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质量的探究活动具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设计探究活动又需要关注哪些关键性的问题?这是教材编写为落实课程基本理念,引导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应该而且必须做出明确回答的问题。本文将以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为例,阐释探究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以帮助教师领会编写意图,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活动”解读能力。  相似文献   

2.
李淮涛 《地理教学》2008,(10):22-23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很爱动脑筋,问一些非常好的问题。比如,学生问:“印度北部与我国华南地区纬度相当,为什么印度北部是热带季风气候,而我国华南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日本的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为什么向南弯?”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实际上已经产生了发现问题的动机,教师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应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让学生体验探索奥秘并取得成功的经历,  相似文献   

3.
一、评地理课应该评什么? 评价一堂地理课,首先要明确评课的内容,也就是评课要评什么的问题。是评价教师的基本功,还是评价课堂的结构、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处理、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内容众多。对于地理评课,要区分“可以评价哪些方面?”和“应该评价哪些方面”。也就是说,有哪些“可评价内容”?有哪些“应评价内容”?  相似文献   

4.
何平 《地理教学》2012,(9):25-26,17
一、主要教学流程二、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美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从中你了解到美国有哪些"世界之最"?是不是所有的"世界之最"都会令美国人民感到骄傲呢?学生活动1:读图练习—了解美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世界排名参考“2004年世界部分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柱状图(见图一),读出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看看美国的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几。,  相似文献   

5.
龚丽云 《地理教学》2015,(7):37-38,62
在地理课堂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将学生内在思维外显,让学生思维过程可视化,有助于深入剖析知识的根源,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开发,让学生从认知结构中找到旧知与新知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掌握学习内容。笔者选取“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教学为例进行说明。一、思维导图——知识建构的先行者在教师向学生抛出一个地理问题时,学生往往看到的是表面的地理现象,这一现象背后隐含的地理原理学生只知一二,并不全面,因为学生不清楚应该从哪些  相似文献   

6.
张洪斌 《地理教学》2010,(18):51-52,46
“多图并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不同角度引用不同主题的图表来进行综合分析,以期达到对某一问题的解决。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它分析问题有思路、解决问题有信度,重视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成了不少地理教师破解教学难点的“利剑”。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图并用”是否真正发挥了其作用,有效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呢?下面,笔者就“多图并用”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叶玉琴 《地理教学》2011,(13):58-58
讲完《中国地理》“交通运输业”中“铁路交通”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经过我们商南县的这条铁路名称吗?它的起点终点在哪里?过去它有哪些名称?为什么要改名?  相似文献   

8.
王建明 《地理教学》2009,(11):45-46
“图也是课文”,或者说,“图就是课文”,这是在地理课上我经常给学生灌输的一种观念。学生学习地理感到比较头痛的是自然地理,而自然地理中的原理、问题绝大部分体现在示意图上。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如何有效地来引导学生剖析图意,是决定一节课是否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曹军 《地理教学》2012,(13):42-43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创新始于提出一个个与众不同的、有科学价值的问题。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地理学习或实际生活中遇到困惑时多问一些“为什么”,促使学生探索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缘由和规律,萌发强烈的创新欲望。  相似文献   

10.
运用广告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如八年级上学期“中国的海洋资源”教学时,学生情绪低落兴趣索然。我就将有关海洋环保的公益广告词“人类因为有海洋而呕歌、海洋不该为孕育人类而哭泣”导人新课后,又接着设问:为什么人类要对海洋讴歌?海洋为什么又为孕育人类而哭泣呢?学生兴趣盎然带着问题积极愉快地投入到海洋教学之中。又如在对我国四大牧区优良畜产品介绍时,引入“恒源祥羊毛衫”、“蒙牛纯牛奶,我爱大草原”、“彼阳牦牛壮骨粉”的广告词,让学生猜出这些广告中的产品出自我国哪些牧区,  相似文献   

11.
张灵华 《地理教学》2011,(10):39-42
一、“活动”教法之一:案例比较教学法 1.呈现案例,展现情境首先教师出示“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的阅读材料以及“伦敦简图”、“伦敦人口增长图”、“英格兰的城市带”等图像资料。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后,根据文本与图像资料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入英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的教学情境之中。  相似文献   

12.
中医的经络学说已同空中不明飞行物“飞碟”以及“百慕大”现象一样,被世人列为当今世界的科学之谜。中医是如何认识经络的?经络有哪些功用?经络的实质是什么?国内外对经络研究的近况如何?这些问题无疑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凌锋 《地理教学》2009,(9):10-11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有吸收力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从而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活动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般而言,好的问题情境通常有以下要求:①问题要有价值。问题对达成目标有贡献、有必要,不能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②问题要有角度。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设计知识陷阱、设置知识墙等,要克服“填鸭式”的随口问;③问题要有难度。问题的难度应控制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桃”,满足学生的成功感。④问题要有量度。问题要接问题、套问题,形成梯级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发展。如在学习“城市化”时,设计以下问题链:2008年太仓市城市人口所占比重是多少?  相似文献   

14.
教学中提出好的问题,就可以形成积极的情绪氛围,引导学生带着疑问积极地学,思考着学,从而在学习中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学习和积累地理思维的方法。同时,好的问题有助于形成具有良好迁移价值的、“有意义”联系的、可不断生长的地理知识网络。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提出“好”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情境呢?  相似文献   

15.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虽然教材中许多插图已经设计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与图、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局限于此,而应发动学生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6.
当学生课外问问题时或当课堂上有疑问时,笔者往往不急于告诉学生这道题该如何如何,而是先听听学生怎么说,于是会常对学生说:“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想的”,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能即时生成许多资源,其中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有些是老师意想不到的,有些甚至是离奇荒唐可笑的。教师善于捕捉并收集这些信息,找出其中易混点、易错点、难点、疑点、盲点,形成二度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中,活动1“尝试划分区域”:阅读图5.2(见课本第3页),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图上区分下列区域,并说明你的理由。①山区和平原;②林区和农耕区。在进行该项活动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合作探究的热情,  相似文献   

18.
任登峰 《地理教学》2008,(10):13-14
本节课教学过程设计思想为:以“诱”为先,将“生活地理”理念贯穿始终,立足于“最近发展区”,通过创设各种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将各个知识点转化为梯度式的系列问题,融入到相关生活情境当中。设计时将物理化学实验引入地理课堂,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热情,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自主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和总结归纳规律,从而实现“以情激情,以诱达思”,  相似文献   

19.
在上“中国的人口”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知道中国目前有多少人口?大家异口同声地说:“13亿”。那么,你知道它在世界的地位吗?“第一人口大国。”不错,这么多的人口好吗?不料,问题一提出就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相似文献   

20.
“板图”(黑板略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简易的笔法把复杂的地理事物、地理过程迅速绘制成简略的黑板图。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它凭借其形象、直观、地理要素突出、时问经济等特点,受到了广大地理教师的热宠,是教师们的“挚友”。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板图”的使用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了吗?下面,笔者就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使用“板图”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