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城市居民在网络搜索中的百度指数分析城市网络联系格局,从百度指数网(http://index.baidu.com)上得到2011—2014年成渝城市群14个城市两两间的百度指数,建立14×14的多值矩阵并导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采用Net Draw和优势流分析法研究成渝城市群网络联系格局。结果表明:(1)Net Draw分析表明成都和重庆在成渝城市群网络联系中为核心城市,其他城市为边缘城市。(2)从优势流分析看,成都为成渝城市群中的主导城市,重庆为次级主导城市,其他城市为从属城市。总体而言,成渝城市群形成了"一主一次多从"的网络联系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2.
交通流作为城市间要素流的重要表征,已逐渐替代传统研究中的城市属性数据,被用于城市网络分析研究中。基于成渝城市群51个城市单元间的铁路、公路客流,从联系强度和节点等级两个角度分析成渝城市群城市网络特征。研究表明:(1)成渝城市群城市网络呈现"双核、一轴、两带"布局,成渝、成绵乐、渝万客运专线以及沿江高速公路沿线成为高层级网络集中分布地带。(2)城市网络极化现象显著,成都市市区与重庆主城区辐射能力过强,高等级网络过于集中,次级城市网络发育不足。(3)公路运输仍是成渝城市群城市联系的基础运输方式,覆盖率高,而高铁动车对城市网络等级的提升作用明显,强于公路交通与普通列车。此外,行政要素依旧会对城市网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城镇化质量内涵的理解,从人口、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空间发展、发展效率、城乡统筹8个方面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4年成渝地区13个城市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采用协调度模型对成渝地区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状况进行评价,应用典型相关分析探讨成渝地区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城镇化质量整体不高;区域内各城市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差距明显,空间差异显著。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法将成渝地区13个城市划分为四大类型区:高质量类型区、质量较高区、质量一般地区、质量较低区。成渝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地域差异较大,整体水平较低。经济、人口、基础设施是成渝地区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珠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区的发展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口和产业向特定地区集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城镇密集地区已经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单元.结合新一轮全国国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划,提出了都市经济区的新概念.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发育比较成熟的都市经济区,在全国乃至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统计分析,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珠三角都市经济区的现状特征.发现珠三角地区网络化的发展态势越来越明显,空间发展集中连片,呈现圈层式的发展特征.受内外因素的影响,珠三角都市经济区面临的区域竞争日趋剧烈,区域空间结构也需要不断优化整合.加强珠三角都市经济区的空间管理和优化调控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流空间”是人文-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重要议题。基于城际客运交通流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城市联系强度模型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城际客运联系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刻画,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城市群城际客运联系网络以上海市为主核心,苏州、南京、杭州为次核心,通过核心城市向外延伸的交通轴线组成相互之间联系紧密的城市网络,西部与南部地区的联系相对较弱;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际客运联系网络以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会城市为核心节点,周边次中心城市与其省会交通联系紧密,但城市间跨省联系较弱,本省城市仅与另外两个省会城市存在突出的向心性联系;成渝城市群高等级联系网络大多指向成都、重庆主城区,次级区域中心城市发育不足,成渝城市主轴线在强交通联系推动下发育成型,但川渝接壤地区的城际客运联系存在“断层”。②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在网络化演化进程中,具有城市群“等级-网络”的基本演化特征,其中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仍处于“核心-边缘”的双核或三核结构,长三角城市群已出现多核网络化发展趋势。③高速铁路作为新兴要素流,对公路、普通铁路等传统要素流具有明显的替代效应,增强了三大城市群核心城市向外延伸的轴线联系,是驱动城市群城际客运联系网络结构演变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6.
