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入海干流随潮流变化的特征及泥沙运动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黄河口自1976年5月改道走清水沟入海以来,行河八年,淤积延伸总长度达23.5公里,平均每年3公里,河口水下沙咀已凸出平均海岸线16公里。由于黄河水量少,含沙量大,每年挟带约11.79亿吨泥沙进入下游河道,河床不断淤积抬高,河口逐年向海中延伸,受洪水和风暴潮等因素的影响,入海口则在几十公里范围内频繁摆动改道,平均十余年,则需大改道一次,对河口三角洲资源的开发利用,非常不利。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位于渤海西岸,南起黄河口,北至东亭县大清河口,两河口相连围成的渤海湾水域面积约为144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约650公里,包括天津市及河北省和山东省部分岸线。区内黄河、海河及滦河三角洲连成一片,地势平坦,属华北大平原一部分。由于入海河流每年约携带13亿吨泥沙入海,湾内淤积作用显著,并形成我国著名的粉砂淤积泥质海岸。潮间带规模宏大,宽度一般达4  相似文献   

3.
李莉  张永丰  张臻  陈燕  马新 《海洋通报》2014,33(4):475-480
2012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对滦河口-洋河口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环境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季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36种,种类组成以软体动物和多毛类为主;夏季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22种,种类组成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主。夏季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明显低于春季。春季丰度和生物量皆以软体动物最高;夏季丰度以多毛类最高,生物量以节肢动物最高。滦河口-洋河口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丰度和生物量从高潮带向低潮带不断增高。采用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和AMBI指数对调查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析时,发现滦河口-洋河口海域潮间带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良好状态,但MPI评价法和AMBI指数法对滦河口-洋河口海域潮间带生态环境质量分级结果存在差异。两种评价方法在生态环境状况分级评价中皆存在一定偏差,还需相互校准,并通过环境压力的梯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4.
滦河是河北省最大的河流,东流入渤海,滦河口位于渤海西北平直海岸的中部,开口朝东偏北,水浅,海底平坦,潮波传入后,在沙滩地形、河道径流及摩擦等综合影响下发生复杂的变化。深入研究它的潮汐特征,对于沿海居民的生产活动,滦河口的开发利用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根据1985年枯水期(5月)和丰水期(8月)两次调查资料,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的诲岛主要分布在滦河三角洲平原外侧的沿岸和古黄河口(今大口河口附近)地带。根据其地理位置可划分为:大蒲河口外诸岛、滦河口外诸岛、曹妃甸诸岛和大口河口外诸岛。概括起来,河北省的海岛具有以下六个  相似文献   

6.
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动态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修强  夏非  张永战 《海洋通报》2014,33(6):630-636
以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1989、1995、2006和2010年4期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运用一般高潮线法,对各期影像分类处理后提取海岸线,分析了研究区海岸线21年间动态演变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其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北翼灌河口—中山河口岸段在1989-2010年21年间整体表现为蚀淤交替,淤积岸段逐渐向南迁移,主要集中分布于普港和新滩港岸段,平均淤积速率最大达39.82 m/a(2006-2010);中部岬角中山河口—扁担河口岸段在研究期间平均蚀退速率为13.79 m/a,其中南段侵蚀强度最高,可达23.23 m/a,为整个研究区海岸侵蚀最快的岸段,北段次之,中段最低,随时间推进,总体侵蚀渐缓;南翼扁担河口—夸套河口岸段21年间平均蚀退速率达17.30 m/a,夸套河口以南则呈现快速淤积-缓慢淤积-蚀淤基本平衡的过渡态势。(2)近20多年来,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由于受到海岸轮廓形态、动力作用(波浪、潮流、沿岸流与重力等)及人类活动(保滩护岸工程、盐田与围垦工程及港口工程等)的影响,各岸段呈现出不同的侵蚀-淤积特点。  相似文献   

