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拜城—大柴旦剖面的上地壳Q值结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横跨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拜城—大柴旦综合地球物理剖面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资料,对拜城—大柴旦剖面研究区上地壳的Q值结构进行了反演. 结果表明,研究区上地壳的Q值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性,Q值随深度的加大而增大;横向对应的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的Q值具有不同的分布特点. 塔里木盆地的上地壳具有稳定的Q值结构,但盆地北缘(特别是库车坳陷)的Q值比南缘的低,表明北缘的介质比较破碎. 这可能与盆地北缘活跃的构造特征与巨大的沉积厚度有关,是引起盆地南北两侧地震活动性差异(北缘强,南缘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阿尔金造山带上地壳的平均Q值较高(约500),这可能由于结晶基底埋藏较浅,基岩出露,因此地震波在此处传播能量衰减较慢所致. 柴达木盆地西半部分上地壳的Q值除了表层的(厚1.0~2.0km)较高外,其余各层的Q值与塔里木盆地中部的相当(平均约400),显示了与塔里木盆地相似的稳定构造.  相似文献   

2.
依据民乐—张掖盆地及外围地区的断裂活动性对该盆地发生强震的危险地段和时间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盆地西缘的榆木山断裂西段和红崖堡断裂西段是发生强震的危险地段,在今后50年内发生6.5≤MS≤7.0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3.
河西走廊东部地区地壳下部异常低阻层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9—1981年我们完成了河西走廊东部张掖—武威一带的大地电磁测深野外探测。经过室内资料处理,发现走廊盆地下部地壳内普遍存在一异常低阻层。张掖—民乐盆地和武威盆地内的五个测点对这一低阻层都有明显地显示,这些测点的位置及其编号如图所示。  相似文献   

4.
唐山余震震源参数和衰减的联合反演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勇  郑斯华 《地震学报》1991,13(4):422-429
利用唐山余震的数字化地震记录,研究了唐山余震的震源参数.发展了一种 P 波谱的反演方法,以消除用波谱分析求解震源参数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经过数值实验和对实际资料的应用,初步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实用性.利用5个台站接收的35次地震记录的 P 波频谱资料,反演了唐山滦县地区的震源动力学参数,得到了5个台站的 P 波 Q 值和震源频谱的高频衰减率.Q 值分布在408——847之间,均值为520;值分布在1.54——3.22之间,均值为2.41.在该区域的小震频谱的定标律研究中,发现应力降随地震矩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北京及其周围地区尾波Q值分布特征的研究c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云生  张天中 《地震学报》1995,17(4):448-458
使用北京遥测台网数字化记录资料,根据尾波的单次散射模型,采用在频率域里求尾波能量谱密度的方法,并且按固定时间窗分别计算Q值,处理了1989和1990年两年中20个台站69个地震的数据,研究了北京地区尾波Q值随空间、频率和延续时间的不同以及这些不同的Q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尾波Q值与时间窗的取定以及频率的变化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关系.假定QC=Q0f时,对应于15——30、30——60、60——90 s三个时间窗,Q0的平均值分别为48,115和217,的平均值分别为0.89,0.91和0.74.同时,本文为北京地区尾波Q值的日常检测提供了基础的软件.   相似文献   