成渝地区工业产业趋同性及其绩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工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变迁分析了成渝地区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用区域配置系数和区位熵对主导工业行业进行了选择,结合相似系数进一步衡量了区域内工业分工协作情况,并利用利润率指标衡量了成渝地区在同构主导产业上的竞争力绩效.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工业结构存在较严重的工业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主导工业行业也存在较严重的雷同,但各工业行业的竞争力绩效因专业化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对产业趋同带来的效率缺失应分行业考虑,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探讨区域网络关注现状,以成渝城市群16个城市的抖音粉丝量为测度指标,采用空间关联、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分析城市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分异格局,运用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异格局看,整体城市网络关注度分布不均衡,呈现出双核结构凸显、中部地区塌陷的特征;关注度层级划分较为清晰,呈上下对称分布;(2)从空间关联格局看,关注度总值和平均值的LL区在西南部连绵分布,显著LH区围绕成都和重庆分布,人均水平的高值区为连接成都和重庆的资阳;(3)从空间集聚格局看,关注度总值和平均值的空间格局与分异格局类似,人均水平的空间结构为“核心-外围”结构;(4)从影响因素看,网络关注度与经济、网络、交通发达程度、城镇化进程、人口构成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作用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本研究可为促进成渝地区城市活力、虚拟经济的提升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郭郡郡  刘玉萍 《热带地理》2023,(11):2087-2101
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区县作为空间单元,采用时序比较法、标准差椭圆、Moran’s I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以及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 200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人口老龄化整体呈加速加深的趋势,但不同区域及2010年前后呈现相对不同的变化;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人口老龄化主要表现出相似类型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且考察期内低-低型集聚的区县逐渐向成渝两大城市集中,而2010年之后,高-高型集聚的区县快速向成渝两大城市中轴线的两翼集中;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人口老龄化的整体差异在考察期内加速扩大,且不同时期区域内差异增减变化不一,区域间差异的扩大更多发生在2010年之后,人口老龄化的整体差异主要源于超变密度的较大影响;4)与2010年相比,不仅老龄化惯性、生育惯性、人口流入以及教育水平等因素在2020年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的影响更大,且2010年后有越来越多的老龄人口向人口更密集的区县集聚。  相似文献   

9.
高铁影响下成渝城市群旅游流网络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高铁影响下成渝城市群旅游流网络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高铁影响下成渝城市群旅游流空间联系日益增强,“H”字型空间发展骨架凸显。高铁的开通加强了重庆主城和成都之间的旅游流互动,行政壁垒现象明显;成渝城市群旅游流在空间上呈现出以重庆主城、成都为核心的“轴-辐”空间组织模式,高铁进一步强化了两大核心的空间辐射能力;成渝城市群旅游流空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层次性,高铁沿线地区旅游流联系更为密切,高铁增强了高铁沿线与非沿线地区之间的旅游流联系;高铁影响下成渝城市群旅游流空间差异呈扩大态势,高铁沿线旅游资源禀赋较好地区在旅游流网络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0.
成渝经济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影响着该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在宏观层面上对成渝经济区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基于GIS技术,以成渝经济区275处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信息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区旅游景区在空间上表现为集群分布状态,在分布形态上表现为双核结构,并与地貌结构有密切联系;在成渝经济区九大分区中呈集中分布,且分布的均匀度很低,不均衡性显著;在规模等级结构上表现为纺锤形结构;旅游景区与客源市场的配合程度较高,呈远城集聚形态。最后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广州市城市居民职住空间与通勤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望保  侯长营 《地理科学》2014,34(3):272-279
以广州市2001年、2005年和2010年大型家庭社会调查为基础,研究了广州市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和通勤行为的演化,从微观层面分析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分离和城市通勤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广州市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分离趋势较为明显,但通勤成本仍然是城市居民居住区位或工作地选择过程的重要考虑因素;通过使用职住空间平衡测量指标来测度城市职住空间平衡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内圈层存在最为严重的职住空间失衡,而随着近年来广州市产业和居住郊区化进程的突飞猛进,城市郊区的职住空间失衡状况有明显改善,职住空间平衡率大幅度提升。从通勤行为来看,广州市城市居民使用传统的通勤方式比重最高,家庭收入、文化程度、住房产权和性质状况、工作单位性质等城市居民通勤行为显著影响通勤方式。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空间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化的问题。提出协调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空间演化过程的对策建议 :协调重点是盘活现有城市用地 ;协调核心是控制城市用地的外延扩张 ;协调关键是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协调保障是强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城市犯罪的空间防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发曾 《地理科学》2003,23(3):354-360
犯罪是当代城市最大的社会问题,对犯罪实施有效的空间防控是解决城市犯罪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对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理论辨析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城市空间环境的形态布局、空间盲区的综合治理和空间地域的防控管理等犯罪空间防控的主要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国城市转型的空间实践困境,迫切需要用空间权力的理论范式和空间正义的价值思维去反思、重构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及其空间治理。城市政治地理学是以政治地理学的空间权力思维为学科基础,论文借鉴城市政治学和城市社会学对“城市政治”和“城市权力”开展研究,拓展了城市空间的政治属性。然后,基于中国国情与城市实践,从现实层面阐释了中国城市政治地理学的“政治”意涵、“空间”表达与价值取向。最后,以“问题驱动”为导向,落脚于现实层面,提出应关注的5个重要优先议题:城市空间协调博弈原理、城市制度安排的空间公平研究、基于价值的城市生活空间研究、基于权力的城市生产空间研究及基于责任的城市生态空间研究。  相似文献   

15.
