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郑兵  苏琴  向平  王兰 《四川地震》2006,(2):36-39
三叉口地区在1989年巴塘6.7级地震和2001年雅江6.0级地震前的重力场变化显示该地区的地应力呈聚集状态,能量的释放较少;在震后重力场变化显示该地区的地应力呈释放状态,有较大的能量释放。  相似文献   

2.
Rundle模式地震释放的能量及其标度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丁一 《中国地震》1999,15(3):278-283
本文扼要介绍了有关Rundle模式地震分叉结构及其爆发判据的主要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强地震过程释放的能量及其标度关系。本系列的研究工作,对地震预报研究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三江平原沼泽地主养鲤鱼塘能量转换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富亿 《湖泊科学》1995,7(3):263-270
对1988~1992年三江平原沼泽地泥炭池主养鲤鱼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一个生长期浮游植物毛初级生产力对太阳辐射能的转换效率为0.204~0.308%;鲢鳙净产量对浮游植物净产量的转换效率为1.195~4.815%;太阳能转换为鱼类总净产量的生态学效率为0.067~0.123%。总辅助能、总生物能和饲料辅助能转换为鱼类总净产量的效率分别为8.91~14.05%、10.96~17.20%和11.06~17.57%.在2500kg/hm~2、3500kg/hm~2及5000kg/hm~2三个净产量级型池塘中,以5000kg/hm~2产量级的能量转换效率为最佳型。  相似文献   

4.
从能量的角度研究对隔震换能控制系统对建筑结构的减震控制作用,它既能通过转换地震能量来减轻结构的振动,又可以利用转换来的能量作进一步的振动控制.通过研究换能装置的控制力与隔震层刚度比的关系,提出了换能装置控制力的建议公式,并研究了不同换能装置与隔震层设计组合对换能效率和控制效果的影响,给出了隔震换能系统的设计流程,可使隔震换能系统换能效率达到70%左右,振动控制效果达到65%以上.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大气静力平衡适应过程的本质,利用波动理论和能量转换角度,分别对完全可压缩的等温大气模型、滞弹近似下的等温大气模型和层结中性大气模型进行研究比较.结果表明:大气静力平衡适应过程的本质是声波和混合声重力波对扰动能量的频散过程,滞弹近似模型和层结中性模型均不能完全描述此适应过程;在波动假设下,此三类大气模型中扰动物理量之间的偏振关系同波动的性质有关,气团的运动方程均为椭圆方程,声波和混合声重力波对气团运动的作用差异较显著.
大气静力平衡适应过程中扰动能量以有效势能、有效弹性势能、动能或波动能量的形式存在并相互转换;扰动有效势能与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转换与混合声重力波或者重力内波有关,扰动有效弹性势能与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转换与声波有关.在完全可压缩的等温大气模型中,扰动有效势能增加1个单位,其中69.9%来自扰动垂直动能,其余30.1%来自扰动有效弹性势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目的是,通过大区域弹性能量积累速度与释放速度的对比,探讨中国境内强震活动总趋势与区域弹性能量储备的关系,并对今后强震活动趋势提出一些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7.
秦嘉政  钱晓东 《地震研究》2005,28(4):307-312
介绍了利用矩能比估算地震波辐射能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云南地区1900—2004年M≥5.0强震的地震波辐射能量释放的时空分布,认为:①统计期问的能量释放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前65a的能量释放为22%,后40a为78%,且约87%的能量释放集中在云南7个主要地震带,其余地区仅占13%左右;②云南地区强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累计释放能量的统计结果显示,5个平静期期间的累计释放能量折合震级均在6.8—7.2级之间。云南进入第5个平静期已接近10a,期间累计释放能量折合成震级约为6.8级,与前4个平静期的时间间隔和能量释放相当,表明云南地区进入新一轮强震活跃期的危险性正在逐渐增大,云南东部地区可能是强震发生的危险区。  相似文献   

8.
采用1850-2012年期间USGS全球M≥5.0地震目录资料,构成全球地震能量-时间序列,进行小波变换和准周期分析. 结果表明,全球地震能量释放的时间序列存在9年、19年和45年的3个准周期,其中,45年准周期最为突出. 结合起潮力周期的物理背景,对长周期潮汐起潮力与地震能量释放准周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没有发现全球地震活动的能量释放与潮汐短周期相关的准周期.  相似文献   

9.
MHD激波能量转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MHDRankine-Hugoniot关系出发,导出激波下游磁能、内能和动能相对上游的增长因子,它们依赖于上游的激波角、等离子体β值和激波强度.对这些因子分析得出:1.由于行星际存在大尺度螺旋磁场,使激波而不同部位能量转换率不同,导致激波面西侧为强磁场区;2.磁能、内能转换与介质流速无关,动能转换与流速呈线性关系;3.在激波驱动过程中,能量通过后向激波输入到前、后向激波间的相互作用区;4.行星际激波能量转换以法向动能为主,随着激波向外传播介质β值不断增大,法向动能增长因子不断减小,致使激波和太阳风介质的相互作用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   

