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邑 《海洋信息》1994,(12):24-25
日本的海洋栽培渔业是从1963年开始的,以日本水产厅为主导进行海洋种苗的放流、增养殖渔业。在近20年中,由于水产养殖业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已经开始大量生产各种鱼类的种苗,使海洋栽培渔业得到迅速的发展。这期间,不仅海洋生物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有很大进步,而且在养殖种苗的稳定供给方面也已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栽培渔业是将人工生产的种苗放入自然界中,在自然环境下培养鱼类,从而达到再造资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提出了黑鲷人工繁殖、培苗、越冬及池塘高密度养殖等一系列方法和技术之后,又进行了泥滩养殖黑鲷技术的研究。黑绸作为暖湿性鱼种,移殖于浅滩混水环境进行养殖,这在国内外尚未见到先例。通过科研人员两年多的努力,在河北省黄骅市.获得成功。该研究在种苗中间培育、鱼种越冬和商品鱼养成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取得了越冬成活率95.3%,尾均重292g,平均亩产418.3kg,亩获益10500元的好成绩,为我国海水养鱼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还进行了黑鲷人工配合…  相似文献   

3.
厦门文昌鱼人工繁育批量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仁杰  方琦 《台湾海峡》2007,26(1):121-128
2005年5月21日至7月6日从厦门市翔安区欧厝附近海域采集文昌鱼亲体6批共计550余尾,移入室内进行强化培育.7月16日和17日夜间,培育的亲体自然排放精卵并受精,共获得受精卵125万粒.受精卵孵化获得浮游幼体115万尾,孵化率达92.0%.孵化的幼体经25d较高密度人工培育,获得99.2万尾体长0.31~0.72cm的文昌鱼苗及未成苗浮游幼体;分苗疏养后,又经28d继续培育,存活的幼体几乎全部潜入沙层中,最终获得体长0.55~1.30cm的厦门文昌鱼潜沙苗23.2万尾,其53d育苗成活率达20.7%.这是国内外首次人工培育获得成批量的文昌鱼增养殖苗种.进而于2005年11月6日向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实施了国内外首次的文昌鱼资源人工增殖放流.  相似文献   

4.
1.配合养殖渔业辅导方案,养殖生产将以岛内需求为导向,并逐步减少养殖面积。2.配合养殖渔业生产区之规划设置,办理区内公共设施整建、改善生产环境,以使水土资源合理利用。3.加强规划浅海养殖区并辅导发展海洋箱网养殖。4.开发海水鱼、贝、介类繁养殖技术,推动纯海水养殖发展。5.加强推广循环水养殖技术,降低养殖用水需求。6.配合养殖水产物的品质卫生检测,加强办理养殖环境卫生与产品品质的改善。7.加强养殖渔业行政管理电脑化。提高养殖行政效率,并建立养殖渔地理资讯系统。8.加强病害防治,提高养虾活存率。9.…  相似文献   

5.
乌鱼是台湾重要养殖鱼类之一,供应养殖所需的种苗向来捕自天然海域,产量年年不敷需求,近年来人工养殖乌鱼种鱼以生产乌鱼子的技术进步迅速,对种苗供应更是迫切需要。台南分所以鱼养殖3a的种鱼,分别使用不同剂量的荷尔蒙制剂,间隔24小时分两次催熟,进行自然交配,母鱼为1次产卵型,每尾母鱼产卵估计约为100×104粒,受精率为50~60%,产卵率于高峰时可达到80%,因此建立了大量自然产卵的方式。台南分所于1993年度以田间自然增产力的方法进行育苗,而且育苗池无搭设任何遮阳设施,于1992年12月1日置入受…  相似文献   

6.
假晴东方鲀人工育苗获得41.8mm种苗351000尾,每立方水体出 苗860尾。越冬成活率91.6%,增重率61.8%。利用室内水泥池及养虾土池 养成商品鱼,分别获得1969 g/m3和 208 kg/亩的收成。  相似文献   

