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中强地震前后重力场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引言 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后,在我国开展了为探索地震孕育过程中重力变化的高精度重力重复测量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有必要对此项工作进行系统整理及分析研究。文中讨论1973—1984年我国十二次中、强地震前后重力重复测量、重力固体潮汐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北京及其周围地区重力重复测量资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北京及其周围地区重复重力测量资料所进行的重力非潮汐信息的处理程式,对该区1984-1988年期间重力变化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位的变化是1984-1988年期间北京及其周围地区影响重力重复测量的主要因素。校正后的重力资料显示出,1987-1988年在北京以西地区策略变化比东部地区的变化幅值大。据分析,这种变化可作为研究1989年大同地震的地震孕育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大同地区几次中强震前后的重力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华北北环重力重复测量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排除浅层干扰因素,提取与地震相关的重力变化的途径。以大同地震为例,详细分析了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结果表明,其变化是明显的,远远超过了各项误差。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年绝对和相对重力测量技术的发展,在大小尺度的测网中,测量精度已经可以分别达到十分之几到百分之几μm s~(-2)(1μm s~(-2)=0.1mGal)。所以重力测量技术现在能够作为探测地壳垂直运动的一种有效工具。在把几何水准测量结果转换为由重力场定义的高度时,以及在由重复测量来控制高度参考面的时间变化时,重力测量数据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水准测量相当费时,而且在测距很大时,存在传递的不利因素,所以用重复重力测量来加强和部分地代替水准测量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在测定地壳垂直运动中,所测得的重力随时间的变化能否成功地应用,不仅取决于重力和高度变化之间的变换因子的可靠性,而且还取决于重力测量的精度。变换因子应该在代表性测段上由同时进行的水准和重力测量来确定。现在那种建立重力基准控制点的想法正在改变,因为绝对重力仪已经可利用,而且也有可能对相对重力观测仪器做准确的标定,利用反馈系统还可观测到微量的重力差异。因此,目前的工作重点已经放在研究环境特性量的干扰效应上,例如微地震、大气压力和地下水的平面变化,以及研究一些周期性效应如地球潮汐和极性运动。  相似文献   

5.
对兰州十里店地震台重力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重力资料受停电、仪器检修干扰较大,在剔除潮汐变化和人为干扰后,重力观测资料显示长期正向漂移趋势。利用Nakai拟合检验发现,2008—2013年的重力数据小于1×10-8/s2拟合残差的逐年增多,表明仪器观测噪声较小,观测资料状态稳定。对重力观测资料进行维尼狄可夫调和分析,确认兰州十里店地震台重力观测潮汐因子较稳定,精度高,映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根据近年来在滇西地区和西藏拉萨绝对重力点上的一些新的绝对重力重复观测结果 ,对1990年以来在这些点上绝对重力重复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滇西地区的5个绝对重力观测 点的近10年的重复观测结果表明,大部分观测时段没有出现与地球动力学事件有关的重力变 化,只有丽江和洱源2个绝对重力观测点的观测结果显示丽江地震前后有变化. 为了研究该 重力变化的原因,本文正演模拟了出现重力变化期间丽江地震同震位错引起的重力变化,模 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西藏拉萨近10年以来的重复观测结果给出了拉萨点 的绝对重力值以-1.82±0.9×10-8m·s-2·a-1速率下降,这从重力学 的角度反映出青藏高原的隆升. 对拉萨点的重力变化机制进行了探讨,根据印度板块与欧亚 大陆俯冲模型计算的拉萨点重力变化速率与观测到的重力变化速率较一致,表明现今拉萨地 区重力变化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俯冲所引起. 根据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位错模 型计算的拉萨点的重力变化与地表垂直位移的关系,将重力变化转换为拉萨点的隆升速率为 8.7mm/a.   相似文献   

7.
张健朝 《内陆地震》2002,16(4):306-316
通过对15年以来的流动重力重复测量资料的统计分析,认为在Ms5.0左右及大于Ms5.0地震前重力资料有显著的前兆异常.异常识别判据定为相邻两期段差变化绝对值大于、等于40×10-8m@s-2.预报指标发震时间为测出异常后12(±6)个月内;地点在异常测段周围150 km(特殊地质构造关系250 km)范围内;震级一般为Ms5.0左右(异常量大于70×10-8m@s-2时为5-6级).预报效能评价为66.13%.  相似文献   

