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密云水库近30 a入库水资源量日益减少,严重影响城市供水和可持续发展,其中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成为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以海河流域密云水库的水资源供应为例,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入库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除SRES A2情景下在2025年入库流量减少外,其他情景均表现为入库流量增加。对入库流量增加的情景,采用"零调整方案",即不采取调整措施是可以的,但由于未来北京水资源压力较大,有必要采取一些综合对策。通过多目标条件分析,为解决北京的饮用水供应问题,建议采用开源(跨河流调水)、节流(水田改旱地)及污水治理三管齐下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对密云水库水资源的影响及其适应性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云水库近30 a入库水资源量日益减少,严重影响城市供水和可持续发展,其中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成为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以海河流域密云水库的水资源供应为例,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入库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除SRES A2情景下在2025年入库流量减少外,其他情景均表现为入库流量增加。对入库流量增加的情景,采用"零调整方案",即不采取调整措施是可以的,但由于未来北京水资源压力较大,有必要采取一些综合对策。通过多目标条件分析,为解决北京的饮用水供应问题,建议采用开源(跨河流调水)、节流(水田改旱地)及污水治理三管齐下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根据内蒙古黄河流域内72个国家气象站观测的1961—2005年和区域气候模式CCLM模拟的1961—2100年的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估分析3种RCP情景下头道拐水文站2011—2100年流量变化,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①2011—2100年内蒙古黄河流域气温升高,降水变化不明显,年平均流量呈减少趋势,RCP2.6、RCP4.5和RCP8.5情景分别减少3.6%、2.7%和23.4%。②未来春季流量以增加为主;夏季在不同情景的变化趋势不一致;秋季在21世纪50年代前以增加为主,之后以减少为主;冬季则以减少为主。③未来流域可利用水资源呈减少趋势,尤其夏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加剧,以及径流季节分配发生变化,可能产生更大的春季径流。  相似文献   

4.
辽河流域属于气候变暖较为显著区域,增温幅度比全球和全国的增温幅度都要高。同时辽河流域也是水资源较为匮乏且需求量大的地区,因此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问题也更值得关注。基于长期历史观测气象水文数据和未来不同情景下气候变化预估资料,建立评估气候变化与径流量的关系,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可能影响,为辽河流域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961—2020年,辽河流域气温为持续上升趋势,降水没有明显的增减趋势,但存在阶段性变化;辽河流域降水量与径流量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具有较为一致的长期变化趋势与特征,年降水量与径流量相关数达到0.6以上。日降水量与径流量相关分析表明,降水发生后次日且为大雨降水等级(即日降水量≥25 mm)时,两者相关系数可高达0.85;敏感性试验和模式模拟试验表明,径流量对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响应,降水增加(减少)、气温降低(升高),则径流量增加(减少);在未来RCP8.5排放情景下气温升高趋势最为明显,未来径流量也为显著增加趋势;RCP2.6排放情景下气温增加的幅度最小,未来径流量也表现为无明显增减趋势;RCP4.5情景下,气温增加的幅度居中,未来径流量则为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气候变化对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流域多年(1959-2018年)气象、水文和卫星遥感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流域气温、降水、河流流量、植被覆盖、沙尘暴的变化事实及趋势,并使用相关系数(pearson)法研究气温和降水分别与环境要素的关系,得到气候变化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速度为下游0.42℃.(10a)-1>中游0.36℃.(10a)-1>上游0.35℃.(10a)-1, 近10年增温最显著,较60年代升高了1.67℃。四季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速度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降水呈波浪略增加趋势,增幅为上游8.3mm.(10a)-1>中游7.0mm.(10a)-1>下游4.1mm.(10a)-1,近10年增加最显著,较60年代增加了17%。四季降水呈弱增加趋势,增加幅度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河流流量以波浪式持平变化;植被覆盖面积和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显著增大;沙尘暴频次显著减少,近10年较60年代减少了13.05d。流域气候暖湿化近20年较显著,气候变化有利于增加本地水资源总量、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对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IPCC《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评估了全球和区域海洋的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风险及应对措施。结果表明,近几十年来,海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如升温、酸化、脱氧和营养盐减少等气候致灾因子(事件)的危害(险)性不断加剧(高信度)。这种变化正在影响从上层到底层的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下降、物种地理分布的变迁、渔业资源潜在渔获量的下降以及食品供应的减少(高信度)。在气候变化与非气候人为干扰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从RCP2.6到RCP8.5情景),到21世纪末,几乎所有类型的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将处于高或很高的风险水平(高信度);其中,暖水珊瑚礁生态系统尤其严重,如果全球升温1.5℃和2℃,将分别消失70%~90%和99%以上(很高信度)。然而,当前多种减缓气候变化的海洋应对措施的作用较小,有的可能带来生态危险,而许多降低气候风险的海洋适应措施的作用也很有限,特别是在RCP8.5情景下的作用更小;未来海洋生态系统的风险水平在RCP2.6情景下均低于RCP8.5情景(很高信度)。因此,这凸显了减缓气候变化尤其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天然径流量大幅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论述了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的方法、结果和最新进展及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研究的问题.建议今后加强基础数据和资料的分析研究,建立适合黄河流域的多情景综合气候评价模型;提高黄河流域极端气象水文事件预测能力,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综合规划服务.  相似文献   

