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罗源湾海水中粪大肠菌群的分布和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雷鸣 《海洋通报》2007,26(3):39-47
于2003年1月到2005年12月对罗源湾海区表层海水中的粪大肠菌群数量和分布进行了调查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罗源湾表层海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数量在<2~540个/100mL之间,3年中月平均高值出现在8到10月份,低值出现在1到4月份,且年平均值呈逐年递增。原因分析发现,影响湾内海水中FCB的月平均值数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降水量。另外通过多点采样结果比较,发现罗源湾表层海水中FCB的空间分布呈现为:湾内腹海区>湾中间海区>湾口海区。通过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对本次的调查监测结果进行评价,从2003年到2005年罗源湾海区海水中粪大肠菌群的达标率分别为100%,98.0%和97.9%,表明罗源湾海区表层海水的FCB污染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2.
首次实验研究胶州湾海水中的硼,胶州湾表层海水中硼的浓度为3.24 ~3 .87mgkg- 1 ,B/Ci比值为0 .181 ~0.215 ,平均值为0 .204 ±.0 .009 。B/S比值为0 .100~0 .120,平均值为0 .113 ±0.005。湾内硼的分布,低值区在李村河口沧口湾附近,而在湾的东西两侧、东北角及湾口区域海水中硼浓度则较高。湾内海水中的硼主要靠湾外海潮输入。因湾内无常年径流流入,盐度分布变化小,硼浓度随盐度及氯度变化不明显。相对于北黄海水,胶州湾海水硼平均迁出量8.65% ,胶州湾海水中的硼表现为非保守性质。  相似文献   

3.
秦山核电站邻近水域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秦山核电站邻近水域表层海水中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的分布作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初步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的分布范围为0~3500个/dm~3,并在一年四季中都能检出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其分布趋势为沿岸高于外侧,退潮大于涨潮,南部多于北部。细菌的数量随水温、盐度、潮汐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2年5、10月春秋两季福建省罗源湾海水化学调查数据,对罗源湾内的4个海洋环境分级控制区的水质状况及水质控制目标实现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该湾的营养盐含量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N/P比值结构进行了分析,对罗源湾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评价.调查结果显示,罗源湾主要污染物质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春秋季无机氮平均含量分别为0.363 mg/dm3和0.428mg/dm3,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分别为0.039 mg/dm3和0.062 mg/dm3,含量均显著高于该湾功能区划要求.两个季节罗源湾海水水质平面分布趋势基本一致,湾口水质相对较好,向湾内水质呈逐渐恶化的趋势.罗源湾内的4个海洋环境分级控制区中,渔业环境保护利用区两个航次均未达到水质控制目标;生态廊道保护利用区5月份部分达标,而在10月份则全部未达标;北岸、南岸港口与工业开发监督区也是部分达标.虽然水质状况春季优于秋季,发生赤潮的可能性,春季却大于秋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罗源湾的水环境质量呈逐渐恶化的趋势,尤其是自21世纪以来,水质恶化趋势明显加剧.  相似文献   