7.
敖江河口是一条径流量小,潮波变形剧烈,海域来沙丰富的强潮河口。由于上游建库,支流建闸,使下泄径流和河口进潮量减少,从而导致河口的淤积,其中以敖江港区淤积最为严重。本文依据天然实测资料,对河口和港区淤积原因作了分析论证。并利用一、二维耦合数学模型计算了丁坝整治工程和疏浚挖泥对改善港区的效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陆和岛屿的海岸线总长约32000多公里,海岸线上有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海湾160多个,绝大多数常年不冻,除河口区外,大部分不淤或很少淤积,具有良好的建港自然条件。据统计,全国宜建港的海湾和大河河口近120个,宜建港的岸线总长超过900公里,其中深水岸线总长400多公里;可供建设中级泊位以上的港址有160多处,其中可供建设万吨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求河口淤积原因,从概念河口的角度出发,通过概化河口形态建立概念性河口模型,以二维水沙数学模型为工具,模拟分析了5种河口淤积机制;建立了长江口水沙二维数学模型,对长江口区域水沙特征及淤积状况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建立概念性河口有助于研究不同形式河口的淤积机制,对于长江口水域,其不同区域淤积机制不一,其治理措施也应有所区别,找出河口不同区域起主导作用的泥沙淤积机制,有利于人们更合理地治理河口。  相似文献   

10.
河口闸下淤积和清淤措施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淤泥质河口建闸后需要解决泥沙淤积的问题,它制约着河口的综合利用。本文就我国淤泥质河口挡潮闸引起的闸下淤积和清淤措施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首先归纳了我国主要建闸河口闸下淤积类型.多数学者根据潮波变形理论和不平衡输沙理论对闸下淤积的力学机理和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解释和预测河口闸下淤积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不同类型的建闸河口防淤减淤措施。最后指出目前研究中的不足和以后应进一步加强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1973 年以来射阳河口附近海岸蚀淤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秋双  刘荣杰  马毅 《海洋科学》2015,39(9):94-100
以射阳河口北部扁担港口和射阳河口南部斗龙港口之间的海岸作为研究区,基于1973,1987,2000和2013年四期Landsat影像提取了该岸段岸线,并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射阳河口以北的扁担港口—射阳河口岸段仍处于侵蚀状态,呈现侵蚀—淤积—缓慢侵蚀的变化格局,40 a间侵蚀面积为12.6 km2,淤积面积为1.0 km2;射阳河口以南的射阳河口—斗龙港口岸段处于淤积的态势,呈现淤积—快速淤积—缓慢淤积的格局,40 a间淤积的面积为223.1 km2,仅在2000~2013年间该岸段北部出现了侵蚀。结论是虽然射阳河口以南岸段仍总体处于淤积的过程中,但是近年来江苏海岸的侵蚀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射阳河口以南,这证明了江苏海岸侵蚀岸段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潮汐河口支流建闸闸下淤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潮汐河口建闸的关键问题是闸下淤积。在潮汐河口支流口门上建闸,其闸下淤积面貌主要取决于干流主槽的位置,这与在潮汐河口干流上建闸的闸下淤积问题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以钱塘江河口支流曹娥江口门建闸为例,应用河床演变分析、动床实体模型和现场冲淤试验预测了曹娥江大闸闸下淤积面貌和淤积速率,为曹娥江大闸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1855年以来黄河河口已经历了10余次大型改道,1950年以后改道3次。由于黄河口多次改道,尾闾往复摆动,黄河泥沙在河口大面积淤积(占总来沙量的20%),形成了现代黄河三角洲。黄河口的演变对河口海区的理化和生物环境均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主要根据1959年农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1)和1984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调查资料(沈志良等,1989;李全生等,1986;任广法,1987),对黄河口1964年和1976年两次改道给河口海区水化学环境及生物生产力造成的影响作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黄河口利津水文站1950—2006年水文、泥沙资料和1976—2006年利津至清7河段固定断面资料,结果表明:清水沟流路行水以来,进入河口区水沙通量总体偏低,来水来沙更集中于汛期,尤以泥沙量为甚,水沙搭配也较以前畸高;河口河道主槽淤积明显,且绝大部分淤积在CS7-清7河段,全河口段共淤积泥沙量为3.15亿m3,其中汛期淤积1.12亿m3,非汛期淤积2.03亿m3;河口河道主槽冲淤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即汛期强烈淤积、非汛期适度调整(1976—1979年),汛期强烈冲刷、非汛期强烈淤积(1981—1985年),汛期与非汛期持续淤积(1986—1996年),以及汛期冲刷、非汛期淤积(1996—2006年),并有2年期的"记忆"效应;河口河道主槽冲淤量与径流量、输沙量和来沙系数存在部分线性或秩相关,但来水来沙数量和水沙搭配参数并非为影响主槽冲淤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水沙过程、河床边界条件和人类活动干预等因素在主槽冲淤变化过程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根据历年卫星遥感资料和水深资料,对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流路叶瓣体演化和海底冲淤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清水沟流路形成初期河口三角洲快速堆积,淤积中心厚度14m,1984年后河口三角洲淤积速度变缓,河口沙咀在波浪、潮流及科氏力作用下变得细长,并逐渐南偏,莱州湾内出现大面积的淤积,1996年黄河口人工改道后,在新河口处形成淤积中心,厚度4.5m。废弃三角洲遭受冲刷,原淤积中心成为冲刷中心。  相似文献   