8.
基于1933-2016年哈萨克斯坦北部伊希姆河彼得罗巴甫洛斯克水文站流量观测数据以及流域内格点气象数据,利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检验、相关普查法和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等方法,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伊希姆河流量变化及其主要驱动因子。结果显示:(1)伊希姆河流域近84年来气温和降水呈上升趋势,且在20世纪70年代后增加趋势更为明显。(2)伊希姆河流量年内分布不均,年际流量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趋势不明显。(3)伊希姆河流量受流域内降水和气温共同影响,其中降水与流量相关性最大,且降水的变化对流量补给具有滞后性,6-9月气温对同时期流量影响较大。(4)T1时段(1969-1996年)和T2时段(1997-2016年)与T时段(1933-1968年)相比,气候变化对流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16.09%和44.83%,而人类活动对流量减少的贡献率为83.91%和55.17%。流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及利用、人口数量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等人类活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伊希姆河流量。  相似文献   

9.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的辨识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了确定生态系统影响阈值的有关科学问题,包括: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阈值的定义;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指标;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评价等。通过CEVSA模型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国生态系统的模拟和评价,初步结果显示,自然生态系统基本上处于基准态、轻度和中度不适应状态,目前模拟、评价的结果尚未发现生态系统不适应的情况。由SRES描述的B2和A2情景模拟结果初步对比显示,B2情景(大约升温3.2℃)对东北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明显,且大多数为正影响;A2情景(大约升温3.9℃)对华东地区自然生态系统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欧洲中部的易北河流域是典型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夏季的水资源供给是限制农业生产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具有较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而年降水量只有500 mm的黄土地区。通过总结气候变化与水文循环(GLOWA-Elbe)项目第一阶段的成果,根据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各种情景并考虑其不确定性,对未来50 a德国易北河流域水资源供给稳定性作出综合评估。研究表明,欧洲中部必须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产生水资源供给短缺的可能情况。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气候和水量变化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选用华北地区1980 ̄1996年9个水文站点的月流量资料,同时选取该区域42个气象站的月降水、气温和山高桥公式计算的蒸发资料,利用EOF对华北地区缺测的月流量进行插值并对该地区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EOF的插值方法能较好获得月流量缺测值。暖干少水,冷湿多水是8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月气候变化的主导类型。冬春暖(冷)则夏湿(干)多(少)水是8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年气候变化的主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西藏环境经济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西藏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地区4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气候变化,指出一江两河地区气温有升高趋势,降水有减少趋势。同时还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该地区农、牧业生产、水资源及环境的影响,探讨了为适应气候变化可采取的一些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60~2007年古田水库的雨量资料和入库流量资料,采用非随机化试验方案,根据水库流域面雨量、入库流量和径流系数的变化开展蓄水型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结果表明,在水库流域开展科学的蓄水型人工增雨,使1350km2水库流域面雨量增加18.87%,绝对增加22.4mm,总降水量增加3024万m3,径流系数提高9.31%,入库流量增加29.95%,绝对增加5.17m3/s,总入库流量增加1359.395万m3。改善了水库流域生态环境,提高了地表土壤的湿润度,使径流系数增大,使得入库流量相对增值比水库流域面雨量相对增值大。蓄水型人工增雨的经济效益大于"抗旱型"人工增雨。  相似文献   

14.
兰江流域近43年气候变化及对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康丽莉  顾骏强  樊高峰 《气象》2007,33(2):70-75
利用累积距平法对兰江流域近43年(1961-2003年)气温、降水量和径流量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兰江流域气候变化及其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显示:兰江流域近43年来气温、降水量总的趋势是上升的;1990年代是兰江流域气温上升和降水增加最显著的时段,主要表现在冬春气温明显上升,夏季降水量明显增加:兰江流域年径流深与年降水量基本保持同步变化。兰江流域过去43年的气候变化对流域内水资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由于兰江流域内水资源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致使流域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少的金华地区易受气候变化影响而出现供水紧张。  相似文献   

