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1998年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二度梅期间副热带高压的短期演变特征,利用NCEP逐日资料,首先揭示了此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发生东西断裂、副高单体发展的短期异常特征,进而指出了中高纬环流调整与副高短期变异的对应关系.在发现与中高纬环流调整相伴随的强冷空气是副高发生变异的关键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大气热力学基本原理,研究副高短期变异的动力机制,发现在副高边缘的冷暖空气活动通过与南北风发展直接关联,而影响副高的短期变异,是副高短期变异的重要机制之一.最后,利用R42L9/LASG IAP大气环流模式,通过敏感性数值试验证实了上述冷暖空气活动影响副高发生变异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
基于小波分解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模糊推理预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与其前期位置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用小波分解和自适应模糊推理方法,对副高脊线进行集成建模和预测.基于小波分解重构的副高脊线短期活动集成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降低预报难度,明显改进和提高了副高脊线短期活动的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王黎娟  陈璇  管兆勇 《大气科学》2009,33(5):1047-1057
利用NCEP/NCAR多年逐日再分析资料、美国环境预报中心CMAP (NOAA NCEP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 候平均降雨量资料以及全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 对华南前汛期和江淮梅雨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过程中西太平洋副高短期位置变异的异同及其可能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华南和江淮大范围持续性暴雨期间, 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均比同期气候平均值异常偏南偏西, 且强度偏强。华南暴雨期间, 副高西北侧华南地区以及西侧孟加拉湾地区存在异常强烈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 江淮暴雨期间, 副高北侧江淮流域及西侧孟加拉湾地区也存在异常强烈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运用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理论, 研究非绝热加热对西太平洋副高短期位置变异的影响, 结果表明: 副高位置的短期变异与非绝热加热场及其配置有密切联系。华南暴雨期间, 副高西北侧边缘的华南地区加热场可在短期内迫使副高东撤南退; 江淮暴雨期间, 副高北侧江淮流域加热场的存在不利于副高北进, 而西侧较远处孟加拉湾热源会诱导副高西伸, 两者的共同作用导致副高在江淮以南维持, 且会明显西伸。  相似文献   

4.
利用江淮2003年和华南1998年夏季持续性强降水典型个例,采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模拟了强降水期间江淮、华南及孟加拉湾热源异常分布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位置东西进退及南北变动的影响。模拟证实: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短期变异与大气加热场及其配置有密切的联系。持续性强降水期间,副高西侧较远处孟加拉湾热源是诱导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西伸的原因之一;华南强降水期间,华南和孟加拉湾热源的共同存在可使副高在季节性西伸过程中出现短期东撤;江淮强降水期间,江淮和孟加拉湾热源的共同存在会诱导副高异常西伸。但模式在模拟副高位置南北变动上效果并不明显,不能证实华南、江淮热源单独存在时对副高在南北位置变异上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出的西太平洋副高活动的三种特征指数,利用相空间重构方法对副高活动的三种特征指数的混沌特性和分数维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副高的短期活动存在混沌吸引子,副高脊线指数和面积指数动力系统的独立变量数目的上、下限分别为3和6,分析结果为副高动力系统的重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陈兴芳 《大气科学》1980,4(3):276-280
一、副高的周期变化及其秋季转换特点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的长期天气过程也与短期过程一样,有着一定的周期变化特点。这在500毫巴月平均副高面积指数的距平累积曲线上(见图1)可以有比较清晰的反映,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平均为3—4年的周期,即副高面积指数在一段  相似文献   

7.
利用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998年7月二度梅期间南亚高压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变异的过程和作用机制进行了诊断。结果发现,梅雨间歇期副高单体异常向西、向北发展期间,高层南亚高压曾离开高原上空东移(伸)至120°E以东;南亚高压返回高原上空时,中层副热带高压减弱南落,两者有相向然后相背移动的趋势。进一步研究这两个高压系统密切关联的原因又发现,南亚高压通过两种作用机制影响中层副高的短期变异:南亚高压在东移过程中,高空负涡度平流动力强迫的下沉运动在中层副高区域产生辐散,从动力上影响副高内的负涡度发展;另一方面,强烈下沉运动伴随的绝热加热效应又有利于纬向温度梯度维持,有利于南北风发展,从热力上间接影响西太副高的发展。最后,利用R42L9/LASG大气环流模式进行敏感性数值试验,通过改变高空南亚高压东移产生的负涡度效应,发现中层副热带高压区确有强迫产生的动力辐散和绝热加热出现,并对应副高的异常加强,成功地验证了诊断所揭示的1998年夏季副高短期变异过程的两种机制。  相似文献   

