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2.
中国陆地与海岛植被分类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对海岛植被进行分类,确定海岛植被型,本文首先较为全面地回顾了中国陆地植被分类和区划的研究历程,在分析植被分类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东海浙闽海岛(平潭岛以北)所在海域为例,提出探索海岛植被分类与气候控制因子关系、进而研究海岛植被型及其空间分布的思路与方法;其次,依据陆地植被分类的理论方法和研究结果,探讨了东海浙闽海岛的可能植被型,认为海岛植被型n应在陆地植被型范畴内,其数量是陆地植被型m中的若干(n/m);最后,由于海岛所处海域的气候与毗邻陆地不同,因此对海洋气候的控制因子进行了分析,提出尝试通过控制因子的特征和演变规律分析,进而推演海岛植被型及分布,同时结合植被调查经验和方法进行验证的海岛植被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加林 《海洋通报》2006,25(6):91-96
植被指数的时空变化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该文以江苏沿海互花米草盐沼为例,运用MODIS数据探索沿海带状植被NDVI/EVI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的返青(出苗)、抽穗、种子成熟等主要物候期在VI曲线上均能得到很好体现。本研究可为监测互花米草盐沼扩展趋势、加强管理、趋利避害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沿海其它带状植被监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江苏盐城沿海滩涂淤蚀及湿地植被消长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前盐城海岸有限的滩涂资源构成自然保护区用地和经济发展用地之间矛盾的焦点,滩涂的淤蚀和湿地植被消长变化是协调保护区和地方经济发展用地的主要科学依据。通过2005年7月对盐城海岸7个断面滩面高程、泥沙粒度和植被分布进行测量及调查,结合1992年6月、2002年5月、2005年4月的卫星图片资料,分析滩涂的淤蚀和植被的分布及扩展状况。研究表明,现阶段盐城海岸北部以5~45 m/a速度后退,以5~10 cm/a的平均速度下蚀;新洋港以南高滩不断向海推进,平均淤进速度为50~200 m/a,淤高速度为2~5 cm/a;滩涂湿地高等植物面积迅速增长,平均增长率为2 000 hm2/a,湿地植被结构和生态服务功能有所改变。近时期内滩涂总体面积不断扩大,新洋港以南岸段高滩面积持续增长,这为盐城自然保护区及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不断增长的区域空间保障。  相似文献   

5.
秦岭黄土-古土壤发育时的植被与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自凤州和商州两地黄土剖面中65组孢粉样品分析结果表明,黄土层中的草本植物花粉含量相对较古土壤层中者为高,而木本植物花粉含量相对较古土壤层中者为低。从孢粉组合来看,秦岭黄土堆积时的植被一般为森林草原型原森林型,气候较寒冷但偏湿,古土壤发育时的植被一般为夏绿阔叶林型,反映出暖温带气候。显而易见,无论是黄土堆积时期还是古土壤发育时期,秦岭山地的气候都较黄土高原地区湿热。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西安地区全新世的植被与气候环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黄土高原中部南侧西安一带进行采样及孢粉分析,初步探讨和证实了一万年来西安地区植被的发育演替,详细地论证了该地区的古气候环境以及植被、气候和环境在时间上的演化规律和在空间上的差异,总结了早、中、晚全新世在该区发育的植被及其所代表的气候环境。