6.
唐山余震的尾波 Q 值研究r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勇  郑斯华 《地震学报》1992,14(3):309-315
利用唐山余震的数字化地震记录研究了唐山余震区的区域衰减特性,利用 Aki(1969)的单次散射理论,分析了滦县地区的尾波 Q 值及其随频率的变化.对于尾波的起始点,我们分别取1.5倍和2倍的 S 波到时进行了计算.两种取法都有强烈的 Q 值随频率的变化.在 Q=Q0(f/f0)的假定下,第一种情况 Q0分布在16-49之间,均值为28;值分布在1.04-1.51之间,均值为1.22.第二种情况 Q0在15——59之间,均值为34;值分布在0.96-1.43之间,均值为1.16.把第二种情况的关系绘入 Sato(1994)的 S 波和 S 尾波的 Q 值与频率的关系曲线中去,符合较好.通过比较不同作者在不同地区的结果,发现数据的离散不仅与所研究的地区有关,而且不同的尾波持续时间对结果亦有很大影响.我们发现低 Q0值对应于高值和较短的震中距,高 Q0值对应于低值和较长的震中距.这是 Q 值的深度依赖关系和频率依赖关系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7.
采用浅层高分辨率多次覆盖共中心点地震反射技术,对2003年10月25日民乐—山丹地震隐伏发震构造:民乐—永昌断裂和童子坝河断裂,进行了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地震勘探剖面揭示,民乐—永昌隐伏断裂与先前推测的断裂性质基本一致,为逆冲断层,倾向北东,倾角越往深部越缓,约在30°—45°之间,测线处上断点深度小于15m;童子坝河隐伏断裂根据地震剖面结合地貌特征及区域应力分析,可判定具正断层特性,倾向南西,倾角约77°,并非以前所认为的逆冲断层.上述两条断裂于晚第四纪表现出了一定的新活动性,其共同作用导致了2003年10月25日民乐—山丹MS6.1和MS5.8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中国和法国合作建立的张掖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的小震资料,测定了民乐、肃南、张掖和临泽4个地区的小震震源参数。用P波测定的上述4个地区的应力降为6.1—9.5bar,用S波测定的应力降为26—60bar。在肃南5.7级地震发生前一个月左右,出现应力降减小的现象,这可能是一种前兆信息。本文还对用两种波测定的应力降的差异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9.
基于单次散射模型的尾波功率谱分析法,利用安徽省蒙城区域数字地震台1999年12月30日记录震中距35 km,M_S 4.1地震波形资料计算蒙城地震台周边半径约55 km范围内区域地球介质不同频率的Q值,发现0.5—20 Hz频率范围内,Q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近似服从幂函数关系Q_c=Q_0f~η,Q_0为1 Hz时的Q值,即Q_c=27.04f~(0.9952±0.0004),其中Q值在13—533范围内,平均值为273,η值在0.9952±0.004。结果表明,蒙城地震台附近范围内Q值具有较强的频域依赖性,与他人研究求得的Q作比较,平均值结果接近该Q值可以较好反映当地地球介质的品质因子;给出当地地震波传播介质的平均自由程为15 km,探讨介质的品质因子Q(Q_c)值的物理意义及应用,对研究本地区的地震活动习性及震后趋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对黑龙江省大庆地区2002—2012年11个数字化测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进行计算和分析。拟合尾波窗长60 s时尾波Qc值对频率的依赖关系,得到黑龙江大庆地区Q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式为Qc=(24.57±6.05)f0.9937±0.0713。庆新台Q0值最高,朝阳沟台Q0值最低。研究区内地震台站表现为低Q0值,高η值,符合Q0值与频率的依赖关系,表明该地区地下介质非均匀程度高,构造活动强烈。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Allegre的地壳介质破裂的尺度理论和根据该理论建立一种预测地震发生时间方法的可能性. 作为震例研究了甘肃山丹——民乐6.1级地震的地震学前兆(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和尾波Qc值)特征. 结果表明,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和尾波Qc值在震前都呈增长趋势,用幂次率关系拟合了这两种参数的上升变化形态. 这为利用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和尾波Q值的监测资料建立一种预测地震发生时间的方法和找到预测指标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榆木山东麓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张掖——民乐盆地西侧的榆木山东麓断裂带,是一条走向北北西向晚第四纪活动断裂。根据断层地貌特征研究,断裂带显示为一高角度右旋挤压的活动特点。全新世以来,该断裂带的平均滑移速率为:水平位错1.93毫米/年,垂直位错0.82毫米/年。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中浅层之上地层的压实程度低,对地震波吸收衰减作用明显,对高频成分的衰减尤为严重,如何恢复和补偿被大地吸收的地震波高频成分,从而提高地震资料的垂向分辨率,解决薄储层地震识别问题,是地震资料处理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本文基于零偏VSP数据的初至波主频率随深度下降的关系,应用主频偏移法逐点求得随深度变化的地层品质因子Q;按照坳陷盆地层状介质的特点,依据地震速度和主要反射界面将目的层上部坳陷期地层划分为多层常数Q模型,实现Q值场的时变和空变.在叠前、叠后地震数据体上,采用增益控制Q值高频补偿和相位校正技术,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大庆油田常家围子三维地震工区应用该技术的成果数据,频带展宽5 Hz以上,主要反射层同相轴连续性增强,层间反射细节突出,与测井及VSP数据的匹配程度提高,为该区油藏评价研究奠定了资料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人工爆破地震资料,在频率域中,用波组频谱比方法计算了福州地区的Q结构,结果发现:该区中地壳低速层Q值明显偏低,仅为40——80,且存在横向变化,地壳上部和下部Q均为200左右;福州盆地与永泰——梧桐地段地壳平均Q也明显偏低,且福州盆地中部Q仅120—150,为全区最低值,低Q区与温泉分布和断裂位置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地震波品质因子(Q值)研究是地球物理研究的重要部分,Q值是介质非均匀性和非弹性的反映,相关研究结果的应用非常广泛.很多研究显示,品质因子Q值与地区的构造活动性和地震活动性密切相关.随着数字化观测资料的不断积累,Q值研究的条件得以满足.  相似文献   

