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百年气候变化与变率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235,自引:11,他引:235  
王绍武 《气象学报》1994,52(3):261-273
总结了近百年来气候变化与变率的诊断研究结果,包括全球平均气温及降水量、中国平均气温及降水量,以及ENSO及QBO。指出全球有变暖趋势,1980年代是最暖的10年。但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1920年代及1940年代最暖,而1980年代接近常年。全球降水量有增加趋势,但气温与降水的10年尺度变化并不完全一致。1950年代及1970年代为多雨期,1980年代降水反而减少。中国夏季降水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冷湿、暖干。1920年代及1940年代是近百年最干的时期。1871—1993年共发生厄尼诺事件28次,拉尼娜21次。气候变暖时厄尼诺强,气候较冷时拉尼娜频率高。1951—1993年赤道平流层纬向风准两年振荡的平均长度为28.7个月,比1950年代末的估计(26.3个月)要长。1951年以前的周期长度可能在29个月左右。未发现QBO与气候变化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
气象场序列几种插补方案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于 E O F S的主分量回归( P C R)、 E O F S迭代法( I E O F)和基于主分量典型相关的典型变量回归( C V R)3 种不同的统计插补计算方案,对同一区域同一种气象要素序列进行缺测资料的插补试验。结果表明,各种方案插补精度都与参数选择有关,无论缺测站点空间分布类型如何,当缺测点数小于 60 % 时,3 种方案均有较好效果,以 C V R 最佳,且随缺测年数增长, C V R 优势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广东80年代以来的气候变化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80年代以来,大气中CO2及其它温室气体含量的增长,使地球的温室效应更为明显,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并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本文针对80年代以来广东的气候要素变化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1 资 料  本文选择了全省41个站点1951(或建站)~1995年的气温、降水、日照3个要素的气候资料,分别统计了全年、冬半年(10~3月)、夏半年(4~9月)、12~2月及7~9月的各年代变化情况,气候平均值以1961~1990年30年的平均值代表。2 统计结果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广东8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  相似文献   

4.
近40年泽当气候变化初探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陈克东  建军 《气象》2000,26(1):51-55
根据泽当1960年1月~1999年4月的气温度及降水资料,对泽当近40年的气候变化做了分析,得出近40年来泽当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8.97mm/10年),各部委降水量却呈上升趋势(2.16mm/10年);气温呈上升趋势(0.230℃/10年),特别以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中期增温明显,冬季变暖的趋势大于夏季。可以以80年代中期为界将泽当这40年分为冷、暖两个阶段,前为冷期,后为暖期。  相似文献   

5.
选取中国大陆均匀分布的80个测站1951—1994年历年5—6月月总降水量标准化距平资料,利用EOF和REOF方法对春末夏初降水量异常的空间结构及时间演变规律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春末夏初降水异常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南北相反变化的差异(LV)。旋转载荷向量场(RLV)反映出11个主要降水异常类型区。旋转主分量(RPC)揭示了44年来春末夏初降水的时间演变特征:江淮和江南地区降水量减少,东北和南疆地区降水量增多;河套东部、华南、北疆、华北地区呈多雨—少雨—多雨的抛物线型,而河套西部、西南地区呈少雨—多雨—少雨的反抛物线型。  相似文献   

6.
艇中国西北五省(区)89个测站的1960~1994年历年春季(3~5月)的月、季总降水量和北太平洋0℃~50℃N,120℃E~80℃W范围内的秋季(9~11月)平均海表温度,通过EOF,REOF,SVD等方法,对我国西北地区春季降水和前期秋季太平洋海温的异常特性以及两者之间的空间遥相关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秋季北太平洋SSTA的主要型态是El Ni^~no/Li^~na分布型,其次是副热带  相似文献   

7.
资料通讯     
资料通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南京气象学院大气资料服务中心第4卷第1期(总第10期)1997年12月ECMWF数值模拟资料CD┐ROM和CMAP降水资料介绍1ECMWFCD┐ROM这些CD-ROM上存放着选自ECMWF(欧洲中期预报中心)“...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区东部夏季温度特征及与热带SSTA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1951-1997年我国西北地区东部15个测站的地面气温资料和1950-1996年热带太平洋地区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夏季(6-8月)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以及热带太平洋各区域海温异常与西北地区东部气温变化之间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用EOF分解得到的前三个主要特征向量(占总方差的80%以上)基本反映了西北地区东部的气温变化特征,用这三个特征向量重建的气温距平均,存在  相似文献   

