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查格勒布鲁剖面—晚更新世以来东亚季风进退的地层记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高全洲  董光荣 《中国沙漠》1996,16(2):112-119
本文着重分析了查格勒布鲁剖面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孢粉组合特征,结合(14)C测年、古冰缘现象和沉积物化学元素的SiO2/Al2O3分子比值变化规律指出,晚更新世以来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地区的气候条件随全球冰期气候的波动亦经历了由晚更新世早期的相对温湿阶段、晚更新世晚期尤其是末次盛冰期的干冷阶段向全新世温暖期的演化过程。东亚夏季风尾阎在晚更新世早期到达甚至越过本区影响到拐子湖一带,晚更新世晚期本区受冬季风的控制,全新世以来东亚夏季风尾闾又向本区推进,并于全新世大暖期对本区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吉隆盆地七级阶地和一级山顶剥蚀面的存在说明:本区自早更新世沉积贡巴砾岩后,新构造运动抬升有8次,其中以早更新世Q_1晚期至中更新世Q_2抬升最强,共5次,相对于吉隆河河面(盆地基准面)的抬升幅度896m;晚更新世Q_3和全新世Q_4两者共3次的抬升幅度较小(计74m).区内第四纪以来经历过4次冰期:2次发生在Q_1晚期至Q-2,2次分别出现于Q_3,Q_4.从漂砾数量推断,以Q_3冰期规模最大,Q_4冰期规模次之.  相似文献   

3.
新疆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近期的几点重要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巍 《干旱区地理》1996,19(3):87-95
本文评述了近年来新疆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内陆西风型环境演变主末次冰盛期以来地冰川进退序列的建立,晚冰期气候突变事件及小冰期环境特征和西域砾岩下限磁性地层学年代的获得及第四纪沉积年代学进展等方面的进展,同时还指出了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对此地区第四纪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曾永年  马海洲 《中国沙漠》1997,17(3):226-229
西宁盆地大墩岭黄土剖面L1、L2、L15中存在3层古风成砂。沉积年代及各种环境的分析表明,这3层风成砂分别代表了1.2MaB.P.以来西宁盆地中更新世初,中更新世末和晚更新世晚期发生的3次较大规模的流沙活动。进一分析得出西宁盆地的沙漠化正逆过程受地第四纪全球气候波动变化以及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第四经青藏高原冰川的冰缘作用为其边缘的沙漠、黄土沉积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5.
“云南大理冰期”之再研究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全球变化研究中,特别注意晚更新世十多万年以来及近代的环境变化。中国晚更新世的环境变化研究近年来无论在华北黄土、近海沉积诸方面均取得长足进展。但是,在环境变化中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十多万年以来的冰川进退研究却进展不大,这方面我国的研究状况与国际上有重大差距,这特别表现在大理冰期的研究程度极低的事实上。众所周知,“大理冰期”代表中国末次冰期。但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德国学者Crednev.W.,他于1932年通过实地考察大理点苍山的冰斗和冰碛地形后提出了“大理冰  相似文献   

6.
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莱州湾南岸是我国典型的咸水入侵区,古环境变化构成了现代咸水入侵发生的背景。本文通过对潍河下游地区A1、A5孔岩芯系统的孢粉、有孔虫、粒度、14C及热释光测年资料的分析,结合100余个钻孔的沉积特征,论述了莱州湾南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特征。本区经历了三次明显的冷暖气候波动,三次显著的暖湿期为85~76kaBP、50~24kaBP、10~4kaBP,为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这三个时期分别与晚更新以来的三次海侵相对应,与相邻区域相比,全新世海侵开始早、结束晚;两次冷干期为76~50kaBP、24~10kaBP,分别对应于早大理冰期、晚大理冰期,为陆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7.
晋西北地区末次盛冰期古风成砂的发现及环境演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苏志姝  马义娟 《中国沙漠》1997,17(4):389-394
野外调查中在晋西北地区首次发现了马兰黄土中的古风成砂沉积,其机械组成主要是极细砂和细砂,而且具有明显的风成交错层理等特征。结合年代资料和孢粉分析,认为古风成砂形成于27000~10000aB.P.间的末次冰期盛冰期,当时晋西北地区是干旱荒漠-干草原景观,气候寒冷干燥,风的地质作用成为控制该区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沙漠化土地迅速扩展或沙漠大范围地南侵,说明该区土地沙漠化过程至少在晚更新世晚期就已断续存在  相似文献   

