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群体滑坡的地质结构类型与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溯源、剖析、界定了前人关于滑坡群、滑坡带术语的由来、内涵、定义,提出了群体滑坡和滑坡集群2个新的术语,并整合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厘定了群体滑坡的分类方案,确定了群体滑坡的基本组合型式;列举中国南方和北方大量有关的实际例证,逐一介绍了目前已知的5种最基本组合型式的发育产出特征及平面构图特点.认识到研究群体滑坡的科学意义:可拓宽灾害地质的研究视野和内容,将丰富灾害地质研究的已有理论,能为灾害地质风险评估和防治提供大尺度的分析依据.最后强调指出,研究群体滑坡首先必须厘定其组合型式,最终才能揭晓新生滑坡的产生规律.  相似文献   

2.
世界滑坡目录工作组建议的滑坡术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滑坡目录工作组建议的描述滑坡特征,量度、活动状态,活动型式和类型等的基本滑坡术语。  相似文献   

3.
徐明  王涛 《地下水》2019,(1):150-152
通过对巩留县野生核桃沟自然保护区入口处滑坡灾害的实地勘查,基本查明研究区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以及滑坡灾害特征及影响因素,且根据三种情况对滑坡灾害进行了稳定性计算,结果可知滑坡在天然(现状)工况条件下基本稳定;在自重+暴雨工况条件下处不稳定状态;在自重+地震工况条件下,处于不稳定状态。研究结果为下一步灾害治理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滑坡灾害区划系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滑坡灾害区划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减灾的关键在于从区域上做好预防研究的观点,并阐述了滑坡灾害与风险术语统一化的重要性,由此提出滑坡灾害区划的核心是灾害、易损性和风险三要素的综合分析。文章进一步提出了灾害区划研究的两种基本途径,破坏概率法和信息分析法,把传统的滑坡单体稳定性分析延伸到以Monte-  相似文献   

5.
滑坡灾害空间区划及GIS应用研究   总被引:76,自引:3,他引:76  
殷坤龙  朱良峰 《地学前缘》2001,8(2):279-284
滑坡灾害空间区划研究是当前国内外滑坡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虽然滑坡灾害的发生具有随机性的特点 ,但其发生的区域性和重复性特点则是区域滑坡分布与发生的总体规律。从减灾与土地规划的角度 ,开展滑坡灾害空间区划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文中重点探讨了滑坡灾害空间区划的理论体系、灾害风险评估的基本术语定义及GIS制图的基本原理 ,采用MAPGIS软件为平台及其二次开发的滑坡灾害信息分析系统 ,在中国滑坡重灾害的汉江流域开展了灾害危险性空间区划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6.
特大型滑坡的产生多与特定的地形、地质条件有关。四川省地形高差悬殊,新构造活动强烈,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环境地质问题十分突出,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据初步统计,四川省目前有76个特大型滑坡。频繁发生的特大型滑坡灾害因其突发性与隐蔽性,常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事件;堵江特大型滑坡溃坝事件常形成“灾害链“,危害巨大。作者在充分收集四川省已有地质灾害资料的基础上,以遥感、地面调查、测绘和勘查为主要手段,开展四川省特大型滑坡调查。基本查明四川省特大型滑坡灾害分布、发育特征、危害和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研究特大型滑坡形成的主控因素和稳定性,进行灾害风险评价,并提出风险管理对策,为防御特大型滑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重大工程建设的危害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7.
觉学红层滑坡发育于向斜北东翼形成的反向坡,是近年来依托川藏交通廊道沿线灾害地质调查在新厘定的“藏东昌都红层区”发现的典型红层滑坡。为厘定其成因,以基础地质为切入点,进行了详实的地质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滑坡区地层岩性主要为中侏罗统东大桥组(J2d)紫红色、灰色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夹中-厚层砂岩。地层内发育与区域构造活动配套的轴面劈理(S1)、“X”型共轭剪节理(S2、S3)和层间剪切劈理(S4)。文章从沉积环境控制地层岩性及物理力学性质、区域构造演化制约斜坡结构与岩体结构面组合特征和地下水及重力作用加剧斜坡失稳等角度,提出觉学红层滑坡形成于内外地质营力耦合的失稳机理,对区域红层滑坡防治和川藏交通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岩溶山区特殊的地质结构导致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时常发生,带来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社会损失。研究岩溶山区崩滑灾害特征,建立相应的变形破坏地质模式,对于岩溶山区崩滑灾害风险防控与治理工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指导价值。文章以典型地质灾害形成演化过程为例,在系统地分析研究区典型崩滑灾害地质背景、影响因素、动力学与运动学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岩溶山区崩滑灾害变形破坏地质模式,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影响崩滑成灾基本因素(崩滑灾害体势能、岩溶结构面、岩组结构、斜坡地貌和斜坡结构)、影响因素(水文地质条件、工程活动、地震、降雨)和变形运动特征(运动形式和变形机制)三个方面,据此建立了岩溶山区崩滑灾害地质分类指标体系。(2)结合研究区特征对模型体系里面的每个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崩滑灾害的发生是各个要素相互组合、相互作用的结果。(3)总结了研究区内5种典型崩滑地质模式:高势能反倾降雨型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模型、高势能斜倾视向采矿型高速远程崩滑灾害模型、超高势能横向陡倾地震型高速远程滑坡、高势能采矿型高速崩塌—碎屑流模型、低势能差异风化崩塌模型。为后续开展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稳定性计算和变形破坏预测等工作奠定基础。下一步将更加深入全面地建立研究区的崩滑灾害模式,并进行崩滑灾害的危险性分级工作。   相似文献   

