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朝鲜东部大陆边缘的区域走向滑移断裂及其对东日本海郁陵盆地演化的构造控制作用S.H.Yoon,S.K.Chough日本海主要由日本盆地、大和盆地及郁陵盆地构成。郁陵盆地位于日本海东部,属俄罗斯板块(或阿穆尔微型板块)的东部边缘,南部与菲律宾海板块接壤。...  相似文献   

2.
日本海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福寿 《海岸工程》1995,14(1):37-42
本文主要根据地质,地震,磁力,地热,重力等资料,分析了日本海的地质构造特征。日本海是一个广阔的边缘海,四周被大陆架所围。自东北至西南依次为日本,海盆,大和海脊,大和盆地及马海贫。大和海脊由陆壳物质组成,盆地中心则以洋壳为底。热流值高而变率小,说明日本海是一个成熟的弧后盆地,扩张停止于中新世。日本海在更新世最低海面时,与大洋交换断绝,沉积物中含碳比较丰富,这是一个罕见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东亚海区拉裂盆地火山构造的结构YuriyMelnichenko等Deryugina,Golygina沉积盆地(鄂霍次克海)和中央盆地(日本海)的发育已被认为属于拉裂盆地模式(P.Mann等,1983).Golygina盆地属于库拉盆地北翼的走滑断裂系...  相似文献   

4.
目前,大多数地质学者仅重视边缘盆地的形成,却往往忽略了边缘盆地在其形成以后的演化.本文拟提出边缘盆地的总发展史,特别是其形成后的演化,并进而探讨边缘盆地在边缘海发育和大陆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在地质发展史上,地球表面的宏观地质(发展)演化过程可能有两大类,即海底扩张和大陆生长,对此二者海洋地质学者颇有兴致.关于大陆的生长有两种类型:一是由于不同板块碰撞所导致的大陆联合;二是边缘海的生成,致使大陆不断扩大.关于边缘盆地的形成乃是当代地学工作者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但其对于边缘盆地形成的知识是十分贫乏的.以下作者拟对边缘盆地的演化提出讨论.边缘盆地形成的机制已经提出的有四种模式:(一)Uyeda和Miyashiro(1974)认为日本海的张开是起因于扩张海脊的俯冲,同时Eguchi等(1979)认为安达曼海也是如此;(二)Karig(1971)提出与俯冲作用有关的热底辟造成地壳的扩张,借以解释大多数边缘盆地的形成.McManus与Tate(1978)认为从静态硅铝圈之下涌出的硅镁物质的边缘扩张造成边缘海,并认为该模式更适用于苏禄海、苏拉威西海和南中国海.Lawver和Hawkins(1978)提出岩浆可在某些构造部位呈离散状泄出,并在某些边缘盆地中形成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日本海天然气水合物的气源成因及其控制因素,收集和整理了日本海西南郁陵盆地和日本海东缘上越盆地及邻近的相关资料。结果显示,上越盆地及邻近海域甲烷羽状流、麻坑、自生碳酸盐岩及地震剖面上"气烟囱"和BSR等发育,块状水合物出露海底为热解成因;郁陵盆地羽状流不太发育,而自生碳酸盐岩和地震剖面上的"气烟囱"较发育,钻孔发现的水合物主要为生物成因。结合日本海构造演化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日本海东缘热解成因水合物的主控因素是近S—N向和近E—W向交互断裂作用以及NE—SW向的晚期构造挤压;日本海西南海域生物成因为主兼热解成因水合物的主控因素是NEE—SWW向的晚期构造挤压;而日本海西北海域构造定型早且缺少晚期构造挤压,因此,推测其水合物气源应该主要为生物成因,热成因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6.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日本海内波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日本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使得该海域内波表征极为复杂,遥感是大范围观测内波的有效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内波的探测研究。本文利用MODIS、GF-1和ENVISAT ASAR遥感影像,开展了日本海内波特征研究。通过提取内波波峰线,生成了日本海内波空间分布图;获取了内波的波峰线长度和传播速度,并基于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反演了内波振幅。研究结果表明,日本海内波分布范围宽广,不仅大陆架沿海区内波分布密集,深海盆地也探测到了大量内波;日本海北部45°N附近海域有少量内波出现,利用高分影像探测到朝鲜陆架浅海区有大量小尺度内波,大和海盆、大和隆起的西南部海域没有发现内波。日本海内波波峰线长达100多千米,深海区的传播速度大于1 m/s;浅海区内波振幅约10 m左右,深海区可达60 m以上。  相似文献   