8.
古气候分析典型实例的对比.表明中国热带第四纪的气候波动,海域与陆域的差异主要出现在早、中更新世及末次盛冰期,而晚更新世以来直至历史时期,海陆的气候波动基本同步。中国热带万年尺度的气候变化.既受地球轨道参数的驱动,亦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千年和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与太阳常数本身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陕西黄土高原晚更新世环境变化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赵景波  黄春长 《地理科学》1999,19(6):565-569
岐山剖面孢粉分析表明,黄土高原东南部晚更新世植被与气候变化可分为7个阶段和13个小阶段。其中末次冰期的3个冷干阶段和2个温湿阶段被分别命名为秦家寨,岐山,坡头冰阶和尚家坡,杨家湾间冰阶。冰阶的植被以温带森林草原为主,间冰阶的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相似文献   

10.
从孢粉角度对漳浦前湖湾古森林遗迹分布区所在的剖面QHP和钻孔QHZ~1的第四纪沉积物进行系统的分析.经过孢粉种属鉴定、孢粉浓度的统计,木本、草本、蕨类、藻类以及各科属孢粉百分比的不同,划分出7个孢粉组合带,剖面QHP自下而上为组合带Ⅲ、Ⅱ、Ⅰ,其中组合带Ⅲ推知属晚更新世的中期产物,组合带Ⅱ属晚更新世中期接近晚期的产物,组合带Ⅰ属晚更新世晚期的产物;钻孔QHZ-1自下而上为组合带Ⅳ、Ⅲ、Ⅱ、Ⅰ,其中组合带Ⅳ推知属晚更新世的早期的产物,组合带Ⅲ是一过渡层,组合带Ⅱ推知属晚更新世的中期的产物,组合带Ⅰ推知属晚更新世晚期的产物,而组合带Ⅰ以上的层位是全新世以来的产物.结合^14C测年和沉积地层岩性等资料,得出该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及其古气候演化的4次变迁过程:晚更新世早期的寒冷干燥;晚更新世中期的温和热湿,期间发生2次明显的海侵事件;晚更新世晚期过渡到全新世的冷暖干湿的动荡期;全新世以来与现代气候较为接近的气候.  相似文献   

11.
张伟强  黄镇国 《热带地理》1996,16(4):291-298
本文从地形地貌,地层,孢粉,化石,古文化遗存等方面出发,结合构造运动及海平面变化,讨论台湾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变迁,并与邻区对比。  相似文献   

12.
南极晚更新世40,000年B.P.和在20,000年B.P.间曾有两次海侵,当时的海面比现在高6-35m。在18,000年B.P.全球低海面时,中国南极长城给所在的南设得兰群岛为一相连大岛,当时的海面比现在低100-130m。冰后期南极海面上升,在6,000年B.P.为高海面,当时海面比现在高2m。随后的6,000年以来,南极处于地壳均衡上升阶段,形成海拔20m以下连续发育的海岸阶地。  相似文献   

13.
广东沿海的晚更新世沙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尚仁 《地理科学》1995,15(3):281-288
  相似文献   

