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空间分析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   总被引:59,自引:5,他引:59  
王学军 《地理研究》1997,16(3):70-74
空间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是两种有效的空间信息分析和处理技术,二者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大大拓展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使得迅速发展的空间分析得到GIS的有力支持,文中对此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二者结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new method for detecting outliers in an irregularly distributed spatial data set. Our method has two desirable properties. First, it is functionally effective due to the introduction of sensitive outlier indices and locally adaptive and robust statistical criteria. Second, it is computationally efficient because of the use of super-block based spatial data sorting and searching scheme. Our method has been implemented using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and integrated with the Arc/Info GIS system. The integration leads to a powerful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 tool for checking and analysing anomalous values in a GIS environment. Local outliers can be automatically labeled with our method, subject to some user-defined parameters. Outliers represent anomalous or suspicious values in a statistical sense, which may not necessarily be erroneous values. Instead of being simply discarded, statistical outliers should be investigated further using prior qualitative knowledge or in association with other GIS data layers.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GIS空间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41,自引:7,他引:4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尤其是空间变化研究 ,离不开 GIS的空间分析方法。该方法的数据基础主要是矢量格式的土地利用图件和遥感解译制图成果 ;模型基础包括 GIS的时空数据模型、属性数据模型和提取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原理模型 ;而数据处理过程则涉及GIS系统的数据转换功能、编辑功能、空间分析功能、数据库操作功能、空间统计分析功能以及图形显示功能等。本文结合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实例分析 ,从上述三方面详细阐述了 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及其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探索性空间分析及其与GIS集成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索性空间分析基于让数据说话的理念,可以避免野值或非典型观测值的误导。在对探索性空间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交互式和动态空间数据分析、地学可视化及可视化空间分布、确认性空间分析、空间数据挖掘等探索性空间分析的主要技术。由于统计分析软件和GIS的数据格式差异很大,直接将二者简单集成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切实可行的集成方式是采用对象连接和嵌入(OLE)技术,分别调用统计分析软件的探索性分析功能(或者函数)以及GIS的地图显示和空间分析功能,并进行必要开发,实现二者的集成。最后对探索性空间分析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资源与环境模型标准文档库及其与GIS集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岳天祥 《地理学报》2001,56(1):107-112
论述了中国资源与环境模型标准文档库的结构和内容。通过研究总结数学模型及其研究现状发现,中国资源与环境模型标准文档库建设需要完善尚有缺陷的数学模型、创建尚缺少的数学模型;通过归纳现有数学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现有集成方法发现,目前的集成方法不能满足区域可持续发展集成模型的需要,据此讨论了数学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效集成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最后,提出了通过大量案例研究,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集成模型和中国资源与环境模型标准文档库2个软件包的可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空间负载平衡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设计、应用合理的空间负载平衡算法是当前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该文介绍了空间负载平衡的基本概念,给出了空间负载平衡的基本算法和改进算法及其空间应用研究现状。对于各种算法进行对比讨论,分析其优劣,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Interactive statistical graphics are reviewed in the contexts of spatial data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GIS provide the user with an active geographical view of the data—a map that can be used as an entry point to the data base. Prototype software—SPIDER—illustrates the possibilities of using statistical graphics as further views of the data, which can be made active and thus provide alternative means of querying the data. These views can be cross-referenced by 'linking'. It is argued that such a system can provide a very rich environment for pursuing exploratory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patial data.  相似文献   

8.
GIS专业人才的素质特征、知识结构与培养方案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GIS学科的工具性、工程性及横断性等特征促使GIS的应用格局以及社会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朝着多层次、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该文在调查分析国内外GIS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指出GIS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特征:1)融厚实的数理、空间知识基础与精湛的GIS专业知识于一体;2)融扎实的GIS基本技能与迫切的GIS求知、创新欲望于一体;3)融GIS研究、技术开发本领与GIS项目管理能力于一体。同时,GIS专业人才应掌握与之相对应的、立体的知识结构,即以数理基础和空间基础为宽度,以应用背景与应用领域为广度,以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为深度的知识结构。笔者还对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型与GIS高、中级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青海湖地区普氏原羚的生存能力,建立普氏原羚生存能力空间模型,分为狼捕食模块、普氏原羚生存模块、人类活动及政策模块、食物丰富度模块和羊生长模块。普氏原羚生存能力模型基于空间建模语言实现,采用SME中的SML语言标准。利用空间建模语言直观反映模型的层级关系、模型与空间的关系、空间数据与时间数据的融合以及模型的可视化模拟和预测。  相似文献   