7.
在日本海会聚边缘的东侧,第三纪沉积物厚度大、有机质丰富,是日本最好的油气区。2003—2004年,在对该区南部的Naoetsu盆地中的UT-04海岭进行调查时,日本METI和JOG-MEC意外地发现了与气体活动有关的较大的麻坑、浅表层含气沉积物以及充气泥丘。高精度地震调查证实海底之下约170  相似文献   

8.
日本海盆地含有黄棕色物质沉积物中的热液粘土矿物S.Aoki等10年前随着深海摄像机的使用,海洋科技中心的R/yNatsushima在进行地震调查过程中,在Hekura—Saki沿海的日本海盆东部发现了黄棕色物质.这种黄棕色物质分布在灰绿色泥岩表面,方...  相似文献   

9.
《海洋地质》1996,(3):89-95
墨西哥湾盆地下面不同地壳类型的不对称分布和海湾北部与南部之间沉积记录的明显差异,是利用岩石圈简单剪切模式解释共轭被动边缘盆地发育的主要依据,在这种模式框架中,我们将海湾的南北边缘分别解释为近源和远源边缘。  相似文献   

10.
深水浊流层和相关体系已发现和投产的油气田估计有1200~1300个 ,由于缺乏俄罗斯、前苏联和中国的有价值的公开资料 ,这个数字带有不确定性。Pettingill(1998)从54个盆地中已证实了其中的925个油田(包括碳酸盐型的) ,有43个属大油田(>500mb)。这些浊流层油田的大部分是象加利福尼亚、北海和渤海湾这样的高产区 ,它们存在于大陆之下或浅陆架水域之下。早期的大油田主要是位于会聚型/斜交会聚型边缘盆地中 ,而后期的主要位于发散边缘盆地 ,包括墨西哥湾、坎波斯、尼日尔三角洲、下刚果/安哥拉和西…  相似文献   

11.
南海海域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油气资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南海新生代经历过大陆张裂与分离、海底扩张和地块碰撞等构造演化历史,南海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南部是碰撞挤压边缘,东部为俯冲聚敛边缘,西部是走滑边缘。在这种构造体制下,形成了许多沉积盆地。北部和西部边缘上发育着张性沉积盆地和走滑拉张盆地;在南部边缘上,其北部发育着张性盆地,南部为挤压环境下形成的盆地,如前陆盆地、前孤盆地;东部边缘上发育着前孤盆地。目前油气勘探实践证明,南海南部的油气资源比北部丰富。究其原因,南海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张性沉积盆地的烃源岩体积较小,而南部挤压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盆地的烃源岩体积大;北部的地热流较南部小,因此地温梯度也较小,故南部边缘烃源岩的成熟度比北部高;由于南部边缘处于挤压构造环境,在沉积盆地中形成了许多挤压构造,而北部边缘一直处于张性构造环境,形成的构造较少且较小;同时,南部边缘沉积盆地中,烃源岩生烃与构造形成在时间上搭配较好。因此,在南海南部边缘沉积盆地中形成了许多大型油气田,而南海北部边缘沉积盆地中,大型油气田较少,中小型油气田较多。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海域及邻区主要含油气盆地与成藏地质条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中国海域及邻区分布有近50个沉积盆地,其中大部分发育在大陆边缘,而主要含油气盆地则分布在大陆架部位。盆地的起源,发生,发展受控于大地构造不同时期的构造运动,形成诸如裂谷型断陷盆地,走滑盆地以及非典型前陆盆地等多类型沉积盆地。从区域广度阐述了盆地沉积的有利相带对油气成藏的重要性,尤其是陆架盆地的成藏地质条件所形成的富集油气藏包括已发现的一大批大中型油气田,更具有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3.
西太平洋边缘海盆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从地球深部地幔流动引起的地质作用出发,结合裂谷的发展演化规律,认为地幔向东(或南东)的蠕散和流动促使亚洲大陆边缘地壳拉伸、变薄以致破裂,由大陆裂谷发展至弧后裂谷,形成西太平洋边缘海盆。最后提出边缘海盆发展演化的4个阶段,即:新生阶段(郯庐裂谷系)、幼年阶段(冲绳海槽)、青壮年阶段(日本海)和成熟阶段(南海)。  相似文献   

14.
日本九州五岛列岛周围有许多早第三纪含煤沉积小盆地 ,它们正处于东海盆地的东北端 ,又处于东海与日本海的对马盆地相衔接的部位 ,研究它们是很有意义的。最近日本帝国石油株式会社的岩田尊夫等人就发表了两篇文章 ,谈及这些盆地的划分、地层层序、沉积过程以及孢子—花粉组合和地层对比。在日本九州西北部 ,西北—东南向和东北—西南向的两组断层甚为发育 ,它们控制着下第三系含煤盆地的平面几何形态 (多为长斜方形 )。在五岛列岛西北方有福江盆地 ,它是东海陆架盆地的东北延伸部分。在五岛列岛以南也发育了 5个下第三系沉积小盆地 ,其中五…  相似文献   

