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第18会场的主题是“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地理学研究”,由北京大学阙维民教授和中山大学徐红罡教授主持。国际地理学会副主席Dietrich Soyez教授和来自国内10所大学与研究所的14位研究者,围绕国内外的遗产地理研究专题,探讨了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特征价值、评价标准方法、保护和利用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这是中国地理学界在遗产专题研究领域组织的第一次学术专题讨论会,也是地理学思想与方法论在遗产研究中实践运用的一次有效检验。  相似文献   

2.
方创琳 《地理研究》2011,30(6):1156-1156
2011年5月14~15日,"2011年中国人文地理学术年会暨纪念李旭旦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内地、中国台湾、新加坡、美国和俄罗斯的学者400多人出席了会议。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承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和江苏省地理学会等单位协办。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方创琳研究员主持。
出席本次年会的专家和领导有:中国科学院赵其国院士,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文晓明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副主任宋长青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原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原院长佘之祥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原副理事长、广东省高教厅原厅长、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许学强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原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蔡运龙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樊杰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杨伟聪(Henry Wai-chung Yeung)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原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郭来喜研究员和毛汉英研究员等。为了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长足发展,会议期间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还专门邀请了一批兄弟院校的校长、院长约20余人出席会议并指导工作。本次年会交流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大会报告论文21篇,分会场交流论文90篇。这是近10年来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召开的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 成为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里程碑。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人地关系创新与城乡统筹发展和纪念李旭旦先生诞辰100周年。深切缅怀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李旭旦先生光辉的一生,颂扬李旭旦先生为中国人文地理学做出的巨大贡献,把李先生的人地关系思想传承下去,成为指导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核心思想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题,会议设立了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土地利用与城乡统筹、低碳城市与宜居城市、旅游开发与景观设计、历史过程与文化底蕴六大分会场和一个"编辑·作者·读者"座谈特设分会场,大家从不同视角提出了非常有见地的创新成果。会议期间,还专门组织了人文地理啤酒沙龙和人地关系大辩论,各位代表更是各抒己见,妙语连珠,将整个会议推向了高潮。
大会闭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周尚意教授主持,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方创琳研究员作了大会总结,颁发了本次年会青年优秀论文奖。下届人文地理年会承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罗静教授向各位代表发出参加下届学术年会的诚挚邀请。为了鼓励人文地理年轻科研工作者的快速成长,本次会议推选出了10篇青年优秀论文并在闭幕式上予以表彰。在明年条件成熟的时候将以中国地理学会的名义设立"李旭旦奖"。
展望未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前景无限广阔。在未来征途中,将以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为平台,以李旭旦先生提出的人地关系理论、吴传钧院士提出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陆大道院士提出的点轴结构理论等核心理论为指导,发展面向国家与地方战略需求的人文地理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为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创新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本论文选于1993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共228页,林超教授(1909-1991)是当代国内外著名地理学家。他从事地理研究和地理教育60余年,对我国地理学的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现选录他20世纪30-90年代的代表性论文27篇,涉及地理学众多分文学科。林超教授的地理学术思想精髓是“地理学的综合性”。这实为宝贵的学术遗产。  相似文献   

4.
1912年10月10日,李春芬教授生于江苏省兴化县的白驹镇(现属大丰县)。光阴似箭,如白驹过隙,今年是李教授诞辰一百周年。李春芬教授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也是我国区域地理学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和世界地理的奠基人。在纪念李教授百年华诞之际,回顾其对地理学各领域所作的学术贡献,追忆其光辉人生和高尚人品,对繁荣我国地理科  相似文献   

5.
李小建 《地理科学》2023,(5):816-827
基于理论著作和其他文献,分析经济地理学家提出并具有较大影响的政治经济地理、制度经济地理学、演化经济地理学和关系经济地理学四大学派的特点和交叉,认为:政治经济地理与制度经济地理学在制度研究上有交叉;政治经济地理与演化经济地理学都重视“过程”或“演化”研究;政治经济地理与关系经济地理学在人与组织关系上有共同之处;关系经济地理学与演化经济地理学共同注重路径依赖;演化经济地理学强调制度与经济演化的关系,关系经济地理学关注制度与经济互动的关系,它们与制度经济地理学形成交错。各学派的核心特征为:政治经济地理聚焦政治经济(生产关系)的地理过程,制度经济地理学研究特定地域制度塑造或制约经济行为及经济结果,演化经济地理学关注企业等经济主体的空间演化,关系经济地理学注重形成经济景观的各相关因素的关联作用。这些学派弥补了经济地理学规范分析的一些不足,同时在普遍规律研究上有明显缺陷。中国经济地理学理论建设在鼓励学术观点争鸣的同时,应注意兼顾现象的特殊性和理论的一般性。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主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经济地理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协办的第四届人文地理学学术沙龙于2008年12月19-20日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  相似文献   

