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雁翎 《海洋通报》2005,24(3):56-59,65
根据1970—2003年的热带气旋资料,采用GM(1,1)灰色模型,建立预报方程,对历年来登陆我国东南沿海的热带气旋个数偏多的年份进行模拟和试报,经检验效果良好。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登陆我国东南沿海热带气旋个数偏多的年份进行了预报,结论是2009年和2010年为灾变年份,即在这2年中登陆我国东南沿海的热带气旋个数将大于等于10个。  相似文献   

2.
对1954年以来南海登陆的热带气旋与浙北地区出梅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发现热带气旋登陆造成出梅的概率占登陆热带气旋总数的54%,在南海的北部和西北部登陆的热带气旋,使浙北地区出梅的概率远高于南海其他区域登陆热带气旋的出梅概率。通过对出海和出梅热带气旋的环流型及前期环境流场特征的对比分析,揭示出两者在西太平洋副高和西风帝系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孙彭龄 《海洋预报》1994,11(2):29-34
对1954年以来南海登陆的热带气浙北地区出梅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发展热带气旋登陆造成出梅的概率占登陆热带气旋总数的54%,在南海的北部和西北部登陆的热带气旋,使浙北地区出梅的概率远高于南海其他区域登陆热带气旋的出梅概率。通过对出梅和出梅热带气旋的环流型及前期环境流场特征的对比分析,揭示出两者在西太平洋副高和西风带系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曹祥村 《海洋预报》2007,24(1):75-80
本文通过对2005年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进行统计分析,概括了2005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特点,总结了2005年登陆热带气旋的一些有价值的规律。本文的工作有助于提高对登陆热带气旋规律的认识和做好热带气旋路径的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5.
统计登陆南海沿岸热带气旋的气候概况,分析热带气旋登陆前后特征及其变化,指出登陆热带气旋的区域特点。认为海南岛对热带气旋移动有重要影响,“岛影”现象明显;热带气旋登陆前2—3时次有典型的特征变化,对登陆预报有指示意义,华南沿岸登陆的热带气旋月个数不存在相关关系,不宜以它们为因子作自相关预报。  相似文献   

6.
近58a来影响和登陆浙江的热带气旋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1949-2006年热带气旋资料,对58a来影响和登陆浙江热带气旋的登陆位置、登陆时间的年际、月际和日变化、登陆后的移速及路径变化与降水中心分布的关系、登陆后维持和衰减情况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影响和登陆浙江的热带气旋有较明显的年际、月际和日变化特征;登陆浙江的热带气旋陆上维持时间与登陆时的强度正相关,登陆后12h内热带气旋衰减较快;登陆后移向偏北分量大的或移速加快的热带气旋,主要降水区出现在路径右侧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7.
根据1949-2017年广东省登陆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以及1994-2016年广东省重大热带气旋灾害资料,对登陆广东省热带气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登陆热带气旋频数的年际变化明显,总体上呈下降趋势。7-9月是广东省热带气旋登陆的高频期,登陆地点主要集中在湛江、汕尾、阳江、江门。登陆广东省的热带气旋主要来自南海北部和菲律宾以东洋面;其中登陆最多的是强热带风暴,其次是热带风暴和台风。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2008年编号的热带气旋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2008年编号的热带气旋与多年平均相比,呈现的特征为全年总个数偏少,登陆热带气旋数目偏多,强度偏强,登陆热带气旋初始登陆时间比多年平均初始登陆时间偏早,编号热带气旋各月分布特征基本与热带气旋各月分布的气候特征基本一致。从2008年和气候平均的副热带高压和赤道附近降水大值区的对比来看,2008年大气环流和赤道辐合带都对2008年热带气旋个数偏少有贡献。  相似文献   

9.
