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茶叶中矿物元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毕坤 《贵州地质》1997,14(1):9-20
矿物元素是茶叶生长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组分,过量或不足皆可发生病症,在最佳浓度值的变幅内,对促进茶叶多种酶类和叶绿素的形成论有独特的功能,与茶叶质量效应关系密切,商品茶听矿物元素,达到一定的界限和限量指标,对人体有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因此,研究茶叶中矿物元素含量特征,对茶叶的种植和施肥,提高茶叶品质及其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贵州茶叶品质与地质环境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毕坤 《贵州地质》1997,14(2):105-120
本文对贵州植茶地质环境特征,不同岩类区茶叶中有机物的含量,茶树品种在不同岩石组合中的品质变化,地质天南地北与茶叶感官质量关系,茶叶在不同地质环境中吸收矿物元素的差异性,不同地质环境矿物元素的释放量和对茶叶生长的补偿能力等的研究,总结出了相同茶树品种在不同地质环境中品质的差异性,不同品种在相同地质环境中品质的相似性,非碳酸盐岩区茶叶品质优于碳酸盐岩区的规律性,获得地质环境是控制茶叶品质的内在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3.
地质背景与信阳茶叶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燕平  吴宏伟 《岩矿测试》2007,26(4):313-316
从地学角度分析了信阳毛尖茶叶产地的地质背景对土壤中元素组合、土壤类型和地貌景观的影响,探讨了地质背景与茶叶主要品质的关系,认为花岗岩母质土壤,海拔300~800m高,有一定坡度、植被茂盛的环境适宜优质信阳毛尖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利用矿质元素的测定数据判别茶叶的产地和品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应用微渡消解处理样品,电感耦舍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考察了不同产地、不同种类的29种茶叶中的Mg、Al、P、Ca、Cr、Mn、Fe、Co、Ni、Cu、Zn、Sr和Ph共13种元素的含量。原始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来自江西、云南、广东和福建四个地区的茶叶进行了产地判别。对不同种类的茶叶(红茶、绿茶、鸟龙茶、黑茶)也进行了区分,结果令人满意。茶叶中矿质元素的含量可做为茶叶产地判别的测量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福建安溪等地79个茶园采集了表层、亚表层土壤样和对应的茶叶样品,测定了茶叶铅含量和土壤常量组分、铅等微量元素组成。相关分析表明,茶叶与土壤铅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由此可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茶叶对土壤铅的迁移系数(Ft)。研究得出,茶叶铅迁移系数受土壤中Pb、Mn、P、Zn浓度的影响。依据茶叶铅质量标准,推算出茶园土壤铅安全临界值,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由茶树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铅不会导致茶叶铅含量超标。以土壤铅存在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指导,结合影响茶叶铅迁移系数的土壤理化指标,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能更好地表征茶叶铅含量与土壤理化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泰宁朱口茶叶及其根系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硒含量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影响茶叶硒含量的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研究区茶叶硒含量为0.03~0.36mg/kg,为富硒茶叶;茶叶根系土壤硒含量为0.07~0.85mg/kg。春茶中硒含量累积吸收较秋茶更强,变质岩系下茶叶硒含量高于碎屑岩系,根系土壤硒含量在0.40~0.50 mg/kg时,为研究区茶叶硒最佳富集的土壤范围;根系土壤p H值与茶叶硒富集系数呈显著正相关(r=0.87,p <0.05),根系土壤有机质与茶叶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1,p <0.05),根系土壤中Cr、As、Hg和Ni等重金属元素与茶叶硒富集系数呈显著负相关(p <0.01)。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武夷岩茶主产区茶叶品质与土壤地球化学背景的关系,采用符合正态分布的茶叶及土壤数据开展茶多酚、咖啡碱和氨基酸含量与土壤理化指标的相关分析,建立回归预测模型,探讨不同地质背景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武夷岩茶主产区茶叶的茶多酚与土壤pH值呈正相关,与土壤Ni呈负相关,咖啡碱与土壤Cu含量呈正相关,氨基酸与土壤pH值和K含量呈正相关,说明土壤pH值的提高有利于茶多酚、氨基酸的积累,K和Cu分别促进氨基酸和咖啡碱的合成,Ni对茶多酚积累具有抑制作用。不同地质背景茶叶品质状况表现为红层区>冲洪积区>变质岩区>细砂岩区。  相似文献   

