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依据古植被类型与现代气候-植被带的相关性,恢复了晚更新世晚期中国东部沿海区域的古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气候与环境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近期获得的一些资料,认为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气候与环境比较特殊。冰期气温下降达10°-17℃以上,风的作用比较强盛,因而冰期风积物的发育比较普遍。还因为冰期海面的大幅度下降,曾引起中国东部河流强烈下切,形成被埋藏的深槽。最后还提出中国东部第四纪历次冰期的气候与环境是有差别的,中国东部山地在早-中更新世冰期有可能曾出现过与现代山地冰川不一样的冰川活动。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部沿海平原第四系层序类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据渤海湾西岸、长江三角洲地区钻孔资料,确定在构造沉降背景下形成的中国东部沿海平原第四系见两类层序。超过0.10Ma周期的大洪泛事件,分别发生在约2.60、0.8、0.5(?)和0.15Ma前后,相当于层序地层的水进体系域,在天津北部平原系华北盆地北边缘山体周期性隆升,在长江一线是附近低山丘陵周期性隆升的表现,反映沿海平原环境变化对西部构造-气候旋回的响应。MIS5以来沿海出现受全球海面变化控制的3期10ka级海侵,结合海域研究可以确定MIS1期间出现完整的海侵-海退层序,沿海平原10ka开始的全新世沉积为高位体系域,7~10ka基底泥炭作为最大海进面,在下切河谷内可见14C测年早于10ka的泥炭。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东部陆架海底地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二十多条测线的测深、旁测声纳和浅地层连续测量的调查以及底质等资料,概述了海南岛东部陆架海底堆积平原地貌及其上的地貌类型,其中海底沟,坎、岗阜等地貌类型的线性排列和古海岸线的位置相应。  相似文献   

5.
广东东部沿海全新世地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全区1700个钻孔资料的分析及选择其中4个代表性剖面进行了详细研究,综合全区47个钻孔的放射性碳年代分期、孢粉分析反映的气候更替、沉积环境的变化等,提出将广东东部(珠江口以东)沿海的全新世地层划分为下、中、上统,其中的中全新统和上全新统再各分为上、下段,即共5个地层段。下全新统以距今1.2万年为起始年龄,以河相砂砾层和风化的花斑粘土、“老红砂”作为上更新统与全新统的分界。并划分出韩江三角洲区、滨海平原区、珠江三角洲区等3个地层区。  相似文献   

6.
7.
崔晶  张丰启  李宏江 《海洋预报》2009,26(4):101-105
本文采用麦夸特法(Levenberg—Marquardt)+通用全局优化的拟合方法,依据山东半岛不同海区海浪和风的实况资料,确定不同海区拟合方程,拟合方程以WRF风场预报模式预报24小时风速为预报因子,以海浪浪高为预报量。根据拟合方程计算出的每个海区的浪高的值,对每个海区分别进行海浪的浪高预报,产品以GRADES图形的形式输出。  相似文献   

8.
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三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和分析,揭示相互间差异,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和制约因素,找到其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并结合三个经济区各自产业结构发展状况,提出第一产业应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高科技、高产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第二产业要发展先进制造业,以高新技术改造原有产业,同时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三产业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比重,促进服务业整体向前发展.在区域内部建立统一协调的经济发展机制,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整体的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促进更大范围甚至全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相似文献   

9.
1981年出现63个气旋(图1),可粗略地分为江淮气旋,东海气旋和黄河气旋等三类,其中江淮气旋32个,东海气旋15个,黄河气旋16个。63个气旋中,引起东部沿海局部海区阵风等于或大于8级的有21次,达到6—7级的14次:6级风以下的28次。现将气旋的 强度与大风等特征分述如下。 (一)气旋强度弱 从表1可看出,常年由气旋波发展成 气旋和强气旋的占全年总数的25%;而 1981年只占全年总数的14%,其中气旋 比常年少4.7个,强气旋未出现。显而易 见。1981年是气旋和强气旋出现较少的 一年,这与1952年相类似(1952年气旋 出现9次,强气旋一次也没出现)。  相似文献   

10.
莱州湾东部滨海水域第四纪沉积及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6个钻孔和461km浅层地震剖机测量获得的测年、微古、孢粉、藻类、古地磁以及岩持征和地震反射界面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将本区第四系划分为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对各时期的沉积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并对不同时期的沉积相特征和古地理环境的变化进行了初步地揭示。  相似文献   

