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非下刚果盆地为一典型被动大陆边缘含盐盆地,下刚果盆地北部海域在白垩系海相碳酸盐岩层系获得丰富油气发现。研究区海相碳酸盐岩领域油气勘探面临的核心瓶颈问题,即白垩系碳酸盐岩的沉积模式、演化规律、储层特征以及沉积储层发育控制因素。综合钻井、地震、区域地质等资料,分析认为自下向上相对海平面的上升控制了沉积演化,沉积体系演化模式为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浅海混积陆棚→半深海-海底扇。下刚果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展布在纵向及平面上均可以划分为内中外3个储层发育带,碳酸盐岩储层最主要发育于下白垩统Albian阶下Sendji组。该时期研究区整体发育浅海碳酸盐岩混积缓坡台地沉积体系,沉积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混积滨岸、后缓坡、浅水缓坡以及深水缓坡4种类型,其中浅水缓坡亚相颗粒滩微相与后缓坡亚相台内浅滩、砂质浅滩微相储层最为发育。碳酸盐岩储层岩性组合主要包括颗粒灰岩、砂岩、砂质灰岩、白云岩4种类型;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并受成岩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桩海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古潜山储层的孔隙特征,分析了研究区不同潜山区块有效孔隙的空间组合特征,探讨了影响研究区下古生界孔隙类型及储层在空间上的组合特征的主控因素。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古潜山以裂缝-扩溶缝-溶蚀孔洞为主,原生孔隙基本消失,具有储集意义的主要为次生孔隙。储层在空间上的组合形式主要包括非常发育的潜山内幕储层,且与风化壳储层不具有统一油水界面,深部溶蚀特征明显;太古界变质岩与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之间往往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许多下古生界古潜山带具有"上缝下洞"的储集空间特征等。孔隙的次生性及多样化的空间组合形式导致不同潜山区块储集能力的明显差异。多级不整合面古岩溶作用形成相时早期的溶蚀孔隙和潜山内幕储层;深埋藏溶蚀作用对碳酸盐岩先成孔隙的溶蚀改造和太古界与下古生界之间统一油水界面的形成具重要影响;新构造运动和埋藏期溶蚀作用相结合可合理解释研究区下古生界古潜山带"上缝下洞"的储集空间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3.
墨西哥东南盆地M区块W构造是区块的重点构造,W构造白垩系碳酸盐岩储层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决定了整个区块的勘探潜力。对周边已钻相似构造岩心和成像测井裂缝发育特征的统计表明,中白垩统地层有效裂缝最为发育,裂缝的走向主要为NW—SE向和NE—SW向。研究分析认为,裂缝的发育规律主要受到区域应力和岩性差异的控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盐底辟之上挤压背斜"裂缝发育模式。最终应用地层切片和曲率属性技术,预测了W构造白垩系裂缝的平面展布:裂缝集中发育在中白垩统,裂缝走向为NW—SE向,与周边钻井统计结果一致,证实了预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盆地珠江组碳酸盐岩油藏在近年取得了勘探新突破,如LF15-1油藏的成功评价,极大地鼓舞了区域碳酸盐岩勘探。由于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分布复杂,受古地形、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叠合影响,储层评价困难。笔者在前人研究的碳酸盐岩地层速度和储层孔隙度呈线性关系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挖潜地震资料计算碳酸盐岩地层速度对研究区储层发育区进行宏观分析,结合叠前叠后联合相控反演进行碳酸盐岩储层精细刻画,在研究区评价出3个有利储层发育区,识别出有利储层Ⅰ区是一个规模超过12km2的岩性圈闭,为区域后续勘探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针对歧北斜坡区沙一下湖相碳酸盐岩储层,首先在剖析储层裂缝的地质特征基础上,运用基于叠后地震数据的曲率属性、landmark构造体属性等裂缝检测技术对裂缝发育带进行宏观定性预测;其次,采用FRS叠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技术对研究区沙一下储层裂缝发育方向、密度等详细特征进行了定量预测。通过定性和定量预测结果的相互补充,得到了研究区沙一下储层裂缝发育特征:沙一下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发育主体区位于南大港(NDG)断层北部坡折带附近,主要为近东西向展布的构造裂缝,平面上呈块状或带状不连续分布。最终预测结果与实际钻井情况基本一致,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为研究区该类储层的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是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的主要产气层。为了探讨研究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碳同位素变化的原因,对取自塔中地区古城7、古城8、古城9和古城12等4口井的51块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δ13 C值为-2.26‰~1.55‰,δ18 O值为-10.57‰~-4.69‰,Mn/Sr也小于2~3的范围。结果表明,研究区碳酸盐岩样品基本保持了碳氧同位素的原始组成。δ13 C值与海平面变化存在正相关关系,证明研究区早奥陶世晚期存在一海退期。  相似文献   

7.