7.
粤东南澳岛发挥内湾滩涂广阔的优势,于1998年10月23日在岛东北端的深澳猎屿湾西南海域,进行了大规模的花蛤人工放流增殖,共放流种苗760多万粒,增殖海区面积2000多亩,为这个海岛县开拓了一条花蛤高产稳产养殖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8.
用人工培育的大黄鱼幼鱼,经丁香酚溶液浸溶麻醉、体背系挂塑料牌,经网箱暂养后于1987年1月20日在官井洋中放流6216尾。2个月内回捕483尾。通过对回捕鱼及其捕捞实况调查,并结合定置网渔获物中天然大黄鱼及海区温盐断面调查,对放流标志鱼早期的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用人工培育的大黄鱼幼鱼,经丁香酚溶液浸浴麻醉,体背系挂塑料牌,经 网箱暂养后于1987年1月20日在官井洋中放流6 126尾。2个月内回捕483尾。 通过对回捕鱼及其捕捞实况调查,并结合定置网渔获物中天然大黄鱼及海区温盐 断面调查,对放流标志鱼早期的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常温育苗已有过一些报道[1~3]。为了提高牙鲆苗种规格,增强苗种度夏能力,缩短养殖周期,1995年我们在荣成市马山渔业公司育苗场进行了牙鲆升温育苗生产。截至7月6日巳育出全长5~10cm大规格牙鲆亩种300000尾,至自然水温达到最高值的8月下旬,部分鱼种全长已达15cm以上,大大增强了苗种度更能力,提高了苗种度夏成活率。1亲鱼培育及产卵1.1亲鱼培育1996年第5期于1994年11月份购入海上捕捞的牙鲆亲鱼33尾,全长范围40~75cm,体…  相似文献   

11.
设计了一个对虾养殖防病新模式,并进行了小规模试验,获得初步成功。在4个30~40m^2的露天水泥池中,各放入3cm的大苗500~700尾(每亩约10000尾),经90余天的养殖,对虾成活率80%左右,个体10cm,平均体重80尾/kg,饵料系数约1.5。新模式的立足点是防病,特点是设置一蓄水沉淀池,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养殖用水,配备充气增氧设施,选择优质配饵,合理投喂,使各种水质理化因子及生物因子尽量  相似文献   

12.
广东各地海洋与渔业部门针对沿海海域以及珠江等各江河渔业资源退化情况,积极组织人工增殖放流活动,仅今年6月8日这一次,全省就将2亿多尾鱼虾苗投进了深圳、惠州、东莞、江门等地沿海水域。 据介绍,为使广东海域及江河渔业资源得到增殖和发展,从1980年开始,广东各地海洋与渔  相似文献   

13.
略论河蟹养殖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绒螫蟹(Eriocheirsinensis),俗称河蟹,属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资蟹属。其食性杂,生长快,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我国河蟹产量在七十年代前主要依靠天然捕捞;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河蟹生产转为增殖捕捞。由于受人工种苗数量的限制,依然靠天然捕捞蟹苗、幼蟹进行放流;八十年代后期,由于过渡捕捞及河蟹生殖的生态环境破坏,天然蟹苗资源量又大幅度下降。近几年来,在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养殖的基础上,河蟹内塘养殖有了很快发展,但也带来了种苗及养殖技术等一系列问题。作者就几年来试验体会及现实问题谈一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辖区海洋产业结构转型步伐加快、传统渔业不断萎缩的实际,青岛开发区积极实施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培育水产品苗种繁育、水产品加工、休闲渔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倾心打造育苗、养殖、加工、旅游四大产业板块,通过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相似文献   