8.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人类身体健康的保障。以陕西省紫阳县茶叶为例,应用GIS技术根据茶叶的种类和产地划分情况,对每一类茶叶进行编码并给每一块茶叶产地进行编码,实现茶叶编码和产地信息关联,进行茶叶安全溯源系统设计,该茶叶系统设计主要是通过茶叶的属性信息并结合茶叶的空间位置信息,运用SQL Sever2005集中管理安全溯源中茶叶的属性信息,利用ArcGIS进行茶叶的空间分析和属性配置,制作茶叶分区图,使得每一个地区每一种茶叶有着唯一对应的编码,并通过C#语言实现点击溯源系统的茶叶区块时便可显示茶叶唯一"身份证"—二维码,消费者再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来追溯农产品的信息。实现了茶叶信息的可视化表达。  相似文献   

9.
日照市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日照市绿茶产区地质、地球化学环境的系统分析,认为地形、地貌、土壤理化性质和元素含量等对茶叶的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土壤元素全量与茶叶的相关性并不好,但其有效含量的丰缺情况对茶叶品质有较大影响,当土壤中速效N、SiO2含量较高时,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总灰分含量也会比较高,茶叶品质相对较好;当土壤pH值及Ca、Mg有效含量较高时,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总灰分、黄酮的含量反而会较低,从而降低茶叶的生化品质。该研究成果为日照绿茶产地规划与南茶北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4月,清明前后,正是采茶的好季节。茶叶,是中国人贡献给世界的不亚于四大发明的伟大发现。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在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茶叶的发现和制作工艺等知识有着详尽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2020,(4)
通过在旌德县白地镇周边开展茶叶、根系土、母质土壤、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测定了表层土壤的pH值,查明了主产地内20余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分配特征,分析各载体之间地球化学元素相互关系,探索茶叶品质与不同地质背景之间的联系,测定了茶叶根系土壤元素有效量及全量,并就茶叶元素与根系土壤有效量与对应全量元素之间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可知:旌德白茶主产地表层土壤元素含量频数分布均呈正态分布,相对富集Cd、Se等10种元素,表层土壤元素平均含量砂页岩相对较高,岩浆岩分布相对较低,通过取样分析,旌德白茶污染物及重金属指标均在相关标准限值之内,茶叶对根系土壤元素利用效率上第四纪冲积地层砂页岩花岗闪长岩灰岩。为了生产优质茶叶和提高茶叶产量,降低茶叶中有害元素安全风险并提高有益元素含量,可选择表层土壤中Pb、Ni、Cu、Zn元素含量相对偏低,B含量相对偏高的区域种植茶树。研究结果为生产优质茶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西湖茶园的植物和土壤样品进行一系列的调查,以着力寻找茶叶的铅污染源。利用铅同位素技术对西湖茶园的土壤、茶叶和城区的燃煤、大气气溶胶、汽车尾气进行铅同位素示踪研究。研究表明,茶园土壤铅物质的可溶相具同源性和残查态偏于多源性。清洗后的茶叶铅含量显著降低,但其同位素组成不发生明显改变,显示出茶叶中的铅与叶面空气沉降物中的铅同源。不同介质铅同位素对比值平均值呈现表土、大气(气溶胶)、煤的w(206Pb)/w(207Pb)与茶叶趋于相近,汽油低之;表土、大气(气溶胶)、汽油的w(208Pb)/〔w(206Pb)+w(207Pb)〕与茶叶趋于相近,煤略高之。不同区域茶叶铅物质具同源性,与种植的农业地质背景无关。在煤燃烧、气化过程中,Pb进入大气,通过大气沉降或被茶树吸收或附着在茶叶叶面;汽车尾气的排放是茶树铅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黄山茶叶的实地调查,从地学角度分析了黄山茶叶的地质背景对土壤中元素组合、土壤类型的影响,探讨了茶叶主要品质与产地地质背景的关系,分析了茶叶优异的品质与地质背景条件的相关性。确定出黄山毛峰生长的土壤是在特定的青白口纪邓家组变石英砂岩、变粉砂岩、板岩风化而成的粗骨土,太平猴魁是在特定志留纪康山组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风化而成红壤土、粗骨土,这些土壤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大量的营养物质,特别是有益的微量元素对提高茶叶品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集岳西县来榜镇茶园的25件茶叶样品及根系土,分析茶园根系土和茶叶中硒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根系土壤硒含量为0.11~0.38mg/kg,平均值为0.21mg/kg,参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根系土均未达到富硒标准。土壤浸提硒含量为0.004~0.013mg/kg,平均值为0.008mg/kg。茶叶硒含量为0.17~0.66mg/kg,平均值为0.37mg/kg,采集的25件茶叶样品有22件达到了富硒茶标准。土壤不富硒,但茶叶富硒率高,认为岳西翠兰茶树属于对硒元素富集能力较强的植物,采样茶树均生长周期较长,可能是茶树对硒元素产生了一定的累积效应。土壤硒、浸提性硒主要受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的影响,与部分重金属相伴生。茶叶硒与土壤养分、理化性质、有效态相关性均不明显,与重金属中生物毒性响应系数较大的4种元素呈负相关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AFS)对恩施芭蕉地区玉露茶园不同坡度的茶叶、土壤样品中的Se及重金属元素Cd、U的质量分数分别进行了测试.研究了恩施富硒茶叶中的Se与As质量分数的关系以及其Se质量分数与其种植土壤中的Se质量分数和重金属元素Cd、U质量分数的关系,旨在为恩施富硒茶叶的种植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在w(S...  相似文献   