目前东海陆架盆地的勘探形势良好,在新生界陆续发现多个油气田,但在盆地中生界尚未有大的勘探突破。为提高油气勘探效率,利用含油气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对研究区白垩系油气成藏要素及成藏作用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研究区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白垩系烃源岩主要发育在基隆凹陷,岩性推测为海湾相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储层主要为中―新生代砂岩,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孔隙和次生裂缝,白垩系砂岩整体为中孔中渗储层,新生界储集性能较好,并以始新统平湖组和渐新统花港组砂岩最为重要;中新生代盖层主要为泥岩,发育两套生储盖组合;受构造演化所控制,基隆凹陷可能经历了白垩纪晚期、古近纪、新近纪―至今3次生烃,其他地区只经历了后两次生烃;油气主要是通过优势输导砂体、不整合面、断裂和裂缝所组成的输导体系向周围圈闭运移;东海陆架东南部白垩系油气主要存在3种油气藏类型。本次研究结果可以为东海陆架盆地东南部白垩系的油气资源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现有钻井、测井、地震等多种实际资料,分析了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中生界的地层和沉积特征,对比了陆域邻区储层类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中生界的储层类型及其形成的原因,以期为进一步油气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及勘探方向的优选提供依据。分析认为,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中生界储层类型多,主要包括砂岩储层、风化壳储层和火山岩储层,其中以砂岩储层为主;中生界储层储集条件好,白垩系总体上优于侏罗系,但非均质性非常强。砂岩储层的发育受控于沉积环境,主要分布在河流、扇三角洲、滨岸等相带;风化壳储层、火山碎屑岩储层受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高部位凸起区是其重要的潜在发育区。  相似文献   

9.
利用现有钻井、测井、地震等多种实际资料,分析了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中生界的地层和沉积特征,对比了陆域邻区储层类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中生界的储层类型及其形成的原因,以期为进一步油气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及勘探方向的优选提供依据。分析认为,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中生界储层类型多,主要包括砂岩储层、风化壳储层和火山岩储层,其中以砂岩储层为主;中生界储层储集条件好,白垩系总体上优于侏罗系,但非均质性非常强。砂岩储层的发育受控于沉积环境,主要分布在河流、扇三角洲、滨岸等相带;风化壳储层、火山碎屑岩储层受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高部位凸起区是其重要的潜在发育区。  相似文献   

10.
