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大陆莫霍界面深度图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融生  孙为国 《地震学报》1995,17(3):322-327
过去十年在中国大陆上已进行了数万公里的深地震测深(DSS)剖面工作,取得了许多地壳构造的结果.我们根据这些材料,绘制了中国大陆莫霍界面深度图.在缺少DSS资料的地区,我们采用了天然地震面波及其它资料. 根据莫霍界面深度图,中国大陆可以分为8个地壳块体,块体内部的莫霍深度变化不大,不同块体之间,莫霍深度有很大变化. 本文对影响中国大陆不同地壳块体的莫霍界面深度的某些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它对研究地壳演化的过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国家攀登计划所属的重大项目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课题所布设和施测的GPS网的高精度观测结果,研究了中国西南地区构造块体的运动模型.认为目前高精度GPS观测资料已可以提供有关中国大陆构造块体水平运动的可信信息.得到的运动模型的初步结果为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复测区域的运动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地震活动、地震危险性的关系.认为初步的观测结果是令人鼓舞的.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板内块体的刚性弹塑性运动应变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块体应变参数唯一性与速度残差中误差最小检验.根据中国大陆及周围地区的速度场,估计了8个块体的应变参数,分析了这些块体的应变状态.本文估计的各个块体的应变状态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方法估计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由喜马拉雅块体主压应变方向估计的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力的主方向为北东7.1.   相似文献   

4.
依据GPS数据建立中国大陆板内块体现时运动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8,自引:8,他引:40  
周硕愚  丁国瑜 《地震学报》1998,20(4):347-355
中国大陆被认为是研究大陆地壳运动和动力学的最理想地区.过去基于地面观测技术,很难对时间尺度为数年的大空间范围的陆内块体运动作定量研究.本文根据中国国家攀登计划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1994~1996年GPS全国复测数据,提出了一种完全基于实测资料,通过卡尔丹角计算块体间现时运动欧拉矢量的理沦方法.尝试性地初步建立了刻划中国大陆西藏、川滇、甘青、新疆、华南、华北和黑龙江等7个主要块体现时运动模型PBMC-1(present-time blocks movement model on the Chinese continent),首次在数年时间尺度内给出了中国大陆块体相对运动的点位速度场及边界带运动.模型结果表明:各块体的运动速率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次减少;运动方向由北北东逐步转向东以致东南和东东南.印度板块的碰撞对中国大陆内部诸块体运动起主导作用;而诸块体运动又决定着块体边界带————断裂带的活动方式与速率.模型给出的数年尺度的现时运动,总体上与地质学给出的百万年以来的平均状态相似,与地球物理学和天文学观测结果也较符合.GPS等空间测地结果已初步具备揭示正在进行中的地壳运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梅世蓉 《地震学报》1995,17(3):273-282
首先针对地震前兆场物理模式建立 项目的需要,阐述了该项目的研究思路与必须研究的若干科学问题,强调了强震孕育条件与过程的研究是其中的核心.文中先对笔者80年代提出的坚固体孕震模式的由来与发展作了概述;进而从深部构造、力学分析、破裂实验三个方面论证了该模式的合理性.从华北北部层析成像研究结果看出:强震震源都分布在高速块体内,或高速块体与低速块体接触地带,但偏于高速体一侧.通过硬、软包体力学模型研究,确认:硬包体(即坚固体)是大量应变能高度集中的重要条件.岩石失稳条件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一致表明:只有震源体的刚度大于环境刚度时才可能导致岩体失稳、突然破裂与应力降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牛安福 《地震学报》1998,20(4):403-408
讨论了地壳变形的非稳态过程模型及F异常综合检验的理论,给出了异常变形的定量参数与异常识别准则,并对数值模拟序列进行了异常检测.对多维地形变变化的结果也进行了异常综合检测实践,并讨论了AF异常与地震能累积释放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其检验结果表明,AF可以对多个含有高频和阶跃型等特征的复杂序列进行异常合成和异常程度的描述.所识别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梅世蓉 《地震学报》1996,18(1):1-10
分别研究构造块体内有多个震源体和单个震源体孕育时,应力集中过程、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地震活动、地震前兆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当区域应力场增强到相当水平时,破裂开始在某个或某些块体内发生,区域应力场将随着时间而变化,强震的成组性是这个动态应力场演变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多个高应力集中区的存在与发展,有可能导致震前异常与地震关系的多样性;② 孕震块体的应力变化过程一般显示出非线性,在经历了长期弹性变形后,从进入非弹性变形阶段到主破裂前,可能经历不止一次的非弹性变形与断层软化过程;与此相应,孕震块体中的应力、应变场要表现出复杂的时空演化图象;受应力、应变控制的地震前兆场必然表现出多方面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陈佩燕 《地震学报》1997,19(2):145-153
研究了非线性参数H值曲线及其差值H曲线与华北强震之间的关系.首先将RSH算法应用于华北地区,详细研究了6种定量预报指标的方案,并进行了回溯性预报检验.结果表明:6个预报方案均具有一定的预报效能,且都通过了检验;其中方案A和E的效果最好,R值分别为0.47和0.48,我们推荐这两种方案以便将来实际应用于预测.另外,进一步研究了H的差值H曲线与强震的关系,提出了将H用于强震预测的RSH算法,并将该算法用于华北地区强震的预测.回溯性检验得到R值为0.45,表明该方法也具有一定的预报效能.我们还将两种算法联合应用,提出了HH算法.该算法减少了虚报时间,可使R值提高.   相似文献   