10.
定性GIS在时空间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定性GIS已经成为地理学混合研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扎根理论并与可视化结合、GIS和民族志整合等途径,对时空间行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通过文本或非文本质性材料与GIS地理特征的整合,形成了时空行为研究中独特的地理环境系统与空间机制分析,一个重要的前沿领域就是地理叙事在时间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时间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时空行为的重要视角,但由于对个体主观性及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的相对忽视等原因,受到了一定的质疑。近年来以GIS为代表的地理空间技术的定性分析与表达,为时间地理学融入质性分析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关美宝创建的基于GIS的地理叙事方法,通过借鉴叙事分析的一般方法尤其是三维叙事空间分析,结合时间地理学概念框架,开发了基于GIS平台的计算机辅助叙事分析组件(3D-VQGIS),实现了在GIS内可视化的、循环交互的叙事分析,为定性GIS发展中GIS与叙事分析方法的融合做出了贡献。将地理叙事方法用于时空行为研究,可以为时间地理学方法创造一个更便于理解与解释研究对象日常行为的地理环境,为其融入行为与主体的质性分析提供从数据整合、数据分析到解释与展示的一整套研究方法与具体操作工具。  相似文献   

11.
GIS elemental unit representations of spatial data are often defined in terms of points, lines and areas. However, another type of spatial data that is becoming frequently captured, but as yet is largely ignored in GIS, is that of video. While digital video recording is a commonly encountered medium in modern society and encompasses many forms, from simple personal camcorders through to sophisticated survey and surveillance systems, its geo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in a GIS has not been fully examined or realised. In the majority of cases the video footage is usually captured while the device and/or the objects being viewed are in motion. What i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is when video streams can be, or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spatial data such as location and orientation to create geographically referenced videographic data, which, for simplicity, will be defined as spatial video. Fundamentally, the nature of video is to record space, so when spatial properties can be accurately acquired and associated with this footage, an important geographical element can be considered for integration and analysis within a GIS.

Existing spatial video systems, both commercial and research, are predominantly used in survey or LBS roles and are usually bespoke and application specific. These systems do not model spatial video to any recognised standards that is generalised to be both data and platform independent. They do not support GIS integration and/or analysis from a purely spatial content perspective. A video-image/remote-sensing centric approach prevails where usage options range from simple visualisation interfaces to interactive computer vision systems. What has been largely overlooked is a spatial approach where the inherent geographical extent recorded in each video frame can be modelled and used in a geo-spatial analysis context. While this modelling approach has not been fully realised, it does exist in a GIS form based on Open Geospatial Consortium standards, where the spatial context of video is defined in a structure called a ViewCone. However, a ViewCone only defines a 2D model of the geographical extent of each frame and is restricted to a three-or-five sided polygon representation.