11.
杜渺 《海岸工程》2000,19(3):39-45
介绍了浙江东南沿海的台州市及所属玉环县、温州市及所属乐清市、瓯海区等地面实施海洋“蓝色工程”的丰富实践和新鲜经验。文中借鉴浙东南沿海大开发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东部沿海其它地区特别是苏北沿海的实际,提出了做出滩涂开发利用、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2.
从海南岛东部501站位沉积物中扩增古菌16S rRNA基因构建文库,并对得到的OTU(Operation taxonomic units)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古菌文库由泉古生菌(Crenarchaeota)和广古生菌(Euryarchaeota)构成,其中泉古生菌占总克隆文库的96.8%,由I型海洋泉古生菌(Mrain...  相似文献   

13.
本文较全面地综述了有记载以来中国沿海赤潮的发生与分布状况,对海洋渔业、养殖业以及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并初步分析了赤潮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沿海第四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阔的中国海包括了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的沿海平原及陆架.从总体看,中国大陆第四纪发展史基本控制了沿海陆架发育史.中国沿海人口密集、工业发达,陆架资源丰富,研究沿海平原第四纪的层序,对石油勘探开发具有实际意义.一、渤海、黄海西岸及陆架第四系概况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沿海赤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较全面地综述了记载以来中国沿海赤潮的发生与分布状况,对海洋渔业,养殖业以及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并初步分析了赤潮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2011-03-11日本东北部地震海啸发生后,围绕日本南海海沟发生潜在9级地震的可能性也进一步增大。采用高精度高分辨率有限体积浅水波数值模型GeoClaw对日本东北大地震海啸的产生、传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对比海上浮标观测数据及中国东部沿海验潮站记录数据可知首波波峰偏差小于10%,表明模型GeoClaw可以很好地模拟海啸在大洋中及东海大陆架的传播过程。利用模型GeoClaw对日本南海海沟9级地震断层模型进行海啸数值模拟研究。研究表明,地震引发的海啸波能量巨大,同时向各个方向传播。地震发生5h后海啸波到达中国东部福建沿海地区,进而影响浙江、上海、江苏等沿海地区,海啸波高可达到1 m以上。鉴于日本南海海沟大地震发生的历史性规律及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造成的潜在灾害,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东部外陆架水下埋藏古三角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南岛东部外陆架水深100~150m处,存在一个大面积的水下埋藏古三角洲,从浅地层记录中发现,这片水下古三角洲保存有完好的三角洲沉积结构,特别是前积层的倾斜层理十分清晰,该水下古三角洲的存在是古海岸线的一个证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站点观探测资料、气象卫星资料和ERA-Interim数据对2017年2月21日下午到23日早晨海南岛东部沿海一带出现的一次海雾过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海雾具备辐射和平流两种性质,海雾生命周期中,层云和海雾发生4次相互转化,而新一轮冷空气使海雾过程结束;(2)海雾发生在入海变性的高压脊天气系统中,100~200 m有逆温层存在,为海雾的生成维持提供较好的背景环境;(3)海雾期间边界层高度小于300 m,边界层适度的抬升有利于海雾生成和维持;(4)低层偏南风为海南岛东部海面输送水汽和热量。在海雾生成发展阶段,感热输送大于潜热,而消散阶段潜热输送大于感热。风场输送的热量增大海气温差,增强湍流热量输送,造成降温增湿使海雾生成维持。  相似文献   

19.
考古学发现江准东部已有十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形成了有区域特征的文化序列.分别为龙虬庄文化(7 000? 6 300~5 500 aBP)、大汶口文化(5 500~4 600 aBP)和龙山(岳石)文化(4 300~3 450 aBP).在中全新世适宜期,受气候、长江、淮河三角洲的发育和海面变化的共同作用,江淮东部约7 ...  相似文献   

20.
中国沿海湿地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湿地具有特殊的生态特点,功能和效益,湿地生态系统是脆弱的,盲目的开展,污染的加剧和海岸均衡状态的破坏,使湿地资源明显减少,湿地的破坏,导致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净化环境的作用降低,固存碳源的作用剧减,中国沿海有多种类型的湿地,应该进行地质调查和研究,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湿地保护和管理体系,使退化的湿地得以恢复和治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和效益,保证湿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