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沿鲜水河断裂带布设的跨断层形变测点水平形变和垂直形变累积率进行了计算,根据结果分析了该断裂带及其附近区域发生中强地震前的变化特征并对其进行效能评价.其结果表明:在鲜水河断裂带上每次地震前震源体附近断层都有一个形变累积率绝对值减小过程;沿鲜水河断裂带如果形变累积率出现低值异常,则未来1~1.5年左右的时间内其附近区域100~300 km范围内将有5.0级以上地震发生的可能;且垂直形变累积率预报效能优于水平形变。  相似文献   

2.
焦青  张鸿旭  宋光甫  荆燕  范国胜 《地震》2007,27(1):77-84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7.8级强烈地震, 震前新疆独山子台横向位移测量仪(GDW)记录到了较大变化。 根据独山子台记录到的断层形变资料, 结合区域内其他观测资料及区域地震活动进行了初步分析, 结果表明: ① 独山子-安集海断裂现今活动是以右旋逆冲运动为主, 其断层垂直向活动速率为0.12 mm/a, 水平向活动速率为0.25 mm/a。 巴基斯坦7.8级地震前横向位移观测结果显示断层右旋滑动速率增强, 其日平均速率达1.79 mm/d, 是正常日平均活动速率的12.8倍。 ② 独山子台MD系列数字化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 对独山子台300 km范围内的MS≥5.0地震, 震前均有明显的地震前兆异常显示; 对1000 km范围内的MS≥7.5地震, 亦有孕震过程显示。 ③ 巴基斯坦7.8级地震后约15分钟, 独山子台的MD系列数字化跨断层形变测量仪先后记录到了同震变化, 这也进一步说明该测量仪具有高精度、 宽量程、 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跨断层形变测量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杰  唐廷梅  荆强  楼关寿  刘文义 《地震》2010,30(2):100-111
在统计近40年我国强震前跨断层形变异常的基础上, 对异常持续时间、 异常空间分布、 异常幅度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讨论了跨断层形变观测异常特征和监测不同震级地震跨断层场地的最大间距及观测周期。 结果表明: 异常主要以中短期和中期异常为主, 尤其在震前1年内异常最多; 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呈正比例的关系; 异常在空间分布上有随震级增大而扩大的现象; 异常幅度有随异常持续时间增大而增大的趋势; 震中距在160~350 km范围内异常幅度较大; 异常形态主要分为趋势型和突变型两种。 监测不同震级的地震跨断层形变场地间距可以不同, 监测7级地震形变场地间距应小于450 km; 6级应小于300 km; 5级应小于200 km; 4级应小于100 km。 跨断层形变观测周期应不大于3个月。  相似文献   

4.
研究给出四川地区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和固定形变台在汶川8.0级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四川地区跨断层流动垂直、水平形变观测场地观测,在汶川8.0级地震前出现中长期趋势异常的场地数为6个,1个为长期趋势异常,其余5个为中期趋势异常.异常观测场地比为6/31=0.19.其中,龙门山断裂带所在的川北地区有4处跨断层流动短水准观...  相似文献   

5.
2013年11月—2021年12月阿克苏断层氢观测点周边300 km范围内,先后发生了多次中强地震,断层氢浓度值出现了8次不同程度的短临前兆异常。通过对异常特征的分析总结,将已取得的震例划分为波动型、突升型和突升恢复型3种不同类型。利用R值评分法对阿克苏断层氢观测进行预报效能评价,阿克苏断层氢对周边300 km范围内5级以上地震R值评分为0.462,预报效能较好。   相似文献   

6.
利用日本ALOS-2和欧空局Sentinel-1A卫星获得的尼泊尔地震同震形变场,结合GPS同震位移数据,联合反演了断层滑动分布特征和空间展布.结果表明:尼泊尔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主要集中在150km×100km的范围内,且分为南北两个相邻的形变中心,南形变中心的视线向抬升量约为1.2m,北形变中心的视线向沉降量约为0.8m,均位于发震断层上盘.位于形变抬升区的KKN4和NAST两个GPS站,抬升量和南向运动量均达到了m级,而远离震区的其他GPS台水平和垂直观测量均在1cm以内.联合反演得到的断层位错分布主要集中在沿走向150km,沿倾向70km的范围内,最大滑动量为5.59m,平均滑动量为0.94m.断层面倾角在浅部约为7°,随着深度增加,倾角逐渐变大,到垂直深度20km时倾角接近12°;5月12日MW7.2级余震位于主震破裂区的"凹"型滑动缺损区域;主震破裂区的上边界与MBT空间位置十分吻合,主震破裂区主要集中的MBT以北50~60km处,垂直深度为8~9km,倾角为9°,继续向北时主震破裂面以10°~12°的倾角向深延伸,在18~20km可能与MHT交汇.因此,初步判定MBT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03年9月27日发生在新疆友谊峰东北7.9级地震震前乌鲁木齐形变站垂直形变异常特征的分析,得出该台站垂直形变在地震临震前有明显的异常反映,地震前北天山中、西段地区4.9级以上地震活动较活跃,垂直形变运动速率加速上升,地震当日观测数据出现突跳现象。  相似文献   