16.
优化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有助于查明生态茶叶园区表层土壤(0~20 cm)重金属污染状况。以Hg、As、Cd、Pb、Cr、Cu为评判因子,运用最小相对信息熵原理,将污染物“超标倍数法”与“双权重超标赋权法”相结合,形成综合权重,对传统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改进。接着对茶叶园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做了评判,并对比评判结果。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计算评判因子权重时,综合土壤重金属浓度和毒理,评判结果更加合理;该茶叶园区土壤清洁率达38.81%、尚清洁率达61.19%,尚无土壤污染区。说明该茶叶园区土壤环境质量整体较好,满足无公害茶叶产地要求;对比评判结果,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等级划分更加科学,评判结果客观。为优化岩溶山区茶叶区域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浙江“安吉白茶”产地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安吉白茶产地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研究,认为成土母岩、土壤元素组合等对茶叶的品质均具有深刻的影响。母岩(母质)类型不同,土壤类型、质地、pH值,尤其是土壤地球化学成分就会具有很大的差异,钾、硅、铝和酸性土壤有利于茶叶生长发育,钙、镁、钠和碱性土壤不利于茶叶品质的提高。茶叶硒、锌含量高,其生化成分与土壤中钾、钼、锰、硫、磷的有效态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建议发展白茶基地应在安吉中部、东部低山丘陵区,选择以石英砂岩、岩屑砂岩风化残坡积物为母质的土壤。  相似文献   

18.
名茶太平猴魁形成的地质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太平猴魁茶的实地调查,从地学角度分析了太平猴魁茶的地质背景对土壤中元素组合、土壤类型的影响,探讨了地质背景与茶叶主要品质的关系,分析了茶叶优异的品质与地质背景条件的相关性。确定出太平猴魁茶是在特定志留纪康山组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风化而成红壤土、粗骨土,这些土壤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大量的营养物质,特别是有益的微量元素对提高茶叶品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氟在人体生长发育和骨骼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通过饮茶摄入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受到较大关注。本文以大巴山区紫阳县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64组茶园土壤和对应茶叶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氟形态、茶叶氟含量,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影响大巴山区茶叶氟含量的Freundlich模型,并检验了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显示:(1)研究区茶园表层土壤氟含量范围为487.37~1120.78mg/kg,平均值为730.63mg/kg;研究区茶叶氟含量为31.23~112.49mg/kg,平均值为57.58mg/kg,所有样品均未超过农业标准(NY659—2003)限值;(2)研究区茶园土壤氟的形态分布为:残渣态>水溶态>有机态>铁锰结合态>可交换态,水溶态氟含量范围为5.27~23.15mg/kg,平均值为9.72mg/kg,远高于中国地氟病发生区水溶态氟的平均含量2.5mg/kg,说明研究区存在一定生态风险。土壤水溶态氟与茶叶氟含量有显著相关性(n=64,r=0.82,p<0.01),其余形态与茶叶氟含量无显著相关性;(3)以水溶态氟、CEC、交换性铝、有机质、pH五个...  相似文献   

20.
茶叶中铅同位素比值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了给铅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研究茶叶中重金属铅来源的应用奠定基础,通过大量的茶叶炭化、灰化条件试验和铅的分离、纯化、富集与质谱测定试验,拟定了一套茶叶中铅同位素比值的测定方法:将称好的茶叶置于瓷坩埚中,在电热板上小火炭化完全后,移入马弗炉中灰化,用盐酸溶解灰分,转化为混合酸介质,然后上柱分离解吸,蒸干并上质谱测定.该法打破传统,改用盐酸溶解灰分,克服了用硝酸溶样总是有棕色沉淀物的难点.利用这一流程测得的茶叶样品的 207Pb/206Pb的精度( 2σ)优于± 0.05%. 208Pb强度一般均在 1 V以上.监控分析流程的国际标准物质 NBS 981的 207Pb/206Pb为 0.914 49± 0.000 04(其证书值为 0.914 64± 0.000 33),全流程本底铅为 1.6× 10-8量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