16.
今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滦河口及黄河口海岸带地貌专业调查“一审”会议先后在青岛举行。滦河口调查评审组由海洋局一所学术委员会及有关同行专家组成。山东海洋学院陈宗镛教授担任评审组组长。评审组全体成员审阅了地貌图、第四纪地质图及底质图,查阅了调查的各项原始资料及资料汇编,阅读了调查报告,对三项调查成果予  相似文献   

17.
珠江河口伶仃洋最大混浊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河口淤积常与最大混浊带的发育有关。自从Glangeaud(1938,1941)提出最大混浊带这一概念以来,世界上许多研究者开展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我国近年来也对长江和瓯江河口最大混浊带进行了探讨。 1975年以来,先后在伶仃洋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水文调查,不少研究还从不同角度对伶仃洋的动力地形和沉积问题进行分析,但有关伶仃洋最大混浊带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未有报道。本文即试图从河口最大混浊带的角度对伶仃洋东、西槽的淤积问题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8.
黄河清水沟流路水沙组合和河口三角洲发育的宏观特性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黄河清水沟流路1976~1995年期间入海水沙偏少,年际和年内变化丰枯交替,河口三角洲的冲淤变化与入海水沙大小密切相关;分析其剖面淤积形态、洲面淤积造陆情况和泥沙淤积的空间分布,表明河口三角洲发育存在着初期迅速增长、中期快速增长、后期平缓增长的宏观特性和规律,根据水沙变化与河口三角洲增长面积的定量关系以及对未来入海水沙的预估,认为清水沟流路河口三角洲的发育将继续维持平缓增长的态势.  相似文献   

19.
珠江河口湾伶仃洋淤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乔彭年 《海洋学报》1988,10(2):204-211
本文主要讨论了珠江河口湾伶仃洋的淤积发展、泥沙来源以及淤积速率的问题,根据分析,可得到如下初步认识:(1)从整体上和长时段的角度考虑,伶仃洋属于以径流作用为主的潮汐河口;(2)伶仃洋淤积的泥沙主要来自陆上径流;(3)伶仃洋淤积主要是西部浅滩的淤积,预计今后将以向东南方凸出的圆弧状形式向海淤进;(4)基于伶仃洋淤积发展与一般径流型三角洲发展模式的相似性,应用计算水库淤积的Lapshenkov公式,对伶仃洋淤积的终极年限作了初步估算,假定上下边界的水沙条件及水域边界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求得伶仃洋淤识的终极年限为490年.应用此公式的计算精度,随着复测地形资料的积累,尚可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我国海岸线漫长,入海河口众多,类型复杂,在长达32000公里的岸线(包括岛屿岸线)上,分布着大小不同、类型各异的河口1800多个,仅河流长度在100公里以上的河口就有60多个,居世界各国河口的前列。河口在我国自古以来就占有重要地位。在近代工业化过程中,河口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已成为沿海工业、科技、文化精华荟萃之地和经济政治重心。今天,在实现2000年目标的时候,河口的综合开发利用对沿海和腹地经济发展以及外引内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