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前言建筑物在强震作用下产生破坏,主要决定于建筑物本身的抗震性能和强地震地面运动的强度及特征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国内外历次大地震震害考察结果表明:孤突地形对强震地面  相似文献   

2.
1979年3月15日20时52分,在云南省普洱县的磨黑、勐先之间发生了一次震级为6.8的破坏性地震,震中烈度为Ⅸ。作者根据在现场实地调查的119个自然村中各类房屋的震害情况,确定以典型房屋的平均震害指数作为评定一个自然村的震害尺度。选择绘制了四个剖面上没有考虑场地条件影响的震害分布图和六个剖面方向的实际震害衰减平均曲线。讨论了磨黑地震影响场。认为磨黑地震震害分布的不均匀性和烈度衰减的不一致性除了这次地震沿发震断层释放的能量在空间上的分布可能不均匀外,主要是受震区内场地条件的影响。 文中以典型震害实例,再次证明了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就这次地震而言,软弱地基与基岩或坚硬地基上的震害指数差值平均为0.18;孤突陡坡地形较之平坦缓坡地形的震害有明显加重,其震害指数差值平均为0.19。对于地基土质不均,特别是半挖半填或用毛石堆砌的陡坎地基,使震害加重。  相似文献   

3.
不规则地形对地震动及震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有限元法研究了不规则的孤突地形对地震动及震害的影响。文中提出了“双向剪切变形”有限元模型,使三维问题简化为二维问题,计算工作量大为减少。对典型震害实例进行了具体计算,其结果与实际震害分布相当一致。  相似文献   

4.
利用汶川大震后在文县县城附近架设在同一地点不同高度的三个流动台获取的7次强余震的记录,通过对原始记录做零线调整并计算记录时程均方根值,研究了局部地形高差对强震地震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局部孤突地形对地震动加速度有明显的放大作用,在进行山区建筑选场和城镇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局部地形的放大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赵晋明  阚荣举 《地震研究》1992,15(4):392-400
本文以澜沧耿马地震时昆明震害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地震史料,研究了昆明市区震害的不均匀分布,烈度有两度的差别。相对高烈度区与历史强震破坏的重震害点大部分重合。据此分析了震害重复特点及其与地质构造和沉积盖层的关系。本文可用于研究昆明市区及邻区强震对市区可能造成震害的大致分布,为震害预测、防震抗震和城市规划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6.
唐山地震高烈度区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详细调查了唐山地震高烈度区后认为,在10度以上的高烈度区内,不同地段的震害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场地条件(地基土、局部地形等)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文中还对煤田采空沉陷区边缘地带的震害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姚安6.5级地震场地与震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介绍了姚安6.5级地震震区地质概貌和场地特征。以100多个现场调查点资料为基础,将影响震害的四种主要因素,按其影响轻重分类,用震害指数分析了该次地震的震害分布和局部场地特征对震害的影响。结果表明,震区未形成震害异常区,但有震害异常点存在。在影响震害的诸多场地因素中,以地基土特性的影响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鲁甸5.6级地震震害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通过对云南鲁甸5.6级地震中47个居民点的震害调查,给出了本次地震的等烈度分布图,分析了场地条件与震害的关系、各类房屋的震害特征、典型房屋震害累积效应以及生命线工程震害。结果表明:这次地震比2003年11月鲁甸5.1、5.0级两次地震破坏严重,形成了Ⅷ度破坏区及较大范围的Ⅶ度和Ⅵ度破坏区,盆地区的震害比基岩区的要重.其主要原因是:①盆地区广泛分布有软弱地层;②震区建筑结构简易,抗震能力极差;③三次地震震区基本重叠,震害累积效应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9.
钱培风 《地震学报》1983,5(4):483-490
地震对结构的破坏,传统观点认为水平地震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我们分析很多种类型结构的大量震害后,却得出竖向地震力起主要作用的结论.我国多次地震的调查报告中都曾列举过直观上能看出竖向地震力起主要作用的很多震害.最近几年国内外的一些学者也发现了这一问题.有些国家的规范对竖向地震力作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竖向地震力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已引起了地震工程学界的广泛注意.根据强震记录进行计算,技术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在强地震作用下结构真正的阻尼、力学性能,特别是地基的复杂影响都远远没有搞清,所以,计算结果可靠性有多大,还无法回答.本文分析了国内多次地震地面上多种物体的现象表明,它们的竖向加速度及结构的竖向地震力,远远高于传统观点.根据它来解释各种震害是令人满意的.所以,按反算办法,对计算竖向地震力的某些参数提出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0.
辽宁彰武4.8级地震的烈度与震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2月25日13时59分辽宁彰武发生Ms:4.8级的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彰武县马尾村(42°15′N、122°31′E)震中烈度为Ⅵ度。本文叙述了这次地震的烈度分布与震害。这次地震震害总的特点是房屋破坏不严重,但有裂缝的房屋在Ⅴ度和Ⅵ度区内广泛分布,震害有一定的隐蔽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RED-ACT地震震害评估系统,对2019年12月5日发生在唐山市丰南区的4.5级地震震中附近地面运动的破坏力进行分析。包括:地震中典型强震记录的分析,典型强震记录作用下典型单体结构的动力响应和破坏情况分析,以及震中附近该次地震的破坏力分布和地震时人员加速度感受分布的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唐山4.5级地震破坏力较小,与实际震害基本一致。基于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方法和密布强震台网的实时震害评估方法RED-ACT为震后应急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胜利油田孤东海堤地震液化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斌  李蕾  李先梅 《华南地震》2004,24(3):M025-M031
针对素填土坝基在强震影响下的主要震害多为坝基地震液化和坝身滑坡的特点,对胜利油田孤东海堤坝基地震液化和坝身稳定性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其场地资料和坝身资料,对6至9度地震烈度下可能发生的坝身滑坡及7至9度地震烈度下场地液化进行了计算并给出了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3.
1999年11月29日在辽宁海城岫岩交界处发生了5.6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的破坏、震中烈度达到了Ⅶ度,本文阐述了这次地震的宏观地震参数,烈度划分标度,烈度分布及震害特点等内容,与一般的5.5级左右地震相比,这次地震的特点是,震害偏重,震害分布不均匀,地震波的频谱效应从震害现象得到明显反映。  相似文献   

