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古代城市结构复原的GIS分析与应用——以北宋东京城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空间综合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GIS正成为一种新的历史学研究工具。本文以北宋东京为例,讨论了运用GIS进行古代城市结构复原可行性。基于开封市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研究成果,运用地图学方法、GPS、GIS技术,探讨了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复原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操作步骤。东京城GIS的初步实现表明:以现有考古发现和文献研究资料为基础,在GIS环境中重现古代城市空间,可以整合历史学研究成果,不仅实现历史研究成果的共享,而且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历史GIS)属于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交叉研究领域,它有机地集成了GIS的技术方法、地理学家的空间视角和历史学家的时间视角,量化历史时期的地理过程并构建相应的时空模型,为面向未来的科学预测提供研究基础。历史GIS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给GIS学科、历史地理学和历史学都带来了新的研究机遇与活力,并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历史GIS向社会提供了日益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服务,并逐渐跨越系统的技术层面,向着科学层面纵深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回顾了历史GIS产生的背景,从数字化、数据模型、数据库建设与系统开发、空间分析和可视化5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历史GIS的研究现状。最后,从历史资料的空间化与数字化、历史地理时空大数据、历史地理空间框架构建及历史地理信息服务、历史地理时空过程及模型构建、历史地理信息科学和技术学科体系的形成等角度展望了历史GIS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历史GIS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研究城市GIS持续发展问题,对于城市决策者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对于GIS参与者也具有借鉴意义。以实现城市GIS持续发展为目标,调查了中、美、英11个都市区的GIS案例,围绕GIS组织管理、战略规划、数据开发等方面,分析这些城市的GIS应用与推广经验。在讨论城市GIS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城市GIS应用突破的关键在于:成立完善的组织体系;重视中长期的战略事项;落实项目管理;优先开发基础地理数据;注重GIS的投资效益。  相似文献   

4.
随着智慧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省级专题地图数据库的建立实现了地理信息资源以及专题数据的整合,在政府管理决策、产业发展、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省级专题地图数据库的数据量大、标准化程度低、变更频繁、用户多等特点,本文以安徽省专题地图数据库为例,基于Arc GIS Server与Arc GIS API for Flex的Web GIS框架,探讨了能够适应地理数据以及专题统计数据增量变化的B/S系统快速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5.
《河南国土资源》2010,(6):48-48
5月29日,正在韩国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位于首尔繁华闹市的中国文化中心考察。这是中国在亚洲设立的第一个文化中心。2004年12月成立以来,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设了汉语、书法、二胡、古筝、太极拳和中国烹饪等课程,接待了数以万计的韩国民众。  相似文献   

6.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在中国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地理信息产业中的数据产业却明显滞后,是当前制约GIS应用推广的关键瓶颈,其中体制、机制问题是主要的,其次是相关政策。本文对数据生产、供应中的一般体制、机制问题;数据保密和标准的政策问题;城市大比例尺基础地理数据及时更新的体制展开讨论,对改革、完善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地理对象的时空回溯是时态GIS关注的热点,并在GIS应用领域有着迫切需求.时空回溯能够蓖现历史状态、跟踪变化、预测未来,有助于展现和分析整个地理变化过程.基于现实世界中的事件是引起地理要素变更的根本原因,本文从要素和事件两方面着手,以基础地理数据为例,归纳常见的地理要素变更类型,同时,建立蕴含事件关联及约束的事件树索引体系.在此基础上,剖析事件与要素变更的关联机制,设计时空回溯路线"事件--变更操作--要素状态",提出基于事件树的地理要素时空回溯方法,实现任意范围地理要素和单要素全生命周期的回溯.探讨了任意范同回溯中重叠区域内要素的回溯判别条件,并给出示例反演了跨范围单要素的全生命周期的时空回溯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数字城市已走向面向云服务的智慧城市地理平台时代。云GIS服务平台为政府部门及公众提供了可定制、弹性化的一站式地理信息服务。本文在研究云GIS下地理空间数据的整合模型、服务体系架构,以及部署方式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Arc GIS云平台特点并设计了一套基于云平台的智慧城市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兰州市城关区数字化社会管理与服务平台"。该平台通过地理云服务集成了虚拟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关键技术,创建了智慧城市社会管理与服务新模式,提高了社会管理效能和质量。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的今天,如何兼顾好"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提高城市土地节约集约水平,解决城市土地供求紧张的矛盾、促进发展经济方式转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严峻问题。本文将GIS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过程中,探索利用GIS强大的空间数据组织、管理与分析功能,在遵循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相关标准与规范的基础上,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的数据管理和评价分析。同时,本文通过功能图块划分、海量数据管理与历史信息回溯,优化了评价过程,并有利于建立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和监督的长效机制。最后,本文基于ArcGIS Engine和ArcGIS Server实现了地理空间化的西宁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评价,结果表明,该系统的设计思路有助于提高评价效率、评价数据管理与成果管理。  相似文献   

