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南苏丹Melut盆地Palogue油田Yabus组独特的辫状河—曲流河沉积体系,利用定量统计和成因动态分析方法,通过引入"微相砂体密度"变量,深入总结了辫状河和曲流河不同的垂向岩相序列,从空间演化角度详细阐述了辫状河和曲流河的差异沉积过程及其河型转化规律,建立了同一物源体系下不同阶段河型转化的沉积模式,并明确了河型转化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Yabus组河流沉积体系先后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早期辫状河形成阶段,沉积物顺流加积形成垂向沙坝;中期辫—曲交汇沉积阶段,河流下切作用明显减弱,河流沉积作用转变为侧向加积,在辫状河道中形成斜列砂坝,且辫流坝开始向河道边部迁移形成曲流河点坝;晚期曲流河发育阶段,河道弯度大且砂体沉积规模小。  相似文献   

2.
本运用沉积体系理论,对东胜地区直罗组的沉积相及沉积体系归属进行系统分析,指出直罗组为河流相沉积,其河流演化经历了早期辫状河、中期低弯度曲流河和晚期高弯度曲流河3个阶段。根据气候演变特点将直罗组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下段为温湿条件下的辫状河沉积和低弯度曲流河沉积,形成灰色沉积建造;上段为干旱炎热条件下的曲流河沉积,形成以红色为主的杂色沉积建造。本区铀矿化属河道砂岩型,矿化受辫状河道控制,主要赋存于辫状河沉积砂体中。同时,对河道砂岩型铀矿化的成矿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2016,(1)
基于前人对研究区延长组长2段沉积相成岩作用等研究较少,应用现代沉积学原理,对靖边油田南部延长组长2段沉积相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长2段的沉积物颜色为灰白色、浅灰色,显示出一种水体较浅、水上的沉积环境;发育有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砂纹层理等构造;沉积时水动力条件较强,发育曲流河和辫状河沉积。曲流河沉积主要发育在长2~1油层组。根据河道砂坝的沉积物组成,可将其区分为两种类型:以砾质沉积为主的砾质辫状河和以砂质沉积为主的辫状河流。研究区长2~2、长2~3沉积类型表现为砂质辫状河流沉积。以河道砂坝为主,局部发育不完整泛滥平原。在长2~1时期,研究区的沉积类型由辫状河变为曲流河,侧向加积形成较宽的河道砂体。长2~2时期延续了长2~3时期的辫状河沉积类型。整体砂体厚度较厚。  相似文献   

4.
曲流串沟型江心洲是现代河流水利学研究关注的重要河流要素,不同于曲流河点坝和辫状河心滩,但在油气储层沉积学研究中鲜有关注。选取现代松花江典型河段,开展基于水动力学的沉积数值模拟,恢复曲流串沟型江心洲的演化过程,建立了曲流串沟型江心洲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洪水期曲流河发生漫滩冲刷,串沟发育扩张,截弯取直,形成分汊河道及江心洲地貌;2)分汊偏移角、相对梯度优势可用于预测短期汊道存在的稳定性;3)串沟型江心洲形成于曲流点坝残余沉积之上,发育洲头侵蚀、洲尾加积、翼部双侧积,但垂向加积主要发育在顶部,不构成沉积主体结构。通过上述研究建立了曲流江心洲沉积模式,揭示了曲流河江心洲内部结构及分汊河道水动力特征,对现代河流治理和地下河流沉积储层刻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侏罗系三工河组沉积演化及微相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侏罗系三工河组划分为10个短期基准面旋回、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按照短期基准面旋回期次分析了该区沉积演化特征,在三工河组沉积期,研究区经历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及滨浅湖的交替演化过程。不同的演化期,其微相构成具有很大的差别,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由辫状河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河道间微相构成,河口砂坝及远砂坝不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有曲流河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及席状砂,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河口坝较发育,远砂坝、席状砂次之;滨浅湖沉积微相由砂泥坪及滩坝构成。通过分析认为,在中期基准面下降到上升的转换位置,辫状河水下分流河道叠置连通广泛分布,为本区最有利的构造油气藏储集砂体;中期基准面上升和下降的中期,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发育,孤立状分布,为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中新统安居安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中新统安居安组中发现一套辫状河进积到内陆湖泊中而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三角洲3层结构清楚,可明显地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及前三角洲亚相3部分,可识别出7种微相。