8.
用四维反演方法研究地震活动的深部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天铭  苏瑞  张伯宏 《地震工程学报》2001,23(3):217-223,237
导出了用重力和水准重复测量资料反演地壳界面密度和垂直形变随时间变化的四维反演公式,并对甘肃河西地区(包括祁连山地区)和滇西北地区的重力和水准重复测量资料进行了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2个地区莫霍西密度变化速率和垂直形变速率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甘肃河西地区和滇西北地区莫霍面密度大规模减小和莫霍面大范围隆起可作为1年尺度的地震预报的深部判据。地震往往发生在莫霍面隆起区与沉降区、密度减小区与增长区的过渡地带。  相似文献   

9.
1985~2003京津唐张地区重力变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分析了京津唐张地区1985~2003年详实的重复重力测量资料,重力变化的图像显示该地区的重力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最为显著的变化是测网南部地区出现的较大范围重力增加,增加幅值在(100~300)×10~(-8)m·s~(-2)之间,从可搜集到的高程及地下水资料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流体而引起的大面积地面沉降;测网北部山区重力趋势性减小,19年减小幅值约30×10~(-87)m·s~(-2),与香山绝对重力点的变化量相当,高程及地下水对此种趋势的影响不大,大面积山区继承性、同步性的构造运动可能是造成地表重力趋势性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东部地区重力变化的明显特征是1990年6月至1994年6月间有一重力的快速下降然后上升过程,这可能是与1995年10月滦县 M 5.9地震有关的重力变化.相比之下地下水位的变化对重力趋势的影响较微弱.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 1 5年以来的流动重力重复测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认为在 MS5.0左右及大于 MS5.0地震前重力资料有显著的前兆异常。异常识别判据定为相邻两期段差变化绝对值大于、等于 40× 1 0 -8m· s-2 。预报指标 :发震时间为测出异常后 1 2 (± 6)个月内 ;地点在异常测段周围 1 50 km(特殊地质构造关系 2 50 km)范围内 ;震级一般为 MS5.0左右 (异常量大于 70× 1 0 -8m· s-2 时为 5— 6级 )。预报效能评价为 66.1 3%。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考虑各种干扰因素(如温度、气压、地下水和台站高程变化等)的同时,详细分析了唐山地震的后区域重力场变化的几个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地震前发生了明显的区域重力场异常。异常有四个特点:(1)重力变化围绕着震中,最大变化值恰好在震中;(2)重力随时间的变化是非线性的;(3)变化最大值出现在1975年年中,而不是在1976年7月份;(4)1977年区域重力场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不能用台站高程变化和地下水位变化来解释这些异常。作者用扩容模式计算了区域重力变化理论值,计算结果同观测值相符。此外,作者用相应地区的垂直形变资料和地下水观测资料讨论了该模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1975年海城地震与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前后在震中以西不远的一条长约250公里的北西—南东向剖面上进行了五次重力测量,震前三次,震后两次.剖面上相邻两个测点的重力差的测量均方误差小于40微伽.自1972年6月至1973年5月的一年期间的三次观测结果表明,剖面东南段重力值显著下降,最大达352微伽.地震以后,1975年3月的第四次重力测量发现,剖面东南段的重力值回升到第一次测量时的水平.1975年7月的第五次测量则表明剖面东南段的重力值继续上升.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前后也观测到重力的变化,不过地震前重力是增加而不是减少.震前和震后,在震中以北不远的一条长约270公里的东西向剖面上各进行过两次重力测量.结果表明,主震后整个剖面,特别是靠近唐山的那些测点的重力也有逐渐恢复到震前第一次测量时的数值的趋势.由这些结果可以看到,重力的变化与地震的发生似有密切的关系.根据重复大地水准测量资料估计的地面高程变化所能引起的重力变化远比所观测到的变化为小.因此,我们推测某些大地震可能与地壳和上地幔内的质量迁移有关,认为所观测到的重力变化大部份是质量迁移引起的.我们对质量迁移的重力效应作了理论分析,但是,对迁移的物理过程我们还很不清楚.   相似文献   