10.
地名地址数据库作为地名地址数据与地理空间信息挂接的媒介与桥梁,是构成智慧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文详细对比分析了传统地名地址数据采集方法与RTK+数码相机地名地址数据采集方法的特点。利用RTK+数码相机,在诸城市进行地名地址数据采集,并基于ArcGIS开发一套连接测点和数码相片的"一键关联工具",实现数码相片的影像信息与RTK测点坐标信息关联,为地名地址数据属性编辑服务。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数据采集提供了新的思路,大大减少了地名地址数据采集的工作量,有效提升了地名地址数据的质量,为智慧城市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更新提供稳定的数据供应,为其他的外业数据采集项目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广东吴川吴阳镇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镇,境内历史文物众多.因濒临南海,自古为雷州半岛与外界交往的海洋通道.据考察研究及文物普查,该镇存在着一处古沉船遗址.沉船年代未明,一说为唐宋船,一说为近代外国船.通过民俗、历史地理遗迹调查,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论证吴阳古沉船为明代古船的可能性,甚至为17世纪荷兰古沉船.古沉船的历史信息不仅丰富了雷州半岛与域外交往的历史,而且为今后进一步开展雷州半岛航海史考古特别是古沉船考古奠定了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生态文明工程——对中国大运河遗址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生态文明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和宏观协调的角度,点评中国大运河工程。作者认为:她是中国东部大平原上开发湿地、利用湖泊的成功范例。是古代水网地区跨流域的内河航运的中央干线;为农耕文明时代国家级的标志性工程,是自隋唐以来保证中国南北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干线;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动脉;也是中国伟大的生态文明工程。中国大运河总长约3500km,顺应自然环境、水系格局和平原微地貌条件。她是2500年间代代中华儿女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河工逾千万、分段接力完成的伟大漕运系统。至今仍有近900km正常通航,每年货运量约3亿t,依然是北煤南运、南水北调、沿线资源流通的物流干道。中国大运河是活着的大遗址,是仍然发挥调控南北的作用的大遗址。中国大运河曾经串联了我国中东部六省两直辖市,穿越的33个地区级城市中有18个是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因大运河而兴衰,而且水文化和水景观仍然是这些运河沿线城市的特点和亮点,是其成为宜居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3.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对古近代城市发展演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借助于城市地图。城市地图可相对准确地反映出当时城市的空间形态,对于研究城市历史平面布局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以近代城市地图(明、清、民国时期的城市地图)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其对传统城市地图的继承与受西方文化及先进测绘制图技术影响发展的角度,探究近代城市地图的类型特点、发展方向与价值。近代城市地图一方面既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城市舆图在绘图手法和表现内容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制图技术和文化的冲击与推动,在继承与发展中逐渐趋向多样化、专题化和近代化,并且能充分反映该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与地域特色。本文分别从同一城市(以北京为例)不同时期的城市地图和不同城市典型的城市图2个角度进行分析,讨论并总结了近代城市地图在表现手法、内容和绘图技术等方面的特征及地图本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In the era of the Internet and globalisation, more and more international academics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how city governments compete for talent, capital, and technology through website marketing to promote their economy and global status. However, 1) present research generally overlooks th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elements in different marketing themes, 2) the combinations of marketing themes are still unknown, and 3) the presumption that the emphasised elements and specific combination of marketing themes on official websites differentiates cities requires more cases to be understood. In light of this background, this study collects homepage elements of 49 Alpha world cities' official websites and quantitatively analyses the frequency of different types of elements, the marketing content themes, and the dissimilarity of content of Chinese Alpha world citi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mprehensiveness and locality appear in the process of city marketing throughout official city websites. Overall, we mak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kinds of elements significantly differs between 49 Alpha world cities. 2) Based on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elements, the marketing contents of Alpha world cities through official websites can be categorised into six themes of history and culture, government and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 government and living, construction and living, and general compound. 3) The marketing elements of five Chinese Alpha world cities, including Hong Kong, Beijing, Shanghai, Taipei and Guangzhou, are different than the other 44 Alpha world cities, and Chinese cities prefer to advertise their history and culture but rarely market citizens' activities. Moreover, Chinese cities' marketing mostly targets natives while the other 44 Alpha cities target external groups, and the locality of world cities' website marketing is reinforced especially on a native language edition website. This study ultimately finds that the Chinese edition websites of five Chinese cities place more focus on introducing local historical buildings, administrative services, and internal business information than the English edition websites do.  相似文献   

