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国外     
《气象知识》2014,(1):18-21
全球最强台风“海燕”洗劫菲律宾 11月8日,超强台风“海燕”登陆菲律宾,登陆前后最大风速达75米/秒,超过了风力划分的最大级别17级,是有历史记录以来人类遭遇的最强台风。  相似文献   

2.
2018年10月15日,超强飓风“迈克尔”在美国东南部佛罗里达州墨西哥湾北部登陆后,重创沿岸地区。美国气象部门称,这是佛罗里达州超过80年来遭遇的最强飓风,同时是有记录以来美国大陆遭遇的第三大飓风。2018年9月,影响中国的今年第22号台风“山竹”堪称年度风王,为华南沿海带来了强风暴雨的巨大考验。  相似文献   

3.
2018年9月17日前后浙江东北部出现了大暴雨,与此同时,1822号台风“山竹”登陆广东并向西移动,为了研究浙江东北部大暴雨是否与“山竹”有关,利用云图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自动站加密资料,先分析了2018年9月17日前后浙江东北部暴雨的天气形势,后通过WRF模式对此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做了将台风“山竹”去掉、增大一倍、缩小一半三个敏感性试验。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出现在台风“山竹”倒槽东北顶端,是对流云系发展引发的。“山竹”的存在使得偏南气流输送到浙江东北部地区,且偏南风输送大小与“山竹”是否存在及其尺度密切相关。同时“山竹”使得浙江东北部区域存在着大范围深厚的高湿区,“山竹”越大,高湿区越深厚。“山竹”使得该区域低层有明显辐合,高层明显辐散,且尺度越大,辐合层高度越高。“山竹”还造成垂直运动旺盛,且尺度越大,上升运动越强。“山竹”使得浙江东北部大气层垂直螺旋度明显增大,且“山竹”越大,中低层垂直螺旋度越大,垂直螺旋度的大小对接下来6小时该区域降水量有很好的指示作用。由此,浙江暴雨预报需考虑同时出现的南海台风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4.
2018年共有29个台风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生成台风个数偏多,南海台风活跃。有10个台风登陆我国,登陆强度整体明显偏弱,但是登陆台风个数明显偏多、登陆时间集中、登陆地段偏北、北上台风偏多,造成台风降水范围广、暴雨强度大、超警河流多。其中,“安比”、“摩羯”、“温比亚”一个月内相继在华东地区登陆并深入内陆北上,且登陆后长时间维持热带风暴级强度,给华东、华北、东北等地区带来大范围强降雨。“艾云尼”移动缓慢,与西南季风环流相结合,给广东等地区造成长时间的持续强降水。“山竹”是2018年登陆我国最强台风,其7级风圈明显偏大,给广东、香港等地区带来大范围、长时间的强风和强降水。2018年所有预报时效的路径预报误差较2017年均有所降低,路径预报水平进一步提高,但是强度预报水平仍然没有明显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常蕊  朱蓉  赵大军 《大气科学》2022,46(5):1071-1086
利用台风山竹(1822)和利奇马(1909)登陆期间固定式风廓线雷达、WindCubeV2激光雷达和测风塔的梯度观测数据,结合台风山竹(1822)登陆前后精细化风场模拟资料,分析了登陆台风不同影响象限内,离地300 m高度内的强风参数及其随距离、海拔高度及下垫面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距离台风中心200 km水平范围内,最大风速所在高度及风切变指数沿台风半径向外增加,且陆地强风切变指数普遍高于0.12,而海洋下垫面拖曳作用弱,风切变较小,仅在岛屿群附近存在超出国标设计阈值的高切变区域。(2)台风移动方向的右前象限内强风切变指数稳定维持在0.17左右,且对海拔高度不敏感,左后象限存在类似于急流的风廓线,而左前象限内强风的垂直变化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非线性特征,边界层低层强风结构较复杂。(3)阵风因子和湍流强度随平均风速增大、离地高度升高呈现减小趋势。(4)过程最大风向变差角沿台风半径向外减小,且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其中右后象限的风向变差角最大,半小时风向变化超过30°,且大多发生在台风登陆前或登陆时。研究成果可为我国近海及沿海风电场的微尺度风场模拟及台风风险防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登陆台风暴雨地形增幅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7805号登陆台风暴雨地形增幅效应问题。数值试验表明,台风外围环流,环境场副热带高压系统及其边缘次天气尺度强风带与地形强迫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于变性台风移动路径,台风暴雨落区分布及其降水强度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登陆台风与其外围暴雨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励申申  寿绍文  王信 《气象学报》1992,50(1):33-40,49
本文对8116号登陆台风及其环境和外围暴雨区分别作了动能平衡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动能制造是三个区域动能平衡的主要能源,动能水平辐散和摩擦消耗则是主要能汇。在台风登陆减弱过程中,暴雨区的动能增加。台风区上层动能水平辐散呈显著的不对称型。台风右侧次天气尺度强风带起了向暴雨区输送动能使暴雨得到发展的作用。暴雨发生后,通过暴雨区北界向环境输送动能,于是,台风辐散的动能通过暴雨区最后输送给环境。这种动能传递过程可能是台风与环境大气相互作用引起台风衰减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引发青岛暴雨的台风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FNL(NCEP/NCAR)全球1°×1°再分析格点资料和实况观测资料,选取2001—2008年引发青岛暴雨的6个登陆台风个例,从源地、路径、结构、强度及其环境场作用等方面分析其特征,并与未引发青岛暴雨的登陆台风特征进行了合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登陆我国福建或浙江后继续北上至30°N以北时,会引发青岛暴雨;台风东移入海,再次登陆山东半岛且登陆点离青岛越近,引发的暴雨越强、范围越广;台风影响青岛时,已处于生命史中的衰亡阶段,但高层暖心结构仍较明显,强度仍会维持一段时间;台风登陆后沿着南北向块状副高边缘的引导气流方向移动,且高空有冷槽与台风低压结合,会引发青岛全区性的暴雨、大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9.
《气象知识》2019,(1):8-11
第22号台风“山竹”于9月16日下午在广东省台山市以强台风等级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45米/秒),是今年以来影响我国的最强台风,也是今年以来生命史最长的台风。受其影响,9月16-18日,粤港澳大湾区普遍出现11-14级的大风、阵风达14-17级;广东茂名、阳江、深圳、惠州及广西河池等地降水量达300-497毫米,台湾东部达300-650毫米,屏东局地超过1500毫米。  相似文献   