城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房艳刚  刘鸽  刘继生 《地理科学》2005,25(6):754-761
城市空间结构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研究的核心之一,而复杂性是正在被逐步认识的现象。目前城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研究是城市研究的前沿领域,对城市规划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首先论述了城市系统、城市空间结构与复杂性研究的关系,然后从城市子系统空间结构复杂性、城市系统空间结构复杂性和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复杂性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目前城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就今后的研究重点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南京城市贫困空间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陈果  顾朝林  吴缚龙 《地理科学》2004,24(5):542-549
从城市社会地理学的角度,运用城市社会保障资料和典型社区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南京市城市贫困阶层进行了空间分析,并探讨了产生这一格局的原因和机制。从南京的实例不难看出,中国当代的城市贫困空间,既不同于国外城市的棚户区和边缘化特点,也不同于中国农村贫困户相对集中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分散性特征。形成这种城市贫困空间结构的动力机制主要在于中国城市近50年的城市住房分配制度造成了以单位制为基础的社会阶层混合居住的局面。随着城市住房体制改革的逐步完成和住房商品化和私有化进程,中国城市的贫困空间也将呈现相对集中分布的趋势,即贫困家庭向地价低廉的城郊结合带集中,而在城市中心区的外围也将由于房地产开发无法获利而造成旧区的衰退,从而形成贫民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城市空间现象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针对中国转型时期出现的城市空间问题,提出新城市空间的概念和类型,对当前国内外在新城市空间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总结,着重探讨中国新城市空间形成的背景和机制,并分析研究中国新城市空间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时空动态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欧阳晓  朱翔 《地理学报》2020,75(3):571-588
认识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特征、扩张质量及景观生态效应等综合信息将有助于城市群空间高质量发展规划与决策。选取10个不同发育等级的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城市用地扩张强度指数、城市用地扩张强度差异指数、景观扩张指数、景观格局指数,分析1990—2015年期间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时空特征及景观生态效应,并构建人口、经济与城市用地协同发展指数,据此分析城市用地扩张中“人—地”关系协同程度。结果表明:① 1990—2015年,各个城市群城市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建成区的范围不断扩大,扩张强度呈现“上升—下降”的趋势;在2010年之前成熟型城市群的扩张强度最高,2010年之后培育型城市群成为扩张强度最高的类型。② 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总体上呈现不均衡布局的趋势,高速扩张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从全国视角来看,东部高于中、西、东北部,整体城市群快速扩张的中心由东向西移动。③ 城市群城市用地空间扩张模式表现出边缘式和飞地式两种空间扩张模式并存,不同发育等级之间具有明显差异性,成熟型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较为稳定,其他两种类型的城市群空间结构初具雏形或尚未形成。④ 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吞没”了郊区和农村地区,破碎化程度、形状的复杂程度较高,景观格局表现出不稳定。⑤ 城市群“人口—土地”协同程度逐步增强,“经济—土地”协同程度整体较高,整体上表现出城市用地扩张质量有所提升。新时期城市群城市用地应严格控制扩张规模,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促进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均衡发展,为城市群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信息时代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变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城市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面临的两大主题。这两者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该文论述了信息时代城市交通、居住、工作和游憩四大功能的转变,并进而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影响到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最后讨论了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1)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变革;2)城市增长极的重新思考;3)注重城市的绿色设计;4)注重非物质的城市规划;5)利用网络技术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20.
基于凸壳原理的杭州城市扩展形态演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探索凸壳原理在城市扩展形态识别中的应用价值,并借此分析杭州市主城区1985~2010年间城市扩展形态演化规律及其机理,以期为控制城市扩展形态,指导未来城市土地开发活动提供借鉴。研究发现,凸壳原理在城市扩展形态识别上简单而明确,通过确定已有城市建设用地的凸壳,将城市所有可开发用地明确区分为凸壳内用地和凸壳外用地2类,为采取差别化的空间管理政策提供依据。构建了基于凸壳原理的城市扩展形态计算机识别方法,有利于在城市扩展模拟中实现城市扩展形态影响因素的定量化表达。1996年之前,杭州市建设用地和凸壳面积增长缓慢,城市形态相对紧凑;1996年之后,建设用地快速增长,城市不均衡扩展加剧,凸壳面积陡增,城市形态紧凑程度下降。总体来看杭州市城市扩展类型属于外延型,随着凸壳面积的增加,城市填充潜力随之增强,为促进杭州市城市紧凑化发展,应该严格控制凸壳外的城市土地开发。沿主干道的城市开发是城市形态外延式发展的主要因素,已有建设用地周边以及城市内部次要道路沿线的城市开发,以及城市中心的集聚作用和规划对城市开发的控制是城市形态填充式发展的主要因素,而郊区化发展和“东扩西进”等城市空间发展政策促使特定时期城市外延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