根据西安蓝田、半坡两个剖面各17个样品的分析,将孢粉图式分为Ⅰ、Ⅱ、Ⅲ带,分别代表全新世早、中、晚3个时期的孢粉带。蓝田剖面显示:Ⅰ带为蒿属优势带;Ⅱ带为栎-榛-榆增长带及蒿-环纹藻优势带→栎-鹅耳枥-菊增长带;Ⅲ带为松-菊-藜-中华卷柏增长带。研究认为:早全新世植被为疏林草原,气候较冷较干;中全新世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的森林草原并掺杂少量亚热带植物,气候温暖湿润;晚全新世植被为以松、篙为主的森林草原,气候转向温凉干旱。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部沿海平原第四系层序类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据渤海湾西岸、长江三角洲地区钻孔资料,确定在构造沉降背景下形成的中国东部沿海平原第四系见两类层序。超过0.10Ma周期的大洪泛事件,分别发生在约2.60、0.8、0.5(?)和0.15Ma前后,相当于层序地层的水进体系域,在天津北部平原系华北盆地北边缘山体周期性隆升,在长江一线是附近低山丘陵周期性隆升的表现,反映沿海平原环境变化对西部构造-气候旋回的响应。MIS5以来沿海出现受全球海面变化控制的3期10ka级海侵,结合海域研究可以确定MIS1期间出现完整的海侵-海退层序,沿海平原10ka开始的全新世沉积为高位体系域,7~10ka基底泥炭作为最大海进面,在下切河谷内可见14C测年早于10ka的泥炭。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全球的气候与植被经历了显著变化。系统开展云南新生代植被与气候的研究将为理解青藏高原隆升和印度季风起源与演化提供重要的信息。总结了近几十年来云南的新生代孢粉记录,重建了除始新世以外的云南新生代植被与气候的大致变化,并划分出9个孢粉组合带:古新世为榆粉属-麻黄粉属-希指蕨孢组合,植被是以落叶阔叶植物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偏干旱;早中渐新世时为栎粉属-桤木粉属-松科-水龙骨科组合,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温暖湿润;晚渐新世—早中新世针叶林增多,气候有所变凉,为松科-栎粉属-水龙骨科组合;中中新世为壳斗科-桤木属-水龙骨科-松科组合,壳斗科和喜湿热的蕨类植物含量高,反映了暖湿的中中新世气候环境;晚中新世—早上新世为壳斗科-松科-桤木属-草本植物组合,早期气候温暖湿润,晚期针叶林和草本植物增多,气候有冷干化趋势;中上新世为栎属-松科-水龙骨科组合,热带亚热带的科属增加,气候暖湿;晚上新世为松科-栎属-草本植物组合,针叶林和草本植物扩张,气候有冷干化的趋势;更新世为松科-草本植物-栎属组合,针叶林和草本植物增多,气候进一步冷干化;全新世为松科-栎属组合,气候总体回暖,以中期最为暖湿。上述云南孢粉植物群的变化特征揭示了全球温度是控制云南植被长期变化的主要因素,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的变冷与青藏高原隆升有关,而晚中新世以来的冷干化是全球变冷和高原隆升叠加的结果。已有的研究显示云南古近纪的孢粉研究明显不足,部分地层仍存在时代争议,因此,认为今后在解决地层年代学的基础上,应重点加强云南古近纪孢粉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
以遥感中的像元二分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求解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估算海岛植被覆盖度,形成了一个能够综合反映海岛生态系统状况的植被生态遥感评价指数,有助于不同海岛之间植被生态状况的对比分析和评价.选取舟山群岛中3个面积较大的海岛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陆地卫星TM遥感资料,计算得到3个海岛的植被生态遥感评价指数.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10.
