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昆明湖底沉积物综合研究得知:1.昆明湖前身形成于3000余年之前,原先是一个天然湖泊,后经人工开拓形成如今的昆明湖。2.根据湖底沉积物特征将其划分为六层,Ⅰ-Ⅳ层系天然湖泊时形成的,V-Ⅳ层为人工湖时形成。3.较高精度(采样间距为2-3cm)的孢粉资料呈现的变化与历史资料记载的气候变化大体相符。4.湖底沉积物中介形虫分布较广,腹足类次之。它们的变化规律与孢粉组合的变化大体相符。硅藻壳体仅见于  相似文献   

2.
由台湾海峡西部海域中表层积物的m值分布和^14C测年资料,发现出露于该海域海底表层的沉积物有6层。其中层(3)是以韩江和九龙江古河口沉积物为代表的低海面时期的沉积物,形成于距今9000-7000a间,出露的古河口沉积物的m值小于10。层(4)为低海面前海面逐渐下降过程中形成的,沉积物的m值为10-26.5,且由上向下渐增。其形成时代为距今12500-9000a。层(2)为低海面后海由逐抬升过程中形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南海东北部沉积物间隙水中NO3-N,NO2-N和SiO3-Si的含量。6个站位的5─10cm层的NO3-N,NO2-N和SiO3-Si的含量分别为0.47—1.70,0.84—2.60和10.17—11.69μmol/L。研究了上述物质含量在50号站的深度分布。估算了NO2-N和SiO3-Si从间隙水向上覆水扩散的通量分别为0.033和0.019mmol/m2·d。  相似文献   

4.
新疆艾比湖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行与古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0,1991年夏对新疆艾比湖湖盆地区进行调查,运用孢粉,元素地球化学,碳酸盐含量以及测年分析,对其沉积物进行研究,重建了湖区全新世古气候的演化序列。结果表明,10.2-8.0kaB.P,气候温温凉偏于;8.0-3.5kaB.P.,气候以温湿为主,其中7.3-6.4kaB.p.为相对稳定暖湿期。  相似文献   

5.
主要研究了南沙群岛海域 湖及其礁外沉积物间隙水中的Fe2+,Mn2+,Mn/Fe值及礁外/ 湖值、沉积物—海水界面扩散通量、沉积类型及其氧化还原环境。结果表明,间隙水中Fe2+,Mn2+浓度 写湖高于礁外,锰高于铁,礁外/渴湖值Fe2+为0.28,Mn2+为0.66,Mn/Fe值 湖内为1.47,礁外为3.52,界面扩散Fe2+,Mn2+均是从沉积物向上覆海水扩散,扩散量的Mn/Fe值 湖为1.38,礁外为3.84,Fe2+,Mn2+浓度及其扩散特征的不同是由其氧化还原速率、扩散速度、控制体系及其氧化还原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湖沉积物以粗粉砂为主,为还原特征;礁外沉积物以粉砂质粘土软泥为主,为弱还原特征,从间隙水中Fe2+,Mn2+浓度,Mn/Fe值及其礁外/ 湖值,Fe2+,Mn2+界面扩散及其Mn/Fe值,沉积物氧化还原度(ROD)的研究得到一致的结论,南沙群岛海区湖沉积物的还原性比礁外沉积物强。  相似文献   

6.
中国4Ma来孢粉植物群气候的多重旋回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频谱分析方法,研究了近4Ma来的孢粉植物群气候波动,确定存在准120,30(或40),10(或6)万年的周期。依据孢粉植物群的时空分布建立了多重气候旋回模型,该模型将4Ma来气候划分为3个1.2Ma的气候幕,12个0.3(或0.4)Ma的气候期,48个0.1(或0.06)Ma的气候段。并且讨论了模型与自然环境演变及季风气候兴衰的关系。指出在冬、夏季风交替活动过程中,夏季风兴盛于2.0-1.8Ma及0.8-0.2Ma两个时期;冬季风活跃于2.5-2.3Ma及1.2-0.8Ma两个时期。  相似文献   