15.
梭鱼(Mugil so-iuy Basilewsky)为我国北方咸淡水鱼类人工养殖的主要对象,南方也有养殖,属鲻科鱼类,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水域。其中尤以鲻鱼(Mugil cephalus B.)为甚。由于它们中的大多数种类适盐性广、食物链低、生长快和肉味美,因而成为海水,咸淡水,乃至淡水鱼类养殖的很好对象。主要养于印度-太平洋区域、地中海和黑海沿岸。1969年,在保加利亚瓦尔纳召开的国际生物学计划海洋生产力组(IBP/PM)的会议上,与联合国粮农组织(PAO)一道,把鲻科鱼类列为国际性生物研究课题之一,受到有关国家的普遍重视。近十多年,对于鲻科鱼类的人工繁殖研究,在某些种类上已取得较大进展。鲻梭鱼,可期在几年内,进入种苗的生产阶段。 我国劳动人民对鲻科鱼类养殖至少已有四个世纪的悠久历史,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生产经验。但自古以来,都是利用天然种苗进行养殖。近年来,由于大量兴修水利,淡水入海的运流量不断减少,天然种苗场受到某些影响,能捕到的天然苗也不如以往丰盛,加之种苗资源本身因受气象的影响各年也有所变动。为了使生产能按计划进行,人工繁殖种苗已成为当务之急。 1967年,我所和原天津淡水渔业公司工农养殖场合作,对咸淡水养殖梭鱼的人工繁殖开始进行研究。并在人工诱导排卵方面取得成功,所获卵子得到受精和孵化。1968年,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的部分同志也参加了这项试验。当年共获得一千万卵子,其中有二百万卵子获得受精。孵苗十四万多尾。因受寒潮影响,大量胚卵在即将孵出前,或在孵出仔鱼之后不久死去。最后仅培育九百余尾达2公分以上的梭鱼苗。这一年的试验,为咸淡水养殖梭鱼的全人工繁殖打开了"通途"。1969年,养殖场由地方移交给部队,我所继而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进行合作,一直到1972年截止。1969年,室外池塘育苗成活率达30%,育成6厘米以上的梭鱼苗二千尾左右。这些苗经过越冬,到第二年春天,体长达20厘米以上。1972年,经过人工诱导排卵的亲鱼,在池塘中自行产卵和受精,并孵出仔鱼。这对咸淡水养殖梭鱼的人工繁殖来说,又迈开了新的一步。 本文总结了六年来(1967-1972)咸淡水养殖梭鱼人工繁殖试验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对咸淡水养殖梭鱼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自然繁殖也作了初步观察。现将这一材料发表,供有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一、国内外对虾放流增殖简况当今,国内外除人工养殖对虾外,还采取放流增殖,以增加捕捞产量。这既是水产科技重大成果,也是发展近海捕虾业的必由之路。据文献介绍:日本濑户内海70年代初对虾产量仅466吨,由于每年投放虾苗1~1.5亿尾,回捕率为5~10%,我国从1984年开始就进行大规模的对虾生产性放流对虾,据1986年统计:全国沿海共放流对虾苗(3cm)27亿尾使资源迅速增长。到1975年对虾产量上升1230吨。现仍以每年放流3~5亿尾,回捕增殖对虾5000吨,产  相似文献   

17.
假晴东方Tun人工育苗获得41.8mm种苗351000尾,每立方水体出苗860尾。越冬成活率91.6%,增重率61.8%。利用室内水泥池及养虾土池养成商品鱼,分别获得1969g/m^3和308kg/亩的收成。  相似文献   

18.
虾夷扇贝人工苗种高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虾夷扇贝苗种生产中,改进了亲贝升温促熟、产卵、孵化、幼虫培育等技术措施。在海上保苗中,选择适宜保苗袋和培养水深,使成活率明显提高,生长速度加快。在445m^3水体中,培育出商品苗(壳高1.5cm以上)1.5亿粒,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大泷六线鱼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12年~2014年,作者在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鳌山卫中试基地进行了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全人工繁育研究,通过人工促熟、激素诱导,培育F1代全人工亲鱼558尾(雄鱼231尾,雌鱼327尾),获得受精卵33.0万粒,孵化F2代仔鱼30.0万尾,受精率98%,孵化率91%。在水温16~17℃、盐度31、p H 7.8~8.1、溶解氧6 mg/L条件下,历时110 d,培育平均全长6.2 cm F2代苗种11.7万尾,苗种成活率39%。作者在国内外首次开展了大泷六线鱼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丰富了大泷六线鱼养殖基础资料,为大泷六线鱼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大亚湾直鲷标志放流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97年在大亚湾开展了真鲷Pagrosomus major的标志放流研究,以探讨了以人工放流增残大亚湾真鲷资源的可行性,标志放流的真鲷共2000尾,体长为57-71mm(平均体长为61mm),标志放流效果明显,共回捕标真鲷324尾,回捕率达16.2%,初步了解了标志真鲷在大亚湾的分布移动趋势及生长等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