10.
2010年第10号微型台风"莫兰蒂"登陆后在福建和浙江引发暴雨天气,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形势、动力、热力等特征物理量对暴雨产生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按影响系统划分,福建暴雨是由台风环流本身引发的,浙江暴雨则是由台风残留低压和弱冷空气共同作用所造成。(2)台风登陆前夕强度增强及登陆后福建境内强度减...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加密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台风"天鸽"和"山竹"天气过程中肇庆的风雨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鸽"和"山竹"登陆时强度相当,登陆后移动路径相似、移速相仿,两次台风过程对肇庆风雨影响的强度都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但"山竹"过程大风、暴雨天气范围更大,强度更强,持续时间更长,且局地出现了龙卷天气。热带气旋对肇庆的风雨影响差异主要与其结构、范围大小、登陆后维持在台风级别的持续时间、以及肇庆独特的地形分布有关。低层垂直风切变、强天气威胁指数和粗理查逊数对台风外围局地龙卷天气的发生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台风倒槽局地性强降雨分析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通过分析2002年第20号热带风暴“米克拉”在广西南部沿海登陆后引发远离台风暴雨的台风倒槽暴雨,以及与强降水有关的物理量场的变化、风廓线仪和地面风场的脉动,探讨了在台风倒槽与西风槽相结合处以强降水为主的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3.
台风“风神”路径、强度及引发江西降水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T213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从水汽条件、热力条件、动力条件等方面,对2008年第6号台风“风神”路径、强度变化的原因,及其对江西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路径与副高的强度和位置变化密切相关,台风移动方向与风场结构中强风速的风向一致。台风在海上强度减弱主要与水汽来源不足有关,登陆后还与冷空气侵入暖中心有关。由于强度减弱且西南季风不强,造成水汽来源不足,从而导致“风神”没有给江西造成大范围暴雨天气。其中的局地强降水天气发生在台风环流高能梯度锋区,这主要是由于干侵入引发对流性不稳定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今年第6号台风是在我区玉环登陆的一个强台风,行经我区西南部,具体路径参见上文图1。六号台风登陆前,中心气压已降至965百帕,中心风力达40米/秒,是一次正面袭击我区的强台风。我区东部的玉环、温岭、椒江、黄岩等县市均出现了12级以上的大风和特大暴雨;登陆地点的坎门站,12级大风持续了13小时10分,瞬时极大风速达47.3米/秒、(超过历史极值1962年的45米/秒)。过程总雨量:温岭、玉环两县普遍在300—400毫米,括苍山站达  相似文献   