7.
巢湖沉积物粒度特征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巢湖湖底柱样沉积物的粒度资料分析了巢湖湖底沉积物粒径的组成、大小等粒度特征;初步探讨了柱样采样点位置的沉积环境及其沉积过程,以期能为巢湖流域恢复过去环境变化提供参考。通过对沉积物粒度实验分析发现,巢湖靠近河口地区的沉积物粒度在深度上变化幅度大,颗粒物相对较粗,而在湖心位置,沉积物随深度变幅小、连续性好,沉积物的颗粒细。两者的差别分别反映了它们之间不同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8.
渤海南部S3孔晚第四纪海相地层的划分及环境演变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根据微体化石、粒度、孢粉、粘土矿物和碳酸钙含量等多项分析资料,以及古地磁、14C和ESR等项测年资料,划分出7个海相地层,它们是:中更新世中、晚期的H7(417.0~460.0kaB.P.)和H6(157.5~231.3kaB.P.)海相层;晚更新世前半期末次间冰期的H5(100.6~124.3kaB.P.)和H4(76.5~87.6kaB.P.)海相层,末次冰期里两间冰阶的H3(58.2~67.4kaB.P.)和H2(28~36kaB.P.)海相层,以及冰后期的H1(8.5kaB.P.以来)海相层。其中H7为渤海海底最新确定的年代最老的海相层。以S3孔为主,与渤海中部的BC-1孔和西部的辛集孔对比,阐明了渤海晚第四纪海侵海退古环境演变历史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城市污水纳污海区沉积物样品释放有机物的研究,初步揭示了沉积物释放耗氧有机物(COD)的一般规律。研究表明宁波海域沉积物释放COD的范围在0.15×10-3~0.80×10-3之间,释放速率平均为103.9mg/(m2.d);舟山沈家门附近海域沉积物释放COD速率平均为253.1mg(m2·d)。沉积物释放COD的量与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含量成正比,而其释放速率与沉积物有机质的含量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0.
南麂列岛海域微小型底栖藻类生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次报道南麂列岛海域沉积物中的微型(2~20μm)、小型(20~200μm)藻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经初步鉴定,沉积物中共有微小型藻类24属71种,其中小型的底栖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spp.为21种,广布于整个海区,春季平均细胞密度为(10.4±3.6)×103个/cm2,占总密度的65.4%;微型藻以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占优势,秋季平均细胞密度为(4262.8±11928.2)×103个/cm2,占总细胞密度的98.9%,主要分布在沿岸区。对0~12cm柱状样品中细胞密度分层分析结果表明,0~2cm层的细胞密度大于2~5cm层大于5~12cm层。沿岸区(1,2,5,6,7,8,9站)的种类和细胞密度高于岙口(3站)、远岸(10站)及水道区(4站)。根据微小型底栖藻类组成特点,可划分为三个生态类群:广布性类群、暖水性类群和温带性类群。微小型底栖藻类密度与营养盐浓度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秋季高于春季。  相似文献   

11.
西太平洋特定海域15万年以来古海洋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我们近年来对西太平洋特定海域进行古海洋学研究的成果概述和讨论。古海洋学是多学科、综合性边缘科学。主要是通过对海底沉积物所进行的多项分析,包括:稳定同位素地层、地球化学元素地层、古生物地层及气候地层学方法,恢复近15万年以来古海洋环境,诸如古海流、古温度、古盐度、古季风等。  相似文献   

12.
坛紫菜与条斑紫菜轮栽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1987—1989年利用人工培苗和潮间带栽培方法进行了坛紫菜和条斑紫菜轮栽试验。结果表明,用加大育苗室的采光面积、保温和缩短光照时间促熟措施,可使坛紫菜丝状体在8月初开始大量放散壳孢子,8—9月中旬采壳孢子苗,采苗后约35天开始采收紫菜,至12月初结束。9月中旬采苗的,亩产干品83.3kg。条斑紫菜丝状体按常规法育苗,于10月中旬采壳孢子苗,先在海上密挂育苗,至11月底取下坛紫菜网,将条斑网分挂到坛紫菜架上,进行了两种紫菜的轮换栽培,直至翌年5月初结束,亩产干品120.1kg。两种紫菜总产量达203.4kg,比单作增产近一倍。  相似文献   