16.
利用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提供的2009年1月至2015年11月的地震波形数据,选取震级范围为ML1.8~6.7,震中距小于800km的1 820个地震事件的16 156条Pg波到时数据,对鄂尔多斯西南缘P波三维Q值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西南缘一系列呈"L"型分布的断裂带上,Q值呈现出比较低的水平;而其两侧地区,Q值相对较高,且分布存在较大差异。研究区内呈现低Q值状态的海原地区和天水—礼县地区存在明显的低阻—低速层,而高Q值的渭源—定西—通渭—西吉地区则在地壳内缺失低阻层。另外,存在明显高热流的渭河盆地和天水—礼县地区,Q值都明显偏低,而其周围地区则Q值较高。沿临潼—长安—富城—蒲城断裂走向,有一条比较显著的垂直形变梯度带和重力变化等值线,水平形变沿此断裂方向呈现条带状变化特征,而该区低Q值的状态反映了Q值分布与地壳大面积的垂直、水平形变及重力变化等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7.
民乐、山丹6.1级地震异常及台站实现短临预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综合分析了民乐-山丹6.1级地震前张掖中心台范围内震兆异常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本次地震前该台的短临预报过程及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台站如何搞好地震短临预报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利用青海玉树地震台记录的2006年和2010年玉树两次地震序列数字化波形资料,基于Sato的尾波单次散射模型,计算玉树地区尾波Q值,并拟合Q值对频率的依赖关系.总体上,该地区尾波Q值与地震构造活动呈一定相关性,前者平均拟合Q0值.  相似文献   

19.
采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高台地震台的近场数字地震记录,研究了临泽震群序列尾波QC值在60s流逝时间下的变化特征,得到Q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QC(f)=(27.67±2.94)f(0.9924±0.0411)。分析发现:在中等地震频发时段,QC值变化起伏较弱且偏低;研究结果与民乐—山丹地震序列接近,故认为这个结果近似了祁连山地震带中段地区的介质特性。  相似文献   

20.
云南地区尾波衰减及其与地震前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用38个遍布云南地区的短周期地震台站的地震仪器记录的160多个区域地震的尾波观测资料,详细研究了云南地区尾波衰减的某些特征,给出了全省地壳尾波Q分布图。在考虑Q值与频率相点的情况下,发现频率相关值η在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比较高,而在相对平静的地区比较低。从尾波Q值的空间分布来看,滇西北地区最低,在70—180之间,东部地区最高,约300—400左右,云南地区总的趋势是自西向东Q值逐渐增高。根据这些研究结果,讨论了尾波衰减的某些特征与地震活动前兆关系的理论基础,把尾波Q值作为地震前兆的可能性研究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