9.
bem>值统计的物理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古登堡-里克特提出的震级与频度的关系lgN=a+bM,是地震活动性研究中普适性很强的一个经验公式.但对不同的时空域,b值曲线的线性程度有很大的差别.本文关心的是在什么样的时空强范围内,用该关系式得到的b值才具有一定的物理内涵.研究表明,在可孕育某震级档强震(MS8.5,8.0MS<8.5,7.0MS<8.0)的时空域内可得到最佳b值统计结果.由此可推测不同震级档强震在中国大陆不同地区可能的孕震范围.最后对地震区带划分、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地震活动参数确定及应用b值作各种地震预报等方面提出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0.
南北地震带南段应力场特征及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从1933年到1991年的134次中、强震的震源机制结果,对南北地震带南段的区域应力场特征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结果表明,南北地震带南段是一条浅源、走滑地震带,在它的东部和西部地区,震源机制结果的P轴和T轴呈现系统的、一致的分布.在西部地区,P轴和T轴分别位于北东-南西和北西-南东方向;在东部地区,P轴和T轴分别位于北西-南东和北东-南西方向.从整体来看,P轴的方位在空间组成一个倒V字形.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边界与青藏高原和扬子块体之间的边界是一致的.大量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从喜马拉雅碰撞带到南北地震带南段西部,从台湾东海岸碰撞带到南北地震带南段东部,P轴的方位分别呈现大体一致的分布.这说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所产生的构造力从喜马拉雅碰撞带一直传到南北地震带南段西部,同时,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所产生的构造力从台湾东海岸一直传到南北地震带南段东部,并分别控制了那里的应力场.   相似文献   

11.
三维尾波散射问题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聂永安  曾健 《地震学报》1995,17(1):68-71
在以前有关散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三维无限介质空间中震源距不为零时的单次与多次散射模型.基于各向同性散射体在统计意义上均匀分布于三维介质空间的假设,得到了单次散射尾波功率谱的解析表达式及多次散射尾波功率谱的积分表达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震活动性分区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时振梁  王健 《地震学报》1995,17(1):20-24
本文以强震为目标,考虑到各地区历史地震记载和仪器记录的完整性,以M6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强震震级频度分布和历史时期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作为衡量各地区地震活动性强弱的指标,统计了全国27个地震带的强震活动分布状况,按其地震活动性强弱分为五类区.其中,最强为台东地震带,其M6年平均发生率M6>1;Ⅱ类区包括从帕米尔、天山、川滇以及台西等9个地震带,M6=0.12-0.34;Ⅲ类区包括华北、青藏东北缘、戈壁阿尔泰、东南沿海外带等10个地震带,其M6=0.032-0.08;Ⅲ类区除个别地震带历史上只记到7.3-7.5级地震外,其余各带都记录了M8的地震;Ⅳ类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华南和东北等6个地震带,其M6=0.01-0.03,这些带有史记载以来记录的最大地震均小于7;Ⅴ类区为我国地震活动性最低的过渡地震带,Mmax仅为5.75.强震活动的差异和周围板块构造运动和板内各块体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廖振鹏  金星 《地震学报》1995,17(3):353-361
进一步阐述了强烈地震波的等效频散概念,提出了一个与频率相关的强地震动相位的随机模型,供强地震动相位的统计估计使用.将这一半经验模型和强地震动振幅谱衰减的经验模型相结合,可以保证合成的设计地震动的非平稳特征与真实记录在统计意义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14.
时间序列地震前兆自动识别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汉明  范洪顺 《地震学报》1998,20(5):521-528
提出了一种新的地震前兆的定量表述方法, 即用一个二维矩阵定量地表述时间序列的前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前兆模式的自动识别或自动获取方法,简称为AA方法.然后以华北地区为例,研究了多种地震学前兆,如频度、能量、b值等,及多种非线性参数前兆,如容量维、信息维、关联维和赫斯特指数及其差值等,共得到8个时间序列,用所提出的前兆模式及AA方法进行了自动识别,并作了C方法检验及非常严格的HF(历史-未来)检验.结果表明,预报效能评价的R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张先  虎喜凤 《地震学报》1996,18(1):83-88
利用航磁资料和三维磁性层反演方法,对四川盆地及其西部边缘地区航磁异常进行了数据处理,求取了研究地区内居里等温面的定量埋深.以区域构造特征、地温梯度分布和人工地壳测深结果印证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通过深部地热场的分析讨论,论述了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区的地震,是在川青块体和康滇菱形块体与杨子板块碰撞作用下,产生了强烈的应力积累;又由于地幔热流的上涌,中、下地壳发生塑性蠕变,为岩石的裂错和应力的释放提供了调整单元深部环境下的孕育和发生.   相似文献   