15.
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未来的粮食供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伟  居辉  许吟隆  林而达 《气象》2006,32(11):36-41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温度的上升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利用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SRES(排放情景特别报告)的A2(中-高)和B2(中-低)温室气体排放情景,结合区域气候模式PRECIS和CERES作物模型模拟和分析了未来不同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中国未来2020年、2050年和2080年各个时段粮食的供需情景,并结合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未来粮食供求的影响,探讨了不同的气候变化程度对未来中国粮食供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不考虑CO2的肥效作用,未来我国三种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和玉米)均以减产为主,灌溉可以部分地减少减产幅度,如果单考虑CO2的肥效作用,三种作物的产量变化以增产为主。若保持959/6的粮食自给率,人口按照SRESA2和B2情景增长,到2030年的技术进步可使粮食年单产递增0.79/6以上,维持目前的种植比例和种植面积,B2情景下,气候变化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将不会构成威胁,而A2情景下,气候变化将会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粮食安全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16.
在利用田间试验资料对双季稻生长动力(态)模拟模型进行验证的基础上,将基于GCMs的输出和历史气候资料相结合的气候变化情景与双季稻模式相连接,就气候变暖对我国江南双季稻主产区水稻生产的可能影响进行网格化定量模拟和客观评估,并就调整对策(改变播种日期和种植品种)在减缓气候变暖对双季稻生产影响中的作用作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在未来可能的气候变化情景下,若维持目前的品种和生产技术措施,双季稻产量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产量变化的地域分布既有一定的规律性,又体现出气候变化影响的复杂性。适应对策分析表明,改种长生育期的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对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IPCC全球气候变化情景,分析了石羊河流域未来可能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流域河川径流量的影响。利用宏观经济水资源模型,研究了不同径流变化情景对石羊河流域治理规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若石羊河流域未来径流量减少15%,对流域现状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经济影响将分别为29.8%和7.2%。石羊河综合治理可提高流域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能力,减小气候变化对流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根据IPCC全球气候变化情景,分析了石羊河流域未来可能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流域河川径流量的影响。利用宏观经济水资源模型,研究了不同径流变化情景对石羊河流域治理规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若石羊河流域未来径流量减少15%,对流域现状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经济影响将分别为29.8%和7.2%。石羊河综合治理可提高流域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能力,减小气候变化对流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使用维多利亚大学的地球系统模式进行模拟,选取1800-2500年间较高的CO2浓度情景(RCP8.5),分析由于CO2增加引起的气候变化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当气候敏感度为3.0 K时,相对于无气候变化,到2100年,由于大气CO2增加造成的气候变化导致海表面温度升高2.7 K,北大西洋深水流量减少4.5 Sv,海洋对人为碳的年吸收减少0.8 Pg C;比较人为溶解无机碳在海洋中的垂直累积分布,发现气候变化对海洋吸收大气CO2的影响在北大西洋区域最明显。1800-2500年,相对于不考虑气候变化的情景,模式模拟的气候变化导致整个海洋对人为碳的累积吸收总量减少23.1%,其中北大西洋减少32.0%。此外,比较不同气候敏感度(0~4.5 K,间隔为0.5 K)的模拟结果发现,气候敏感度越高,气候变化对海洋吸收CO2能力的抑制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20.
大气环流模型(GCMs)预测的气候变化情景空间分辨率低,不能满足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进行评估的需要.利用统计降尺度模型可以解决GCMs预测的气候变化情景空间分辨率低的缺陷.在白洋淀流域应用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选取日平均气温作为预报量,根据NCEP再分析数据与站点实测数据序列的相关关系选择合适的预报因子,建立大气环流因子与各站点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间的统计关系.将数据序列分为1961-1975年和1976-1990年两个时段,对SDSM进行率定和验证.最后将HadCM3输出的未来情景降尺度到站点尺度,模拟白洋淀流域未来时期三个时段2020s(2010-2039年)、2050s(2040-2069年)和2080s(2070-2099年)的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时间序列.结果表明:SDSM在白洋淀流域的模拟效果较好.白洋淀流域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在A2和B2两种情景下均呈现上升趋势,且A2情景下的增幅高于B2情景,山区的增幅高于平原,日最高气温的增幅大于日最低气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