9.
利用1880—1999年中国东部35站的观测降水资料、英国Hadley中心的海温和海平面气压资料以及IPCC第4次评估报告(AR4)中20世纪气候模拟试验(20C3M)的模式输出结果,对IPCCAR4中22个耦合模式所模拟的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情况以及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和北大西洋涛动(NAO)的年代际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模式对20世纪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模拟结果并不理想,但对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的突变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其中IAP_FGOALSL_0_G可以大致模拟出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降水型的突变特征,而BCCR_BCM2_0和UKMO_HadGEM1则可以模拟出华北地区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减少的现象。对于引起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重要因子PDO和NAO,模式对它们年代际变化的模拟效果略好于降水。多数模式都可以模拟出PDO和NAO的空间模态,其中CNRM_CM3和UKMO_HadGEM1对PDO年代际变化(8a以上)的模拟与实际情况比较相似,并可以模拟出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PDO由负位相转变为正位相的情况,而模式UKMO_HadGEM1也对NAO的年代际变化以及1980年以来不断加强的趋势模拟较好。  相似文献   

10.
华北地区水资源多时间尺度分析   总被引:49,自引:9,他引:40  
杨辉  宋正山 《高原气象》1999,18(4):496-508
利用华北地区26个站的1951 ̄1997年月降水量(P)和月平均气温(T)资料,用高浩一郎的蒸发计算公式计算了地面蒸发量(E),并通过Morlet小波变换法分析了华北地区的水资源各分量(P,E及可利用降水P-E)的时间-频率的多层次结构物突变特征。  相似文献   

