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度洋之旅     
我们的大洋航行船舶在大洋上航行,虽然每天有事可做,但总起来说大洋航行是枯燥的。你想,一艘船在大洋里孤零零地航行,四处远眺,海天相连,什么都没有,而且几天、十几天都是这样周而复始的单调。大洋航行生活工作也有陆地生活所不能体味的地方,那就是我们每天享受的大洋赋予我们的新鲜纯净、带有海洋味道的潮湿的陆地鲜有的舒适新鲜空气;还有一种景象也是令人感到新奇,有时能看到成  相似文献   

2.
苏联科学院“勇士号”所进行的海洋调查工作是举世闻名的。为完成国际地球物理年的科学任务,这艘船航行了几千海里,最后一次航行是在太平洋。苏联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H.舍索也夫领导了这次调查工作。 他说:苏联科学家用“勇士号”进行了四次航行。最后—次是在太平洋的北部,历时160天,航  相似文献   

3.
1989~1990年南极第六次考察,极地轮实施“一船两站”和南大洋海洋考察运输任务,需过东北季风区,两次穿越热带辐合带、东南信风带和咆哮西风带,还需在极区外缘进行长时间航行,高、中低纬天气系统都曾遇到,气象条件复杂。本文仅就航线天气,大风过程和南大洋考察有利天气形势进行分析讨论,以求丰富南极和航行天气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4.
刘明星 《海洋科学》1979,3(2):62-64
近来,加拿大政府海洋研究船HUDSON在环航美洲之后,完成了范围很广的十一个月的航行。在这一次航行大西洋,南极、太平洋各海域以及智利海峡中,用Technicon的自动分析器进行了硅酸盐、磷酸盐及硝酸盐的同时测定。该装置和方法连续使用了7  相似文献   

5.
"潜龙一号"是我国2011年启动研发的6 000 m级自主水下航行器(AUV),用于深海海底锰结核探测,是"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由于潜深大,AUV在未知大深度水域航行时,一般需要2~3次下潜才可完成预定深度航行配平要求。研发了"潜龙一号"使用的单向浮力调节系统,在陌生水域进行初次下潜时,将浮力调节装置搭载于"潜龙一号"外部,在航行深度进行自动浮力调节,通过浮力调节,单次便可实现预定下潜深度的最优化配平,并可同步开展该深度下的探测任务。实现了在未知海域、大潜深探测过程无需进行配平的目的,极大提高了"潜龙一号"AUV使用的经济性和方便性。该系统具有功能独立、体积小、使用维护方便等优点,该工作对大潜深航行器具有很高的工程应用价值和一定的开发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针对无人水下航行器维修保障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论述了 PHM 技术在无人水下航行器的系统级、分系统级、设备级的应用问题,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无人水下航行器机载、岸基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 系统框架结构。分析了其中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无人水下航行器 PHM 数据流结构设计。最后,以 PHM 技术工程应用为线索,提出了无人水下航行器 PHM 总体集成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7.
“海狼”冤     
美国“海狼”号是一艘战功卓著的潜艇,在14次战斗航行中,先后击沉日本驱逐舰和商船18艘,共计七万多吨,还执行了多种特种任务。1944年9月21日,“海狼”号开始了第十五次的战斗航行,舰长邦提尔海军大尉奉命执行一项特殊任务,将一批军用物资和菲律宾抗日游击队联络员送到萨马岛。当时美军正在进攻摩罗泰岛,为了保证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装配水舱的水下无人航行器在出航前,需人为通过调节水舱液位,使航行器处于零浮力状态的不便捷性问题,提出一种可以自动调整航行器平衡液位的方法。结合航行器自身水舱结构,通过 PID 算法将航行器的姿态信息和水舱液位信息进行整合,调节水舱水量实现航行器密度近似于当前水域密度,寻找满足航行器零浮力平衡姿态下的水舱液位。通过 MATLAB 仿真分析,该算法可以实现自主调节平衡液位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众包测深能够有效利用航行在世界各个水域的船只采集航行水深,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共享,为船舶航行提供航行参考,弥补官方航海图书覆盖低、更新慢、现势性差等不足。众包测深作为一种新兴的海道测量模式,其发展策略、管理机制、行业标准、运行模式等正处于研究完善中,面临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众包测深的发展现状和与研究其发展模式,以推动我国"众包测深"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智能船舶测试场景构建中的长尾问题并提高其测试效率,提出一种基于视觉图像的航行场景复杂度感知方法。本文从图像纹理特征分析出发,构建航行场景复杂度与特征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首先,采用灰度共生矩阵对待测试图像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并利用能量、熵、对比度、逆差矩和相关性等多个参数组成特征向量。接着,提出利用集成学习AdaBoost网络模型进行船舶航行场景复杂度感知,即利用大量的图片对所提模型进行训练和学习,获得场景复杂度与各指标之间的非线性数据感知模型。通过在不同数据集上的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感知模型能够真实的反应船舶航行场景的复杂程度,获得结果与人类视觉感知的结果基本一致,其对智能船舶自主航行场景设计与构建都具有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完成周总理的遗愿,海军28年来执行黄、渤海海冰调查任务,积累海冰数据数万组对黄、渤海海冰展开调查研究,为国家准确预报黄、渤海冰情,减少因海冰造成的经济损失 中国第一艘破冰船1998年度冰调航行2915km,两次环渤海航行,两次穿过渤海峡,掌握了数千组冰情数据  相似文献   