7.
信息与通信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历程与研究主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中伟  王杨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8):1266-1275
信息与通信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新分支,其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地理学者对电报和电话的关注,近年来一直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在信息与通信地理学的称谓和研究对象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已成为制约该学科发展的一大障碍。研究表明:将该领域研究统一称为信息与通信地理学既是学科发展的必然,也与国际通行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名称符合;信息与通信地理学是研究人文地理学在信息与通信技术影响下发展变化的新学科,特别关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地理特征及社会内涵;信息与通信地理学具有跨学科性质,尤其是与地理信息科学及人文地理学所有分支都具有不同程度交叉;其发展已经历了研究兴趣确立、通信网络主体和多元快速发展3个阶段。本文提出了当前信息与通信地理学研究主要的7个主题及一系列切入点,包括信息通信网络的空间组织、网络空间的地理内涵、ICT对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影响、ICT对城市内外部空间组织影响、ICT对空间与地方的认知和表征影响、ICT对政治与监督影响、网络空间的可视化与制图。  相似文献   

8.
汤茂林 《地理研究》2013,32(7):1364-1374
李旭旦先生在一生中译著无数,其中为学界所重者莫过于《人地学原理》、《海陆的起源》、《地理学思想史》、《国外地理科学文献选译》。改革开放以来,李先生花了大量宝贵的时间从事学术翻译,其实大有深意。他将翻译作为其复兴全面的人文地理学大业的一部分,是走向世界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高水平研究的基础之一,他对学术翻译的重视还隐含了其对学术讨论和对话的重视。目前,我们对世界人文地理学发展仍比较隔膜,为了避免20 世纪50 年代学习苏联时犯下的错误,必须大力迻译国际上的重要研究成果,全面了解国际上的学术状况,形成我们自己的判断,然后确定我们的研究论题和研究方法,从事原创性的研究,编写出世界水准的教科书和著作,走向世界。需要提升学术翻译在学术评价中的地位,这也是李先生翻译工作给我们的启示之一。  相似文献   

9.
由于技术发展和地理学内部计量革命的兴起,自动化地理学在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国家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逐渐被地理计算学取代。自动化地理学是指通过对一系列自动化工具和技术的综合选择和使用,研究空间现象,解决地理问题。自动化地理学一经提出,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和反响。对其审视和批判的角度丰富多样,包括技术、学术、应用、社会政治等多个视角。这些评论和观点促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在数字环境下的地理表达及其产生的社会结果,也从概念和技术上为自动化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同时,对于我国GIS学科和地理学的发展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减贫事业具有世界意义。回溯中国贫困地理研究特征和学术贡献,归纳其学科范式,对今后地理学研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及相对贫困问题,具有重要学科价值。基于CiteSpace 6.1.R2对1988—2020年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的中国贫困地理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1)国家和区域减贫实践促进了中国贫困地理研究机构、作者和发文数量逐渐增长,反映贫困地理研究的需求导向性;(2)城乡减贫政策差异和异构形成了中国乡村贫困地理和城市贫困地理研究分异格局,反映贫困地理研究的城乡二元性;(3)减贫政策调整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推动了中国贫困地理研究学科范式的变迁,反映了贫困地理研究的范式演进性;(4)在地理学学科范式框架下,发展地理学和贫困地理学以贫困地理研究为共同领域,发展地理学旨在建构减贫过程、方法和决策,而贫困地理学重在解构贫困过程、方法和决策,代表了两个“学科”共同的研究基础和不同的学术话语表达。  相似文献   

11.
罗士培与中国地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雷 《地理学报》2015,70(10):1686-1693
罗士培作为20世纪著名地理学家,根植英国地理学术脉络,研究宣讲中国地理,并以地理学服务中国,沟通中英理解,是近代中国地理学国际化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他主持的利物浦大学地理系成为民国地理学的中心之一,为中国培养了以林超为代表的一批地理学家。罗士培在中国地理研究、中国地理学国际化以及中国地理学人才培养方面都甚有成就,是民国地理学书写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相似文献   