辫状河三角洲特征显著,明显有别于扇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的主体是由含砾砂岩及中、粗粒砂岩组成的辫状河道砂坝及水下分流河道砂坝,单一砂坝呈下粗上细的透镜状,透镜体最大厚度为0.7~3.5m不等。垂向上许多砂坝透镜体相互叠置而成厚的砂体。三角洲中交错层理丰富,其中尤以水道砂坝侧向迁移加积而形成的侧积交错层异常发育为标志。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场所。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中部南堡35-2地区新三系河流沉积十分发育,可分为曲流河沉积和辫状河沉积两种类型。曲流河沉积以发育点砂坝、决口扇、天然堤和泛滥平原等微相单元为特征。辫状河沉积主要发育河道和心滩微相,泛滥平原微相不太发育。本重点研究了河流沉积各类微相的沉积特点,并将河流沉积的垂向层序归纳为6种类型。本还探讨了各类砂体的储集物性特征,认为点砂坝和心滩砂体是形成大油气田的优质储层,而油气藏的形成除与砂体的储集物性有关外,主要与区域构造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自浅水三角洲的概念提出以来,已经历了60多年的研究历史。虽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但在浅水三角洲的概念内涵、砂体成因类型及沉积构型样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探讨了浅水三角洲概念的内涵,并总结和分析了其沉积构型特征和样式。根据浪基面和河-盆水深比(初始河道深度与河口盆地水体深度比值),可将三角洲分为极浅水三角洲、较浅水三角洲和较深水三角洲。典型的浅水三角洲为极浅水三角洲,发育于河-盆水深比值大于或等于1的浅水水体,分流河道可下切至下伏的前三角洲沉积。根据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的组合样式,将河控浅水三角洲的端元类型分为分流砂坝型和指状砂坝型。分流砂坝型三角洲为河道入海(湖)后形成的多级分叉的河口坝与分流河道系统,平面上呈扇状,河—坝组合呈现“河在坝间”的样式,而指状砂坝型三角洲为指状砂坝与分流间湾相间分布的系统,平面上呈枝状,河—坝组合呈现“河在坝内”的样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致密砂岩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程度的深入,拗陷型湖盆河流—浅水三角洲储集层已经成为勘探开发重点。以松辽盆地北部双城区块扶余油层为研究对象,运用岩心、测井、录井以及地震资料,系统地开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识别出多级次基准面旋回界面,将双城区块扶余油层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在此基础之上,深入分析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下的河流—浅水三角洲沉积相及储集层砂体发育特征。研究表明: 受长期基准面下降—上升的变化控制,垂向上,从MSC1到MSC7沉积充填响应呈现三角洲平原沉积—曲流河沉积—三角洲平原沉积—三角洲前缘沉积的特点,其岩性、沉积构造、旋回期次以及规模也随之具有明显变化;主要储集层砂体类型依次为分流河道、曲流河道、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平面上的砂体呈条带状分布,顺物源方向由西南向东北砂地比逐渐变小,MSC4-MSC5时期砂体最为发育,储集层质量最好;在构造稳定拗陷湖盆背景下,湖平面升降是储集层砂体发育特征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上侏罗统沉积体系演化控制因素不清、沉积模式不明等问题,通过对多条露头剖面精细解剖、详尽写实沉积特征描述等手段,分析了其垂向序列、砂体叠置方式、水动力条件、沉积体系演化及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准南中、上侏罗统自下而上分别发育辫状河沉积、曲流河沉积和扇三角洲沉积,古气候与构造造成的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是控制这种沉积演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头屯河组底部发育辫状河沉积,古气候温暖湿润,形成堆叠型砂体叠置方式;中部发育辫-曲转换沉积,古气候开始初步干旱,形成紧密叠置型砂体;上部发育曲流河沉积,降雨量较少古气候干旱,形成孤立河道型砂体。齐古组发育季节性曲流河沉积,古气候较为干旱,在湿润期降雨量较充足时发育侧向迁移型砂体,干旱期则发育侧向连片型砂体。喀拉扎组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古气候整体炎热干旱,构造活动剧烈,碎屑水道在扇三角洲平原构成垂向切割型砂体,而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则构成侧向切割型砂体。