12.
正进军1984年11月20日考察队乘"向阳红10号"从上海起航。船一出长江口,我们生物小组就开始工作。航行中考察队并没有安排观测项目,我们只是觉得一个多月的航行不能只当乘客。从上海到南极考察的出发地——阿根廷的乌斯怀亚,是一条从西到东、从北到南穿越太平洋的大剖面。中间跨越几个不同的气候带,是了解某些海洋参数大尺度分布特征的好机会。由于船以18节每小时的速度航行,只能采取表层海水做一些分析。每天早晚两次,这样单程就获得了近70个测点  相似文献   

13.
思源 《海洋世界》2008,(2):65-69
1503年7月7日,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航行到牙买加,这是他的第三次出航。他照例写了一封航行通信,信中说:“当我发现印度群岛的时候,我说它们是世界上最富庶的领地,我谈及那里的金子、珠宝、钻石以及香料,连同它们的贸易和市场。因为这一切都没有马上出现,我遂成了人们嘲骂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基于权重的改进A~*算法航线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线规划是保障船舶安全航行的重要措施之一,为避免在船舶航行过程中遇到的大风、大浪等危险因素对船舶的安全造成威胁,提出了一种基于权重的改进A~*算法航线规划方法。根据风浪网格数据,筛选出危险点集,利用基于权重的改进A~*算法快速寻找安全航行路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高效、精确地标识出船舶安全航行的路径,提高了船舶巡航监测在航率、保证巡航的安全和监测任务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5.
02年秋东海海域三次大风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卫民  周建军  荣毅 《海洋预报》2005,22(1):99-104
由于海上测控试验任务的需要,2002年秋季远望号测量船适时进行海上校飞。本文对该期间影响东海区域的三次冷空气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三次大风天气过程的不同特点,对东海海域秋季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供后续的校飞气象保障以及相应海域的船舶航行、作业气象服务作参考。  相似文献   

16.
研究水下无人航行器(UUV)的局部自动避碰路径规划,对人工势场法和速度障碍法进行改进, 提出一种在三维空间重新分配斥力的方法,联合应用人工势场法和速度障碍法,建立人工模拟势场求得合力, 通过合力的方向指引水下无人航行器航行,完成对动态静态障碍物的避让。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在动静态混合环境下完成避碰,且平滑处理后的路径更符合水下无人航行器实际航行避碰操纵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当安装于水下航行体上的旋转装置质量或转动惯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其对水下航行体运动与操纵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针对安装于水下航行体上的旋转装置,分析了水下航行体运动时装置的陀螺效应。得出了旋转装置陀螺力的明确数学方程。不失方法的一般性,假设旋转装置只在运动坐标系的X轴方向有旋转角速度,推导了在考虑陀螺效应作用的情况下水下航行体的六自由度模型方程;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水下航行体的仿真模型并对水下航行体的水下运动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了旋转装置的质量、角速度对水下航行体运动特性的影响规律,从而为研究在考虑陀螺效应情况下的水下航行体操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44年12月16日晚,拥有20多艘航空母舰、8艘战列舰、数十艘巡洋舰和驱逐舰的美国“哈尔西”舰队,分成3个特混舰队,浩浩荡荡地向太平洋东部海面前进,目标指向菲律宾吕宋岛。面对这支强大的战斗舰群,从舰队最高指挥官到普通士兵都兴奋异常,似乎即将到来的作战可稳操胜券,于是空闲之余,不少官兵便面对着大海喝着上等葡萄酒和咖啡,哼起了自己家乡情歌,整个舰群一片轻松愉快之景象。然尔,他们万万也没有想到,还未等到与敌军作战,他们中间的一些人,将踏上一条不归之途。  相似文献   

19.
空投航行体入水弹道控制问题一直是空投航行体研究的重点,针对空投航行体入水弹道控制问题,建立了航行体的六自由度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根据入水弹道对姿态控制的要求,通过设计基于PID控制三通道姿态控制策略解决其入水控制问题,并且通过MATLAB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初始入水条件下,本文研究的控制策略都能够较好地对航行体入水深度及姿态进行控制,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海洋世界》2012,(5):6-7
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凯旋4月8日,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胜利凯旋。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自2011年11月3日起航以来,历时163天,执行"一船三站"的物资补给和大洋考察任务,圆满完成了33项科考任务和16项后勤保障项目。"雪龙"船安全航行28000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