Thu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otential of modelling spatial video through the use of elemental data types within GIS; gives some examples of using this approach; describes some problems in using spatial video within GIS; and then demonstrates how these problems are being solved. This is done in three stages: Firstly, a detailed overview of spatial video in its current GIS role is provided – this is achieved through a complete introduction to the distinct elements of spatial video followed by a review of its use in both commercial and academic application areas. Secondly, a brief theoretical overview of an alternative GIS-constrained ViewCone data structure is given that defines a more flexible spatial video model for both 2D and 3D GIS analysis and visualisation. Thirdly, a selective sample of results is presented based on an implementation of this approach being applied to a constrained spatial video data source in a specific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12.
论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兴起代表了地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综合信息技术,它属于技术地理学的范畴,它为资源与环境的管理和规划以及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革命性工具。另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又依赖于地理学理论和实用模型的发展。进一步勾通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分析之间的关系是目前促进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面向区域”的GIS控件的设计与使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正江 《地理研究》2003,22(2):227-236
本文提出了一个“面向区域”GIS控件的概念———即以特定的地理区域为对象,将基础地理信息连同有关的GIS功能操作融合为一个可重用的程序模块,以Microsoft的COM(即“组件对象模型”)技术为基础,组织为“GIS化”的ActiveX控件。这种GIS控件,将面向对象技术中的“对象”扩展到了整个特定的地理区域空间,其核心思想是不仅封装了GIS的数据模型,必要的功能操作,而且封装了所有的基础地理信息。由于省去了对空间数据的处理,因而这种GIS控件可被广大非GIS专业的信息系统开发者灵活、简便地用于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GIS功能扩充,也可用于构建一般的地理信息系统,因而有利于GIS技术应用的普及。文章最后给出了有关陕西省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4.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杏元  陈丙咸 《地理学报》1989,44(2):230-236
本文根据国内外在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进展,就地理信息系统的科学概念、基本构成和它的以下一些发展趋势作了讨论:(1)地理信息系统是构成地理学日臻完善的技术体系的重要部分;(2)空间分析功能是系统研究和应用的主要目标;(3)系统最重要的技术问题是管理和存储大量空间数据的数据结构;(4)综合性的发展特色日益明显;(5)标准化和智能型的发展方向已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5.
新疆城市经济区划分及影响范围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明确且合理的城市经济区和空间组织是区域内各城市实现功能整合的前提,也是实现城乡统筹、有序协调发展的基础。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来计算城市的中心性指数,在GIS软件的支持下,利用Voronoi图对地理空间进行分割,逐层递归,确定不同等级的中心城市,并构建城市断裂点理论与倍增加权Voronoi图相融合的GIS空间分析方法,划分城市经济影响范围。结果表明:第一,采用简单Voronoi的递归算法,依据城市的中心性指数,选出不同等级的中心城镇,很好地体现了中心职能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第二,基于城市断裂点理论的倍增加权Voronoi图,不仅考虑了城市的实力,而且考虑了城市之间的空间邻近关系,并且很好地反映城市之间的空间竞争关系。第三,这种技术方法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和行政区划等人文要素的定性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探讨了新疆各级中心城镇和影响范围,旨在运用新技术和定量化的方法更科学地划分城市经济区,结合现有的城镇现状和发展战略,为未来新疆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及其若干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马虹 《干旱区地理》1997,20(3):30-35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核心是空间属性数据库,而管理,分析和应用数据库中数据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应用模型则是发挥数据库作用的关键部分。衡量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的好坏,不仅决定于其数据库的数据质量,数据量和更新速度,关键要看其空间功能是否强大,实用具有灵活性。一般来讲,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专业性,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7.
GIS空间动态模型组件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件重用技术为GIS与空间模型的集成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该文设计的空间动态模型的GIS组件 -Dy namicGC ,它在传统GIS数据模型的基础上 ,增加了表达空间动态系统的过程和关系 (流 )的数据模型和对象接口 ,为GIS环境下创建复杂动态过程模型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解决方案。该组件基于微软组件对象模型 (COM/DCOM)实现 ,充分考虑了互操作性、模型建模语言以及模型系统的可获取性需求 ,由一系列支持动态数据计算的OLE自动化对象集组成 ,可支持VB、Dephi、VisualC 等通用开发环境 ,也支持VBA、VBSCRIPT、JAVASCRIPT等脚本语言环境。使用VBA创建了经典的“生命游戏”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实现 ,作为该组件创建动态过程模型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8.
江汉平原乡村聚落形态类型及空间体系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亚平  郑有旭 《地理科学》2021,41(1):121-128
依据国土空间用地GIS数据及村镇统计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及分形学方法,探索江汉平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类型及空间体系特征。研究表明,江汉平原因其内部自然环境基质的差异,形成了“二类四型”聚落空间形态:低丘岗地地域,主要是均衡镶嵌型聚落空间形态,可分为高密度(斑块)低丘点状形态及中密度(斑块)岗地团块形态2种亚型,此类聚落形态的村镇呈现出“星点”式空间结构;河渠水网地域,主要是轴带依附型聚落空间形态,可分为低密度(斑块)滨湖弧带形态和中低密度(斑块)河渠直线形态2种亚型,此类聚落形态的村镇呈现“点轴”式空间结构。江汉平原“二类四型”乡村聚落形态及空间体系结构在长江中游平原水网农区有一定的典型性,可以为此类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乡村居民点体系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及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9.
空间数据分析与空间模型   总被引:84,自引:8,他引:76  
柏延臣  李新  冯学智 《地理研究》1999,18(2):185-190
虽然GIS已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它相对较弱的空间分析功能正在限制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文中系统论述了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GIS中空间数据分析的基本需求,空间统计分析,空间数据探索分析以及空间模型,探讨了GIS与空间模型结合的必要性,结合途径以及结合中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何飞  黄勇奇 《热带地理》2016,36(1):142-149
基于1995、2005、2013年3个时期的黄州城区路网,将Axwoman6.0系统嵌入GIS通用技术平台,运用空间句法中的轴线地图分析,以整体集成度和局部集成度建立不同时期的城市空间协同度,对黄州城区的城市空间进行量化比较分析,探讨路网格局和城市形态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黄州城区的整体集成度高值区由“轴”到“面”,不断扩大;空间协同度总体较高,但呈下降态势。城市表现出核心扩大化、空间复杂化、形态无序化的特征,进而指出黄州区存在单中心的城市结构以及城市形态日趋混乱的问题。据此,提出黄州区在今后的发展应注意培育多个中心,分散城市核心的职能;合理规划交通体系,带动周边联动发展;科学布局城市用地,扭转混乱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