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新近系沙湾组为湖盆缓坡多物源、复杂沉积体系沉积,其沉积体系认识争议很大,时空演化难以刻画.准确刻画其沉积体系类型、演化规律和砂体分布特征,是精细刻画单砂体及内部构型等储层的基石,对后期油气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岩心、测井、测试分析及地震资料,充分利用相位转换、地层切片等地震沉积学技术方法,对其沉积体系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建立研究区精细层序地层格架,将沙湾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4个四级层序;识别出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及滨浅湖6种沉积体系类型,并确定沉积体系边界及演化规律;建立了多物源冲积扇-辫状河、扇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模式及砂体分布模式.辫状河道、心滩、点坝复合体及冲积扇砂体均钻遇较好油气显示,为重要储集体.此次研究丰富了地震沉积学在湖盆缓坡多物源、多沉积体系类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据新的地层划分方案及大量钻井、露头和岩心资料,详细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延安组延9油层组(Y9)沉积体系特征及演化,认为延9油层组主要为河流沉积,是延10油层组的继承与发展,发育有辫状河、辫状型曲流河和网状河3种类型的河流。Y39油层是辫状河发育的油层,Y29油层在继承Y39油层河流的基础上发育辫状型曲流河,Y19油层则是在前两期逐渐填平补齐之后,在准平原条件下发育的网状河沉积。华池地区延9油层组发育辫状河-辫状型曲流河和网状河两种河流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3.
山西二叠系河流沉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西西部二叠系沉积环境以河流为主,除曲流河外,还有为数不多的辫状河与交织河。曲流河以发育曲流沙坝、洪泛平原和决口扇为其特征。辫状河发育河道沙坝沉积,洪泛平原沉积不太发育。交织河以河道稳定为特征,伴有沼泽沉积,是理想的成煤环境。  相似文献   

14.
王科  赵俊峰  薛锐  闫占冬  李旋  李一凡 《沉积学报》2022,40(5):1367-1377
河流沉积是陆相沉积环境和地层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陆相盆地重要的油气储层。侏罗系延安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含煤和储油层系。延安组早期河流沉积发育,延安一带出露典型沉积剖面,是剖析河流构型特征的难得窗口。采用沉积学理论和构型要素分析方法,在野外露头精细解剖的基础上,分析了延安组下部辫状河、曲流河的沉积构型特征,探讨了古河道规模和河流类型转化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延安组延10沉积期辫状河发育,主要由河道、顺流加积体和沙质坝等单元组成,多期河道沉积叠置,呈厚层板状分布,泥质隔夹层不发育;延9早期演变为曲流河,发育河道、侧向加积体、废弃河道、泛滥平原及决口扇等构型单元,泥质隔夹层较发育,砂体连续性变差。采用经验公式估算,延10辫状河河道宽度为19.34~373.22 m,延9曲流河河道宽度16.81~99.21 m。延安组早期继承了富县组沉积期的古构造—古地理格局,随着填平补齐的发展和盆地沉积范围的扩大,古地形变缓,物源供给减弱,导致河流类型由辫状河演变为曲流河。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同物源体系供给条件下河流沉积构型特征及类型转换,油气储层预测等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The upper portion of the Cuyo Group in the Zapala region, south‐eastern Neuquén Basin (Western Argentina), encompasses marine and transitional deposits (Lajas Formation) overlain by alluvial rocks (Challacó Formation). The Challacó Formation is covered by the Mendoza Group above a second‐order sequence boundary. The present study presents th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and palaeophysiographic evolution of this Bajocian to Eo‐Calovian interval. The studied succession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genetic facies associations: (i) offshore and lower shoreface–offshore transition; (ii) lower shoreface; (iii) upper