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化学及机械沉积作用使得各沉积微相空间上不具备碎屑岩储层沉积微相明确的几何形态和外部结构,且不同成因储层的物性差异明显。依据常规的沉积微相建模方法难以如实地再现不同微相复杂的空间展布规律,进而也降低了相控属性建模的精度。本文以中东H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生物碎屑灰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波阻抗、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反演,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建立研究区的三维沉积微相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微相的变差函数分析,开展相控属性建模。结果表明,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的沉积微相模型符合海相碳酸盐岩台地相序变化规律,充分体现了微相的空间形态和各微相间的接触关系,以沉积微相为约束条件建立的储层属性模型不仅满足了模拟结果与已知数据的概率一致性问题,又能分相带反映储层的空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南黄海中-古生代地层发育多套海相碳酸盐岩,由于其储层成因的非均质性和复杂性造成地震响应差异较大,因此,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为本区油气勘探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岩石物理分析,物性指示因子对孔隙度比较敏感,能够较好地判断碳酸盐岩物性的优劣。在此基础上通过对CRP地震道集进行优化、分角度提取地震子波和建立高精度的低频模型,采用叠前同时反演方法,得到纵波阻抗(ZP)、横波阻抗(ZS)和密度体(ρ),由坐标旋转得到的物性指示因子数据体,能够有效地预测碳酸盐岩有利储层。根据叠前同时反演结果,南黄海中-古生界上震旦统灯影组(Z2d)白云岩、中-上寒武统—奥陶系(C-2-3—O)灰岩和石炭系-下二叠统(C-P1q)碳酸盐岩,物性较好,尤其是位于古高地的局部发育风化壳、淋滤带、白云岩,其孔、洞、缝比较发育,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条件较好,易形成有利的储层。因此,采用叠前同时反演方法较为准确地预测了南黄海海相碳酸盐岩有利储层的分布范围,为下一步的南黄海参数井的钻探提供了可靠的地球物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宽扎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哥拉宽扎盆地是典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完整经历了前裂谷阶段、裂谷阶段、过渡阶段及漂移阶段等4个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盐下、盐间和盐上3套沉积层序,并各自形成含油气系统。在对宽扎盆地构造演化、沉积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进行分析后认为:宽扎盆地盐下、盐间和盐上3套沉积层序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别为拉伸断陷、盐隆起及盐构造运动;宽扎盆地盐下有利勘探区为盆地东部白垩系地堑构造区,盐间有利勘探区为盆地中东部盐隆发育部位,盐上有利勘探区为盆地东部古近系和新近系地堑发育部位;宽扎盆地今后勘探工作重点应放在盆地东部白垩系地堑构造区的盐下碳酸盐岩储层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东非海岸地区近几年相继有多个重大的天然气发现,但该地区勘探程度总体较低,天然气的聚集规律仍未得到较好的认识。东非的莫桑比克盆地近年来显示出较为显著的天然气潜力。分析了该盆地构造沉积特征、生储盖、含油气系统等基本油气地质特征,继而评价了其油气资源勘探潜力,以期对我国在东非的油气合作和勘探有利区优选等工作起到指导作用。盆地的构造样式多样,广泛分布有卡鲁岩层。盆地内有3套潜在烃源岩,白垩系海相泥岩提供了主要的天然气来源,最有潜力的为下白垩统Maputo组与Sena组;已证实储层均位于白垩系,为白垩系Domo组砂岩和Grudja组下段砂岩层,白垩系同时也是主要盖层。盆地可以划分为2个含油气系统,分别为白垩系—白垩系含油气系统和二叠系—二叠系煤层含油气系统。赞比西三角洲、北部陆上区域、Beira区、Inhambane区、Palmeira和林波波地堑是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14.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沉积物输送模式复杂多样,研究发现主要有碎屑流、浊流、砂质碎屑流、碳酸盐岩重力流、块体搬运、河流搬运、深水水道搬运7种类型,它们共同影响着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类型和储层分布。其中(砂质)碎屑流沉积、块体搬运沉积、河流供给、深水水道砂是南海北部深水储层的主要成因,而纯粹的浊积岩在该地区发育不广泛。珠江口盆地的深水储层受到河流的供给和后期流体改造的影响,并且存在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物薄层,证明该地区水动力条件较强;琼东南盆地深水储层分布受到了碎屑流控制和深水水道的影响,相对浅水区来看可能存在分选较好、干净的砂体储层,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下刚果盆地油气资源非常丰富,有较大勘探前景。