大金山岛是上海海域存留天然植被较完整的海岛,对其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有助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海岛植被保护策略。文章基于21个样地的调查,将大金山岛植被划分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落叶灌丛和草丛5个植被类型14个群落类型。地带性森林群落径级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征分析表明,大金山岛森林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物种多样性较高。为进一步完善大金山岛的植被保护措施,需加强植被分类与制图、量化典型植物种群大小和分布特征、跟踪管理大径材树木生长和健康状况、开展植被和动物综合调查以及植被动态长期监测的研究和管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庆丰剖面的孢粉分析,得出了孢粉组合,恢复了建湖地区自晚更新世玉木亚间冰期以来的古植被及古气候,探讨了地层时代和晚第四纪环境变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岸植被对波浪爬坡具有一定的衰减作用。在自然界中,由于植被的死亡、再生或人为破坏等原因,近岸植被通常呈片状分布,且其内部分布也是不均匀的。本文以完全非线性Boussinesq方程为基础,引入植被作用项,建立了模拟近岸植被区波浪传播的数值模型,验证了模型可靠性,进而采用该模型模拟分析了片状分布植被对孤立波爬高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片状分布植被能有效减小孤立波爬高;对于均匀分布的片状植被,高密度片状植被对孤立波爬高的消减效果优于低密度片状植被;对于相同密度、不同分布形式的片状植被,均匀分布的片状植被对孤立波的消减效果优于不均匀分布的片状植被;对于不均匀分布的片状植被,前密后疏的片状植被对孤立波的消减效果优于前疏后密的片状植被。  相似文献   

13.
葛昭佩  唐军  赵楚嫣 《海洋学报》2022,44(11):111-120
本文基于OpenFOAM建立三维波浪数值水槽,模拟计算植被水域波浪作用下的床面切应力,分析了入射波高、植被密度、植被淹没高度、水流对植被水域波浪作用下床面切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纯波时,由于植被的阻水作用,植被水域床面切应力沿程衰减,其衰减程度与入射波高、植被密度及植被淹没高度呈现正相关;与纯波时相比,在波浪和同向流共同作用下正向床面切应力幅值增大,负向床面切应力幅值减小;弱水流对植被水域床面切应力的大小及分布无明显影响;强水流时,床面切应力在植被水域先增大后逐渐减小并在植被水域后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乌伦古湖水生植被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87年7月和1989年7,8月对乌伦古湖水生植被及其生态环境作了调查。结果表明,水位回升扭转了水生植被的退缩趋势,新生滩地上次生植物群落的形成使得Ⅳ区以北的水生植被总面积由1985年的813ha增加到1989年的4365ha,总储量由7700t增加到41750t。芦苇占现有植被区面积的81%。和总储量的68%。现有水生植被正处在迅速演变之中,随着植被的发育,植被总面积将会减小到3500ha左右,但总储量将会逐年增加。植被现有生产力约58955t,对渔业和环境十分重要,应加强对其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上海地区全新世植被、环境演替与古人类活动关系探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通过对上海地区新石器遗址文化层的研究,古人类活动可划分为三个文化期:马家滨文化期(5600—6400年或7000年);崧泽文化期(5200—5600年);良渚文化期(3800—5200年)。据此得出各文化层先人活动和植被、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讨论了上海地区作物的起源。  相似文献   

16.
研究河口沙洲及其植被的演变规律对维护河势稳定、保护河口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较大时空尺度上,针对河口沙洲演变与其植被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尚讨论不足。因此,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中九段沙区域河势演变、涉水工程、植被面积等数据的收集和总结,结合海图及遥感影像分析,归纳分析了近三十年九段沙沙体及植被的演变特征及其相关作用关系。结果显示,近三十年九段沙沙体扩张明显,特别是0m以上沙体面积增长迅速,总增长达到176.5%;而5m等深线以内沙体面积扩张相对缓慢。九段沙区域河口汊道分流比、分沙比、悬沙浓度等水文、泥沙要素变化显著。九段沙植被面积由1990年的9.1 km2扩张到了2015年的65.68 km2,其中不同植被类群的变化特征有所不同。筛选得到的与0m等深线以内沙体面积变化具有显著相关性的环境因子包括互花米草群落面积和芦苇群落面积。未筛选得到与5m 等深线以内沙体面积变化有显著相关性的环境因子。九段沙沙体的演变受到了水文、泥沙条件及河势变化的重要影响。同时,沙体的发育提供了适宜植物生长的高程及环境条件进而促进了植被面积的扩张。沙洲演变与植被演变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不同植被和不同高程间有所差异。未来需要进行长期有效监测以系统综合分析水文过程、沙洲演变与植被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表土花粉和热带植被模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调查分析了海南岛各种热带植被下的表土花粉,并根据花粉数据进行植被类型的模拟。结果表明,表土花粉类型复杂,优势种不明显,反映了热带植被下的植物种类繁多复杂的特性。分模拟能够较好地反映热带气候下的雨林,季雨林和干草原植被,其地理位置与地区植被的地理分布基本一致,海南岛山地的花粉模拟还恢复了热带山地植被,而海岸红树林植被能够被海岸带的花粉证据所模拟。该研究能够为我国大范围表土花粉调查和热带植被类型提供花  相似文献   

18.