9.
基于组合赋权-未确知测度理论的滑坡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危险性评价与预测是滑坡灾害预防与减灾工作首要解决的重要内容。以西藏隆子县研究区内发育的滑坡为例,据其特有的地质环境条件,选取滑坡发育高程、坡度等13项影响因素作为滑坡危险性评价的指标,并建立分级标准将滑坡危险性划分为高度、中度和低度三级。采用组合赋权-未确知测度理论耦合评价模型,构建了评价指标未确知测度函数、评价指标组合赋权值、置信度判别准则,对研究区内20个滑坡进行了危险性评价,获得了每个滑坡危险性等级,并与模糊物元和突变理论评价结果及实测结果对比,评价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证明该方法科学合理,可为滑坡危险性预测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滑坡灾害防治的新技术路线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论文指出了滑坡灾害防治中面临的工程问题和科学问题。提出了“监测为首、排水为主、结构为辅、预测预警、科学决策”新的滑坡防治技术路线,介绍了其涵盖的基本内容。监测的首要性在于山体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和具体滑坡的个体行为。通过监测有可能获得地质体当前的状态、提高排水工程的可靠性、确定工程治理适用范围、创造滑坡灾害预测预报的条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排水不仅可以预防滑坡灾害的发生,还应作为工程治理的主要措施。它以较低的成本维持山体的整体强度;与排水技术相比,借助于工程结构治理大型滑坡,是以较高的代价换取山体局部区域的强度提高;滑坡灾害的预测预警和科学决策,依赖于科学监测数据和可靠的分析方法。新技术路线的可靠性、合理性和实用性还需更为全面深入的论证,对相关问题开展讨论,有助于提高我国滑坡灾害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1.
金沙江新桥滑坡群工程地质特征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对外交通专用二级公路所经新桥古崩塌体(岩堆)规模巨大,形成历史久远,当地人民称其为“垮山地势”。新桥滑坡群是在新桥古崩塌体基础上形成的。由3块小滑体(E、F、G)构成的一个大型的岩堆滑坡群。每个滑坡规模不等,发育阶段不同,成因各异。新建二级公路推荐方案路线垂直于E、F、G3个滑坡主轴线,从滑坡体中上部通过。文章通过分析滑坡所处的工程地质环境,详细描述了各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在定性及定量两个层次上综合评价了该滑坡群的稳定性,分析预测了工程对其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根据该滑坡群的工程地质特征,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直接威胁路线安全的E、F、G3块滑体的综合治理措施。从工程角度出发,总结了滑坡区的公路选线及治理原则。  相似文献   