8.
近50年副高对华南至江淮气候异常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初步提出了副高总能量强度和涡度强度指数,它们对江淮异常气候有更强指示作用;用小波函数等方法分析了近50a副高和华南、江淮旱涝、台风、高温演变的特征及关系,并通过模拟副高演变,认为西移台风加强副高强度并促使副高西伸.强副高有利稳定副高及促使周边低涡加强,暴雨和洪涝区域有对应正涡度则易产生暴雨和洪涝.华南正涡度在500hPa、江淮在850hPa、上一年异常台风是江淮强涝年的强信号.副高和高温干旱也有很好关系;结合实际诊断了解暴雨过程和副高北跳的总能量变化情况,得到暴雨过程和副高北跳时总能量变化方式等.这些为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NCEP/NCAR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对梅雨期热带对流层上空东风带扰动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东退的过程进行了合成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梅雨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的短期东退与低纬热带地区上宅东风带扰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给出了在西太副高异常东退前后东风带扰动的结构及其演变特征,揭示了东风带扰动所对应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NCEP/NCAR 1 000~10 hPa 2.5 °×2.5 °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2003年6月22—25日热带对流层上空东风带扰动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下同)短期东西进退的热力强迫过程,并探讨了相应机制。结果表明:东风带扰动附近非绝热效应分布和强度的变化影响着西太副高东西向的运动;西太副高短期东西向移动有趋“冷”的趋势,即西太副高向非绝热加热减弱或者非绝热冷却增强方向移动;在西太副高突然东退前后,东风带扰动东、西侧的非绝热加热效应出现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东风带扰动东侧非绝热冷却效应增强和东风带扰动西侧非绝热冷却效应减弱东退的特征,而且在对流层300 hPa高度附近表现最为明显;在非绝热加热效应影响因子中,垂直输送项最为重要,其次为局地变化项,水平平流效应最不显著,因此,垂直输送作用和局地变化作用引起的非绝热效应的变化是影响西太副高突然东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活动规律及其变异的动力学机理问题一直是我国气象学家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现有研究和预测中常用的高度场指数不能全面、准确刻画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副高演变特征的缺陷,利用全球大气环流三型分解模型中的流函数能够等价描述副高三维空间几何图像的优势,以500 hPa水平型环流流函数的零等值线为客观标准,给出了副高面积、强度、脊线及西伸脊点指数的新定义,并以2018年夏季副高的短期结构演变特征及其与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之间的关系研究为例,验证了本文新定义副高指数的客观性与合理性。本文利用全球大气环流三型分解模型中的水平型环流流函数新定义的副高指数,不仅从形态上准确刻画了副高的大尺度涡旋环流特征,而且全球大气环流三型分解的动力学、热力学方程组为进一步利用新指数开展副高异常演变的机理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2.
江西暴雨期间T639模式的短期预报效果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2010年江西汛期(4-6月)11次暴雨天气过程,对T639模式的短期预报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T639模式能准确反映亚洲中、高纬度大尺度环流的演变趋势和调整,对蕈大天气过程有较强的预报能力.模式对副高脊线位置预报误差较小.对副高强度和西脊点位置的预报随着季节转变存在系统性误差,4-5月预报的副高强度较实况明显偏...  相似文献   

13.
吕晋文 《气象》1982,8(5):15-15
通过普查1973—1979年卫星云图资料发现,台风移向和台风与副热带高压晴空区位置的配置关系密切。这主要体现在台风靠近副高晴空区时,副高南侧偏东气流对台风的操纵力增加,使台风移向的偏西分量增加;台风远离副高晴空区,偏东气流影响减弱,台风移向偏北分量增加。另一方面,台风本身云系结构,对台风短期移动方向也有指示作用。如台风西南方卷入的低云角度和范围很少变化,则台风移向稳定,  相似文献   