基于GF-1 WFV影像的黄河口湿地植被盖度估测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被盖度是植被生长状况的重要定量指标,而目前开展的植被盖度遥感估测工作主要集中在陆地区域,对河口湿地植被盖度遥感估测工作比较少见。本文基于国产GF-1 WFV遥感影像开展了黄河口湿地植被盖度估算,并结合植被类型、土壤盐度和植被指数分布状况开展了植被盖度分布特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基于GF-1 WFV卫星影像的NDVI、SRI、SAVI、MSAVI和DVI 5种植被指数,分别建立植被盖度估测模型,其中基于NDVI、SRI、MSAVI和DVI 4种植被指数建立的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估测精度最好,其决定系数(R2)最大,为0.904,均方根误差RMSE最小,为0.14;(2)植被盖度估算模型的精度与植被盖度本身有一定的关系,其中各植被盖度回归模型中,盖度大于0.8时估算精度要优于盖度小于0.6的区域,RMSE最大相差0.04;(3)以潮滩碱蓬和潮滩芦苇为主的植被覆盖区属于低植被盖度区,盖度位于0.03~0.5,盐度在1.5 g/L左右;芦苇草甸、互花米草和柽柳灌丛植被覆盖区属于高植被盖度区,盖度位于0.8~1.0,其中芦苇草甸土壤盐度小于1.2 g/L,柽柳灌丛土壤盐度在1.4~2.0 g/L,在高盖度植被区混生有中等盖度的植被,盖度在0.5~0.8,土壤盐度在1.8 g/L左右。  相似文献   

19.
刚性植被对沿坡运动泥沙异重流动力及湍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一系列开闸式斜坡泥沙异重流水槽实验,采用高速相机记录异重流发展过程,并利用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coustic doppler velocimeter, ADV)获取泥沙异重流的速度、浓度及湍流结构,探究刚性植被对异重流运动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植被高度的增大,泥沙异重流的头部与尾部发生分离,且植被高度对异重流头部速度削减作用的重要性大于植被密度;受植被作用的影响,异重流速度剖面的峰值位置和峰值大小均发生改变;此外,由于植被与异重流相互作用产生的湍流,使异重流的泥沙浓度剖面发生改变,并使悬浮于流体中的泥沙颗粒向上输运。本研究的结论对自然环境保护、水下工程建设等生产实际问题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7年7月和10月的CBERS卫星遥感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采用混合分类法,解译分析了辽河三角洲盘锦地区湿地植被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湿地植被典型分布区设置4条调查带,共计40个调查样方,通过对采集样品的收割、烘干和称质量处理,测算得到了辽河三角洲主要湿地植被的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研究了该地区湿地植被的储碳和固碳能力。结果表明:稻田、河口水域和芦苇湿地为辽河三角洲盘锦地区湿地的主要组成类型。该地区植被的总储碳量达7.63×106t,芦苇和水稻是该区域最主要的固碳植被,其碳储量分别占该区域植被总储碳量的45.91%和37.03%;该地区植被的平均固碳量达17.68 t/(hm2.a),是我国陆地植被平均固碳能力的3.59倍、全球植被平均固碳能力的4.31倍;辽河三角洲盘锦地区湿地植被年固碳能力相当于相同面积、同等植被覆盖度条件下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固碳能力的1.01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