16.
根据环境应力场寻找中国大陆地区的潜在震源区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培善  白彤霞 《地震学报》1995,17(3):294-304
地壳介质是一种里面存在着许多裂纹的非完整介质.断裂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介质的强度远低于完整介质的强度.笔者认为,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中裂纹在合适的条件下由稳态扩展逐渐发展到失稳扩展的结果,地震破裂即为断裂力学所阐明的低应力快速破裂现象. 快速破裂的出现必需要有局部应力和应变的高度集中.根据Knott(1973)对裂纹尖端进行的弹塑性应力分析表明,裂纹尖端的应力状态对裂纹的扩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应力集中,在裂纹尖端必然形成一个塑性区.塑性区中的位移已不是弹性位移,而是塑性位移.=a20/2y,这里,0是作用剪应力,它相当于地震发生时的初始应力或构造应力,a是裂纹半长,是刚性模量,y是介质剪切屈服强度.而地震位错恰恰是发生在形成塑性区的裂纹末端.于是我们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假定,设位错D(1,t)为文中的公式(5),地震最大位移为Dmax=L20/4g,式中,L是断层长度.若刚性模量取上地壳的数值,=33 GPa,介质剪切屈服强度y取实验室给出的平均值y=30 MPa,那么,根据Dmax和L的观测值,利用此公式就可以估计大震的构造剪应力值.计算结果表明,全球的大震构造剪应力值大多数在5——20 MPa 之间,有地区差异,平均为10 MPa. 笔者在进一步研究了震源谱的性质后,又导出了体波震级mb对0和地震矩M0的依赖关系(即文中的公式(11)),此公式提供了直接利用地震观测资料大量计算构造剪应力值的可能性.我们认为,构造剪应力场是控制地震发生的主要因素,出现高应力值地震的地区是容易发生强震(MS6.0)的地区,即地震危险区.我们对1987年以来全国所有mb3.8的地震计算了它们的剪应力值,据此,划出了我国大陆地区强震危险区并给出了震级范围. 1992年4月——1994年1月31日,中国大陆地区共发生9次MS6.0的地震,其中8次均落在我们事先划定的危险区内,只有1次在危险区外.实践证明,这种新方法作为中期强震预报,是一种有效的预报手段,有着良好的物理基础和令人鼓舞的发展前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进入短期阶段的空区识别及判据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期空区(孕震空区)图象为背景,在应变释放加速后转平的基础上,逐步缩小时空强三维轴向扫描窗长和步长,从多维空间探索强震进入短期阶段空区的特征及判据指标,提出了通过时空强三维轴向稳定性检验确定空区的新方法.通过对华北和西南地区26个震例的研究分析,发现在孕震空区形成后期、强震前9~16个月,震源区附近出现一种有别于孕震空区的短期空区.这类空区一般持续4~7个月,震前3~8个月结束,结束的标志往往是空区内部或边缘出现显著地震,空区内出现小震活动.   相似文献   

18.
高伟  许绍燮 《地震学报》1996,18(1):70-77
考查了强震孕育区在主震前一段时间内,广义前震序列地震的发震时刻与太阳和月亮地方时角的关系.其群体特征表明,某一震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时间受到太阳和月亮地方时角的调制性影响,统计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很强,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同时分析了太阳和月亮对发震时间作用之间的差异,从抑震性角度讨论了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电磁波层析成像——图像的一致性及地下水探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锐  马奎祥 《地震学报》1997,19(5):524-534
在井间电磁波层析成像中,发射机的原地辐射常数无法标定,且实测量中包含着感应场的影响.因此,由常规图像重建方法得到的吸收系数分布仅为相对量,直接影响着连续剖面图像的一致性.本文给出了计入感应波动场影响的正演公式,提出了计算原地辐射常数E0值的交替追赶方法,开展了水中标定试验和岩性测试,对EW-1和JWQ-3型仪器的标准读数给予了准确定义,并就频率规范和连续剖面的边界光滑问题进行了探讨.探测内蒙古唐公塔地下水的连续剖面得到了一致性良好的层析图像,吸收系数的绝对数值合理可靠,与岩样测试结果相吻,较准确地找出了含水层的深度、延展方位及含水程度,指导找水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与应变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GPS网的有关数据,提出了GPS网速度场的不同融合方法;经过融合建立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统一的地壳运动速度场,该速度场使用的有效GPS站共423个,其覆盖面积为1200万km^2;初步总结出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地壳水平运动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建立了板内块体的刚性弹塑性运动应变模型,对其进行了块体应变参数唯一性与速度残差中误差最小检验;根据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的速度场,估计了8个块体的应变参数,分析了这些块体的应变状态,估计出的各个块体的应变状态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方法估计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用喜马拉雅块体主压应变方向估计的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力的主方向为北东7.1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