15.
广西北部湾地区台风暴雨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1970~2004年中央气象台编制的《台风年鉴》和广西北部湾各站日雨量实况,对影响广西北部湾地区台风暴雨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北部湾地区的台风主要出现在7~9月,与南海台风相比,西太平洋台风引发北部湾地区的大暴雨次数较多,从台风登陆路径分析,Ⅱ类和Ⅰ类在湛江到钦州登陆路径的台风造成北部湾地区区域性暴雨天气的机率最大;Ⅲ类路径登陆的南海台风几乎都不影响该地区,不管何种路径,造成北部湾沿海地区暴雨,台风低压中心必须进入或者靠近这一地区。  相似文献   

16.
2006年7月14日—8月11日,“碧利斯”、“格美”、“桑美”3个台风先后进入江西,均产生了较强的区域性暴雨或大暴雨。利用常规资料和T213资料,对这3个台风的移动路径和暴雨形成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后,由于副高形态和演变的不同,使得各台风路径变化不同。由于“碧利斯”登陆后与强西南季风结合,造成“碧利斯”暴雨的水汽、动力、热力条件均强于“格美”和“桑美”,从而使“碧利斯”暴雨的强度和范围明显强于“格美”和“桑美”。  相似文献   

17.
2011年9月14日-10月5日,“纳沙”和“尼格”2个台风先后登陆海南,均产生了较强的区域性暴雨或大暴雨.利用常规资料,对这2个台风的移动路径和暴雨形成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后,由于副高形态及其演变的不同,使得两个台风路径变化不同.利用0.5°×0.5°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要素、中尺度自动站和日本静止卫星0.05°×0.05°TBB等资料,综合分析登陆台风“纳沙”、“尼格”强度和结构差异对海南暴雨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台风中心附近环境风垂直切变密集带的跨度变化与台风强度相关,日平均海表温度与热带气旋(TC)强度维持或加强密切相关;登陆TC动力结构和水汽辐合的不对称分布导致台风暴雨落区和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强降水与局地发生的对流云对应较好时表现为明显的对流性降水,对降水有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8.
广西北部湾地区台风暴雨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小娟  丁治英 《广西气象》2007,28(2):31-35,53
利用1970-2004年中央气象台编制的《台风年鉴》和广西北部湾各站日雨量实况,对影响广西北部湾地区台风暴雨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北部湾地区的台风主要出现在7-9月,与南海台风相比,西太平洋台风引发北部湾地区的大暴雨次数较多,从台风登陆路径分析,Ⅱ类和Ⅰ类在湛江到钦州登陆路径的台风造成北部湾地区区域性暴雨天气的机率最大;Ⅲ类路径登陆的南海台风几乎都不影响该地区,不管何种路径,造成北部湾沿海地区暴雨,台风低压中心必须进入或者靠近这一地区。  相似文献   

19.
2016年9月14~15日超强台风“莫兰蒂”(1614)登陆厦门后在福建省中北部引发了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特大暴雨由台风登陆后北侧至东北侧一个缓慢移动的长生命史中尺度强对流螺旋雨带活动造成。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9)对台风登陆引发福建省中北部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区域无嵌套数值模拟,较准确地模拟了台风引发特大暴雨的强度和落区,并成功地再现了台风登陆后北侧至东北侧长生命史中尺度强对流螺旋雨带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发现,台风大风区外围几个零散的中尺度辐合区在移入台湾地形下游的弱风切变区、正涡度带、湿静力能(假相当位温、比湿)锋区后,组织发展成一个带状的中尺度辐合带而形成强对流螺旋雨带,长时间地维持和发展,并向东北方向缓慢移动。台湾地形在有利于强对流螺旋雨带长时间组织发展和维持的中尺度环境场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即地形效应在其下游形成的正涡度带(正位涡带)、雨带(位于高湿静力能区)南侧低湿静力能带(即湿静力能锋区),对强对流螺旋雨带的长时间发展维持非常重要。地形敏感性试验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台湾地形在台风登陆后东北侧长生命史中尺度强对流螺旋雨带形成及维持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相关法雷达反演风场在台风监测和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拴柱  矫梅燕  毕宝贵  董林  张涛 《气象》2007,33(1):38-44
随着我国沿海雷达网的建设,雷达资料正逐步成为沿海气象台站台风临近登陆时的一个重要监测手段。利用相关法雷达风场反演对2001年登陆台风“百合”和“飞燕”作了环流和强度估测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适当的质量控制,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反演得到台风强风分布特征,分析精度与业务中常用的卫星估测方法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