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青藏高原冷湖地区的气象观测资料,开展了气象要素变化及对天文观测的影响研究,从气温-降水、云量-日照时数、大风-沙尘三个方面分析了在冷湖地区进行天文观测的可能性与合理性。结果表明:①冷湖地区年平均气温低,最高和最低气温差值存在年代际转折特征,转折后气温差值降低(最低气温增加趋势超过最高气温),降水量较少,夏季降水减少而其他季节降水增加,低温少雨的环境有利于大气层结稳定、减少湍流,提升天文观测数据质量;②日照时数在年代际转折以后增加,云量减少,低云量有助于电磁波的传播、提升天文观测精度;③风速和大风日数在转折以后均为减弱趋势,这使得浮尘日数也减少,这有助于减少天文观测仪器的磨损、增加天文观测仪器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
基于青藏高原冷湖地区的气象观测资料,开展了气象要素变化及对天文观测的影响研究,从气温—降水、云量—日照时数、大风—沙尘三个方面分析了在冷湖地区进行天文观测的可能性与合理性。结果表明:冷湖地区年平均气温低,最高和最低气温差值存在年代际转折特征,转折后气温差值降低(最低气温增加趋势超过最高气温),降水量较少,夏季降水减少而其他季节降水增加,低温少雨的环境有利于大气层结稳定,提升天文观测数据质量;日照时数在年代际转折以后增加,云量减少,低云量有助于电磁波的传播,提升天文观测精度;风速和大风日数在转折以后均为减弱趋势,这使得浮尘日数也减少,这有助于减少天文观测仪器的磨损,增加天文观测仪器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
根据作者提出的地表热平衡各分量的气候学计算方法,利用ERBE和ISCCP资料,计算了全国215站的大气热闹强度,分析了其天文辐射、降水、气温、地表热源等的相关性,拟合出大气热源的参数化式;。并讨论了大气热源在我国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吴亚玲  李辉 《广东气象》2011,33(5):39-41
利用深圳市逐时降水和三防信息资料,运用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的方法,借助2个内涝程度截然相反的“龙舟水”过程实例,对深圳市内涝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得出深圳内涝既与气象因素有关,也与城市本身的排水能力、城市效应、遭遇天文高潮等方面相关.短时强降水或过程雨量偏大的降水可以直接引发深圳市内涝.  相似文献   

5.
利用伊犁地区的8个树木年轮年表资料与河谷西部五站4-6月平均降水资料,在相关检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年轮年表与降水的多元回归方程,重建了伊犁河谷西部250年4-6月降水序列,分析和讨论了序列的长期变化特征和周期变化规律,并对未来降水趋势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省域卫星估测降水的资料融合技术及精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洪鹏  刘文 《山东气象》2003,23(4):22-24
根据卫星资料估测降水精度不高的现状,提出了省域范围内利用卫星资料估测降水的初步结果与常规雨量观测资料结合分析的资料融合技术。给出了充分综合应用全省加密雨量观测网和省内常规天气报告等雨量资料,对逐时、6小时、24小时三种时段的卫星估测降水结果进行融合的具体方法。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使小区域卫星估测降水的精度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冬季积雪与河南汛期降水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1998年河南郑州,安阳等50站降水资料和青藏高原冬季积雪日数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冬季积雪与河南汛期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冬季积雪与河南南部汛期降水较好的关系,而与河南北部汛期降水呈反相关,多雪年汛期河南南部降水偏多的概率占61%,北部降水偏少的概率占56%,少雪年汛期河南部降水偏少的概率为72%,河南北部降水偏多的概率为61%。  相似文献   

8.
夏、秋积云的雷达回波和降水特征及其估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湖南1979—1988年夏秋外场观测的资料,分析了积云雷达回波和降水的特征,建立了用雷达回波参数估算单站积云降水量、水层厚、总降水量和雨强的回归关系式,并用湖南积云降水资料和广东积云降水资料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这种估算积云降水的方法对我国南方的广大地区有一定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ENSO事件资料,结合吕梁地区1957年至2000年汛期(6月至8月)降水资料,分析了ENSO事件影响年的汛期降水特征,得出了ENSO事件起始季节、强度、持续时间与吕梁汛期降水的关系是密切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GMS-5卫星红外分裂宙通道和水汽通道资料反演晴空大气的可降水分布,同时利用探空站资料和地面站资料估算云天大气的可降水分布。将这两种方法进行融合,得到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期间全天候的大气可降水分布。结果表明,这种新的融合技术可应用于确定大尺度或全球尺度的大气可降水分布图像。揭示了江淮流域1998年梅雨盛行期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源于西南方向。充足的大气可降水是产生地面降水的必要条件,在某些动力条件的影响下,空中的大气可降水将部分地被转化为地面降水。给出了几种主要的降水类型,分析了相应的大气可降水条件及其特征,并剖析了产生降水的大气动力条件。结果显示,地面降水中心通常并非出现在大气可降水的高值中心区域而是产生在其下风方向的某一区域。  相似文献   