12.
安顺关脚电站厂区后坡,系一间歇性古滑坡,因压力管道明槽开挖增加新的临空面及工程弃碴堆放欠妥,遇1991年汛期短时间内特大降雨量的影响,导致古滑坡复活,毁坏了压力钢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为了制止滑坡的活动,保证已成建筑物施工期和运行期的安全,在对滑坡进行了稳定分析的基础上,采取了多种工程治理手段,诸如滑坡减载、排水明沟及盲沟、抗滑挡土墙、抗滑桩、坡面整治及绿化等。经过4年多的观察及1992年7月17日厂房三机联合满载甩负荷试验的检验证明,滑坡工程治理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3.
A landslip occurred near the village of Stanton Lees, Derbyshire, UK, in November 2000 following a prolonged period of heavy rainfall. The slip resulted in the gradual, progressive down-slope movement of a steep embankment that was supporting an existing gabion retaining wall and a minor road which was subsequently closed to vehicular traffic.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ite; the sequence of events leading up to the start of the landslide;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ound conditions and onsite monitoring data; and the engineering work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stabilise the slip and return the road to serviceability. The landslip occurred due to the superficial deposits moving over the weathered bedrock after the groundwater levels had been elevated following a prolonged period of heavy rainfall. A stability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embankment was at a state of limiting equilibrium and its factor of safety on slope instability was found to be particularly sensitive to fairly minor changes in the groundwater levels. The remedial works replaced the existing gabion wall with a new cantilevered, bored pile retaining wall that comprised two rows of piles (600-mm in diameter), which were staggered in plan arrangement.  相似文献   

14.
罗炳佳  陈洪 《贵州地质》2001,18(4):260-262
通过蛮寨滑坡的调查与分析认为,特有的地质地貌条件及古滑体的存在,是该滑坡形成的内在原因,降雨及人为活动是滑坡的外在因素。蛮寨滑坡属危险性滑坡,目前处于蠕动变形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滑坡的预测精度,通过对灰色GM(1,1)模型与BP神经网络模型各自优缺点及互补性的分析,建立了GM—BP串联组合预测模型。模型首先采用等维动态GM(1,1)模型进行初步预测,然后利用BP神经网络对初步预测的结果进行训练及仿真,通过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参数的判定选取,获得组合模型预测值。以茅坪滑坡为例,对位移进行了预测。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GM—BP串联组合预测模型在短期预测精度上高于单一模型。  相似文献   

16.
黄土滑坡的空间预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黄土力学性质进行大量测试的基础上,结合对60多个典型黄土滑坡灾害实例的研究反演,提出了考虑滑坡体滑出条件、黄土特性及触发因素等条件的一种新的黄土滑坡空间预报理论和预报公式。应用此公式对多个大中型黄土滑坡进行了空间预报和模拟反演。   相似文献   

17.
地形地貌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活动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能否形成及其类型、数量、密度和规模大小。本文基于湘东南详细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对该市不同地貌类型、坡形、坡度以及高程的差异对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8.
刘桂元  谭巨刚 《湖南地质》2003,22(2):122-127,138
马王山滑坡位于马王山北坎、市汽车零件厂南侧,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斜坡体内广布易软化的倾斜倾角较坡角小的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层、季节性的强降雨、以及人为的切坡活动.呈现切层、推移式发生机理.滑坡防治不仅要考虑滑坡体本身的稳定,而且还要考虑滑坡区前缘市汽车零件厂冲压车间和配电房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边坡临滑预警一直是地灾研究的难点与热点问题。本文采用一种力学监测方法(牛顿力监测)对雅安宝兴县某傍山公路边坡进行监测,该边坡位于唐包滑坡老滑坡体下缘边界处。经过4个月的连续监测,获取了大量监测数据,并成功预报了两次局部滑坡。本文首先整合牛顿力监测数据和降雨量监测数据,再将监测曲线与滑坡演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揭示滑坡过程中的力学演化规律,对降雨条件下诱发滑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对牛顿力监测预警成功的案例其临滑预警时长与滑坡体量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发现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最后讨论了牛顿力监测方法与斋藤模型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优劣势,并根据各自的特点提出了由面到点的监测预警思路。通过分析,牛顿力监测曲线与滑坡演化过程能较好对应,并可将土质滑坡分为3阶段:(1)牛顿力上升阶段; (2)牛顿力突降阶段; (3)滑坡阶段。本文为牛顿力监测系统的推广提供了实践经验,并为力学监测与位移监测结合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河南灵宝大湖金矿滑坡形成机制分析与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矿区经过多年的开采,在地下留下了大量的采空区,地下的软弱破碎带,为滑坡体提供了潜在的不稳定结构面,使原本力学强度较低的软弱破碎带整体抗剪强度明显下降,在长期的应力重新分配情况下,上部岩体应力追踪软弱结构面使剪应力密集,使滑带得以贯通,发生滑移变形,并产生与滑移方向近于垂直的拉张裂缝,使得变形体与母岩脱离,进而产生滑坡.滑坡的形成机制包括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降水、人类采矿活动和地震,分析了采空区塌陷与滑坡的关系.人类采矿活动和降水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在形成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对矿区内的滑坡稳定性进行评价,为滑坡的防治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