13.
讨论重力重复测量周期的问题实质上是研究重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在目前以CG-2仪器为主、吉普车运输的情况下,重力变化有无系统性质、其量多少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 重力重复测量周期的设计是一个最优化问题,除讨论技术问题外,还须考虑仪器状况和经济条件等问题,本文对经济效益不作讨论,但在具体讨论前作两条约定:(1)重力重复测量主要作为地震中、长期预报手段;(2)根据目前仪器及运输状况,暂定为抓大于60微伽的系统变化(当仪器精度提高时,可另定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1987~1998年间唐山铅垂线变化及其与周围地震的关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正心  李辉 《中国科学D辑》2008,38(4):432-438
利用中国北京-唐山重力网1987~1998 年间46期重复重力测量的资料计算了唐山所在地的铅垂线变化. 将所得铅垂线变化的测量结果与唐山周围同期发生的38 次地震(M≥4) 比较后发现, 两者之间关联. 唐山邻近的地震, 以及其周围的地震, 其发生的时间往往与唐山铅垂线开始反向变化的时间相符合.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我国大陆基于固定测点的流动重力重复测量是获取区域性重力场变化信号的主要观测手段.通过定期的重复测量,可以了解重力异常变化的空间特征,这些变化信息与区域构造变形和多种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定点重复重力测量是获取区域重力场变化的主要手段之一, 重力场特征与地形起伏、 构造走向等因素相关。 以华北地区为例, 考虑区域内地形和构造的北东向分布规律, 从EGM2008重力模型中拟合各向异性变差函数参数, 利用变差函数网格化插值, 对华北地区2009—2013年期间重力场观测数据进行网格化重建, 获取华北地区重力场时空变化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区域地形、 构造特征的各向异性变差函数插值方法, 获得的空间重力场变化在重力异常梯级带上更加明显, 重力变化与活动构造分布具有更好的一致性。 本文研究方法对于恢复区域时空重力场异常具有重要意义, 有助于提高应用重力资料划分潜在地震危险区空间位置的精度, 为华北地区震情研判和构建地震预报定量指标体系提供可靠的地球物理场数据。  相似文献   

17.
流动重力测量受温度,垂直形变、气压和地下水水位等诸因素的干扰较多。本文通过对乌鲁木齐西环状重力测线12期成果干扰因素的校改计算,使1986年6月13日地震前后杂乱的资料展现出具较好时空分布规律的异常。认为流动重力测量可以捕捉到地震前兆信息并能较好地预报地震。最后,就流动重力测量工作的改进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首都圈地区地震重力测量数据的统一处理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首都圈地区由不同施测单位用不同仪器或不同方法获得的三组重力测量数据,通过绝对和相对测量的联合平差、相对测量结果的系统差消除,建立起绝对的、统一的重力时变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非构造因素地壳沉降的影响,并进行了测点位移改正,消除了长波干扰;实现了绝对和相对测量方法优势互补、消除矛盾和环境干扰、扩大信息量、加密时域采样间隔等目的,提高了识别构造活动过程的能力.结果表明,两组相对测量数据之间以及其中的10期观测资料中存在系统误差,研究区东南部的非均匀性局部地壳下沉导致10个点重力值线性上升,本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改正.改正后的重力时变图对1995年10月6日古冶5.0级地震有明显而完整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流动重力测量工作中,外界气温变化是影响仪器观测精度的重要干扰因素,曾有不少同志在重力格值温度改正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试验数据的讨论,开发CG—2型重力仪外业工作的潜力。 从大量重力测量资料和多年来外业实际工作中发现,CG—2型重力仪灵敏度变化主要与外界气温变化相关。当外界环境温差越大,仪器灵敏度变化幅度就越显著,尤其在冬夏两季工作,由于日温差异较大,仪器灵敏度日变化量最大可达2格左右,从而对  相似文献   

20.
采用高精度拉科斯特重力仪在辽宁西部地区进行多期重力重复测量,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基础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与研究,进一步加深了辽宁西部地区重力场变化的认识。特别是1994年10月和1996年7月,在测区内及其附近相继发生ML4.9级和ML5.0级地震。而这两次地震为1988年以来在辽宁西部地区发生的最大地震。通过对该区流动重力资料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研究分析,从中获得了震前重力变化的某些前兆信息。通过对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