12.
物流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国内地理学视角物流活动研究为基础,梳理了中国物流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和理论进展。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分析了国内物流地理学的研究背景,对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了综述,进一步理清了地理学研究与物流学研究的边缘学术衔接点,映射了20 年来中国学术背景下的物流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和规律,列举出了各研究板块的代表性文献,对国内物流地理学研究的深化开辟了新的理论途径。研究表明,中国学术界物流地理研究宏观属性相对明显,地理学视角研究极大地丰富了物流活动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体系,已形成了物流运输地理研究、区域物流地理研究、港口场站物流地理研究、物流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和物流地理综合性方法论研究等主要研究板块。最后,依托国内物流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态势和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探讨了未来中国物流地理学研究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理科学学科体系浅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为地理科学带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地理科学的学科规划为契机,本文系统梳理了新时期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根据地理科学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地理科学可划分为综合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信息地理学4个二级学科,各二级学科下的三级学科也基本成熟,有些三级学科下的四级学科名称也在普遍使用。我们希望以这一新的学科体系为支点,完善地理科学的学科分支,推动地理科学框架下新兴学科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国际及国家的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14.
自然地理学的大数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数据给科学研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但针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很少.基于此,该文结合大数据理念,立足自然地理学特点,分析了自然地理学的大数据源、大数据研究方法及相关变革.认为自然地理研究中的大数据源主要包括遥感大数据、地面传感器数据、自发地理信息和地理成果累积数据,对地观测、自动感知和自发地理信息是其主要生产方式.自然地理的大数据研究方法重点在地理信息科学的升级与变革,集中在数据-信息-知识的处理过程中.大数据背景下自然地理研究将向数据密集型范式转变,地理研究将实现新的综合,应用性地理学得到发展,研究队伍结构更加多元化,众包研究成为新的方式.要在自然地理研究中充分合理地使用大数据,还需要数据开放与共享政策的支撑,同时有必要开展大数据地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高洋  叶超 《地理教学》2021,(20):60-64
"世界"不但是人类生活的时空场域,也是地理研究的主要对象.地理学思想是探索"所有可能的世界"的工具,其教学对学生理解世界与地理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地理思想及其发展史课程相对匮乏,教学模式也亟需创新.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本文提出"课堂+"教学模式,运用课堂自由研讨、微信讨论分享、实地调研和关键词教学等方式和方法,打破教学边界,将地理学思想与课堂空间、网络空间和户外空间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虚实结合"的教学社区,使学生改变了对地理学思想的刻板印象,更深入理解了地理学思想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的深入学习和师生的良好互动,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2月17日,第六届人文地理学学术沙龙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地理学者出席了沙龙。本届沙龙由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文化产业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心承办,同时得到了中国地理学会的大力支持,华南师范大学科技处对本届沙龙也给予了热情协助。沙龙就"人文地理学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7.
日本旅游地理学的百年传统与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玉实  赵玉宗 《地理研究》2018,37(10):2039-2057
以日本出版的旅游地理学著作和主要地理类学术期刊刊载的旅游地理学相关论文为线索,总结和述评日本旅游地理研究的历史演进与特点。日本旅游地理学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研究历程,学科发展始终与其社会发展及旅游方式的阶段性变迁相应。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萌芽,旅游大众化时代的学科初创与成长后,已步入了旅游个性化时代的多元发展期,在传承与创新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并确立了独立分支学科的地位。基于区域地理(地志学)视角,偏重微观空间尺度的旅游地实证研究已沉淀成为日本旅游地理学的研究特色。同时,旅游发展形势与学术研究的转向对日本旅游地理学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学际和国际交流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比较成熟的旅游地区域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代际传承实践对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对话——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克鲁格曼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得新经济地理学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也引起了经济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再次关注.本文在介绍克鲁格曼在美国地理学年会专题报告的基础上,回顾比较了经济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眼中的新经济地理学,最后探讨了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在理论前沿和政策研究方面的融合潜力.克鲁格曼在2010年美国地理学年会上全面回应了经济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的批评,并以经济学家的身份阐述了新经济地理学和传统经济地理学在学术范式和学术方法方面的差异,有助于消除经济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的误解.尽管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学者们仍然在努力完善模型,试图使模型的假设更加符合现实,从而结论更加可靠.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可以为经济地理学的学术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另一方面,尽管经济地理学家的视角和研究范式不同于经济学家,但是,传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更加贴近实际,更能够揭示现实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而可以为新经济地理学的抽象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卜提供思路.在涉及政策方面的研究.新经济地理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其模型的假设严重偏离现实,因此其政策推论的可靠性值得商榷.同时,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案例研究非常具体而全面,但是案例的特殊性使得其难以得到一般化的结论.在两者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的情况下,鼓励两者的交流和合作必然有助于经济地理研究的深入,并且可以为区域发展提供更加合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黄秉维先生是当代中国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和带头人,曾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他开拓了热量和水分平衡、化学物理和生物地理群落等自然地理三大方向,组织了中国水土保持、综合自然区划及热量与水分平衡等重大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开展陆地地球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新方向。他提倡学科交叉,强调综合研究,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张地理学研究为国家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0.
自然地理学学科体系与发展战略要点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学重点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空间特征、演变过程及其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过去人—环境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自然地理学与综合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信息地理学的联系更加密切和广泛。本文结合《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地理科学的学科规划,分析自然地理学学科的形成过程,阐述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人类生存环境学的分支学科体系,提出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学科发展战略布局、优先领域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