10.
乌统昱  张咏 《内陆地震》1996,10(2):155-160
拓补预测实际上是GM(1,1)模型群的预测。将首都圈年累积释放地震能量的统计结果作为建模的基本数据,建立相应的拓扑预测模型,对2000年以前首都圈年累积释放地震能量的发展趋势作出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地壳介质中存在的几类各向异性弹性本构关系,推导了应变能变换公式、EDA薄层各向异性弹性常数及非对称面上EDA构成的单斜对称弹性常数的计算公式,讨论了几种各向异性对称系统的特征方程,并给出了弹性波的角散表达式,最后选取合理的参数对波的角散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水库水体加、卸载及渗透过程中,库底岩石介质有效应力变化对弹性波速的影响,以及弹性波速变化与孔隙压力、有效应力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四川省紫坪铺水库为例,在前期已建立库区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结构模型,并推导出岩石介质变形与流体渗流耦合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有效应力对岩石弹性波速影响的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定量计算了库底岩石介质的孔隙压力、附加有效应力和弹性波速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水库水体加、卸载及渗透过程中,地下岩石介质弹性波速增量值的变化并不明显,最大变幅仅为±0.013km/s,变化范围主要集中在库底5km以上的局部区域;弹性波速增量值与附加有效应力变化同步,与水库水位变化形态相似;不同观测点弹性波速变化量的大小与埋藏位置、深度及附加有效应力的变化幅度有关,同一观测点,弹性纵波波速变化幅度大于弹性横波波速。文中数值模拟的结果与一些学者通过环境噪声方法获得的紫坪铺水库附近区域相对波速变化的反演结果在变化形态上大体一致,但变化幅度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弹性波有限元逆时偏移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善弹性波有限元逆时偏移剖面的质量是目前该方法面临的难题,为此,首先在有限元方程中,合理地加入边界力项,并找到准确的成像条件,以及对炮集资料用惠更斯(Huygens)原理消除直达波和面波干扰等措施,提高了复杂含油气结构的偏移剖面质量.本文重点研究单分量资料弹性波偏移的可靠性,利用单分量、抽炮集资料,模拟实际资料处理典型含油气构造,得到了高质量的自激自收和炮集资料的偏移剖面.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双相各向异性介质模型,首先推导了双相各向异性介质中弹性波传播的动力学方程及其Galerkin变分方程和有限元运动方程,然后给出了孔隙弹性波方程的有限元数值解法以及二维双相PTL介质中波场模拟的人为吸收边界条件. 最后,利用本文给出的有限元方法对双相PTL介质和双相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弹性波传播进行了数值模拟. 结果表明:有限元方法和吸收边界条件有效、可行,在理想相界条件下,不论是从固体位移,还是从流体位移的波场快照都能看到明显的慢速拟P波;在黏滞相界情况下,能否观察到慢速拟P波,与含流体地层介质的耗散性质有关.对实际含流体介质,从流体位移分量的波场快照比从固体位移波场快照更容易观察到慢速拟P波.  相似文献   

15.
弹性波克希霍夫积分偏移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P、S波同时偏移法是为了适应复杂构造地区勘探情况而开始研究的一种偏移方法。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应用弹性波克希霍夫积分偏移的基本原理,改进了纵波(PP)及转换波(PS)的同时克希霍夫积分偏移方法,给出了一种近于实用的计算机流程和程序;并用其分别对射线理论合成反射波资料、有限元模拟地震波传播资料进行了检验,证明此种方法是有效的。在解决复杂构造地区的地震波成象方面,该方法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Biot的饱和孔隙弹性介质的运动方程和利用复变函数方法,本文研究了无限饱水孔隙弹性空间中由常速运动源所产生的位移场。考虑了两种类型源:a.沿无限空间水平轴运动的斜向集中力源;b.运动双力偶源。关于力源的运动速度,考虑了4种情形:a.力源的运动速度U小于饱水孔隙弹性介质的三种体波速度一亚音速情形;b.速度U小于介质的第一纵波过度和横波速度,但大于第二纵波速度─—弱跨音速情形;c.速度U小于第一纵波速度,但大于横波速度和第二级波速度─—强跨音速情形;d.速度U大于介质的所有三种体波速度─—超音速情形。结果表明,在跨音达和超音速情形里,解呈现出与力源相联系的平面冲击波特征,位移出现了相应的跳跃。  相似文献   

17.
应用混合变量弹性动力学方程和线性常微分方程组的矩阵指数解法,将层状介质中广泛应用的弹性波传播矩阵解法推广至横向非均匀介质,给出了一种可计算复杂地质体中弹性波传播的广义传播矩阵数值解法。该方法可模拟任意震源及所产生的各种体波、面波,数值结果表明具有很高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8.
弹性介质各向异性研究沿革、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研究是当今地震学研究领域中的前沿课题之一,同时也是地震学中难题之一.由于地下岩石的各向异性主要表现在:地震波速度随传播方向发生变化;不同类型体波间相互耦合;横渡发生分裂:面波速度频散依赖于传播方向等.薄互层与裂隙定向分布等产生视各向异性,放在石油地震勘探、地震预测和岩石层物理与动力学研究中有极大潜力和应用前景,并受到广泛重视.为此,本文较为详尽地讨论了弹性介质中地震波各向异性研究的沿革,简述了国内外现今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目前尚存在的和有待解决的一些主要问题.最后对我国在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动、检测和应用等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弹性波反射法在桩基检测中的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建生 《华南地震》1994,14(1):48-55
根据波动理论探讨了弹性波在砼桩中的传播衰减规律及反射特征,提出了判断桩基质量的有关理论依据,并结合工程实例应用弹性波反射法讨论了时域、频域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20.
温度对岩石的弹性波速和声发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中研究了温度变化引起大理岩和辉长岩的波速变化和声发射活动.研究揭示了岩石热开裂的波速效应,并发现热开裂波速效应具有记忆性.实验同时表明岩石热开裂的波速效应,与过去被其他作者发现的热开裂声发射效应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结果有助于阐明岩石热开裂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