5.
福建罗源湾海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5年11月对罗源湾海域的环境调查资料,着重分析了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以及分布,并与福建省内各主要港湾的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沉积物中Hg、As、Pb、Cd、Cu、Zn、Cr(总铬)的含量均小于<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评价标准的含量,质量状况良好;罗源湾的Pb、Cd、Cu、Zn、Cr平均含量与其它海域相应的重金属含量比较,含量水平无明显差异;湾内水域的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大于湾口水域,湾内近岸水域的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大于中心水域.罗源湾沉积物未受到重金属的污染.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8年1月冬季航次的水文实测资料,详细分析了大亚湾海水温度(T)、盐度(S)的分布特征。整体而言,观测海区海表相对于海底具有高温低盐的特征;同时,无论是表层还是近底层,大亚湾湾内的海水相对于湾外都呈现高温低盐的特征。观测期间,应是受到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的影响,湾内西侧存在一个高温中心。盐度的差异在近底层更加明显,低盐中心位于大亚湾的湾顶和大亚湾的中部海域,而高盐中心则主要分布于湾口西侧及惠东以东附近海域。太阳辐射和潮流变化是影响大亚湾温度、盐度变化的两大重要因素。其中,太阳辐射的影响主要局限于表层3~4 m,对近底层海水的影响较小;其加热效应使湾内和湾口附近的表层海水都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由潮汐和温度、盐度的对应关系可知,潮流对湾内温度、盐度的影响较大,而对湾外温度、盐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2001-2002年柘林湾大量营养盐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2001年5月—2002年5月在粤东大规模增养殖区柘林湾及湾外附近海域布设19个测站,对大量营养盐及相关的理化、生物因子进行每月一次的周年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大量营养盐的平面分布呈由湾内向湾外、近岸向离岸递减的基本格局,而湾内则表现为西部高于东部的趋势。与外界水体的交换能力、周边地区的陆源排污及湾内海水增养殖业的结构是决定拓林湾营养盐平面分布格局的3个主要因素。调查海域溶解性无机氮、磷、硅的年平均值分别为25.92、1.07和37.61μmool/L,与上一周年调查相比,氮的含量略有上升,而磷、硅的含量分别下降了45.1%和37.0%。调查海区无机营养盐的周年变化基本上表现为单峰型。受2001—2002年度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2002年春季海区的地表径流明显减少,盐度显著升高,由此造成了海区无机营养盐在这一期间的显著低值,这应是海区磷、硅含量比上一周年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从上一周年的氮限制转变成本周年的磷限制(85.0%),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磷含量显著下降的原因,也可能是海区富氮趋势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厦门西港海域硅酸盐浓度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87年厦门西港赤潮调查表层海水硅酸盐等资料的研究表明,该海区表层海水中硅酸盐浓度的分布一般呈由湾口朝湾内降低的趋势,这在浮游植物繁盛的春季更为明显,硅酸盐浓度的日较差值春季明显高于冬季的。受浮游植物活动和咸淡水消长的综合影响,硅酸盐浓度呈明显的季节变化,介于13.9-72.4μmol/dm^3之间,春季为低值期,冬季为高值期,春夏季大,小潮时硅酸盐浓度呈显著变化,一般为小潮时的高于大潮时,文  相似文献   

9.
彭全材  宋金明  李宁 《海洋学报》2018,40(10):71-83
人畜大量使用的抗菌药物随入海径流和点源排放进入到海洋环境中,其分布迁移特征和生态环境风险备受关注,研究探讨抗菌药物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对持续利用海洋资源环境意义重大。本文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多反应监测扫描模式-质谱法(SPE-HPLC-MRM-MS),研究了胶州湾2017年8月表层海水中6类20种典型抗菌药物的分布与组成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来源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6类抗菌药物总浓度为12.59~147.69 ng/L,平均浓度为54.82 ng/L,就6大类抗菌药物的平均浓度而言,胶州湾表层海水中四环素类浓度最高,均值达41.32 ng/L,其次是林可霉素类8.56 ng/L,喹诺酮类2.62 ng/L,磺胺类1.15 ng/L,大环内酯类0.82 ng/L,头孢类浓度水平最低为0.35 ng/L;头孢类和林可霉素类在我国海洋环境中被检测到系首次报道,其中林可霉素最高值为96.40 ng/L;表层水抗菌药物湾内高于湾外,湾内分布呈现近岸高于远岸,湾东高于湾西,湾东近岸海区(站点S5)有最高浓度。人用、兽用和人畜共用抗菌药物所占比例分别为52.0%、30.2%和17.8%,人用药物为其主要来源。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胶州湾表层水体中氧氟沙星和林可霉素对相应的敏感物种存在高生态风险,S5站邻近为高风险区域,应加强排放监控,减少其危害。  相似文献   

10.
2009-04-2010-02对山东荣成典型养殖海湾-桑沟湾海区表层海水的石油烃进行6个航次的监测,分析该海区石油烃的污染现状,探讨石油烃在桑沟湾表层海水中的分布特征,以及与水温、叶绿素a、营养盐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桑沟湾表层海水石油烃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大致呈现春夏季高,秋季偏低,冬季最低的特点;水平分布基本...  相似文献   