14.
2003年夏季异常天气与西太副高和南亚高压演变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3,他引:14  
通过入梅前后东亚环流与多年平均的对比,表明2003年夏季我国东部旱涝分明、长江以南高温少雨、淮河流域持续多雨、强降水过程频繁等特点是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活动特征有关。该年副高偏强、位置异常偏西,垂直结构呈现较强的动力性特征,即低层为辐散下沉运动、高层为辐合,脊线随高度向北倾斜。副高西北侧的梅雨锋区强,且风切变明显。动力和热力诊断结果表明,200 hPa南亚高压脊线以北东传的负涡度平流产生的辐合下沉运动,有利于对流层中下层副高的加强西伸。500 hPa副高西北侧的雨带位置与对流层上层副热带急流的位置和东伸的南亚高压对应。高层西风带和南亚高压的动力作用也会引发副高短期的东西振荡。降水区对流层高层产生的潜热释放,使副高西北侧加热率垂直方向的非均匀分布增加,导致了副高加强西进。热带天气系统的活动,对副高维持和加强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西风带、副热带和热带系统相互作用,动力和热力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了该年副高及其所带来的天气异常。  相似文献   

15.
夏季经圈环流的调整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袁恩国 《大气科学》1981,5(1):60-68
本文对1964和1965年二个夏季共180天,逐日地计算了沿着120°E从15°—70°N范围内的经圈环流,从中短期过程出发,分析了逐日的经圈环流演变特征,结果指出:经圈环流的演变具有二种明显不同的时期。即相对稳定期和剧烈调整期。进一步的分析指出:经圈环流的调整具有三种不同的方式。在分析经圈环流演变和副高活动间的关系后指出:副高位于南反环的下沉支;在经圈环流处于相对稳定期间,随着南反环的南北摆动,相应地副高也出现南北摆动现象,在经圈环流处于剧烈调整期间,每一种调整方式都和副高的显著变动紧密地联系着。最后还  相似文献   

16.
叶萌  黄忠 《广西气象》2005,26(A01):1-3
分析0307号台风Imbudo移向移速变化与副热带高压之间的短期调整、云图特征及台风环境流场、气压场的变化,发现Imbudo是在向西北方向运动接近强副热带高压时,在副高的操纵下向西北偏西方向快速运动。其后期移向变为西北的主要原因是:副高南落,轴线顺转.东南引导气流加强,地面和低层在台风的北方和西北方气压和高度下降;上升运动的分布发生变化,台风北方出现上升运动区。进南海后在其前进方向有南落的副高脊和遇到南海中南部的西南气流是其速度减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南极海冰变异对华南后汛期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华  蒋伯仁  吴恒强  覃武 《气象》1998,24(7):14-19
应用逐月南极海冰北界资料和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资料,研究了南极海冰变异对华南后汛期旱涝的显著影响作用和可能机理,认为:南极总海冰、威德尔海海冰冰长期和罗斯海海冰最大面积的变异对后汛期的作用最为显著。9月罗斯海海冰最大面积变化与次年7~9月西太平洋副高关系密切,副高在海冰与后汛期关系中起重要纽带作用。后汛期旱涝可能是南极海冰变异产生的全球短期气候效应的结果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我省主要依据副高进退划分的副高天气周期,进行了统计检验,认为它对我县六月份短期降水预报与气候预报差异显著,说明天气周期的划分,客观反映了江苏省的各种天气类型,具有预报价值。又重点探讨了六月份粤台天气周期下,结合700mb槽线、切变线和本站要素,采用逐级分辨,作次日降水预报方法。经历史反查和1981—1984年实际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分析0307号台风Imbudo移向移速变化与副热带高压之间的短期调整、云图特征及台风环境流场、气压场的变化,发现Imbudo是在向西北方向运动接近强副热带高压时,在副高的操纵下向西北偏西方向快速运动.其后期移向变为西北的主要原因是副高南落,轴线顺转,东南引导气流加强,地面和低层在台风的北方和西北方气压和高度下降;上升运动的分布发生变化,台风北方出现上升运动区.进南海后在其前进方向有南落的副高脊和遇到南海中南部的西南气流是其速度减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副高”控制下的暴雨天气,是在不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下弱天气系统作用下的结果。通过分析,指出暴雨发生的前一天,中低层中尺度位势不稳定区和地面能量锋的形成,是这类暴雨天气最重要的前期特征,也是24h短期预报的主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