15.
与唐宋传奇相比 ,明代中篇文言小说虽然从质量上来讲有不少都是粗制滥造之作 ,但它们却以其系列化制作形成了“才子佳人”之婚爱模式 ,折射出某些文化观念 ,对后世的情爱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究中国古-近-现代地图的传承和发展脉络,有地图制图技术传承和地图数据资料传承两重含义。中国古代地图学对近代地图学影响最大的是“计里画方”技术、西晋裴秀的“制图六体”理论、唐代贾耽的制图方法和作品、宋代沈括的二十四位向和“制图七法”、元代朱思本理论和技术体系及其地图作品5项成果。明代地图制图的传承和发展有3个分支(传承线),即传统疆域和全国地图制图、航海图和海防图、引入西方制图技术后的近代地图萌芽;清代地图学的传承和发展的5个分支(传承线),即皇家主导的全国地图制图、民间自发的全国地图制图、世界地图制图、海洋图制图、工程地图制图;民国时期的地图制图传承和发展的6个分支(传承线),即私营出版社制图、专题地图制图、航海和航道地图制图、工程地图制图、地形图制图、军事地图制图。中国古代和近代地图,对当今的地图学而言,有丰富的史料、文物价值,也有一定的信息承载价值,但在利用上有相当的难度,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探讨出适合的地图再利用模式;从地图表现形式来看,现代地图学似乎有“仿古”的趋势,但这是科学发展的一种螺旋式上升,代表了从古代地图到现代地图传承与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式升华。  相似文献   

17.
1IN TR O D U CTIO NH istoricdaelsertificatiisonnotonlythekeyissueon theinteractiobnetweennatureandhuman proces,sbutalsothemost challenginigssueinthecomplex reltaionshipbetweenhuman andland.Previousl,ymostChinesesci-entistisnthisfieldcarrieoduttheiresearch…  相似文献   

18.
对分布于临沂一带沂河与沭河沿岸沙带的展布形态与沉积层理进行研究,认为该沙带属于古洪水期滞留沉积物(SWD),并非以往认为的风沙成因(寒亭组)。为了获取滞留沉积物的形成年龄,采用光释光测年(OSL)方法,首次获得对应沉积物年龄为0.8ka,1.2ka,结合相关历史时段的洪水记录,综合分析后,认为该滞留沉积物记录了发生在唐宋时期的两次历史洪水。  相似文献   

19.
Duringtheprocessofnationaleconomy'stransi-tion,thedeterminantpowerofeconomicdevelopmenthaschangedgraduallyfromcentralgovemmenttolocalgovemments.Cities,asthecenterof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notonlydeterminethecompetitivenessoftheregionbuthavebecomethemainimpetusforthechangesofmacroeconomicpatternasweIl.Sotaking2o9perfecture-levelcitiesasresearchsubjects,weanalyzethemacropatternofurbancompetitivenessandcomprehendtheinternalimpetusandmechanismofre-gionaldevelopment,whichhavegreatsignificance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