11.
罗源湾水质评价与富营养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7月对罗源湾的调查数据,对罗源湾水质和富营养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罗源湾海域营养盐含量较高:无机氮均值为0.30 mg/L,活性磷酸盐均值为0.07 mg/L;总体来看,湾北部高于南部,高值多分布于近岸区域。富营养化分级评价表明该海域处于氮限制性富营养化阶段。通过对近30 a的历史文献进行研究,对罗源湾海域富营养化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粤东柘林湾沉积物重金属背景值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洋区域环境背景值是多种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往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在评价区域元素的累积、人为污染强度时,使用全球页岩或其他大范围的元素地球化学背景作为衡量依据,会使得判断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位于广东省东部的柘林湾是一个具有典型热带与亚热带特色和鲜明地质特点的小型河口湾,也是粤东地区最大规模的增养殖区.2003年9月、12月在柘林湾进行了两个航次的沉积物背景值调查,对取得的3个沉积物柱状样分层并测定了各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在分析重金属垂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已知的沉积速率,确定了柱状样下部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背景段,并根据数据的分布类型确定重金属的环境背景值.结果表明,柘林湾重金属元素Cd、 Cr、 Cu、 Ni、 Pb、 Zn的背景值分别为0.150mg·kg-1、28.6mg·kg-1、15.8mg·kg-1、14.8mg·kg-1、32.2mg·kg-1,57.8mg·kg-1.与其他区域比较,柘林湾Pb的背景值最高,而Cd、 Cr、 Cu、 Ni、 Zn的背景值与其邻近的粤东外海和南海北部陆坡区及广东沿海的相近,但与南海陆坡和南海海盆的相比则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13.
Seasonal variations in zooplankton abundance,biomass,species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Sanmen Bay,China.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15 stations,on the seasonal basis,in April(spring),July(summer) and October 2005(autumn) and January 2006(winter),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 that zooplankton species number,abundance and biomass varied widely and had distinct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the Sanmen Bay.A total of 72 species of zooplankton belonging to 56 genera and 17 groups of pelagic larvae were identified.The zooplankton species richness was strongly related to salinity.Based on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zooplankton in this study area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groups:coastal,neritic and pelagic groups,which corresponded to the upper,middle and lower portion of the Sanmen Bay,respectively.The coastal low-saline species were dominant in the study area.The zooplankton abundance and biomass reached a peak in summer,moderate in spring and autumn,and the lowest in winter.Zooplankton abundance decreased from the upper to lower portion of the bay in April,when the highest biomass occurred in the middle portion of the bay.There were the sam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for the biomass and abundance in July,with the maximum in the middle of the bay.However,zooplankton abundance was the highest in the middle of the bay in October,when maximum biomass occurred near the lower of the bay.Zooplankton abundance and biomass were evenly distributed in the Sanmen Bay in January.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zooplankt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also analyzed.The BIOENV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chlorophyll a(Chl-a),salinity,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dissolved oxygen(DO) and silicate(SiO3)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variations in zo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Sanmen Bay.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hanges in the zo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Sanmen Bay.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福建罗源湾海域为重点研究区域,结合台风风暴潮数值模式,对不同强度、不同方向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增(减) 水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对影响罗源湾海域的历史台风分析,确定了影响该区域的两种典型台风路径,即东南-西北移动 (NW-SE) 和南-北移动 (N-S) 路径。文中结果表明:在两种典型路径台风到达罗源湾海域时,罗源湾内的风暴增水达到极值,在超强台风 (中心气压及最大风速:945 hPa,55 km/h) 作用下,NW-SE 和 N-S 路径下增水极值分别为3.9 m 和 3.67 m。随着两种典型台风路径从湾外向湾内平移,湾内不同岸段的风暴增水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北岸和西岸增水逐渐增大且在典型台风路径过湾顶向西平移约 15 km 处达到最大;湾内南岸区域增水逐渐减小且在台风路径过湾口向湾外平移约 15 km 处达到最大;湾口站点增水极值随路径平移无明显变化。对于 N-S 典型路径方向,台风中心过罗源湾后有明显减水现象,且越靠近湾内的站点减水程度越大,超强台风作用下湾内西北角站点减水达 2.80m,而 NW-SE 路径的台风风暴减水现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罗源湾海水交换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ECOMSED模式中的示踪粒子三维追踪模块分析罗源湾的水交换情况。结果表明,水交换能力的强弱与纳潮量的大小成正比。这里分析湾内水逗留期的空间分布,然后根据湾水存留期的不同将湾内划分为4个地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不同海区湾水逗留期的差异主要是由欧拉余流场的结构差异造成的。由于风场可以影响当地的海流,因此不同的风场也会影响水交换能力。本文结果表明西南方向的风有利于水交换;而作为罗源湾全年主导风向的东北风,在平均风速的情况下,却阻碍了湾内水体的交换。本文还发现在不同投放时刻水交换能力的不同。初始投放时刻的不同对质点总数的减少速度有较明显的影响,高潮时和落潮中间时投放的质点数要比涨潮中间时和低潮时投放的质点数减少得快。罗源湾水交换能力的垂直分布不是均匀的:表层交换率较快,底层较慢,整个海域的交换能力与中层的相当。  相似文献   