shoreface; iv) intertidal–subtidal; (v) supratidal–intertidal; (vi) braided fluvial to delta plain; (vii) meandering river; and (viii) braided river. Th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embraces four third‐order depositional sequences (C1 to C4) whose boundar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abrupt superposition of proximal over distal facies associations. Sequences C1 to C3 comprise mostly littoral deposits and display well‐defined, small‐scale transgressive–regressive cycles associated with fourth‐order depositional sequences. Such high‐frequency cycles are usually bounded by ravinement surfaces associated with transgressive lags. At last, the depositional sequence C4 delineates an important tectonic reorganization probably associated with an uplift of the Huincul Ridge. This is suggested by an inversion of the transport trend, north‐westward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C1 to C3 depositional sequences (Lajas Formation) to a south‐west trend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braided fluvial strata related to the C4 depositional sequence (Challacó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为大型拗陷湖盆沉积,长10油层组为延长组初始期沉积物。但其物源特征、沉积体系划分、沉积相类型等基础问题尚不清楚,严重制约了全盆地长10油层组的勘探发现。针对这些问题,作者采用了轻重矿物、锆石测年等分析方法,明确了长10油层组主要发育东北、西北、西南三大物源,根据物源特征沉积体系划分为东北、西北和西南沉积体系。综合野外露头、岩心、钻井、测井等资料揭示了长10主要发育河流-三角洲沉积,其中,西北沉积体系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东北沉积体系发育曲河流-三角洲沉积,西南沉积体系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沉积中心位于太白-宜君一带,为浅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辫状河向曲流河转换的模式,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头屯河剖面中侏罗统头屯河组为例,在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的理论指导下,在层序划分与河流成因岩相类型确定的基础上,通过野外露头实测、剖面精细解剖及沉积观察描述,对头屯河组辫状河-曲流河(辫-曲)转换进行成因分析与特征总结,明确了辫-曲转换的控制因素,再现了辫-曲转换的沉积背景。研究表明:基准面旋回、物源供给、地形坡度及古气候4个方面控制着头屯河组辫-曲转换的过程。随着基准面的逐渐升高,物源供给的减弱,地形坡度的减缓,古气候环境炎热干旱,头屯河组逐渐由辫状河向曲流河转换。最终由头屯河组野外露头垂向序列,建立了辫-曲转换的局部沉积构型模式和区域沉积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网状河流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境内的许多河流发育有网状河段,从长江、黑龙江、珠江等这样的大型河流到嫩江、赣江等中小型河流都有。依据这些网状河的地理和构造背景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平原网状河流、山谷网状河流、入湖三角洲平原网状河流和入海三角洲平原网状河流四大类型。作者通过实地挖掘探槽、密集采样,对嫩江齐齐哈尔平原网状河段、赣江入湖三角洲平原网状河段、珠江入海三角洲平原网状河段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研究,并建立了网状河的沉积模式,探讨了网状河的成因。认为网状河流体系的发育不受气候和地理位置的限制,低坡降是形成网状河的必要条件,相对稳定的网状河道不同于曲流河和辫状河,湿地环境是网状河流体系中最发育的地貌单元,堤岸植被繁茂、粘结性高是河道稳定的重要因素,与曲流河和辫状河相比,网状河出现的几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