14.
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的震害和灾害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述了大同—阳高地震的震害情况,讨论和分析了其特点和震害偏重的原因。介绍了地震后进行的震害指数调查和经济损失评估的工作情况,并结合震害指数的分布特点和震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分析了地震烈度的分布情况和特殊性,指出震害分布与发震构造有密切关系,认为把烈度和震害指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可更好地反映出这次震群活动的宏观特点。  相似文献   

15.
台湾及台湾海峡地震活动对大陆地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已有和近年来补充调查的资料,阐明了台湾及台湾海峡地震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影响的差异,并通过对以下问题的分析,探讨了其结果在震害防御与历史地震考证方面的意义:①台湾地区的强震频度较高,间隔时间从几年到数十年,但对大陆沿海地带的最大影响烈度仅为Ⅵ度,最大有感半径达1100km,有感地带的宽度大于500km.这些地震在大陆地区可产生数毫米位移的长周期地面运动;②台湾海峡西侧滨海断裂带发生的强震,其频度不如台湾地区高,却因距离大陆较近,最大影响烈度达Ⅷ——Ⅸ度,最大有感半径大于1000km,有感地带的宽度大于400km;③我国东南沿海地带的震害防御策略,宜在着重考虑滨海断裂带强震影响的同时,还要注意台湾地震对工程结构造成的损伤,以及恐震心理引发的哄动社会效应影响;④大陆地区记载到的1517年5月19日地震事件,宜视为台湾地区的强震影响更为妥切.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根据应急科考震害调查资料确定的2003年8月16日内蒙古MS5.9地震的震害分布特征,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的长周期波形资料, 反演确定了该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解和震源机制解. 根据震源机制解、 余震分布和震害分布特征, 探讨了震害分布特点与震源机制的关系. 从全球强震记录、 历史地震资料和该地震的震害特点, 讨论了强地面运动的特点与震中区物理背景的关系. 调查表明, 此次地震的极震区呈东西走向, 与震源机制反演结果得到的断层走向一致. 极震区面积相对较大, 单层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的房屋受损较严重, 可能与当地的震源物理环境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浅平基桥墩在承受强震作用时,其基础与地基之间会发生提离,地基土会进入塑性状态.精确模拟上述两个问题是非常困难的.本文分析中地基采用了能考虑基础提离及地基塑性的弹塑性Winkler地基模型,采用1940年El Centro(NS)地震记录作为输入,对三个不同高度的双柱式浅平基桥墩进行了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础提离和地基塑性对双柱式桥墩的地震反应有很大影响.考虑地基非线性后,墩顶位移增大,剪力减小,对保护桥墩减小震害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8.
施甸5.9级地震场地与震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施甸5.9级地震震源浅导致了其震害偏重,而特殊的场地条件则导致许多烈度异常区(点)的产生。概述了施甸县历史地震的情况,介绍了旋甸5.9级地震震区自然根貌和场地特征,以近百年现场调查点资料为基础,将影响震害的四种主要因素,按其对震害影响程度的轻重分类,分析了该次地震的震害分布特征与异常区的场地特征,结果表明,在影响震害的诸多场地因素中,以地基土特性的影响最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新疆精河5.0级地震现场调查,分析了灾区局部场地效应及房屋震害特征,对震害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总结。震害调查显示,灾区房屋主要以老旧的土坯房为主,地震作用使本身老旧的房屋裂缝加宽,破坏加重。同时,受局部场地差异影响,灾区房屋震害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带的特点。另外,根据地震现场考察,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库松木楔克山前断层,该断裂是发育在北天山山前逆冲推覆体前缘的一条全新世活动断层,沿断裂断错晚更新世以来的各级地貌面和沟谷阶地,并在地表形成断层陡坎和古地震地表变形遗迹。  相似文献   

20.
廖振鹏 《华南地震》1993,13(2):66-71,31
2 复盖土层的一维地震反应历次地震的震害调查以及强震观测记录都表明,地表复盖土层对地震地面运动的幅值、频谱及持续时间有重要影响。如果地表有较强固的持力层,其下夹有软弱层,则软弱层可能会起某种减震作用。因此,研究在地震波作用下土体的动力特性并估计复盖土层对地震动的影响,始终是地震工程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