魏晓宇  刘雪峰 《台湾海峡》2010,29(1):122-127
将1992~2006年15a间影响和登陆闸坡站的热带气旋按照登陆点和移动路径进行分类.研究各类热带气旋在闸坡站引起的风暴潮增水峰值的出现时间与热带气旋登陆点及移动路径的关系,定性分析热带气旋风场结构对风暴潮增水的影响并经过2007年至今风暴潮增水预报过程中的实例检验.结果表明:闸坡站的增水类型与热带气旋的登陆地点和路径关系密切.在闸坡站登陆的东北行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增水多出现在登陆前,其他路径则出现在登陆时或登陆后;在闸坡以西登陆的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增水峰值一般发生在登陆时或登陆后1h以内;在闸坡站以东登陆的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增水峰值一般发生在登陆前10h以上;而其他类型的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增水由于个例较少规律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珠江口台风增水对热带气旋参数改变的反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计算,研究热带风暴中心气压下降示度、最大风速半径、热带气旋登陆地点,热带气旋登陆时的入射角、热带气旋移动速度度等参数改变条件下,珠江口5个测站风暴潮的变化,结果表明,各站的反响很不一致,在风暴潮预报中对地形的特点、热带气旋移动速度及热带气旋登陆地点等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应用合成分析及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影响热带气旋登陆后转向入海路径趋势的若干因素,结果表明:登陆后转向入海路径趋势随时间和登陆地点的变化分布说明热带气旋登陆后路径仍受基本气流的引导和制约;热带气旋登陆时的惯性和地转力的变化对热带气旋登陆后的路径趋势有一定影响;环境场对热带气旋登陆后转向入海路径有较大影响,尤其对流层中层流场对登陆后的热带气旋的移动仍有明显的引导作用;中国东部至黄海区域是环境场影响热带气旋登陆后转向入海路径趋势的关键区,当区域内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西风槽北撤,则热带气旋登陆后在副高南侧东风气流引导下向内陆西行至消亡,当区域内副高减弱东退,西风槽南压,则热带气旋登陆后受副高西侧偏南气流与西风槽前西南气流引导转向入海;登陆后18—36h是转向入海路径趋势受环境场影响的敏感时段。  相似文献   

12.
中国热带气旋与厄尔尼诺事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利华 《海洋科学》2001,25(9):36-38
根据近50a的实测资料,对中国热带气旋与厄尔尼诺事件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如下认识:(1)在厄尔尼诺年,中国热带气旋明显偏少。(2)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越大,中国热带气旋的个数越少。(3)中国热带气旋的强度越大,在厄尔尼诺年出现的机会越少。(4)在厄尔尼诺年,中国热带气旋初次登陆的时间偏晚,终次登陆的时间偏早。(5)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越大,中国热带气旋期的历时越短。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1949~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影响中国和福建的热带气旋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近60年来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及影响中国和福建的热带气旋变化情况,得出如下结论:(1)近60年来西太生成热带气旋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有一个6~7年左右的振荡周期,以后周期变为4~5年;(2)登陆我国热带气旋有一个10年左右的振荡周期,在一年中呈正态分布,以8月份最多;(3)登陆福建后的热带气旋移动路径与登陆前一致出现的频数最多,其次为路径转向右折,登陆后转向左折出现的频数最少;(4)影响福建的热带气旋有一个4~5年的周期,影响频数在地域上表现为从南往北逐次减少的特征;(5)20世纪90年代以来登陆我国的初旋日期呈现一个偏晚的趋势,终旋日期的年际变化不明显,而登陆福建的初、终旋日期年际变化不明显,但登陆福建初、终旋日期时间间隔近几年有一个偏短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1951~2004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1951~2004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登陆热带气旋频数呈减少趋势,50~60年代登陆热带气旋频数较多,1991~2004年是热带气旋登陆我国的最少时期,1951~2004年间登陆强度为强台风和超强台风的热带气旋频数呈显著减少趋势.最大登陆强度在50~70年代,近几年是偏弱气候阶段.