但由于其储层是碳酸盐岩储层,受复杂的盐岩活动影响,其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特征也非常复杂,因此给地质认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此文通过对该区区域地质背景、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的综合分析,认为下刚果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前裂谷期、同裂谷期、过渡期和漂移期四个时期。主要发育盐下和盐上两套主力烃源岩。盐上及盐下地层均具有良好的储盖组合。盐上地层构造经历了三期构造演化和两个演化序列。研究区主要发育盐下生-盐下储、盐下生-盐上储、盐上生-盐上储共三种成藏组合。认为白垩系碳酸盐岩构造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盐上地层是下一步勘探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盐下构造也是较好的潜在勘探领域。研究成果对我国石油公司参与下刚果盆地或类似盆地的研究和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的碳酸盐岩形成时间早,埋藏深,沉积环境多样,经历构造演化期次多,成岩演化复杂,非均质性强,而影响碳酸盐岩储层的因素各有不同。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影响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因素有4个:岩性、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其中成岩作用又分为建设性成岩作用、破坏性成岩作用和复合性成岩作用。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指白云岩化、古岩溶、溶蚀、破裂;破坏性成岩作用主要指胶结、充填、压实(溶)、去白云化;复合性成岩作用主要指重结晶、交代、泥晶化等。碳酸盐岩储层是岩性、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相互叠加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碳酸盐岩台地是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主要环境之一.通过对滨里海盆地东缘肯基亚克油田石炭纪孤立碳酸盐台地储层的沉积和成岩特征分析以及储层预测研究,指出孤立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相带窄,相变快,储层质量明显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其中台地边缘礁滩相属浅水高能沉积,成岩作用过程中又经历了较强烈的白云岩化、溶蚀等有利成岩作用的改造...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塔北哈拉哈塘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重要发现。综合露头、钻井、岩心、地震等资料进行分析,明确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岩溶储层包括大型溶洞、溶蚀孔洞、溶蚀裂缝3种类型,将研究区内桑塔木组尖灭线南北划分成剥蚀区和覆盖区。通过地震解释资料分析发现,桑塔木组尖灭线以北的剥蚀区的岩溶储层主要受到风化壳的影响,风化壳发育的范围和强度影响岩溶储层的规模;建立研究区断裂控制岩溶模式分布图,并分析井漏数据与断裂系统叠合关系,得出断裂系统及其对所控制的层间岩溶作用,是桑塔木组尖灭线以南覆盖区岩溶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明确了加里东中期Ⅰ幕、Ⅱ幕、Ⅲ幕3个不同岩溶发育时期,受断裂控制的明河、暗河对研究区岩溶储层的叠加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该盆地中心16区块为例,分析了其构造-沉积发育史及石油地质要素。研究表明该区前白垩系为断陷-裂陷盆地,白垩系为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新生界为前陆盆地。将主要目的层白垩系划分析5个层序,主要是河流-受潮汐控制的河口湾、三角洲-大陆架沉积,海平面相对升降变化决定了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进而决定生储盖配置。含油气系统主力烃源岩为白垩系浅海相泥页及灰岩。产层为白垩系的河流相、海陆交替相和海相砂岩(NAPO组和HOLLIN组),其中,HOLLIN组和M段为低位期底积层,分布广泛,为主要侧向运移输导层。海陆交替相的潮汐水道砂一滨岸砂坝-障壁砂坝为主要储层,断层控制水道砂岩分布,来自断层的烃类与厚层优质砂岩及浅海泥岩、泥灰岩形成良好生储盖配置,斜坡带走滑断层和山前带逆冲断层为垂向输导层。盖层(亦为烃源岩层)为白垩系各旋回海侵期页岩或(泥)灰岩,稳定,封盖性好。晚白垩纪-渐新世(早安第斯期)为生排烃高峰期,中新世以后形成的圈闭不利于捕集油气。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三维模式识别的方法及在古生界潜山油藏预测中的应用。三维模式识别是在二维模式识别的基础上开发研制的 ,能有效地解决测线交点处预测结果不闭合等问题 ,客观地展现储层的横向变化 ,避免了人为解释的主观片面性和多解性 ,尤其对非均质性很强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的储层预测效果明显。在胜利探区 CG2 0潜山 ,针对复杂的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 ,首次尝试性使用三维模式识别技术预测储层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