8.
李瑞莎  张希  唐红涛  贾鹏  路珍 《地震》2016,36(4):35-46
针对青藏块体东北缘跨断层监测区及周边发生的5.8级以上地震, 结合以往研究结果, 对跨断层资料进行了重新梳理, 重点分析了1995年永登5.8级、 2000年景泰5.9级、 2003年民乐—山丹6.1级和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出现的跨断层形变异常。 结果表明: 这4次典型地震前出现的跨断层异常数量较多, 为13~23项不等; 分布范围较广, 震中距在600 km范围内, 相对集中出现在300 km左右范围内, 也有近震区异常; 异常特征以逆断加速、 趋势转折、 活动加剧、 突跳、 大幅变化等为主; 震前2~3年或稍长时间开始出现异常, 震前半年至1年半时段异常集中出现, 具有中期背景或短期前兆意义, 异常空间分布有向震中区汇聚迁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利用新疆独山子台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对独山子山前断层的活动速率、活动特征及区域应力场进行了分析,结合震源机制解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同时应用"速率累加"分析方法进行了异常提取.结果显示:①独山子一安集海断裂垂直位移年平均变化量为0.106 mm,沿基线方向的水平位移年平均变化量为0.189 mm,沿断层走向的水平走滑年平均变化量为-0.883 mm,断层活动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分量;②1993~2007年独山子断层的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在339.85°~346.78°之间,平均为344.23°;③乌苏5.1级地震前,独山子台的形变记录曲线有较明显的速率异常变化与同震形变波动.  相似文献   

10.
鲜水河断裂带跨断层形变中短期强震预测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鲜水河断裂带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的分析研究,系统地提取测区内外5.5级以上地震前跨断层形变前兆异常特征,并作详细的整理、分析,综合得出监测区及附近中短期强震预测指标及预报方法。其结果显示: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大多在震前1~3年出现异常,其异常表现形式以断层活动停滞、反向、突跳为主,震前半年左右异常发育至最高,临震前有明显回落,其前兆意义较为明确;水平形变测量的预测成功率高于垂直形变测量。  相似文献   