平均登陆强度没有明显变化.登陆热带气旋的破坏潜力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50~70年代初明显偏强.登陆热带气旋平均强度的减弱和具有较强强度登陆热带气旋频次的减少引起破坏潜力的减弱.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计算,研究热带风暴中心气压下降示度、最大风速半径、热带气旋登陆地点、热带气旋登陆时的入射角、热带气旋移动速度等参数改变条件下,珠江口5个测站风暴潮的变化。结果表明,各站的反响很不一致,在风暴潮预报中对地形的特点、热带气旋移动速度及热带气旋登陆地点等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影响福建热带气旋的若干基本气候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49~1997年,登陆及影响福建的热带气旋共有258个,年均5.06个。其中,台风占总数的70.6%;85.5%源于西太平洋。在89个登陆热带气旋中,登台入闽路径有53个。近60%登陆台湾的热带气旋在福建再次登陆。当前福建处于少热带气旋阶段。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以来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51—201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资料,利用趋势分析、R/S分析以及周期分析等方法对近67年来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个数、频次、强度以及登陆位置等热带气旋活动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近67年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个数和频次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0.003个/a和0.008次/a,但变化趋势均不显著,未来一段时期热带气旋登陆个数、频次将呈缓慢增加趋势。(2) 6—10月是热带气旋发生和登陆的高频期,其中,8月份热带气旋的发生次数和登陆中国的次数均最多。(3)历年最低中心气压、平均中心气压均呈增加趋势,且最低中心气压通过了M-K显著性检验;热带气旋登陆强度总体呈减弱趋势,且未来一段时期将继续呈减弱趋势,但高强度热带气旋呈显著增加趋势。(4)广东、台湾、海南、福建和浙江是热带气旋的主要登陆地;热带气旋的登陆位置呈向东、向北偏移趋势,且未来时期该偏移趋势仍将持续。利用热带气旋路径数据分析1951—2017年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数量、强度等变化,旨在深入认识影响中国的热带气旋活动的特征及规律,为热带气旋的预报、预警及防灾减灾工作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热带气旋影响福建沿海风暴潮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利用1990~2008年气象要素资料、热带气旋路径资料和福建沿海9个验潮站资料,从热带气旋登陆、路径以及福建沿海地理特征等方面,分析研究福建沿海热带气旋风暴潮特征。结果表明:每年平均约有5.58个热带气旋登陆或影响福建,风暴潮发生率为81.1%,福建沿海风暴潮主要出现在5~10月,风暴潮过程最多的是8~9月,平均每年有4.53次风暴潮过程。正面登陆福建的热带气旋和登陆浙南的影响热带气旋,最容易引发福建省沿海热带气旋风暴潮过程,且风暴增水最强,最大增水可达200cm以上,其次是登陆广东的影响热带气旋。由于闽江口的喇叭口地形作用,位于闽江入海处的闽江口岸段在全省4个岸段中风暴增水最强。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ENSO对登陆广东省热带气旋影响,选用1951~2016年登陆广东省热带气旋统计数据,分析与ENSO特征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登陆广东省热带气旋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年际变化总体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登陆广东省的热带气旋主要集中于粤西沿海,特别是湛江东部沿海区域;厄尔尼诺年登陆广东省热带气旋数(2.74次)低于拉尼娜年热带气旋数(4.50次),但登陆的热带气旋强度相对较高;登陆广东省的热带气旋与Nino3.4海洋表面温度距平值( SSTA )、海洋尼诺指数( ONI )和南方涛动指数( SOI )等ENSO特征值呈现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利用逐时雨量分布图,对登陆珠江三角洲的热带气旋暴雨尺度特征进行分类,对比和合成分析,实际资料证实了大范围的热带气旋暴雨是由若干中尺度雨团,雨带造成的,纯热带气旋环流形成的中尺度雨团、雨带具有与热带气旋云带大体一致的分布特征;有冷空气与之配合时,热带气旋环流北缘形成东西向的中尺度雨带;热带气旋登陆后的3h可能出现最大中尺度雨团;随热带气旋环流的填塞减弱,中尺度雨团也逐渐减弱消失;山地对中尺度雨团的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