11.
近30年来中国气候的干湿变化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本文利用1951—1980年的月平均温度,计算了中国各地水分需要量。根据水分需要量和降水量大小,将我国划分成潮湿、湿润、半湿润、半干燥和干燥5类气候区;并对这5个气候区1950年前后各30年时段的气候干湿状况进行讨论;此外还对影响气候干湿变化的重要因子,我国近30年来的降水进行了分析。 近3O多年来,各气候区的降水及气候状况呈现了不同的变化:潮湿和湿润气候区50年代降水较多,60年代降水偏少,70年代降水呈多变态;半湿润和半干燥气候区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为多雨时段,1965年始,降水偏少,处于少雨阶段,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国1961-2013年661个气象台站观测资料以及亚洲夏季风指数,通过旋转正交分析(REOF)等方法,选择华北河套干旱气候区的代表站,分析了该区域气候干燥度的变化特征,发现该地区整体呈现干旱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夏季风与气象因子对气候干燥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南亚西区夏季风的年际及整体减弱趋势对华北河套地区气候干燥度的年际趋势变化影响最为显著,主要影响期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随着区域气候变暖,这种影响程度减弱。各气象要素对气候干燥度的影响存在年际与年代际差异,热力因子的年际变化对干燥度影响较小,而热力因子的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对干燥度的影响十分显著。这说明区域气候长期变暖导致当地水汽压差增大,相对湿度减小,空气需要更多的水分才能达到饱和,同时增大了潜在蒸发能力,加剧了华北河套气候区的干旱化。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区春季和夏季降水特征及与气候相关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利用美国NCEP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及我国华北地区25个气象站1951~2003年53年的月降水资料,研究了华北春季和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特征及与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华北春季和夏季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特征有一定的差别,春季降水存在3种典型降水类型,即“全部一致型”、“东西型”和“东北西南型”。第一特征向量为主导,其时间变化系数与春季降水量特征基本一致,说明华北春季降水主要受西北气流影响,具有降水偏多(少)一致性特征。降水偏多、偏少年异常场差值显示春季华北主要受东亚上空的异常反气旋环流影响,其底部偏东气流在南海、台湾海峡一带转向向北一直吹到华北。华北夏季降水存在3种典型降水类型,即“全部一致型”、“南北型”和“东西型”。降水偏多、偏少年异常场差值显示夏季华北受副高西侧西南气流的影响从印度孟加拉湾携带大量水汽从西南方向吹向华北,带来较多的降雨。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提供的月地表温度和降水资料,分析了全球年平均及冬季地表温度变化趋势,发现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半干旱区冬季快速增温。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研究了北美和欧亚大陆冬季地表干湿变化的时空特征和差异,并讨论北美和欧亚大陆冬季快速增温对地表干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北美大陆南部微弱变湿,加拿大北极群岛变湿明显,而在北美大陆的中西部有明显的变干趋势;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在冬季有一定的变干趋势,其中尤以西欧南部,中国华北、东北,蒙古中北、东北部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变干最为显著。但北美和欧亚大陆1950-2008年冬季降水并无显著变化趋势,地表干湿变化主要受气温的影响,尤其是在冬季增温最为快速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我国气温变化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84,自引:4,他引:84  
张先恭  李小泉 《气象学报》1982,40(2):198-208
将本世纪以来我国137个站每个站逐月的月平均气温划分为五个等级,绘制了全国范围的历年逐月温度等级分布图。根据图中各月冷暖区范围大小,分为暖月、偏暖月、冷月、偏冷月和正常月五种类型。计算了全国范围和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北(主要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四省区。以下同)、西南和新疆等七个区的温度等级值。根据这些资料,统计分析了五类温度月份出现的气候特征及不同季节冷暖月次的多年变化,研究了全国和各区温度等级值的演变规律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近30年来我国气温演变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data at 70 stations selected evenly over China for 31 years from 1961-1991.three methods to estimate climatic noise have been discussed and then the climatic noise and potential predictability of monthly precipitation(January.July.April and October)have been examined.The estimating of climatic noise is based on the method of Madden and improved methods of Trenberth and Yamamoto et al.(1985).The potential predictability is approximated by the ratio of the estimated interannual variation to the natural variation.Generally.the climatic noise of monthly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has obvious seasonal variation and it is greater in summer than in winter,a bit greater in autumn than in spring.In most areas,the climatic noise is prominently decreasing from south to north and from coast to inland.The potential predictability of monthly precipitation also has obvious seasonal and regional difference,but the potential predictability is greater in winter than in summer in most parts of China.Whereas the comparison of spring and autumn is not obvious.Comparing with the method of Madden,the estimated values of climatic noise based on the improved methods of Trenberth and Yamamoto et al.are relatively lower.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月平均温度的气候噪声和潜在可预报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74个测站1960~1991年日平均温度研究了中国月平均温度的气候噪声和潜在可预报性。气候噪声是在Yamamoto等人的思想基础上设计的方法估计的,而潜在可预报性则是用月平均温度的年际变化与自然变化(气候噪声)之比表示的。一般情况下中国月平均温度的气候噪声随纬度和高度增加而增加,并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的变性大陆干冷气团对气候噪声有很大的影响,一般而言,海洋对气候噪声起着调节和减弱作用(除了热带海洋在春秋过渡季节外)。月平均温度的潜在可预报性有较大的季节和区域差异。但总的来说中国月平均温度在α=0.10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上是潜在可预报的。这些结果表明由于气候噪声和潜在可预报性有季节和区域的差异,所以不能要求用一个气候模式在任何时候对每一地区都得到满意的结果。要对各月的气候进行预报,需根据不同月份至少不同季节建立区域气候模式可能更有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华北各区夏季降水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地域性特征   总被引:65,自引:8,他引:57  
陈烈庭 《高原气象》1999,18(4):477-485
利用1951 ̄1997年华北地区26个测站的6 ̄8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上夏季降水标准差的窨分布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地域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站降水标准差和旱涝的一致性,对华北夏季降水异常进行分区,研究了各区降水长期变化的趋势及其阶段性和跃变的特征。最后,探讨了华北地区目前这个少雨期何时结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地闪活动和降水关系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我国部分地区2005年的地闪定位资料和气象台站雨量观测资料,由南向北选取我国四个不同气候带区域(区域1~4),分析了这些区域的地闪活动与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由南向北及气候特征由潮湿趋于干旱的区域的地闪活动和降水相关性增强。闪电活动与有闪电降水(即对应闪电的降水)日变化的线性相关系数在由南向北的区域分别为0.56、0.46、0.56、0.80,旬变化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86、0.89、0.92,月变化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4、0.88、0.965、0.99;较干旱的区域3和区域4的地闪活动与所有降水的时间序列有较强的相关性,其线性相关系数日变化分别为0.31、0.41,旬变化分别为0.84,0.52,月变化分别为0.93、0.80;地闪与降水的空间线性关系相对复杂,但也表现出由南向北和气候趋于干旱对应关系增强的特征,区域4的闪电和降水相关性达到0.54。分析区域中较干旱地区的雷暴活动产生机制(主要受热力抬升作用)相比潮湿地区(既受热力抬升作用,又受大尺度系统相互作用)更为单一,这可能是干旱地区的闪电活动与降水有较好相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国华北地区汛期降水变化趋势的初步预测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根据华北地区18个代表站1951-1999年月降水资料,利用回归分析研究了华北地区汛期降水的长期变化特征,并从海洋对气候的影响出发,运用基于均生函数的生主成分建模方案对华北地区汛期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预测。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汛期降水的长期变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在1951-1999年的49a间,华北I区汛期降水量减少了近64mm,而华北Ⅱ区则减少了119mm,华北I区汛期降水从偏多(少)到偏少(多)的转换期约为17a,而华北Ⅱ区约为20a。预测结果指出:1999-2008年的10a间,华北地区汛期降水的长期变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在1951-1999年的49a间,华北I区汛期降水量减少了64mm,而华北Ⅱ区则减少了119mm;华北Ⅰ区汛期降水从偏多(少)到偏少(多)的转换期约为17a,而华北Ⅱ区约20a。预测结果指出:1999-2008年的10a间,华北地区汛期降水基本处于其多年平均状态,即不会出现明显的干旱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