11.
北京冬夏降水系统中的云水量及其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地基双通道微波辐射计观测的降水天气下大气水汽、液水含量的变化,分析了北京1989年夏季1次降水过程和1990年冬季5次降雪过程的云水量资料,讨论了降水过程中汽态水和液态水含量的一些统计特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并估算了夏季降水中凝结水向降水的转化率。结合极轨气象卫星的遥感云顶温度资料,以及冬季地面降雪强度的观测,对北京冬季降水系统中的液水含量与降水的相关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北京地区降雪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多年气象观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各种天气系统及相互配置与多年降水资料进行了相关统计,精选了与降水密切相关的因子,利用多因子条件下的概率组合方法,建立了夏季省级分区降水概率预报经系统。在实际预报业务中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3.
El Nino对云南初夏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利用云南初夏5-6月的降水资料,全球月平均海温资料及热带OLR资料,研究了云南初夏5-6月降水对海气相互作用特别是El Nino的响应,发现云南初夏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以及南海对流活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79-1995年6-8月逐月的100hPa平均高度场资料及相对应的降水资料,对新疆夏季降水异常月的南亚高压的环流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分别总结出了南疆和北疆降水偏多月及降水偏少月时南亚高压环流特征不同的8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王静 《河南气象》2002,(4):24-24
利用1959-2001年春播期(3-4月)驻马店月降水资料,分析了春播期降水气候规律。找出与3-4月降水相关性好的因子,建立3,4月降水趋势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地表热源异常与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关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忠明  闵文彬  刘富明 《气象》2003,29(5):9-12
利用所计算的1961—1995年高原热源资料、四川与重庆的降水资料以及500hPa月平均高度场资料,分析了高原地表热源异常对四川盆地降水与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地表热源异常与四川盆地降水和旱涝有显著的相关;高原地表热源异常通过强迫500hPa东亚大气环流异常来影响四川盆地降水。  相似文献   

17.
ENSO对印度洋偶极子与中国秋季降水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利用1950--1999年Hadley中心全球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60站降水资料,通过讨论印度洋偶极子(IOD)独立发生时及IOD与ENSO联合发生时中国秋季降水的差异,研究了ENSO对IOD与中国秋季降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仅有IOD发生时,其正位相年使得中国西南地区和黄河流域的秋季降水出现正异常,而当IOD与ENSO伴随出现时,IOD正位相年和E1Nino使得中国西南地区秋季降水正异常区域维持并向东扩展,还使得黄河流域秋季降水转为负异常。此外分析了ENSO改变IOD与中国秋季降水关系的环流成因。  相似文献   

18.
华北四季降水特征及与我国其他地区降水的联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中国160站1951-2000年逐月降水资料,在对华北地区降水气候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介重研究了华北地区降水异常在四季中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和特征,以及华北地区不同季节降水偏多(少)时全国同期的降水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各季的降水趋势作了初步的估测。  相似文献   

19.
1995年初夏致洪暴雨的卫星云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5年卫星云图为基本资料,通过云图增强显示,结合气象常规资料,物理量诊断资料及降水资料,探讨贵州暴雨云团产生的大尺度天气形势背景,基本类型及活动特征,分析高低空急流和物理量场与云团活动的空间配置,并分析三种不同类型暴雨云团与降水的关系,提出了暴雨云团降水的短时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20.
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估算降水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王建林  刘黎平  曹俊武 《气象》2005,31(8):25-30
用美国KOUN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2003年5~6月观测的两次强对流降水的天气过程资料,研究了从冰雹云降水回波中剔除冰雹回波得到液态降水区域的方法,冰雹回波剔除的结果保证了估测降水量不受冰雹的影响;分析了S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几种估测降水强度方法的差异,并与地面雨量站资料进行对比,研究了KDP计算方法本身对降水估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际的估测降水中,不同降水估测方法得到的结果有较大的差异,利用KDP估测降水的方法不适合小雨阶段的测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