13.
李连祥 《海洋与湖沼》1993,24(3):234-241
于1979年7月在武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汊采集水草,经研究发现须根上栖息的轮虫体内有一种专门攻击萼花臂尾轮虫和双棘臂尾轮虫的凹口虫,经鉴定系一新种,其主要特征为,传布子长椭圆形,两端较尖小,中间稍微凹;体前方有锥形的钻孔器,后端有3—5根长尾毛;大核香肠状,小核一个,椭圆形,伸缩泡一个,居中偏后。营养子圆球形,直径78—141μm,大核肾形,小核和伸缩泡各一个,亦具尾毛;裂子数为2—32个。寄生。致死轮虫,并在轮虫躯壳内完成其生活史。能形成次级包囊和抵抗性包囊。  相似文献   

14.
虾蛄的人工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8年5月1日~7月16日在浙江宁波大学水产苗种试验场进行了不同虾蛄种类,不同换水量,不同放苗规格、数量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黑斑口虾蛄Oratosquilakempi比口虾蛄O.oratoria生长快、成活率高;水质条件较佳的塘,虾蛄生长迅速,平均每10天体长增加1.4cm,产量达804.0kg/hm2。  相似文献   

15.
于1991年4月在青岛-贝类养殖池中采集到一大型腹毛目纤毛虫。研究表明,该纤毛虫代表一新属(伪小双虫属)并由此建立起一新组合-拉氏伪小双虫。该属特征为:左右各有一列纵行的腹棘毛,其右侧一列前端与口围带相接;有额、口棘毛分化;横棘毛高度发达并上行至虫体胞口后方。  相似文献   

16.
发光细菌一新种──青海弧菌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于1985年8月从青海湖产的青海裸鲁体表分离到70株发光细菌,通过表型特性分析,超氧化物岐化酶的凝胶双向扩散试验,以及G+C摩尔百分比测定进行鉴定分类。结果表明,70株发光细菌在表型特性,免疫学特性等方面彼此高度相似,但与已知的各种发光细菌有显著差异。鉴定为弧菌属的一个新种,定名为青海弧菌Vibrioqinghaiensissp.nov.。典型菌株保存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17.
长毛对虾、短沟对虾和日本对虾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前,利用高新技术,如实行生殖和遗传操作进行对虾品种改良的设想正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加紧实施,但对虾遗传和生殖学研究尚欠深入,限制了这项研究的进展。其中对虾染色体知识的贫乏和研究技术的短缺就是突出的一例。  相似文献   

18.
乌鳢和白乌鳢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前人的工作,乌鳢分为三个亚种,乌鳢指名亚种Ophicephalus argus argusCantor黑龙江乌鳢O.a.warpachowskii Berg和白乌鳢O.a.kimurai(Shih)本文重点对乌鳢指名亚种和白乌鳢进比较。从形态特征、乳酸脱氢酶和酯酶同工酶表型及染色体组型上,没有发现明显差异(体色除外),并且两者分布区重叠。据此,作者认为,白乌鳢不能被划为一个亚种,而只能认为是普通乌鳢(指名亚种)的变异个体。文章还对亚种划分的标准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选择一株能利用无机硫化物的球形红假单胞菌 (丙酸钠 -丙露醇 )与荚膜红假单胞菌 (甘露醇 -丙酸钠 )进行种间原生质体融合。探讨了溶菌酶浓度 ,PEG浓度等对原生质体形成、再生及融合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原生质体融合率为 3.0 2× 10 -5。用间接选择法 ,在高渗选择培养基上选出再生的融合子 ,经过在二种选择培养基上交替连续传代十次 ,获得既可利用丙酸钠为唯一碳源又可以甘露醇为唯一碳源而生长的遗传稳定的融合株。融合子菌株对硫化物的耐受能力超过两亲本菌株 ,在 Na2 S浓度为 0 .5~ 1.0 g/ L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因此在水质净化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硫磷对扁藻和杜氏藻膜脂的过氧化与脱酯化伤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1994-1995年,运用急性急性实验及生化方法对扁藻和杜氏藻的对硫磷毒性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硫磷对扁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杜氏藻,在对硫磷的胁迫下,两种微藻细胞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相对含量上升,膜透性增大,微粒体膜脂过氧化水平提高。同时,扁藻微粒体膜的磷脂减少,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