11.
北天山流动水准测量资料前兆异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卡尔曼滤波法计算处理了北天山地区跨断层流动水准观测资料,分析了断层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北天山地区跨断层流动水准资料较好地反应了各断层地震前后地壳垂直形变运动特征。流动水准测量对北天山地区5~6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震前反映,前兆信息明显。跨越同一断层的各水准测线垂直运动速率不一致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地震前兆异常,速率变化大小对地震震级具有一定预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91年大同—阳高2次中强地震后的水准复测资料,分析了地震前后山西地区的垂直形变场。结果表明,该区垂直形变场震前显示出前兆形变,震后有明显的调整。定点形变分析证实太原台连通管、水平摆震前相继出现异常。大同台短水准震前数年观测到幅值不大的变化。震后,对这2个台继续进行跟踪,结果表明,再次出现新情况,显示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study, w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gravity changes, 3D crustal deformation, regional tectonic environment and strong earthquakes based on the relative gravity measurements(2011-2014), GPS data and the background vertical deformation from the leveling measurements conducted from 1970 to 2011. Subsequently, we further characterized the temporal-spatial patterns and discussed the mechanism of regional gravity changes and the crustal deformation. The result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1)The regional gravity changes, the GPS-derived horizontal deformation and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al obtained from leveling data showed a close spatial relationship:The gravity increased along with the direction of horizontal movement, and the gravity decreased with the crustal uplift and vice versa, which reflects the inherited characteristics of neotectonic activities. 2)The crustal deformat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ctive faults. The contour lines of gravity changes and vertical deformation were generally along with the Qilian-Haiyuan Fault(the strike is NWW), and the crustal horizontal deformation showed left-lateral strike slip motion near the Qilian-Haiyuan Fault. 3)The strong earthquakes usually occur in the active faults where intensive gravity change and vertical and/or horizontal deformation occurred. The extrusion deformation, surface compression rate and gravity changes were obvious near the epicenter of 2016 Menyuan earthquake. The 2013 Minxian-Zhangxian MS6.6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direction-turning area of intense gravity gradient zone and the transitional area of surface compression and vertical deformation. The first author of this paper has made a medium-term forecast before the Minxian and Menyuan earthquakes, especially the location of the earthquake. Based on the above understandings, we emphasized that:there are still possibilities of strong or huge earthquakes within medium-long term in the areas of crustal deformation anomalies in the study region.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二进小波的数字形变资料趋势异常分析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二进正交离散小波,通过Mallat快速算法对形变倾斜资料进行了处理,并将计算结果与该地区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对比分析。综合分析认为,小波分解的本质是窗口加权滑动平均的结果,能有效地对各种不同频率成分的形变序列按不同的频段分离和重构,可以起到明显放大低频段趋势成份的作用,为有效识别形变趋势异常提供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南北地震带区域形变异常特征与地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南北地震带及附近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区域水准网和90年代以来的GPS监测网资料, 结合地质构造和监测区发生的多次6级左右及以上震例, 分析了震前区域性形变场异常的基本特征。 进而根据资料支持程度, 分别以GPS、 区域水准观测位移为地表约束, 以“973”项目活动地块划分结果为地质依据, 进行非震负位错模型反演计算, 研究了数值模拟结果反映的活动块体和边界断裂构造变形状态与地震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研究了强震前区域性水平、 垂直构造形变异常特征及可能的机理, 初步总结了基于区域水准、 GPS观测与数值模拟的强震前区域构造形变异常的一些判据。  相似文献   

16.
王双绪  张希  张四新  张晓亮 《地震》2004,24(4):73-79
强震前中期阶段(1~3年或稍长)区域性形变异常往往表现出3个方面的共性特征: ① 区域垂直运动变形呈现与构造有关的异常隆起区、 垂直差异变形高梯度带(有的还呈“四象限”)分布特征; ② 水平运动变形呈现与活动地块及断裂构造有关的、 以剪切变形为主的高应变集中区(带)特征; ③ 区域性垂直形变异常区与水平形变的高应变分布区共生的特征。 分析这些异常共性特征的形成机制, 初步认为: 它们是在基本统一的大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下, 不同层次块体系统运动及其边界带变形的非平稳、 非协调性, 在活动地块边界地带和地块内部次级断裂构造部位产生变形差异而导致应力-应变积累、 孕育强震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 分析探讨了基于区域性形变异常共性特征、 结合地质构造活动背景进行强震中期预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INT正ODU**!0厂Nln以la Is located In the nol’th segmentdthe North-southselsnuc Belt,Whlchls thejuncturedthe Qinghai-Xizang(Dbet)block,Alxa block and Odos block.In that region,the tectonic activity。svery strong;。y strong earthquakes occu。d In history,such as the 1739 ingluo M。8.0 earthqu拙eandl920 Halyuan M。8.5 eafthquake,etc.; Merately strongeaFthquakes are still veryactlve atpresent,onlyln the Wuzhong-un斟m area,there have been7 e血hquakes tvlth M。>5.0 to occ…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CZB型竖直摆倾斜仪观测资料显示,形变异常与中国大陆近年具有较大影响的一些地震存在对应关系,分析发现震前异常变化有2种:①渐进式异常变化;②台阶式异常变化。研究发现,在不同地震台站,同种倾斜仪器在同一地震前异常表现不同,分析认为异常形态与台址岩性和岩石完整程度有关,与台站所处地质构造和周围山体地貌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垂直形变速率梯度与强震危险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郢珍  张立人 《地震地质》1992,14(3):237-244
应用确定形变速率梯度值的方法,探讨了速率梯度与构造活动、地震活动的关系。利用《中国现代地壳垂直形变速度图》经数字化处理后,给出了中国现代垂直形变速率水平梯度等值线图,将高形变速率梯度区与强震发生地点进行了对比,并指示出了未来10~20a的内强震潜在危险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