15.
南海中央盆地热流值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戡原  陈雪 《海洋学报》1981,3(3):434-459
近年来,美国和日本的一些科学家公布了在南海中央盆地海底测得的36个热流值。本文结合我们所作的部分地球物理成果对这些热流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南海中央盆地热流值的分布特点有三:1.盆地中部热流值高,边缘较低,海沟(马尼拉海沟)与海槽(巴拉望海槽)处最低;2.热流的最高值(3.63HFU)出现在中央盆地西缘断裂的东侧,沿此北东向大断裂(属岩石圈断裂)的走向,集中出现大于2.5HFU的高值,此种高热流值与大断裂相伴随的现象反映了盆地高热流值与大断裂密切有关;3.盆地中大于2HFU的等值线成北东南西向展布,与构造线的方向一致,但在西沙群岛与中沙群岛的北缘,沿北西西方向,于北纬16°30'附近,序在一稍低的热流带,热流值在1.8—1.99HFU之间。此低热流带将盆地热流值分成两个区。此带以北为北区,以南为南区。北区热流值在1.9—2.46HFU之间;南区热流值较高,为2.11—3.63HFU之间。北区热流等值线为北东偏东方向展布,南区为北东向。为了进一步了解南海热流值的特点,对照了日本海、西菲律宾海、东菲律宾PareceVela海、苏禄海、苏拉威西海等西太洋边缘海的热流值与构造的关系。总的看来,与南海中央盆地类似,这些海盆的热流值大致都为中部高边缘低,最高值大多沿大断裂带或板块扩张轴的延伸方向分布。  相似文献   

16.
韩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探行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始于1996年。最初的研究工作只是集中在实验分析和基本信息收集。初期的近海地震勘测之后,在2000—2004年间,韩国地球科学和矿产资源研究院(KIGAM)使用大河2号考察船在日本海的郁龙(Ulleung)盆地进行了区域性地球物理和海洋地质调查,为确定日本海的天然气水合物储量提供了地质和地球化学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发现了与世界海洋被动边缘陆坡盆地有关的、新的具油气前景的目标。在与这些深水盆地有关的巨大烃类资源中,石油聚集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盆地具有相同的形成机制。它们在大陆裂谷系统的组分中开始了自、身的演化,并在超级大陆分裂和海底张开之后转变为被动边缘。盆地演化的差别表现为分裂和扩张的时间不同,  相似文献   

18.
对南海与大洋盆地条带状磁异常的相关分析表明,相关系数为0.11-0.659,存在弱线性关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边缘海洋壳与大洋壳本质上的差异,边缘海洋壳是玄武岩浆侵入并吞蚀破碎的大陆边缘地壳后形成的不同于大洋壳的新型洋壳。南海盆地磁异常显示其宙是新老不一,厚薄不匀的新洋壳的拼合叠覆体。  相似文献   

19.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代构造演化与原型盆地性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夹持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是发育在前中生代基础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其构造演化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及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联合影响,经历了印支末期基隆运动、燕山期渔山和雁荡运动的叠加改造。结合浙闽隆起带中生代火成岩事件、盆地构造变形、沉积学的一些证据,通过海陆对比研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早-中三叠世可能为面向古太平洋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晚三叠世-侏罗纪古太平洋板块已对中国大陆有较强的俯冲作用,东海陆架盆地及南部原型盆地为活动大陆边缘弧前盆地;白垩纪受控于滨海断裂表现为活动大陆边缘走滑拉分盆地;古新世-始新世火山岛弧向东移动,东海陆架变为弧后裂谷盆地。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东部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将于2008年底出版,区域构造图是其中的主要专业图件之一。讨论了该专业图件的编图方法、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方法和主要地质构造单元。首次对黄海东海区进行了全面剥皮编图,剥去了Q+N2地层。对于沉积盆地用等厚度线表示出了新生界的厚度。地质构造单元划分方法是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并以现今的构造特征为主要划分依据。板块内构造单元的划分是在总结国内外多种构造单元划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完善,完成了对我国东部海区及邻域的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区内一级构造单元为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二级构造单元为构造域(东亚大陆构造域、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和西太平洋构造域)。西太平洋构造域主要包括太平洋板块的西部及菲律宾海板块。欧亚板块在该区的部分可分为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和东亚大陆构造域。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由日本琉球岛弧、冲绳海槽弧后盆地、日本海弧后盆地等次级构造单元构成。东亚大陆构造域在该区内由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南地块等次级构造单元构成。各地块又可划分出盆地、隆褶带、隆起区等多个次一级地质构造单元。最低一级的地质构造单元为凸起和凹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