14.
东南极大陆沿岸的维斯特福尔德丘陵(68°22'~68°40'S,77°55'~78°30'E)和西南极乔治王岛南端的菲尔德斯半岛(62°08'~62°20'S,58°45'~58°58'W)的气候条件不同。前者属于极地大陆性气候,气温低,冬季严寒,干燥、风大,夏季较短;后者属于极地海洋性气候,气温不很低,湿润、风小,夏季较长。因此,两地的冰缘地貌的组合类型及其发育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冰缘地貌单一,发展速度较慢;后者冰缘地貌复杂多样,发展速度较快。 本文根据实地观测资料,对极地大陆型和极地海洋型两类冰缘地貌作一些比较,并且提出,年冻融日数是决定冰缘作用强弱的最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晚新生代金沙江形成时代与过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在多次的野外考察和充分的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金沙江地区河谷层状地貌系列和断陷盆地相关沉积进行了分析,系统地研究了金沙江自晚新生代以来的形成和演化。晚新生代金沙江水系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四个阶段:①3.40MaB.P之前,为高原面形成期间的古水系阶段;②3.40~2.00±0.20MaB.P,为金沙江水系孕育阶段;③2.00±0.20~1.54±0.178MaB.P,为金沙江水系调整阶段;④1.54±0.178MaB.P以来为现代金沙江水系形成与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香港地区晚第四纪环境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镇国  陈特固 《热带地理》1997,17(2):157-163
香港的“潜在”植物区系及顶极植被与爪哇及印度相似。香港的红树林组成逊于海南但胜于闽南。Q3^2海相层中有现今仅见于海南的陆均松和海松。Q4海相层中有红茄冬、角果木、榄李,而现今仅见榄李。中全新世香港有海滩岩发育。上述现象表明香港属于热带北部,历史上热带性比今更强。香港及邻近海域11个剖面揭示Q3^1以来有3个海相层,经历3次重大的海陆变迁。据验潮记录,近三四十年海平面上升率为1.64±0.25mm  相似文献   

17.
Inceptisols are developed on silt loam, loam, and sandy loam Indian mounds at the Keller Mound Group and Bluff Top Mound in northeastern Iowa. The mounds date to the Allamakee Phase of the Late Woodland Period (ca. 1650–1250 B.P.) and are built with fill obtained from the A, E, and upper B horizons of pre-existing soils (Alfisols). Differences in the morphologic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s on different mounds are attributed to tex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mounds' fill. Coarse-textured mound fill is pedogenically altered at a faster rate than fine-textured fill, but total carbon percentage of the A horizon attains a steady state faster in fine-textured mound fill. Total phosphorus content is used to determine from which horizons of pre-existing soils the specific layers of mound fill originated. Rates and pathways of pedogenesis in mound fill may not provide good analogues for the early stages of soil development in materials that have not undergone previous weathering and subsequent modification by humans. Nevertheless, mound soils are useful benchmarks for some pedologic studies since they provide time lines for evaluating minimum rates for development of argillic and albic horizons, as well as attainment of the Alfisol order.  相似文献   

18.
扎赍诺尔晚第四纪孢粉植物群的生态类型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区域表土孢粉工作,应用系统聚类分析,对应分析算法及孢粉分异度(H),均衡度(E)系数,对内蒙古扎赍诺尔剖面的孢粉植物群的相对丰度,物种多样性及均衡属于 研究,结果显示20kaBP以及区域孢粉植物群有7个类型,形成相应的7个生态类型,这些变化详细记录了冰消期及早,中全新世环境的波动。  相似文献   

19.
桃花迟早年型的冬季气候特点及花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流  甘一忠 《热带地理》2005,25(4):327-330
对广西桂林市桃花迟早年型冬季气候特点的分析表明,桃花偏早年型具有冬季降雨量偏多,12月中下旬气温偏低,1月下旬至2月下旬气温偏高等主要特征.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桃花迟早年型进行预测,可为花卉开花期应用和旅游业提供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20.
晚白垩世以来黄山地区隆升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心源  朱诚 《地理研究》1997,16(3):75-81
文中确定了黄山三级古剥蚀面的年龄,得到了自晚白垩世以来黄山地区三次隆升的幅度。其隆升的序次与周边板块作用阶段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同时论证了黄山慈光阁U形谷实际上是发育于早第三纪当时古侵蚀基准面上的壮年期河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