16.
胶州湾叶绿素的浓度、分布特征及其周年变化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2003年6月-2004年5月对胶州湾及邻近海域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变化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周年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叶绿素a全年平均浓度为2.81mg/m^3,月平均浓度变化范围为0.73-8.44 mg/m^3.整个海域叶绿素a浓度周年变化呈现双峰型,分别在夏季8月和冬季2月出现两个高峰,但是不同区域的变化幅度不同,其水平分布格局为湾内高于湾外,湾内北部高于南部.营养盐浓度变化与叶绿素a浓度的变动未发现明显的相关性,但是在局部海域硅酸盐对冬季浮游植物水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综合分析营养盐、叶绿素a和浮游动物的周年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显示,下行控制(Top-down control)在胶州湾浮游植物的数量变动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宪  李文权 《台湾海峡》1992,11(2):155-160
本工作采用~(14)C示踪法,于1987~1989年现场测定了罗源湾和闵南-台湾浅滩渔场浮游植物碳同化速率。结合叶绿素和细胞含碳量的测定,描述了浮游植物光合参数的季节变化,探讨温度对同化系数和碳比积累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罗源湾碳比积累速率平均为0.64d~(-1),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碳比积累速率平均为0.85d~(-1),这反映了两个海区初级生产力的差别。温度对碳比积累速率的影响可以采用Goldman和Carpenter的模式来描述。  相似文献   

18.
围填海累积效应对钦州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海图资料和卫星影像,确定了钦州湾2004年与2019年两个历史时期的岸线与水深。基于无结构网格有限体积海洋模型建立高精度的水动力模型,分析了近15年来围填海工程的累积效应对钦州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与岸线的改变使得钦州湾外湾潮汐振幅减小、茅尾海内潮汐振幅增加;潮流场改变明显,外湾中部流速普遍增加,围填区域潮流减弱明显,但潮流性质未改变,依然为落潮占优;钦州湾纳潮量有所减小,主要发生在外湾区域;而余流减弱,并且出现涡旋,这不利于水体的向外扩散。通过染色实验发现,钦州湾水体半交换周期在有无径流的情况下都明显增长,且在围填海区域水交换能力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总可水解氨基酸(THAA)的含量、组成、构型及分布特征的系统研究,通过氨基酸碳氮归一化产率(THAA-C%,THAA-N%)、降解因子DI、反应活性指数RI以及D型氨基酸占比(D-AA%,摩尔百分比)等指标结合碳氮比(TOC/TN)、碳稳定同位素(δ13C)探析了胶州湾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与降解状态,利用细菌源有机质及胞外肽酶活性(EEA)探讨了微生物在有机质迁移转化过程中的作用与贡献。结果表明,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氨基酸平均含量为(7.60±3.64)μmol/g,在陆源与海源混合影响下,其水平分布呈现湾内高于湾外、湾内东部高于西部的特点,表明湾内东部陆源输入对沉积物THAA具有较高贡献。THAA-C%、THAA-N%、DI、RI以及D-AA%等指示因子均显示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降解程度呈现湾外高于湾内、湾内东部高于西部的变化趋势,有机质来源、微生物活性与上覆水水深共同影响了有机质的降解程度。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细菌源有机碳的贡献率为(29.35±18.73)%,其水平分布显示出湾内西部与湾外相近且高于湾内东部的特点。细菌胞外肽酶活性(EEA)平均为(0.81±1.31)nmol/(g·h)(以MCA计),整体分布趋势与细菌贡献率相反,呈现湾内东部高于湾内西部和湾外的特性。沉积物中有机质的不同海源、陆源占比决定了有机质的可降解性,而有机质的降解程度进一步影响了细菌源有机质的贡献与胞外肽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