾气泡病的成因及防治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于1…  相似文献   

19.
核酸探针原位杂交检测白斑综合症病毒的组织特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玲  何建国 《热带海洋》2000,19(4):86-91
从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简称WSSV)部发基因组库中得到核酸探针,采用原位杂交检测方法检测对虾甲壳下表皮、胃、后肠、鳃、触角腺的上皮细胞、淋巴器官的基质细胞、肌细胞、心肌细胞及结缔组织细胞,原位杂交结果均为阳性。对虾甲壳下表皮的上皮细胞、胃的上皮细胞对病毒较其它部位敏感,感染程度高;中肠上皮细胞、肝胰腺上皮细胞、淋巴器官内皮细胞未发现感染病毒,原位杂  相似文献   

20.
广东沿海养殖对虾疾病流行特点及病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超群 《海洋科学》1994,18(6):9-10
广东目前人工养殖的对虾有班节对虾(Penaeusmonodon)、中国对虾(P.chinensis)、长毛对虾(P.penicilla-tus)、墨吉对虾(P.merguiensis)、日本对虾(P.japonisus)、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和近缘新对虾(M.affinis)等,是我国南方养殖对虾的重要产区之一。近几年养殖对虾疾病呈加重趋势,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探讨近两年广东沿海养殖对虾疾病的流行特点及病因。1概况以斑节对虾为主,多品种、多造次交替养殖,即以养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